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市人民政府关于2011年全市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工作指导意见
(乌海政发〔2011〕6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府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
“十一五”以来,我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总量扩张与结构优化并重、加快发展与提高质量并重,工业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2010年,按照“保增长、调结构、重节能、强服务”的工作方针,狠抓两大基地、重大项目、园区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整体素质提升,全面完成了“十一五”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2010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258亿元,是2005年的近4倍,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6%,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1%,列全区第4位;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23亿元左右,是2005年的3.8倍;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35亿元,“十一五”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45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9倍。
一、面临形势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我市工业经济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综合实力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业经济的各项工作,对于确保实现“十二五”各项发展目标和加快“两个转型”、 打造“一个中心”的战略目标意义重大。
当前,我市工业经济运行尽管面临着一些困难,如投资增幅回落、工业总量较小、非资源型产业处于起步阶段、节能减排任务重、资金和铁路运力紧张等,但也有很多有利因素。
一是政策环境方面,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将出台促进自治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呼包银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和自治区出台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产业规划等,有利于我们加快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和工业重点项目建设,有利于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协作配套、培育和延伸装备制造业产业链条、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二是近几年实施的一批重点项目陆续建成投产,投产项目也将陆续达产。神华乌海能源和京海电厂的煤矸石发电,京海、黄河工贸和赛马的水泥,一批百万吨焦化和PVC等项目逐步达产。数量众多的新增长点将一定程度抵消国内外经济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 。
三是结构调整效果将进一步显现。优势产品产能快速增加,在自治区的份额明显提高,新产品、特别是深加工产品、精细化工产品和非资源型产品品种增加多、产能增长加快。行业布局得到明显优化,循环经济模式得到推广,资源利用水平明显提高,通过大力淘汰落后产能,产业档次和装备水平明显提升。
四是煤电油运保障情况不断提升。煤炭稳产确保了用煤企业的煤炭供应;多个电厂的建成,电力供应充足;规划建设的海公等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如意俊安等物流园陆续建成,极大改善和提高了我市的铁路运输能力。
五是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产品升级换代加速。乌海开发区已列为国家产学研创新示范基地。通过促进产业发展与自主创新结合,发挥科技助推力量,应用推广科技成果,产业层次得到明显提升。建立了一批产学研结合成果转化平台,包括天大氯化工中试平台、中矿大煤基碳高附加值项目中试基地、利康生物医药精细化工中试基地等,为产业研发、产业升级、产业循环、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证。
二、工作安排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快“两个转型”、打造“一个中心”的战略目标,围绕 “一城两基地” 建设,全面改造提升能源、化工、建材、冶金等传统产业,非资源产业重点打造六大支柱和十大集群,加快发展煤焦化工、氯碱化工、精细化工、机械装备制造业,积极培育非资源型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新兴战略产业,继续扩大工业总量,大力实施结构调整和转型工程、企业素质提升工程、企业发展环境优化工程,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努力实现“十二五”开局之年的新突破。
(二)发展目标。
力争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320亿元,增长约2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10亿元,增长约25%,增速保持自治区各盟市前列,进一步缩小工业总量与发达盟市间的差距;计划实施工业重点项目58个(其中自治区级10项续建、10项新建、10项前期,市级8项续建、19项新建、1项前期),总投资650亿元,当年计划投资150亿元;节能、节水目标按国家和自治区下达目标确定。
(三)产业发展重点。
1、煤炭工业。
实现从以煤为主向以煤炭为基础、以煤产业为主向煤产业、非煤产业并重的转变。控制开发总量,使原煤生产与煤炭资源支撑经济发展要求和煤炭供求变化相适应,重点是提高单个矿井的生产管理水平,限制煤炭外运,增加外购煤炭量,确保地方用煤企业煤炭供应水平。
采煤:继续开展煤炭资源整合,年内全部完成技改并通过验收,提升煤炭生产的整体水平。地方煤矿总数控制在38处以内,全市生产能力保持在年产3000万吨。要求煤矿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露天煤矿资源回收率达到92%以上,煤炭资源回收率达到65%以上。力争到2013年底,全市煤炭企业生产规模达到120万吨以上,地方煤炭企业数量控制在30户左右。加快煤田灭火进度,确保2012年底完成火区治理任务。
洗煤:要求按照“开采—洗煤—炼焦—深加工”循环产业链建设,洗煤规模要与炼焦相匹配,不再建单独洗煤厂。鼓励高效、循环、重介、环保洗煤厂建设,洗选封闭运行,鼓励兼并重组和技术改造,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全市年生产能力控制在8000万吨。
2、电力工业。
加快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调整,向多元化、清洁化、高效化、市场化方向发展,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成本,有序发展煤炭、电力,大力扶持新能源发展。
鼓励多元、高效、循环发电,在发展火电的同时,加快发展大型煤矸石资源综合利用电厂、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热电联产、水力发电及垃圾发电、煤层气发电等新能源发电。力争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50万千瓦,在充分保证全市工业用电的同时,争取多向外输送电量。重点配合水利枢纽工程做好12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9万千瓦水电站发电的前期工作;进一步支持海勃湾电厂、乌海热电厂、华电乌达热电厂、宜化自备电厂争取立项的前期工作;扶持新能源示范项目。对具备条件的火电机组实施节能技改。
3、化学工业。
围绕煤焦化、氯碱化工两个基地建设,推进氯碱化工、煤焦化工、精细化工以及硅化工产业发展,重点是提升原有传统产业、延长补链产业、消化工业固废、附属产品深加工四个层面。
氯碱化工:PVC生产要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新建、改扩建电石法PVC装置起始规模必须达到30万吨/年以上,同时配套电石渣综合利用装置,PVC产能争取达到200万吨;电石生产要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做好行业准入,严格执行自治区节能目标要求,按照指标额度安排生产。进一步推进上下游一体化建设,电石产能要与PVC和乙炔化工、精细化工产能配套,电石产品不再外售,并按照《准入条件》要求,加快内燃炉的改造,推广大型密闭式电石炉;加大产氯不产碱装置的应用和耗氯产品的开发,提高有机氯产品的比例,重点发展附加值高市场需求大的氯化聚合物、含氯中间体、新型制冷剂等氯碱深加工产品、氯碱平衡产品。
煤化工:充分利用现有的产业基础,一方面发展煤化工基础产品,另一方面进一步延伸产品链,发展高附加值的化工原料和精细化工产品,重点发展煤焦化产业链(煤—焦—煤气及加工利用、煤—电石—醋酸—醋酸乙烯—PVC)、乙炔精细化工产业链、化肥产业链等四大产业链。以煤焦化、煤气化为龙头,鼓励发展二甲醚、煤焦油制燃料油、苯加氢、多孔硝铵等产品;以“碳—化工”为主线,鼓励发展醋酸、醋酐、醋酸纤维素、乙酸乙酯、醋酸乙烯、聚乙烯醇、甲醛、多聚甲醛、甲酸、合成氨及尿素等产品。重点支持神华乌海能源公司年产22万吨多孔硝铵,乌海华油天然气公司年产23万吨液化天然气、6.12万吨轻质燃油、1.28万吨石脑油、2.5万吨煤沥青,华清公司年产天然气2.3亿标立方、氢气1.2亿标立方、4万吨双氧水等项目建设。
精细化工:充分利用乌海地区的资源优势,围绕现有化工产品开发生产精细化工产品,如气相法白炭黑、纳米级碳酸钙、1,4—丁二醇、己二酸等。重点支持东方锆业公司年产氯氧化锆10万吨、东信精细化工三氯乙酰氯系列产品、禾业化工2,4-d二氯苯氧乙酸系列化工产品、东源公司年产6万吨1,4—丁二醇项目、腾龙公司1万吨甘氨酸6000吨氯乙酸5000吨伯酰胺项目、良峰公司3000吨吐氏酸系列化工项目、利康公司消毒剂系列化工项目等项目建设。
硅化工:以工业硅为基础,着力培育以多晶硅、单晶硅为重点,制造光伏产品所需的多种化工产品、硅橡胶、硅树脂、硅烷、硅油等为发展方向的硅化工产业。重点支持乌海恒业成公司30万吨有机硅、8万吨工业硅项目,蓝星玻璃15兆瓦非晶硅薄膜电池,鑫宇公司2×1500吨/年多晶硅及400兆瓦/切片,新世纪年产19000万片太阳能电池用直拉硅棒切片配套3000吨多晶硅等项目建设。
4、建材工业。
按照国家“限制、淘汰、改造、提高”的方针,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现有企业,努力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节能降耗,减轻环境污染,实现规模经济。同时,通过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使多种资源实现循环再利用。
水泥:全面提升水泥工业整体水平,在保证水泥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开发工业废弃物在水泥生产中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使水泥生产向节能、利废、环保方向发展。继续提高新型干法水泥的比例,能耗、环保、资源利用效率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围绕城市建设和重点工程,大力推广应用散装水泥,发展商品混凝土。全市水泥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吨/年左右、水泥熟料1400万吨/年左右,同时加大散装水泥推广力度,逐年提高推散率。重点支持黄河工贸二期水泥熟料、赛马公司二期水泥、乌海化工水泥等项目建设。
玻璃制造: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使现有玻璃生产线的工艺、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内一流水平,进一步提高平板玻璃原片的产品质量,加快特种玻璃制品和高档玻璃制品等玻璃深加工产品的研发。重点支持蓝星集团扩能改造项目,使玻璃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重箱/年。
建筑陶瓷:依托我市发展建筑陶瓷的基础条件,坚持走高起点、高档次、高质量、高技术路线,提高产品品质,增加产品品种。争取再建设一条或几条100万平方米以上的高档墙地砖生产线,引进免烧粉煤灰陶粒、粉煤灰彩色屋面砖等项目,使产品配套成龙。
新型墙材:鼓励发展低能耗、高性能、高强度、多功能、系列化的新型墙体材料。大力发展PVC建材产业,重点支持维斯通管业公司年产6万吨塑料管材、亚通公司35万吨PVC异型材、蒙达公司15万条全钢子午线轮胎等新型建材项目建设;充分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电石渣等固废开发新型建材产品,主要包括各种轻质板材、加气混凝土、空心砖块、各类非粘土砖、空心砖、复合墙板、粉煤灰烧结空心砖、蒸压砖、煤矸石烧结砖、灰砂砖以及各种轻质料混凝土等。重点支持和顺公司1.3亿块双清公司3亿块粉煤灰砖等项目的达产达效;做好煤系高岭土的开发利用,以此带动铝矾土、耐火粘土、硫铁矿及尾矿生产建材产品的加工利用。重点支持天宇化工煤系高岭土20万吨高档填料等项目建设。
5、冶金工业。
钢铁:要求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继续完善钢铁生产的上下游产业链,逐步发展以优质高效钢材为主,专业化生产的产品结构体系,关小上大,清洁生产,优质高效,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炼铁项目和不能为下游产业发展配套的项目。重点支持黄河工贸集团千里山钢铁公司200万吨钢、200万吨轧材节能环保技改项目争取年内建成。
炼焦:鼓励配套“采煤—洗煤—焦化”一体化建设,有条件的焦化企业配套建设干熄焦装置,焦炉煤气全部回收利用,焦油、粗苯、化产按照国家产业政策一体化建设。确保源通、广纳、华信、宏阳、远大等焦化项目开工建设达产达效,同时做好已投产焦化企业的行业准入工作。力争焦炭产能达到1800万吨。
特色合金:继续执行国家和自治区节能要求,淘汰落后产能,按照铁合金生产指标安排生产。按照控制总量、节能环保、增加品种、优质高效的要求,重点发展锰、铬、镍等附加值高的合金产品,延伸金属镁产品产业链,引进镁基合金、镁合金铸件、镁合金板材、管材、型材等生产项目,开发汽车零件等配套产品。重点支持中润镁业、家景公司金属镁等项目建设。
6、装备制造产业。
加快推进海勃湾等机械加工工业园区发展,积极引进高端技术和产品,增加门类和品种,努力培育我市的名牌产品和接续产业,到2015年汽车产能占到自治区的1/10。重点支持陕汽5万辆液化气重型卡车、唐山神州200台/年洗煤机、冀东3000辆汽车配件、神东乌海维修机加工、大连重工、海晨等制造项目和佰鸿照明LED灯、新统领电缆二期等非资源项目建设。
(四)具体措施。
1、推进工业经济转型,优化产业结构。
一是通过落实国家政策、产业政策及自治区和我市“十二五”规划总体部署,推进结构调整。编制《乌海市“十二五”工业产业结构调整鼓励类指导目录》和配套的指导意见,编制各行业的“十二五”规划,从产业的布局、定位、重点上引导转型、优化结构。对基础好的传统产业通过政策引导、嫁接引进、整合重组、支持鼓励等措施推动产业升级。
二是抓住中东部产业转移和中央出台支持内蒙古发展政策的机遇,制定《乌海市关于承接产业转移发展非资源型产业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工业体系的实施意见》,以实现资源型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的协调发展。重点培育水电、氯碱化工、煤化工、硅化工、钢铁、建材、汽车装备制造、PVC型材异型材、葡萄酒、物流等10大非煤产业集群。突出抓好进入自治区60个重点的乌海精细化工、氯碱化工、汽车装备制造、物流园区4大产业集群,抓紧落实承接产业转移、重点企业及配套企业扶持和重点建设项目等相关工作,力争2015年分别实现销售收入470亿元、700亿元、155亿元、186亿元,带动新增就业3.45万人。设立非煤产业引导资金,促进我市非煤产业品牌培育。落实二三产业分离方案,促进生产服务业快速发展。
三是围绕现有的支柱产业,逐步由资源支撑向多元发展转变。继续扶持传统支柱产业加快改造升级、做大做强、做优做精,建成全国重要的煤焦化、氯碱化工基地。同时加快培育精细化工、装备制造等接续替代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煤化工、氯碱化工下游产品,不断做长、做细、做精产业链条,逐步向非资源产业过渡,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项目以及符合市场需要和产业发展方向的加工制造业和轻工业,促进我市产业发展多元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四是强化资源的综合利用,着力促进煤焦化和氯碱化工产业融合互促、产业链相互衔接,推动煤焦化和氯碱化工向精细化工方向发展,实现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围绕建设新型综合重化工业基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完善产业链条,形成集原料供给、生产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配套项目建设为一体的纵向产业一体化。同时,鼓励优势企业对煤炭开采洗选、电石、铁合金、石灰石等关联行业进行参股合作和兼并重组,加强上下游企业协作配套,增强发展能力。
五是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和企业兼并重组促进结构调整。严格落实国家和自治区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坚决关停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环保要求和安全标准的企业,为新上产业层次高的项目腾出环境容量和发展空间。继续鼓励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开展上下游纵向一体化整合,鼓励煤矿、洗煤厂和焦化厂互相参股,提高资源、能源效率和综合利用。支持氯碱行业整合电石和白灰企业,促成“采煤—洗煤—焦化—精细化工”和“石灰石—白灰—电石—PVC—新材料”、“石灰石—白灰—电石—精细化工”的一体化发展,实现资源的充分发挥和循环利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产业准入和产业认定相关政策,推动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力争培育产值过百亿元的企业集团2个,产值过50亿的企业5个,过10亿元企业达到20个。
六是抓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股权改革工作,促进水务集团、路桥投融资公司、泽惠园林绿化公司等企业的股权改革,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积极为乌海化工等企业上市提供便利服务,推进上市前的准备工作。
2、全力推进工业重点项目建设,确保投资规模。
一是科学、合理的确定重点项目计划,使投资和项目结构、质量明显得到改善和提升。对年内已确定的项目排出进度流程表加强调度,实行分类管理。按月对项目的进展情况和经验做法、存在问题跟踪督查调研,编制简报上报并宣传报道,引导和协调做好对重点项目的指导、监督和服务工作。自治区级和市级重点项目开工率分别达到100%和75%。
二是进一步完善重点项目责任考核机制,研究制定我市工业重点项目的考核管理办法。强化对项目推进的责任制落实和对典型示范项目的支持鼓励机制,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实施,按期建成投产,尽早发挥效益;对于因施工季节限制不能开工或暂停施工的新建续建项目,抓紧时间做好明年开工复工准备条件;对当年投产、投资额大、见效快的项目给予奖励。
三是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改造存量、优化增量,引进先进技术、装备、采取先进工艺,制定适用技术线路图、行业标准,突出抓好30户重点企业技术改造示范项目,力争完成投资50亿元,集中力量促进一批投资大、增加品种、提高质量,并具有突破带动作用的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引导和推进能源消费大、转换集中的行业及企业搞好节能改造。
四是全力争取项目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对列入自治区重点项目和一些优势特色项目,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向上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的力度。对预期备选重点项目进行筛选把关,提供政策咨询、业务指导,在审批、报建等环节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特别是对非煤产业、资源综合利用和延伸产业链条的项目,在配套条件方面给予差别化的支持和服务。
3、狠抓节能、节水工作,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一是严把项目准入关。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制定乌海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验收实施细则,进一步在工业企业开展年度能源审计和节能规划工作,从源头上有效控制我市能源消耗总量增长。
二是开展重点耗能企业能效水平对标工作。制定“十二五”节能工作实施方案,切实提高企业能源利用水平,突出抓好单位产品能耗、单位产品电耗、综合能耗、产值能耗等指标检测监控。按照自治区要求,做好耗能5000吨标煤以上的重点用能企业纳入节能监督体系的相关工作。做好节能监察,提高企业能源利用效率,确保对标取得实效。
三是积极抓好节能技术服务,加大推广节能新机制。根据《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内容,积极开展节能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的推广力度,推进合同能源管理、CDM项目建设,帮助企业寻找节能技改空间,推动企业技术升级,挖掘节能潜力。加大争取国家和自治区节能资金力度,用好我市节能以奖代补专项资金。
四是促进循环经济,全面开展清洁生产活动。继续在我市工业园区和企业中实施循环经济战略,培育1-2个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单位,做好自治区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园区)的培育工作,争取2011使我市成为自治区级循环经济试点城市,三年内列入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全面开展清洁生产,完成自治区下达的年度强制清洁生产计划,同时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自愿清洁生产活动。做好各类企业和产品的资源综合利用认证工作,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全年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要达到60%,其中粉煤灰利用率达到40%,煤矸石利用率达到70%。
五是全面开展工业用水管理。按照自治区要求加快建立工业节水管理机制和监督制度,加强对高耗水行业的用水管理,大力采用先进、适用的节水技术,实施一批工业节水示范工程,培育一批工业节水示范企业,不断优化工业用水结构。
4、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提升企业综合素质。
一是强力推进开发区建设,增强园区承载能力,提升园区发展质量和发展效能。加快推进自治区西部精细化工城和西来峰南区建设。注重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按照分工专业化、协作社会化、生产规模化、用地集约化的原则,引导同类产业和关联企业在工业园区内集中连片布局,促进资源梯级利用、循环利用,形成循环型工业园区。广泛推广“腾笼换鸟”的好做法,加大存量土地整理和闲置土地清理力度,为大项目和优势项目的进入腾出空间。
二是按照各园区产业发展定位和产业分工,形成合理的功能划分,实现三个“围绕”,即围绕重化工项目搞协作,围绕工业集中搞配套,围绕满足地方需求搞加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促进工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扶持好生产性物流服务业,发挥战略装车点和三个生产性物流园区的配套作用。积极推进创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力争将我市列为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优质产业转移。积极争取自治区对创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建设的资金、用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三是继续推进企业整体素质提升工程。进一步改善、提升工业园区和企业的综合素质,把素质提升工程和“四化”建设工程纳入各区年度实绩考核目标。深入开展园区工矿企业 “四化”工程建设,力争园区规上企业50%达到标准。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现代企业知识培训,提高经营管理者自身素质,同时要结合“草原英才”项目加强职工技能培训。强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采用现代管理理念、方法、技术和手段,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扩大提升企业文化建设的拓面力度,选择15户企业进行企业文化建设试点。引导企业争创品牌,启动企业诚信等级评定工作,年内筛选3—5户在综合管理、产品质量、实现效益和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优秀企业进行等级评定。
5、抓好“两化”融合,促进企业自主创新。
继续推进“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促进企业管理、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
一是推进重点企业信息化建设。以工业生产过程自动化、企业和行业管理信息化、产品流通和市场信息化,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培育新型产业为切入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强支柱产业,发展新型产业,扶持绿色产业,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确定神华乌海能源、海化、君正、宜化、黄河工贸等企业,推动建立信息共享的集团财务管理、结算中心、集团控制、决策分析等信息系统。选择3-5户规模以上企业,推动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产品设计和开发能力,提高生产控制水平。
二是发展信息服务业。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技术咨询、现代物流、融资信贷等工业信息服务业,广泛采用信息化技术,因地制宜地开展技术、业务和终端融合,提升企业智能化、自动化管理水平。重点是推进规模以上企业信息化技术支撑企业技术和管理工程,煤焦化、PVC等支柱产业交易电子商务市场,乌海市信息化便民服务一体化工程等。推动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产品设计开发能力和生产过程控制水平,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业务流程,实现企业业务统一集成;开展网上询价、采购和营销等非支付型电子商务,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积极扶持传统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建立和完善信息化物流园区。
三是进一步优化政府工业管理体系。按照《乌海市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实施意见》,提高政府信息化管理水平,理顺强化“两化”融合管理体制,集中开展“两化”融合宣传,有计划做好信息技术人才培训和“两化”融合技术推广工作,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
四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工业经济转型调整。引导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重点在精细化工、煤化工、氯碱化工等重点行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引导推动的研发平台和技术创新中心,争取在两年之内培育3—5个国家或自治区级工业自主知名品牌和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对获得国家或自治区级名牌产品的企业,市政府在项目审批、银行信贷、交通运输、资源匹配、社会资源冠名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鼓励有条件的优势骨干企业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或产品研发中心,无偿使用我市中试平台和项目孵化器进行产品研发、中试。
6、优化发展环境,加快中小企业发展。
一是着力实施“三大示范工程”。扶持发展微型企业300户,实施“以创业带就业工程”。围绕建设10大产业集群,重点培育50户成长型中小企业,用好中小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支持和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力度,为产业延伸、升级、配套提供支撑,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围绕大力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每年重点支持5-10户中小企业在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加快发展,实施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中小企业发展工程。
二是努力优化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全面落实自治区“自治区中小企业政策落实年”的工作部署。把中小企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并把中小企业发展情况作为年终考核内容,鼓励中小企业主动参与整合、重组,健全完善重点企业联系点制度,畅通与中小企业的联系渠道,帮助解决制约发展的实际问题。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自治区和我市对企业减负的各项政策,切实减轻中小企业负担。加强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品牌培育等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的财政专项扶持。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类专项基金或资金,支持成长性中小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
三是大力推进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全面落实和实施自治区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的各项要求,积极培育在线支持维护、业务流程外包、面向中小企业的软件服务、行业解决方案等新业态。加强“产、学、研”联合,积极推动中小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协作联合,使中小企业成为科研成果和高新技术转化的重要基地,促使产品上档次。引导中小企业围绕重点企业、重点产业发展,通过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不断开发上下游产品,为大企业生产提供协作配套,在产业链的形成中获取发展机会。
四是加快推进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建立政府主导的公益性综合服务平台为龙头,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创办专业性服务平台和社会性中介服务组织,积极协调各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鼓励、帮助、引导中小企业建立行业协会,充实完善中小企业项目库,按照自治区的要求,配合和建立三级中小企业信息网络,发挥好已成立的能源协会、氯碱协会的作用,及时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信息,推动企业间的信息沟通、互惠协作、整体联动,提高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7、加强经济运行调控和安全生产,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一是密切跟踪运行走势,预测应对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强化重点企业和产业的监测与调度,对比分析毗邻省区和各盟市间的运行情况,建立分行业的工业经济基础数据资料库,为决策提供很好的支撑。针对性地做好扭亏增盈工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额和亏损面都要实现降低25%,对亏损千万元以上的亏损大户,实行一企一策。
二是建立覆盖小三角地区六个工业园区的经济运行例会制度,定期沟通经济运行情况,交流信息数据资料,研究存在的问题,形成稳定的协商机制,启动探索小三角区域一体化合作发展基础性工作。
三是围绕运输、电力、融资等方面存在的“瓶颈”问题,适时针对性地采取多种措施进行综合协调,不断完善并形成行之有效的协调机制,搭建政企、银企和企业之间沟通的平台,发挥铁路运输服务平台的信息共享作用。继续推进电力行政执法,完善电力市场建设。铁路外运总量争取增长15%,进一步减少煤炭外运量。
四是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配合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做好工业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突出做好民爆、煤矿的安全生产,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推动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