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
来源:咸阳市政府 更新时间:2012-04-14

咸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咸阳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通知 

咸政办发〔2011〕1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派出机构、直属事业机构:
    《咸阳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经市政府第三十五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二○一一年一月二十六日   

咸阳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根据《咸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结合咸阳信息化发展的实际,围绕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产业发展,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咸阳信息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特制定咸阳“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信息化发展现状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以来,我市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信息产业、通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络建设步伐加快,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2010年我市信息化综合指达到0.712,名列全省各地市信息化发展水平第二名,已进入全省信息化发展前列。主要成绩有: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我市已基本建成以光纤为主,微波、卫星网等为辅,覆盖全市的通信传输网络。2010年底,全市固定电话交换设备总容量达到108万门,固定电话用户总数达到85.9万户,电话普及率52.33/百人。移动通信总容量达到240多万门, 在网用户200万户。西安—咸阳电话并网后,成为西部地区除重庆外最大的本地网。全市宽带用户总数达到35万户,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电脑数52台。广播电视网已通达全市所有乡镇,有线电视用户达到46万户,数字电视用户达到29万户,广播人口覆盖率99%,电视人口覆盖率99%。邮政所140处,邮政储蓄联网网点133个。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的信息网络体系。
    2、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工业、农业、教育、医疗、社保、科技等20多个部门得到广泛应用。工业系统建立了市县两级工业经济运行监测网;农业系统以全省首家农业网站—咸阳农业网为主阵地,通过实施“信息入村”等工程,初步建成“三农”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教育系统实施了“千校上网工程”; 医疗卫生领域实现了医院信息管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管理;财政系统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税务部门在税收管理、税收会统、税务稽查、发票管理、与银行进行数据交换等方面实现了计算机管理;金融系统实现银行卡跨行联网通用,实现了电子汇兑计算机联网和票据清算自动化;市人口和计生系统建成了市县乡三级人口计生信息网络;公安系统的“金盾工程”建设发展迅速,公安网络覆盖全市各县市区,连接基层科所队,全国联通,协同警务,全市各警种建成业务应用系统,以信息化高效手段打击犯罪。
    3、企业信息化步伐加快。“十一五”以来,我市工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取得初步成效。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我市的主导产业之一,企业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形成了玻璃基板、电视机、覆铜板、电子元器件等产品制造产业体系。一批骨干企业围绕研发设计信息化、生产过程智能化、管理经营网络化等应用,采用信息技术对传统工艺流程、生产和经营模式进行改造,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增强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兴化集团、长庆石化、陕柴重工等一批大中型企业和70多户中小企业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加工工艺(CAPP)等技术,实现了设计和制造信息技术手段的跨越式发展,初步建立了企业信息技术应用平台。
    4、电子政务建设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我市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建成并投入使用,实现与省、市的同步接入,形成了覆盖全市的电子政务体系。推进市级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应用,基本实现了全市156家党政机关公文网上传输,积极推行网上办公试点,30%的部门实现无纸化办公。深化政府信息公开,扩大政府信息公开范围,完善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目录,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咨询服务工作。深化教育、医疗卫生、供水、供电、供气、供热、公交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公共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公开工作。建成了咸阳市政务公众信息网,在“中国咸阳”门户网站,开设了今日咸阳、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在线办事、互动交流、投资咸阳等9个频道、900多个栏目,网站信息条目已增加到5万多条,日访问量达到了6000多次,日均浏览量达到了3万次以上,最高浏览量达到了5万多次,访问用户遍及全国各地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第九届(2010)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我市门户网站位列全国300个地市级政府网站第9名、西北地区地市级政府网站第1名。开展全市政务网站评比活动,13个县区全部建立了网站,市级部门网站建站率达到94%,提高了政务网站建设水平,形成了市、县、乡三级政府网站体系。
    5、信息化发展环境日益完善。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咸阳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了信息化领导、协调、工作机构。成立了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和市政务信息化办公室,组建了市县区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建立了全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联席会制度,协商解决信息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组建了信息化专家咨询组,成立了咸阳市信息协会。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全市信息化发展的决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市电子政务网络和统一平台建设意见》,明确了电子政务基础资源共建共享机构及统筹规划、建设实施办法,制定了《咸阳市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和《咸阳市网络与信息化安全事件应急预案》。信息安全检查工作全面开展,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已经启动。
    (二)存在问题
    “十二五”时期,咸阳市信息化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必须充分认识、积极应对、妥善解决。主要表现为:
    1、信息化认识不足。尽管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潮流、大趋势、但有的政府部门和企业重视不够,认识不足。一是部分县区和部门对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未建立或指定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信息化工作;二是规章制度、标准体系有待健全,工作制度需进一步完善。三是支撑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措施需要加强。
    2、信息化资金投入不足。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周期长、投资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即需要一定投资又存在一定风险。目前,我市各级政府受财力影响投入引导资金有限,拿出大笔资金投入有一定困难,形成信息化资金投入的缺口较大。
    3、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有待提高。虽然我市信息化综合指数名列全省各地市信息化发展水平第二名,但我市2010年信息化基础设施指数仅为0.712,低于全省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均指数0.728,信息化基础设施处于较落后阶段,还没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4、信息化在各行业领域普及率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程度不高,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数量不多,面向工业化的信息技术服务能力较为薄弱,企业对于互联网的使用仅局限在信息查询和企业形象的宣传与推广,而进行网上交易的还很少,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任务还相当艰巨。二是电子政务跨部门协同应用和数据共享未能有效开展,对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功能较少,尤其是网上行政审批和在线办事能力不足。三是农村信息化亟待提高,咸阳农村信息化相对滞后,各类信息在农民中的普及率和利用率还不够高。

    5、信息人才资源缺乏。信息人才资源缺乏,尤其是信息管理人才、技术带头人以及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难以支撑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面对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信息专业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总量和结构不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特别是高级信息产品、软件技术研发和信息化推进领军人才缺乏。人才引进缺乏政策支持,国防科研单位人才地方化利用程度低。
    6、信息安全意识薄弱。我市一些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公司和企业对信息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信息安全工作还处于被动的状态,没有普遍形成“主动采取措施、积极应对”的意识。一些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安全设施部署不足,管理制度和运行体制不够完善,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准备不足,缺乏相应的对策和保障体系,信息系统整体防护能力低。
    二、“十二五”信息化建设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一主导三带动六突破”的发展思路,以网络设施建设为基础,以信息资源综合利用为核心,以信息产业发展为重点,以电子政务建设为先导,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坚持“两化”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三农”信息化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转变政府职能等方面的作用,促进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二)发展目标
    充分利用我国“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难得的机遇和条件,加快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步伐,力争到2015年实现以下目标:
    1、加强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实现信息化网络完全覆盖。全市固定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0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300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90/百人。城镇居民拥有电脑数达到85/百户,全市宽带用户达到95万户,城镇家庭上网率达到80%,农村家庭上网率达到30%。实现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到75万户,其中高清互动电视用户达到20万户以上。实现全市现代信息化网络的完全覆盖。
    2、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品结构调整,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力争电子信息产业的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24.8%,到2015年我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工业产值达到81.94亿元。努力培育软件产业,大力发展电信增值服务,到2015年信息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0亿元。
    3、“两化融合”取得新的突破。规模以上企业90%实现管理信息化,70%实现产品设计研发信息化,50%的骨干企业开展电子商务,5年内培育20家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和实施50个省级“两化融合”示范项目,积极申报西安—咸阳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
    4、建成工业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企业邮箱、财务管理、进销存管理、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视频会议、网络防病毒等10多种企业信息化软件服务。
    5、电子政务总体水平明显提高。建成市、县两级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实现80%市级行政许可网上办理,60%县级行政许可网上办理,60%县区实现无纸化办公。加快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构建信息化基础资源综合服务平台。
    6、社会信息化普及应用水平明显提高。信息消费市场不断规范和壮大,市民信息化素质普遍提高,到2015年,全市城乡一体化医保信息系统建成,实现社会保障服务“一卡通”;公用事业服务实现电子支付“一卡通”。所有社区和大部分农村能够便利地获得上网服务。
    7、实施农村信息化工程,全面实现“网络到镇、信息进村、应用入户” ,农村有线电视网络覆盖率达75%以上。进一步完善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农情监测、农产品品质检测、农产品市场预警监测、生产管理和经营决策中的应用。
    8、打造数字咸阳,充分利用省级基础数据库,积极建设咸阳市空间地理信息等基础应用系统,构建全天候的治安视频监控网络,建设完善城市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城市一卡通系统,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为公众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化服务。
    9、运用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开展基于互联网的各种应用,加快物联网、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的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10、争取到“十二五”期末,我市信息化总体水平在全省继续处于领先地位,并进入全国先进信息化发展城市,信息化综合指数达到0.817。
    三、主要任务及重点工程
    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根据咸阳市信息化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咸阳信息化发展应从以下八个方向入手:
    (一)工业领域信息化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产业升级换代,提升信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企业中积极推进产品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加快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个性化定制等技术,将电子信息技术嵌入工业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促进产品的结构调整;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污染源监测、污染治理、提升节能减排水平,促进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大幅降低;实施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产业集群的带动作用;积极建立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鼓励企业使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搜索、信息发布、网上洽谈和采购、上下游企业沟通以及在线支付,不断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鼓励企业加大信息化投入,努力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促进生产与业务管理、生产与供应、研发与生产之间的集成,实现信息化技术涵盖核心业务流程,提升工业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力争到“十二五”末,规模以上企业90%实现管理信息化,70%实现产品设计研发信息化,50%的骨干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培育20家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实施50个省级“两化融化”示范项目。
    专栏1:两化融合重点工程
    1、两化融合示范工程:在我市规模以上企业开展产品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等应用,5年内培育20家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和实施50个省级“两化融合”示范项目,积极申报西安—咸阳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
     2、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基于软件即服务(SaaS)架构的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向企业提供自助建站、企业邮局、财务管理、进销存管理、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视频会议、网络防病毒等10多种企业信息化服务软件产品服务,提升企业的信息化水平,降低企业进入信息化的门槛。
    3、工业生产数字化改造示范工程:改进工业企业生产过程,实现程序化控制和生产自动化;改造企业的运营模式,实现企业管理的网络化、智能化和集成化,开展电子商务;提升传统工业产品信息技术含量,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在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纺织等产品上的渗透融合,提高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4、装备制造数字化示范工程:大力发展现代装备制造领域的集成电路设计、软件、数控技术,提高装备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
    5、节能降耗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在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组织节能降耗信息技术应用示范项目,示范的内容主要包括:重大耗能设备的智能控制系统改造;工业生产流程信息技术优化;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二)农业领域信息化
    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推进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围绕我市农、林、水重点工作和“粮、果、畜、菜四大支柱产业,加快建设农产品批发价格信息、农作物和农产品预测预警等信息系统。建设农业和农村经济预测预警和政府宏观管理系统,利用省信息平台,接入省农业信息化系统,建立农业自然资源库。建设全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系统推进市县农业网站建设,促进农业信息网络进村入户和农产品网上交易。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设,鼓励和扶持建设特色专业应用系统。加快实施“金农工程”,发展电子农业,有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应用信息自动处理和遥感技术,推进农田基本建设、农作物栽培管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畜禽饲养管理、农产品流通等信息化和自控化。
    推进农村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整合农村服务基础设施、机构人员和信息等各种资源,构建服务于农业生产、村务公开、财务管理、医疗卫生和教育等的农村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推进农村经济、社会、人口等领域的信息化管理。加强农村信息化培训工作,建设农村信息服务队伍。
    专栏2:农村信息化重点工程
    1、农村宽带及有线电视网络覆盖工程。加大农村宽带网络、有线电视网络覆盖范围。到2015年,实现宽带网络全覆盖,有线电视网络覆盖率达到75%。
    2、精准农业引导工程:依托我市农业科技园区及示范基地,利用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对农业生产过程、畜牧业养殖、果业等实时监控和精细化管理。
    3、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及综合服务工程:面向“三农”开展信息服务,建立农业生产、农产品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农业政策信息服务、农村合作医疗、计划生育、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救济和文化教育等业务信息系统。
    (三)电子政务领域信息化
    加大电子政务工作力度,重点开发应用系统和资源整合的建设工作。加快政务内外网建设,推动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逐步提高业务协同能力。完善网上行政审批、行政效能监察、公文流转交换、政府部门内部办公、社会征信、应急指挥、政务信息公开、网上政民互动等综合应用系统。继续深化市门户网站优化升级、办公业务资源系统和金税工程、宏观经济管理工程、金财工程、金盾工程、金审工程、金保工程、金农工程、金质工程、金水工程等业务系统建设。利用“云计算”、“虚拟化”等先进技术,建立基础资源综合服务平台,为全市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领域提供基础性、公共性、支撑性的信息化服务。
    专栏3:电子政务重点工程
    1、网上行政审批系统,为方便企业办事、增强政务公开的透明度,积极推行网上行政审批,建立“可查询、可办事、可监督”的全方位政务应用系统。提供网上申报、在线咨询、在线投诉等业务,优化投资环境,提高行政效能,构建服务型政府。争取在“十二五”末实现80%的市级行政许可事项网上办理。
    2、县级电子政务工程:进一步完善县级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形成省、市、县、乡电子政务的互联互通。
    3、基础资源综合服务平台:在“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基础上,通过“完善”、“整合”和“建设”等方式构建面向全市政府部门和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服务的基础性、公共性、支撑性的信息化基础资源综合服务平台。
    (四)服务领域信息化
    以物流业和商贸流通业为重点,加快推进服务业信息化。大力发展网络增值服务、电子金融、现代物流、连锁经营、信息咨询等新型服务业;积极扶持传统物流企业信息化改造,加快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物流业,建立物流信息分类与编码、采集、交换以及安全等方面的标准,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物流信息标准体系。整合银行、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的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基本实现跨部门、跨行业的信息共享,依托咸阳国际机场,以临空产业为主导,重点发展航空物流、航空服务和运输等产业。借助网络和信息化基础,开展以RFID为代表的物联网产业,引导鼓励企业参与到物联网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推进与物联网相关产业的发展,推进物联网在智能交通、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食品溯源等领域的应用。大力推进旅游、公共事业等服务领域信息化,推广普及数字终端设备、条码技术和电子订货系统,努力实现西咸一体化“一卡通”服务;加快发展网上银行、证券、保险等现代金融服务,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专栏4:信息服务业重点工程
    1、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航空物流园:依托咸阳国际机场,以临空产业为主导,重点发展航空物流、航空服务和运输等产业,建成货站中转物流中心,工农产品集散、配送型物流中心,多功能、一体化的配套物流服务中心。打造西北最强的航空快递服务,航空货运服务,航空物流服务。
    2、电子商务平台:依托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纺织等优势行业,建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行业电子商务示范平台,支持第三方机构建设安全、快捷、方便的在线支付平台,发展在线支付增值服务。重点推动批发市场和连锁企业等商贸流通部门,建立网上批发市场和网上商城。
    3、现代服务业培育工程:积极发展动漫游戏、数字影音、数字媒体、多媒体课件等数字内容产业;加快发展客户软件定制、软件编程和软件测试等软件开发外包,积极培育软件系统租赁、系统托管等软件系统应用外包,积极探索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环境下的软件服务模式创新,扶持基于网络的数据中心、数据处理、数据挖掘等数据服务业发展。
    (五)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
     建设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建设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就业服务信息系统,重点加强对高校毕业生、退伍转业军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失业人员、残疾人等群体的就业服务。
    加快医疗服务信息化,统筹整合医疗信息资源,加快医疗卫生数据库建设,开展互联网医疗卫生服务,建立医疗机构基本信息系统、食品药品监督、医疗服务价格监控系统,改进城乡医院管理;加快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基本实现社区居民及农民群众健康档案和合作医疗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推广电子病历、电子处方、数字化影像、医生和护士工作站等临床信息系统的应用,加强卫生健康信息服务,普及医疗保健知识,提高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水平。
    专栏5:社会保障和区域卫生信息化重点工程
    1、社会保障信息化工程:建立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实现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和计划生育服务信息网络城乡全覆盖,社会保障对象全民化、社会保障业务办理“一站清”、社会保障服务“一卡通”,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科学化、社会保障管理智能化。
    2、区域卫生信息化工程:以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为核心,共享卫生系统资源,实现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化。
    (六)城市管理领域信息化
    开发建设全市多比例尺、多分辨率基础地理数据库并叠加自然资源、交通和规划等信息系统;以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为基础,开发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土地综合利用等为一体的城市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智能交通综合信息系统,构建立体交通管理模式;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建立涵盖城市给排水、电力、电信、广播电视、燃气、热力等市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构建城市综合管理公众信息服务体系和业务信息监管体系,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与水平。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完善三防指挥系统,建成三防信息整理、处理、分析、应用和发布系统,使三防业务管理信息化。大力推动自然资源监管信息化建设,实现重大危险源动态监控工作信息化。
    专栏6:城市管理信息化重点工程
    1、数字咸阳工程:通过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多尺度、多分辨率、多时相、多种类型的城市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自然人基础数据库、法人基本单元基础数据库、宏观经济基础数据库等数据库支撑体系,构建西部领先、较为完善的城市基础信息平台及其应用系统,实现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为政府、企业和公众服务,为推进我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2、空间地理信息系统:采用大型数据库技术和空间地理信息技术(GIS),构建一个数字化咸阳市空间地理信息系统,为各行各业提供公共服务。
    (七)社会事业领域信息化
    提高科技教育信息化水平,开展基础教育资源共享试点项目,不断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校园信息化建设,加强建设网络辅助教学、模拟设计、电子图书馆、科技馆等教育、科研及管理系统。鼓励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业协会等建立行业性、专业性的科技信息网络和网上技术市场,推动产学研一体的科研合作开发平台建设。
    加强环保信息化。完善市、县、乡三级环境自动监控平台,积极实施环境质量、环境统计、工业企业污染防治、总量控制、排污许可、环评、排污收费、环境执法等“环保信息化”,使环境保护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建立以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治理为主的环境保护综合信息平台,完善全市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指挥系统,逐步实现对环境数据的统一管理和深层利用。
    全力开展公安“金盾工程”二期建设,以信息全警共享、警务工作全国协同为目标,服务实战,建立我市公安综合性应用平台。加强全市民警信息化应用培训,提高民警信息化应用技能;以信息化技能培训提升公安信息化应用实战效果,以有线、无线、数据、图像、综合应用开发等高科技手段促使公安工作高效、精确、细致化服务,促进社会的团结、稳定、和谐。
    配合省上做好“秦税”二期工程建设,配合税务总局做好“金税”三期工程建设,“十二五”末实现网上申报纳税额占纳税总额的比重超过65%。启动建设“金审”工程,完成与“金财”、“金税”工程的对接。继续推进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建设,加大财政集中支付和国库直拨通道推广力度,扩大征信系统企业及个人信用信息的采集面。广泛利用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加强税收征管和稽核,实现财税工商部门的信息共享。
    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大力推动旅游信息管理、咸阳旅游门户网站、“数字”景区、“数字”酒店建设,开发有特色的旅游资源,提高咸阳旅游业核心竞争力。
    专栏7:社会事业领域信息化重点工程
    1、旅游文化服务平台:积极开发三秦文化、汉唐文化、艺术资源等特色数字文化资源,向全国全世界人民介绍咸阳的风土人情和灿烂文化。将咸阳旅游网打造成为咸阳最靓丽的名片,从而促进咸阳的旅游经济发展。
    2、重要业务系统建设:教育、环保、公安、税务、工商、质监、国土、计生、组织人事、审计、交通、城建、食品药品等部门业务应用系统建设。
    (八)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
    加强基础信息网络建设,不断建设以光纤、3G网络为主的传输骨干网,提高基础传输网的带宽和传输速率,完善边远山区通信网络,巩固和扩大村村通广播电视覆盖范围。加快新一代互联网建设,统筹规划和推进IPv6商用建设。建设电子政务综合服务中心,建立健全电子政务公共基础资源建设管理体系。全面推进数字电视整转工作,提高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覆盖率。优化提升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的承载能力,整合网络资源,逐步实现计算机网、电信网和有线电视网的“三网融合”。
    专栏8: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
    1、宽带接入工程: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网络的互联互通,提升宽带网络的承载能力。极大地满足公众的信息需要,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人们发表意见、开展监督、参与国家事务提供便捷的渠道,为政府了解人民意愿、满足人民需求、维护人民利益提供“窗口”。
    2、数字电视工程:加快全市数字电视改造,到2015年数字电视用户数达75万户。
    3、三网融合工程:推进计算机网、电信网和有线电视网的“三网融合”。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统筹协调力度。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具有战略性、长期性、整体性的特点,它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涉及到各地方、各部门的利益。要推进信息化,必须建立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改变过去条块分割的管理现状,统筹组织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与社会各领域的信息化推进工作。调整咸阳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工信委,加大对各部门间的协调力度,加强全市信息化的统筹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做好咸阳市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制止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按年度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信息化建设。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政府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十二五”期间,根据实际需要,高质量、高效率地推进一批全局性、基础性、公益性、示范性的重大信息化工程。市政府筹措1亿元资金,建立市信息化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公共服务平台,信息化重点项目,欠发达地区的信息化建设。对市政府公布的重点信息化贷款项目给予3年时间贴息。制定优惠的财政和税收政策,鼓励电信企业积极投入农村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中小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信息化建设投融资机制。
    (三)加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重点保护基础信息网络和关系社会稳定等重要信息系统。根据国家、省的信息安全政策和标准,制订《咸阳市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规定》,增强我市信息安全保护、安全检测与监控能力,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市电子商务安全交易、网上知识产权保护、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网络管理、数据保护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为信息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加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建设和完善信息安全监控体系,提高对网络安全事件的应对和防范能力,防止有害信息传播。重视灾难备份建设,增强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的抗毁能力和灾难恢复能力。
    (四)建立与完善信息化建设的规范与标准。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有关信息化建设和行业管理的法律、法规,确保信息化建设规范、有序。加强调查研究,建立和完善地方标准化体系,重点做好电子政务工程、政务信息共享标准等,切实推进电子政务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加快《咸阳信息化促进办法》的制定。制定电子信息产业、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业务等方面的扶持政策。
    (五)加强信息化宣传教育。加强信息化知识的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信息化对咸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及时通报全市信息化发展的进展情况和建设重点,大力宣传和推广信息化示范工程和试点企业的经验,举办信息化建设成果展览,营造和培育浓厚的信息化建设氛围。提高社会与公众的信息化意识,增进企业对信息化推进重要性的认识。
    (六)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立一支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结构合理的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大力普及信息化基础知识,提高全市各行业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装备的能力,以适应信息化发展对高素质专门人才的要求。一是加强信息产业的专业人才建设,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二是有计划、有重点地对市县政府各级信息化主管部门进行信息化技术培训,提高政府工作人员与从业人员的专业和信息化知识水平。三是鼓励企业做好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和基础知识普及工作,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和生产水平。四是搭建软件开发、动漫设计、电子商务等学科的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平台。

   附件一:咸阳市“十二五”信息化重大项目
    附件二:咸阳市“十二五”期间两化融合重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