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保个税递延保险有望借个税改革配套推出
来源:证券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作者:赵晓菲

  值此“十一五”收官,“十二五”开局,《证券日报》保险周刊将就过去五年各地保险市场发展情况以及未来“十二五”的规划进行系列报道。本期,记者与上海保监局相关部门进行了对话。

  《证券日报》保险周刊记者:“十一五”期间上海市保险业取得怎样的发展?

  上海保监局:“十一五”期间,上海市保险市场原保险保费收入从2005年的333.6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83.8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1.51%;风险保障金额从22万亿元增加到108万亿元,其中2010年底产险累计新增保险金额92万亿元,寿险期末有效保险金额16万亿元;保险分公司资产规模从1385亿元增加到2397亿元;保险深度和密度分别由“十五”期末的3.64%和2452元/人,分别上升到了5.20%和4530元/人(按上海全市生产总值1.7万亿元和常住人口1950万人预估)。机构主体从70家保险机构及157家保险中介机构增加到了115家保险机构及302家保险中介机构。

 另一方面,“十一五”时期,上海保险业着力调整业务结构。财产险方面,大力发展包括责任险、工程险、意外险等非车险业务,非车险业务比重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身险方面,更加注重长期稳健发展和内含价值的提高,寿险十年以上新单期缴业务保费稳定增长;养老险、健康险等保险产品不断创新和升级。

  记者:作为监管机构,上海保监局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上海保监局:十一五期间,上海保险业围绕风险防范和行业发展,不断创新保险监管:

  一,强化分类监管制度化建设。在现场检查方面,重点开展保险公司交强险、商业车险和大型商业保险项目经营情况、寿险公司的销售误导、内控管理和业务合规性、中介机构与保险公司合作业务等的现场检查,严格处理违法违规行为和机构;积极借助外力,联合财政部上海专员办对财产保险公司保险手续费、批单进行专项检查等。在非现场监管方面:建设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强化重大事项和信息数据报送制度;推出寿险监管联系人制度。

  二,强化长效监管制度化建设。以规范航意险手工出单为突破口,自2005年7月起在上海辖区内逐步实现计算机出单纳入公司业务系统实时管理。开展打击非法销售境外保单和其他非法保险交易活动。

  三,强化信息化监管制度建设。建成并启用上海市机动车辆联合信息平台,实行了与驾驶员安全行车状况挂钩的机动车辆第三者责任保险费率浮动制度。2009年,我们又将商业车险纳入平台管理。配合保监会有关部门研制开发了稽查软件。建设保险专业中介机构监管系统。

  四,强化事前监管。建立了对投资型产品风险的防范机制。发布购买万能保险的提示;高度关注银保产品满期给付动态,建立定期报告制度,督促保险公司做好应急预案和应对准备;研究投连险持续热销的情况,下发加强销售管理通知;开展保险营销员分类考试试点,通过设立行业准入标准从源头降低销售误导风险;研究并推动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销售模式;推进收付费管理工作,杜绝保险代理人侵吞保费。推动同业公会建立实行保险服务承诺机制。先后推出个人营销渠道《寿险新型产品服务承诺制度》、《车险理赔服务标准》、《寿险公司窗口服务标准》以及银邮渠道《新型寿险产品服务承诺》。

  五,强化诚信体系建设。建立了“局长接待日”制度;在外网开辟“局长信箱”,接受群众网上信访;建立了上海保险营销员诚信体系,自2004年7月起将保险营销员执业信用信息纳入上海市社会联合征信系统。另外,我们还建设了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信用评级系统。建立了投保人教育机制。

  六,加强和改进行业自律。注重发挥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作为在自律、维权、宣传、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记者:“十二五”期间,上海保险业有何发展规划?

  上海保监局:按照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国家战略的定位和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要求,上海保险要瞄准世界一流国际金融中心,显著拓展经济补偿功能和社会救助作用、发挥资金融通功能、发挥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把上海建设成中国保险的“两个中心,一个试验区,一个基地”。把上海保险市场建设成一个业务规模较大、市场体系完善、功能作用突出、综合竞争力较强的区域保险市场。为此,“十二五”期间上海保险业要努力实现创新研发、结构调整、风险管理、功能作用、人才培养、环境建设、业务发展、综合竞争力等目标。

  记者:上海保监局未来将重点开展哪些监管工作?

  上海保监局:积极推动保险监管的法制化进程,努力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坚持保险监管的市场化取向,主要通过经济法律手段对保险市场实施监督管理。以信息化为重要手段,努力提高保险监管效率。

  一,强化“政府监管、行业自律、机构内控、社会监督”四位一体的监管体系。

  二,全面推进分类监管。一要以风险控制为着眼点,集中有限的监管资源,对风险较高的保险机构进行重点监管。二要建立保险机构的风险评级制度,按不同保险机构的不同风险程度进行分类与评级。三要选取风险敏感性强、风险预警效果较好的偿付能力充足率指标,公司治理、内控和合规风险指标,财务风险指标,资金运用风险指标和业务经营风险指标作为分类的主要依据。四要从市场准入到经营管理,直至市场退出全过程实施差异化监管,采取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

  三,探索保险市场周期研究。加强对上海保险市场周期研究工作,在加强和改进市场行为监管的基础上,引入内涵价值、新业务价值等能够反映竞争主体经营质量的指标,研究周期规律的研究,促进保险行业在发展中调结构,在调结构中促发展。引导保险行业建立周期的风险的分散机制,努力提高周期性风险的承受能力,努力提高行业的服务质量。

  四,提高信息化监管水平。一是积极推进行业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机动车辆联合信息平台,强化对核保、理赔的功能开发。稳步推进人身险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在产寿险多个业务条线建立与政府部门的信息共享平台,不断提高保险费率的科学管理和风险控制。二是不断提高现场和非现场监管的信息化监管手段。三是在鼓励保险公司发展电子商务的同时,规范发展电销产品、电子保单、网络销售。四是提高保险监管电子政务建设水平。五是加强保险公司和行业信息安全的监管。

  记者:上海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有何新的进展吗?

  上海保监局:个人税收递延养老保险产品试点是2009年和2010年上海市政府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点工作,目前各方面条件逐步成熟,加上个税改革即将启动,个税递延保险试点有望借此时机配套推出,但这一试点还需要在国家层面协调推动,2011年度上海保险业将抓住时机,密切配合市政府继续推进此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