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的人口信息化建设,可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开创社会管理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随着社会流动性增强,人口计生工作出现了很多新问题,不仅服务对象已大为扩展,而且传统的工作方式、方法也迫切需要转变,掌握全员人口信息已成为开展人口计生工作乃至社会管理的基础和保障。
立足人口计生部门目前较为完善的组织体系和信息网络优势,通过与公安、民政、卫生、财税、教育、社保、建设等部门建立顺畅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整合现存的人口及相关经济社会宏观信息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人口基础数据,并与经济、社会等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为政府部门科学决策、促进社会管理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这将是人口管理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今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建立覆盖全国人口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完善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政策”,为我国人口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
作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市”和“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河北省石家庄市近年来依托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以“大人口”视角,将人口信息与社会事业发展及服务管理有机结合,积极拓展人口信息化功能在人口普查、城市建设、部门决策、社会服务等领域的应用,促进了人口信息化建设由计生系统向全社会的跨越。
郭荣欣是石家庄市新华区北苑小区的一位新业主,乔迁新居的兴奋还没散去,“辖区内没有一所小学”的现实就让郭荣欣犯了愁:“孩子上学没地方去,大家都想把户口迁到周边的学区去!”
郭荣欣所不知的是,通过人口信息系统,她和其他业主的这一情况已经引起了区政府的关注。
“今年3月,我们在对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分析时发现,北苑街道的居住人口和户籍人口相差9949人,人户分离现象非常突出。”石家庄市新华区人口计生局局长李洁告诉记者,因为种种原因辖区内没有小学,当地住户只好把户口迁到他处,家长、孩子不得不在学校、住所间来回奔波。
“根据调研情况,我们向区政府递交了人口信息调研分析报告,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专题研究协调校舍师资事宜。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北苑小学在去年秋季开学前正式交付使用,解决孩子们的就近入学问题。”李洁说。
“事实上,石家庄市通过‘大人口’信息平台的构建,不仅提升了人口计生工作的效率和水平,还有效拓展了人口信息化的功能,促进了从单一‘计生’向‘全社会’的跨越!”石家庄市人口计生委主任李志宏说。
从“各自开发”转向“整合升级”
点击几下鼠标,每一位育龄妇女的婚孕育信息即可实现全程在线管理;借助电子计生地图,一个与实际地理完全一致的“三维虚拟社区”跃然而出,每一户计生情况可立体直观地展现出来……
长期在基层从事计生工作的石家庄市赵县人口计生局副局长白英霞深有体会:“过去,统计工作我们都是通过手工来完成的,既繁琐又容易出错,从上世纪末开始,我们开始使用计算机汇总报表,计生工作信息化工作由此起步。”
据悉,从2000年起,石家庄市委、市政府为全市288个乡(镇、办事处)计生办配备了微机,在市、县两级建立了网络中心,实现了市、县、乡三级联网管理。
2004年,石家庄市启用了“育龄妇女信息管理系统”,在全市乡、村开展了信息引导服务工作,实现育龄妇女基础信息与技术服务信息的双向良性互动。同时,由市政府牵头,协调公安、民政、卫生、教育、统计等部门,出台了部门信息交流制度,初步建立了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2009年,河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系统正式启用。石家庄市在完成计生日常服务管理的同时,按照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思路,将“大人口、全服务”的理念融入信息化建设。
“涉及人口信息管理的各政府部门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人口信息管理系统,比如公安部门的人口户籍管理系统、卫生部门的妇幼卫生管理系统、民政部门的婚姻登记系统等等。这些信息汇集到基层社区就呈现出交叉、重复的现象。”李志宏介绍说,针对这一现状,石家庄市成立了由人口计生委牵头,公安、卫生、民众、社保、教育等多部门参加的市民基础信息系统建设领导小组,全面推进全员人口信息化建设。“目前,人口信息化建设已纳入到‘数字石家庄’建设中来,并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参与、共建共享、互利双赢’的原则,对数据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市民基础信息系统建设,是石家庄市今年社会管理创新的四大基础项目之一。我们争取用一到两年时间,建立覆盖全市,数据翔实准确、动态更新及时的高质量市民基础信息数据库,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为有关部门开展业务提供数据支撑,为社区精细化服务管理提供准确人口信息。”石家庄市副市长张妹芝说。
“网格化管理”与“三网联动”
建立高质量的市民基础信息系统,数据采集是关键。据悉,石家庄市根据城市区和农村县统计管理体制的不同,探索出城市“网格化管理”和农村“三网联动”的信息采集维护模式。
石家庄市新华区是最早采用网格化管理的主城区之一。李洁告诉本报记者,所谓网格化管理是指将各社区划分成若干网格责任区,由社区工作人员兼任网格长,网格服务团队辅助网格长实现网格内全员人口信息采集和维护,并负责网格内基层党建、人口计生、妇幼保健、卫生防疫等更方便工作,实现了基层服务管理工作由以前的专人单项、一岗一责向一专多能、一岗多责的转变。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网格化管理减少了社区工作人的重复劳动,减少了对居民正常生活的干扰,同时还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实现了‘上面千条线’与‘社区一张网’的巧妙对接。”李洁说。
不仅如此,为保证数据信息的准确性,该区信息通报还采取了“年清、月查、日报告”的工作机制,明确了人口计生部门、各乡镇街道及民政、卫生、社保等部门信息流转环节的职责分工和工作时效,实现了信息采集的多渠道、全覆盖和及时准确。
在农村地区,由育龄妇女小组长采集数据后,通过“农村人口计生基层组织网”、“城区人口计生管理网”与“职能部门信息共享网”三网联动的方式,实现数据信息的维护与更新。
“公安、卫生、民政等职能部门每月定时向人口计生局信息中心通报相关数据信息,比如户口变更情况,新生儿出生名单,新婚人员情况,新入学、入托情况等,由人口计生局信息中心统一对数据进行审核汇总,确认无误后录入人口信息系统。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是行之有效的。”石家庄市栾城县人口计生局副局长王晓中告诉记者,2010年该县全员人口信息覆盖率达到98.9%,主要数据项准确率达到99%,形成了一套从村级收集信息、乡级完善上报、县级比对分析、相关部门校正补充的信息系统长效维护机制。
在“大人口”理念中拓展服务功能
“2009年,石家庄市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89%。通过全员人口数据分析,我们确定了老年人口的分布,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措施,‘居家养老,亲情服务’、‘为老服务站”等工程就是由此探索建立的。”张妹芝说。
“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将由过去单纯的控制人口数量转向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人口信息化建设实际上已经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之一。”李志宏强调说。
事实上,“大人口”信息平台在辅助城市规划建设、辅助职能部门决策和社会服务管理中作用正不断显现。
“比如在正定新区建设上,‘大人口’信息平台就提供了空间发展的数据支撑。正定新区规划一期建设居住人口30万的规模,我们通过人口信息分析,为规划部门提供了一期建设区域现有人口及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以及需要迁入人口的基础数据,供决策部门参考。”张妹芝说。
此外,全员人口数据库为教育部门提供了未来中小学入学儿童数据,供教育部门在学校建设、师资整合上参考;为妇联编制妇女儿童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为制定新农合、新农保政策提供相关人口数据;在应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救助上,数据库也发挥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在现有的全员人口信息系统基础上,石家庄市将加快人口多维辅助决策系统的研发建设,大力推进市民基础信息采集系统建立,并制定出了这一工作的时间表。
今年5月,完成市民基础信息采集系统的数据库底层架构和前台软件架构的开发;
6至8月,市民基础信息采集系统上线试运行,完成各部门交换数据的比对、修正、完善;
9至10月,完成市民基础信息采集系统的培训、推广,完成软件测试;
12月,市民基础信息采集系统正式上线运行。
“我们有一个体会,就是城市管理不能只停留在交通、楼宇等层面上,它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人’本身上来。我们希望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实现资源共享,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李志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