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浙江省环保工作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完成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年度削减任务;八大水系、运河和主要湖库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达到74%以上,设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均保持在90%以上,废旧放射源收贮率保持在100%;完成26个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县(市、区)内500个村庄的环境整治任务;省级以上各类“绿色系列”创建数量增加10%;全省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继续位居全国前列。
持续深化污染减排
科学规划,提高减排目标可达性。根据国家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完善并发布“十二五”减排规划。科学下达各地减排指标,制定年度减排计划及实施方案。
综合协同,拓展减排工作着力点。坚持强化结构减排、细化工程减排、实化监管减排、依靠科技减排相协同,统筹推进工业、生活、农业、交通运输等各个领域的减排工作。
夯实基础,增强减排工作支撑力。进一步加强减排“三大体系”建设,提高核查核算能力,制订造纸、印染、皮革等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核查技术细则,落实减排责任,充分运用省“生态办”、“减排办”等综合协调平台。
全面部署开展“三大清洁”行动。启动清洁空气行动第二阶段工作,完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开展清洁水源行动,基本完成县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控系统建设。部署实施清洁土壤行动,推进重金属及工业固废污染防治。
进一步加强重点行业污染防治。加快研究制订重污染行业环境整治指导意见,逐步构建行业性环境数据统计体系,持续巩固和深化重点监管区、重点环境问题的整治成果。
继续深化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围绕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改善交接断面水质、优化水生态系统3项重点,制定实施八大流域、四大河网和海洋污染防治规划或计划,减缓水体富营养化趋势,全力改善水体水质。
大力推进辐射、噪声、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等的防治。积极推进放射源长效监管,强化电磁环境管理,加强核与辐射应急能力建设;加强各类噪声源监管;加快编制实施各地重金属整治规划或实施方案,确保重金属排放企业达到整治验收标准;加强新化学物质和有毒化学品环境管理。
着眼于推进共建共享
调动各方面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完善生态省建设年度任务书,将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纳入各成员单位年度任务。
全力推动《“811”生态文明推进行动方案》的发布实施。积极配合省级有关部门做好“十二五”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编制、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研究、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环保指标实绩分析评价等工作。
抓提升,深化创模、生态、绿色三大系列创建。整体提升环保模范城市、生态县乡、绿色细胞的创建水平。争取省级生态县(市、区)创建比率达到40%以上,省级以上环保模范城市比例达到40%以上,创建各类绿色细胞500个。建立完善退出机制。扎实推进国家、省级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加强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抓深化,全面加强环境宣传教育。进一步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强化生态环保科普教育;加强与教育部门合作,进一步把生态环保有关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抓拓展,打造生态环保主题活动品牌。精心筹划组织首个“浙江生态日”宣传活动,加强部门联动,积极扶持民间环保组织和环保志愿者队伍。
深入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调整完善创模指标体系,执行更为严格的环保模范城市退出机制。着力加强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环境整治,全面推进机动车尾气等低架源污染治理,逐步解决各地突出环境问题。
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实施《浙江省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全力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全面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把农村生态环保与中心村整治、村庄撤并、农房改造、下山脱贫等紧密结合起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统筹推进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污水管网和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改造进程。力争县以上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65%。
切实加强环境监管
加密加强对污染减排、重污染行业以及中小型污染企业的执法监管。进一步引入信息化执法监管手段。
切实加强环境安全监管,维护社会稳定。加大企业环境安全监控力度;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环境信访,进一步完善环境信访工作督察机制,加大对重点敏感信访案件的督察督办力度。
加强“两大建设”健全“六大机制”,提高执法监管水平。加强执法队伍和标准化建设;健全部门联动执法、公众参与,企业(单位)自我监督、边界联动监管、信息公开和网格化执法机制。
夯实参与宏观决策的基础。全面加强数据统计、信息集成、形势分析等基础工作,建立健全数据台账管理、环境形势分析、舆情收集、调查研究等制度。加强环境形势研判预警,建立健全环境数据库,努力从决策层面把握趋势,解决问题。
构建“阶梯型”的标准引领体系。实行“阶梯型”的环境标准引领,逐步提升环保标准、淘汰落后产能。力争发布实施酸洗废水排放总铁浓度限值等3项标准,制定出台染料、酿造、热电等行业的环境准入条件。
完善“三位一体”的准入把关体系。完善空间、总量、项目“三位一体”的环境准入制度和专家评价、公众评价“两评结合”的环境决策咨询机制,积极构建空间环境准入、规划环评、项目审批、全过程监管、技术支撑和审批监管等环境管理体系。
强化环境经济政策的杠杆调节功能。深化落实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生态补偿、绿色信贷、绿色贸易、绿色证券等制度,强化环境经济政策的导向功能。逐步铺开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开展环境损害评估鉴定与能力建设试点。
抓好重点项目建设
确保20个市级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投入使用,完善跨行政区河流交接段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监控系统。
进一步提升环境管理信息化水平。深入实施《浙江省数字环保信息化规划》,建立健全环境信息化运维管控体系和环境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大力扩展环境信息应用系统功能,推进电子政务建设,逐步构建全省生态环境数据管理平台和信息发布系统。
进一步完善环境执法与应急保障的设施装备。加强环境执法监察和监测能力建设,积极推进执法监管信息化建设,加快环境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加强制度保障。出台和修订《浙江省辐射环境监督管理办法》、《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加快推进《浙江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浙江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等立法进程,为构建全方位的环境管理体系夯实基础。
加强科技支撑。全力抓好以水专项为龙头,以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治理及污泥处置为重点的重大技术项目攻关。大力推进环保产业;着力培育环保设施持证运营专业化企业;广泛开展国际国内合作交流。
加强队伍建设。以创先争优活动为龙头,有序推进相关单位升格扩编、参公管理、乡镇环保派出机构建设、环保队伍教育管理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