“数字扬州”的建设进程与十二五信息化发展展望
来源:中国信息界 更新时间:2012-04-14

 作者:王伟  

  
  原题为:“数字扬州”的建设与展望

  摘 要:自2000年10月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批准扬州市为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以来,全市以“数字扬州”建设为重心,以承接国家试点示范项目为抓手,着力开拓创新,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信息化建设。经过“十五”、“十一五”期间的探索和实践,扬州市信息化水平居全省前列,部分行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全国领先,城市信息化试点效应彰显,中等城市信息化建设“扬州模式”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引导作用。

  关键词:数字扬州 城市信息化 建设 展望

  1“数字扬州”的建设进程

  中共扬州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信息化建设,把政府主导的“数字扬州”作为建设目标,充分利用互联网及时、高效、快捷的提供各类信息,有效提高政府的决策服务效率,推动城市持续、健康发展,推进政府与市民的沟通互动,促进体制机制的创新转变。

  1.1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86—1995年,抓起步、抓宣传、抓基础,以重点部门建设信息系统为主要特征。1986年在市计划委员会成立信息科,推进邮电通信计算机网络建设和计划统计等部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全面实施信息化建设打下较好基础。

  第二阶段:1996—2000年,抓规划、抓培训、抓应用,以构建公共网络平台和重点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为主要特征。1997年成立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制定全市信息化建设“九五”规划,加大以“信息港”为标志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实施“政府上网、企业上网和家庭上网”三大工程等重点项目,成功申报为国家首批信息化试点城市。

  第三阶段:2001—2010年,抓示范、抓建设、抓考核,以政府业务管理和服务网络化处理、电子政务分层推进扩展和整合共享为主要特征。2002年,党政机构改革正式组建市信息化办公室,以实施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建设方案为核心,通过承接国家级政务信息化重点工程为载体,创新理念思路,积极先行先试,全面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1.2主要成果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确立宏观规划、微观推进、有限目标、重点突破、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的指导思想;在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注重统筹规划、顶层设计,分步实施、有序推进。

  1.2.1抓投资集约、资源共享,推进国家信息化重点项目的试点示范工作

  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原则,统筹构建了以城市空间地理基础(GIS)信息公共平台为核心,电子政务网络系统为基础,“中国扬州”政府门户网站为窗口的“电子政务三大先导工程”,并以此为载体,拓展政务、公务、商务、社务等领域信息化应用,政务信息化对全社会信息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带动、拉动和推动作用。

  在组织实施国家城市信息化试点工作中,扬州市先后承担“国家863中小城市3S应用”、国信办等五部委“人口基础信息共享系统”、建设部“数字化房管”、“数字化城管”、环保总局“数字环保”和劳动保障部“金保工程”、公安部“科技强警”、农业部“县域耕地资源管理”等试点示范项目建设。部分试点示范项目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城市信息化试点示范效应初步显现。

  2002年,扬州市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基于城市GIS共享平台的应用系统解决方案,建设了覆盖市区549平方公里的城市空间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先后为规划、房产、国土、公安、城管、环保、绿化等40多个单位的近百个项目提供了126层基础数据和专题数据服务,节省各类重复性投资3000万元以上,课题研究成果被吸收到《国家中小城市空间基础地理信息应用框架指南》。

  2003年1月17日,“中国扬州”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开通,以政务公开、网上办事、政民互动为三大基石,推动政府由行政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并建立了由80多个部门网站所组成的政府门户网站群。“中国扬州”门户网站连续六年在全国城市门户网站综合测评中名列地级市十强。

  2004年,扬州作为公安部、国信办等五部委确定的全国唯一中小城市人口基础信息共享试点城市,在国内率先完成全市456多万人口19项数据的清理、比对和共享数据库建设,初步实现了公安、劳动保障、税收征管等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

 2005年,扬州市依托GIS共享平台和政务网络平台,用信息技术手段改造提升传统城管方式,实施“数字化城管”工程,并在“组织架构、构建方式、处置原则、力量保障、联动机制和应用技术”等六个方面实现创新;建设部在扬召开现场会议,数字化城管“扬州模式”成全国样板,省政府要求三年内全面推广应用。

  2006年,扬州市启动社区信息化工程,包括社区服务信息系统与社区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两部分。社区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以社区空间地理信息和人口基础信息为基础,通过与市电子政务专网覆盖市、区两级相关职能部门和市区所有街办、115个社区居委会,整合了涉及基层社会治安、社区劳动保障、文化建设、环境保护、卫生防疫、社区组织、社区财务、社区党建等日常事务11大类2863个基础数据项,实现定期实时生成固定报表和统计分析报表(9个大类,30余张报表)功能。社区服务信息系统涉及市民日常生活的300多类便民服务项目及慈善捐赠、助残救困、司法援助等公益服务,其中社区公共信息服务88000网站提供各类服务信息的查询;88000市民求助热线通过加盟的服务企业为市民提供特色服务;智能呼叫器系统主要面向特殊群体人员,实现求助服务的智能呼叫功能。

  2007年,扬州市在全国率先实施社会综合治税工程。不仅加强税源监控,提高征管水平,增加财政收入,同时也是治税理念、治税方式的重大转变。工程建设依托政府信息网络,规范涉税信息格式和标准,实现资源整合与交换;一期工程投入运行后,市地税局与纳入一期工程的15个政府部门通力合作,总计取得了140万余条数据,并将数据应用于日常税收征管,累计增加地方税收5000多万元。二期工程建成后,累计整合了49个部门5000多个数据项,有效数据交换量将达到600多万条,新增税收18800万元。

  2008年,扬州市把部门权力内部控制与问责紧密结合起来,推进“阳光工程——部门权力内控体系建设”,把群众最关注、权力运行最敏感的环节作为权力内控的重点,在科学界定权力、优化流程控制、确定权力运行风险点及预控措施、建立电子监察平台和完善制度体系五个环节的监督上引入“电子元素”,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对权力运行过程进行实时监督、控制和分析,构筑起具有实时监察功能的权力阳光运行平台,让阳光照亮权力的每个角落,使营私舞弊行为无处藏身,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腐败,实现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追踪到哪里。

  2009年,扬州市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实施市民卡工程。该工程是在数字扬州的基础上,管理平台上移,有效实现资源整合,破解低水平重复浪费,服务平台下延,贴近市民需求,破解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等难题的创优举措。市民卡是市政府发放给扬州市民用于办理个人相关社会事务、享受公共服务,具有信息存储、电子凭证、信息查询和交易支付功能的集成电路卡,目前已开通社会保障(具有全国通用、异地清算和市区定点医院药店结算功能)、公共交通(与南京公交、地铁、出租车和淮安公交互通共用)、公用事业水电气等缴费、园林旅游景点电子年票、大型卖场连锁便利店购物餐饮、娱乐休闲、金融结算和其他小额结算等九个领域的应用,服务网点超过200多个;至今已累计发放23万张,预计2011年市民卡市区覆盖率将达95%。

  2010年,扬州市农委研制并在全国推广应用的“数字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项目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科技成果推广一等奖,填补了数字扬州建设农业领域的空白,为推动数字扬州建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迄今为止已为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624个项目县提供了技术培训,全市95%以上的耕地推广应用了该模式,应用面积达2000多万亩次,累计产生经济效益9.52亿元。

  通过国家级各类试点示范项目的建设,不仅推动了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而且使扬州市在若干领域的信息资源共享、行业信息化应用、管理流程创新方面保持领先水平。


  1.2.2抓协同应用、政民互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与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

  全市政务信息化通过资源整合与网络优化,打造网络、资源、应用及交流平台,逐步清除了部门“信息烟囱”和社区“信息孤岛”,政务信息化由政府管理向社区服务延伸。国家“四库、十二金”工程、省“五大应用系统”建设进展顺利并取得初步成效。政务信息化实现由建到用转变、由点到面普及、由浅到深拓展和由功能完善到服务方式的创新。并按照“统筹兼顾、资源共享、齐头并进、互为支撑”的要求,实现空间地理信息系统与电子政务业务系统的无缝化、对内业务管理与对外公共服务直通化、信息获取发布与部门内部办公一体化的应用体系。

  政务网络、门户网站更加突出部门间协同应用和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中国扬州”门户网站突出“政务信息公开、在线服务办事和政民互动参与”,规范53个部门政务公开目录,分别为企业、市民提供256项和158项办事服务指南,将信息发布交互拓展到事务处理反馈;政务应用与信息交换平台横向覆盖市党政机关、社区街道,纵向连接省、县党委政府,公文交换、电子印章、网上审批、统一OA、移动办公、视频会议与视频点播、财税库银互联、国库集中支付、税收在线征管等40多个应用系统为全市行政管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政府行政效能、城市规划建设与财经管理质态显著提升;书记信箱、寄语市长、市长公开电话、人大政协建议提案管理、政府目标管理、重点项目投资管理、规范事权投诉、机关作风评议、网上学习城等20多个政务公开、政民互动应用项目切实发挥了为民、利民、便民的服务作用。

  1.2.3抓基础设施、信息环境,推进全民数字生活改善,缩减“数字鸿沟”

  “九五”至今,全市累计投资100多亿元建成覆盖城乡的立体通信传输网络,引进市场竞争机制,构筑两套互为补充的城域多媒体宽带网络,积极推进“城乡一体”、“三网融合”和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电信部门加大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在全省率先提前完成1248个行政村“村村通宽带”工程建设,7万多农户宽带上网,与此同时,大力拓展互联网及增值业务,与新浪传媒合作在乡村设立信息查询站,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移动通信部门与新闻传媒合作,在省内地市级媒体首创“数字报”、“手机报”和“彩信报”,推动移动与农业生产主管部门合作创建“手机农信通”;广电部门实施有线电视广播“村村通”和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程;教育部门通过覆盖城乡的教育资源网,实施“农村校校通、城区班班通”和“数字化校园”工程,兴建“名师在线”和“同步课程”专栏,使40余万名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同步享受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实现了教育均衡化、平等化。

  截至2010年底,全市固定电话用户总数达156万,移动用户总数超过430万户,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64万,有线电视用户突破100万,市区数字电视用户数达到40万户;全市百户家庭电脑与电话拥有量分别达55.6台、301部,市区无线宽带城域网覆盖率100%,移动电话普及率92部/百人,互联网城市出口带宽170G,全市有线电视覆盖率95%,市区有线电视已整体转换为数字电视。有线信息基础设施和无线宽带网络的有机结合,为全市信息高速公路进一步提速打下了坚实基础。

  10年来,通过信息化试点工作和国家试点项目的实施,扬州信息化建设在打造阳光政府、推进职能转变;构建优美环境、推进和谐人居;发展特色经济、推进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出极大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成为扬州实现差异化城市发展的特色和亮点。

2“数字扬州”建设启示

  在国家、省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思路指导下,全市围绕富民强市根本任务,大力推进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在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发展信息产业方面发挥自身优势,形成一定特色,通过城市信息化建设,完善和提升城市服务和管理功能,改善城市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使市民公众切实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成果。

  10年间,我们紧紧抓住扬州作为国家首批信息化试点城市的机遇,在实施工业化的同时,加快城市信息化建设步伐,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信息产业化和产业信息化,不断进行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在全市进一步建立有利于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信息产业的社会环境,加速实现扬州城市现代化进程。

  2.1实施策略

  2.1.1以政务信息化带动社会信息化

  城市信息化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主导推动。在试点工作中,政府的作用主要是,确定总体目标,制订实施方案,组织公益性重大项目的顶层设计,协调跨地区、跨部门的重点项目、营造发展环境、执行标准法规等。

  2.1.2以项目建设带动信息资源整合

  城市信息化建设以项目为推手,资源整合为核心,应用为落点。项目建设要从国情、省情、市情出发,从人文、历史、环境出发,从业务需求出发,根据战略规划与现实需求选择重点领域,发挥优势创新探索,力求体现扬州城市信息化的个性特色,力求实施一个重点工程、整合一个领域资源、形成一个平台集聚、打造一个创新模式,取得示范或突破的效果。

  2.1.3以市场准入带动政企战略合作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以政府特许准入经营方式,吸引多渠道的资金投入与政企真略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投资效益。通过“市民卡”工程实施与国内著名IT企业——神州数码集团的合作即是范例。

  2.1.4以信息化推进带动本地产业发展

  城市信息化试点工作,在需要更多地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引进资金的同时,如何释放与使用地方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的信息技术装备、信息专业人才的潜力,形成促进本地信息服务产业发展新局面是扬州城市信息化试点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实施城市信息化要注意合理盘活现有的资源存量,优化本地资源配置,节约试点工作的投资成本。

  2.1.5以技术创新带动体制机制创新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社会的形态和经济的增长方式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数字网络的高度发达,把全世界的国家、地区、单位和个人连成一体,它使世界变得很小,信息的传输变得很快,为人类共享知识和精神财富创造了优良的客观条件;在计算机网络中将产品设计、试制、生产和销售联系在一起,用虚拟技术大大的缩短了设计、加工和流通的周期,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丰富而功能齐全的、面向个人和家庭的智能化应用系统和服务软件,将使工作和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信息技术的每一次创新与应用,给政府管理服务、企业生产经营、民众生活改善带来了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革新动力和活力,社会由此大踏步向前迈进。

  2.2管理方式

  在推进数字扬州建设过程中,我们自始至终把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信息化与信息产业互动发展、典型示范与推广应用作为切入点和落脚点。通过组织实施一系列国家、省、市级试点示范工程项目,打造中小城市信息化的建设模式与产业特色。主要做法是:

  2.2.1高水平组织,建立信息化管理机制

  扬州市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有力的领导协调机制。市、县(市、区)均成立由一把手亲自挂帅的信息化领导小组,健全了各级政府信息化工作机构;市政府安排专项资金投入信息化建设项目,同时明确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在保证重点项目建设资金的基础上,加强信息化专项资金的统一扎口管理(项目审批、资源配置、资金安排、维护保障等),加强对县(市、区)信息办和各单位信息化主管部门的领导和业务指导。

  2.2.2高起点规划,实行信息化顾问机制

  扬州市信息化始终坚持规划先行,以全面建设“数字扬州”为目标,充分利用扬州市被确定为国家首批信息化试点城市和国家863中小城市3S应用示范城市的先机,借助“中国经济50人论坛”、“城市信息化发展论坛”和省市共建江苏信息服务产业基地(扬州)的优势,市政府聘请了国内12名IT行业著名专家、教授担任信息化顾问,建立市级信息化项目专家数据库;政府还保持与IBM、英特尔、思科、微软等国际知名公司和国内神州数码、东软等集团公司的互动联系,加强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的规划论证,使信息化工作不断走上科学发展之路。

  2.2.3高标准监管,完善信息化控制机制

  在深入开展信息化战略研究的同时,加快建立制度保障体系,先后出台了《扬州市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扬州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使用管理规定》、《扬州市信息化工作考核奖励管理规定》、《扬州市信息资源管理办法》、《扬州市政务信息公开办法》、《扬州市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等一批规范性文件,加强统筹管理,确保整体推进,引导信息化建设步入可持续发展之路。扬州市所有重大信息化建设项目都实行了工程监理制度,从而保障了扬州市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2.4高质量考核,严格信息化激励机制

  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工作,加快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大信息化专业知识的培训力度和广度,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工作。强化应用能力的考核,分期分批对全市机关工作人员进行了电子政务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培训。市政府每年制定年度信息化目标任务下发,列入对县市区政府和市级机关部门负责人的考核指标,每月、每季度统计督查,年终总结评比表彰,奖励先进地区和单位,鞭策后进地区和单位。

 2.3建设模式

  经过多年来的实践与探索,扬州作为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在实践中探索具有扬州特色的信息化之路,创建中小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新架构,总结出扬州信息化建设“12345”的模式,即贯彻一条主线(以信息技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加快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解决两类问题(资源共享、信息应用),实现三级服务(政府职能转变、企业转型升级、大众生活改善),采取四个机制(政府主导、市场调节、统筹规划和系统管理),取得五种效益(经济跨越性发展、社会协调性进步、环境生态性改善、生活幸福性提高、素质全面性提升)。数字城市“扬州模式”得到国家原信息产业部、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科技部、省信息产业厅和IT业界的积极评价。

  3“十二五”扬州市信息化发展展望

  “十二五”时期是扬州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阶段,是推进“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建设的重要阶段,也是扬州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推动宁镇扬同城化的重要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更好地发挥信息化的带动和提升作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信息化的加快融入;产业结构调整、消费结构升级和城镇化进程加快都将催生巨大的信息化需求,使信息化发展有了更广阔的空间;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民主化程度,提高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信息化需求,都要加快信息化发展,尤其是要推进民生信息化、关注农村信息化、重视区域信息化的均衡发展。

  3.1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动和服务“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建设为目标,深入推进“数字扬州”建设,着力拓展“无线扬州”应用,强化顶层设计,有序实施“智能扬州”先行先试工作,以“信息强市、信息兴业、信息善政、信息惠民”为导向,大力实施信息产业培强、两化融合推进、电子政务优化、智能城市建设、农村信息化普及、信息基础设施提升、信息资源整合和信息安全保障等八大行动计划,努力把“五化并举”、“两化融合”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率先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3.2基本原则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紧围绕“三个扬州”建设的中心任务,始终坚持将信息化作为服从服务于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信息化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助推器”作用。

  统筹规划,资源整合。以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为突破口,着力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公共信息系统的集约建设和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整合共享,不断提高信息化的整体质量与效益。

  突出重点,项目带动。把信息技术应用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信息化工作要让所有的市民看得见摸得着,要从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入手,以推进重大信息化工程为抓手,务实地推动信息化工作。

  强化应用,有用管用。把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政府信息化工作的核心任务,从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迫切需求出发,在数据的开发、利用和挖掘上下功夫,坚决遏止没有效益、没有应用的信息化。

  基础保障,产用互动。发挥电信、广电等主体网络运营商的基础保障作用,按照宽带化、移动化的方向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把信息化建设的政府采购作为引导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杠杆,大力推进政府的信息服务外包。

  3.3目标任务

  到“十二五”时期末,全市信息化综合水平继续保持全国中等城市先进行列,拥有较强自主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信息产业,形成信息化基础设施先进、信息资源有序整合、无线电通信安全畅通、企业信息化水平普遍提高、城市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协调发展、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广泛应用的信息化体系,信息化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社会发展转型和创新型城市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从工业社会加速步入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围绕“智慧扬州”建设的总目标,继续推进国家信息化城市试点工作,依托“数字扬州”和“无线扬州”建设成果,深入、广泛地应用互联网、物联网和三网融合技术,在智能产业、智能管理、智能服务、智能通信和智能城市等应用领域,先行先试,寻求突破,重点组织实施八大行动计划。

  3.3.1实施信息产业培强计划

  着力推进电子信息产业生产智能化、产品智能化、应用智能化的创新转型升级发展,通过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产业内生增长,打造“四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

  3.3.2实施两化融合推进计划

  围绕关键技术、重点行业和新型产业,分类推进企业信息化、深入探索行业信息化、试验推行区域信息化。通过“两化融合”,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质态整体跃升。

  3.3.3实施电子政务优化计划

  构建“智慧政务”,围绕一个主题(深化创新电子政务建设“扬州模式”)、立足两个基点(资源整合和应用共享)、实施三大工程(信息管理完善工程、信息应用优化工程和信息资源孵化再生工程),注重四个层面(加强信息资源、物理应用、安全保障和标准制度四个层面建设)、强化五个环节(电子政务建设均衡化、应用功能化、服务公共化、体系标准化、合作区域化)。

  3.3.4实施智能城市建设计划

  依托数字城市和无线城市建设应用成果,将IT基建、技术与服务更多、更好地应用于城市建设和民生保障,在十个重点领域开展先行先试的探索与实践。

  3.3.5实施农村信息化普及计划

  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生产需要,以改善农民生活,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为目标,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3.3.6实施信息基础设施提升计划

  着力优化信息基础设施,拓展“无线扬州”网络应用,通过共建共享电信基础设施,加大加深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优化和安全。促进信息和文化产业发展,稳步推进“三网融合”。

  3.3.7实施信息资源开发整合计划

  加强对信息资源发展战略性、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问题研究规划,明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指导思想、途径、规则,实现各种数字信息资源其他生产要素的有机融合,扩大信息资源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作用,实现信息资源发展战略目标。

  3.3.8实施信息安全保障计划

  构建网络信任、安全监控、应急响应和灾难恢复四大体系,建设基于PKI技术的电子认证体系;进一步优化国家、省、市、县(区)四级政务系统的统一授权机制和可信应用环境。

  作者简介:

  王伟,江苏省扬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处长,高级工程师,从事信息化规划与推进工作20余年,先后参与组织863/3S重大行业应用示范和扬州市民卡等工程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