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工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来源:信息化建设 更新时间:2012-04-14

     
作者;何刚锋

  近年来,浙江省信息化建设紧紧围绕工商工作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以需求为主导,以智能化为基础,以加快系统整合为契机。网络硬件方面,基本完成了国家、省、市、县、所五层四级内部联网,实现了数据集中,构建了省、市、县三级视频音频会议系统,并基本达到人手一台计算机;软件方面,建立了由四类支撑平台、三个网络系统、三类业务应用系统、省级和地市级二级数据中心和一个统一工商应用门户构建的全省工商信息化建设体系。尽管,浙江省的工商系统信息化体系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在推进工商全面信息化进程中存在问题不少。本文在对当前工商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前瞻思考,以供领导决策参考。

  当前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信息化体系建设整体规划实施中存在脱节,基层信息化建设无具体规划

  浙江省工商局已经出台了全省工商信息化体系建设整体规划,但没有制定下级信息化建设的具体规划要求或指导意见。造成在实施省局总体规划时渠道不畅通的原因:一是市(地)级仅根据省局的要求开展本级信息化建设,缺乏制定因地制宜、符合本地区的中短期规划和指导下级单位信息化规划的主动性,不能有效地发挥其上传下达和指导规范作用。二是县(区)级由于专业人才缺乏和信息产业薄弱等原因,在具体实施中大多未制订中长期规划,短期建设计划也大多局限于考核要求或本级急需解决的硬件设施,少数单位也只针对工作创新或工作需求进行单一项目规划。三是基层工商所由于人才缺乏,只能依赖县局开展一些相应的协助任务,部分工商所的基本维护和安全工作都无法保障,无从谈规划。

  (二)信息化认识偏差问题比较突出

  一是对于工商信息化建设总体认识不足,片面强调软硬件提升和技术优先论。包含以下四个观点:1、简单地将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划等号。实际上信息化技术只是为了最终实现工商职能到位而采取的一种手段。2、片面追求软硬件建设而忽视人的因素。认为软硬件到位就是实现了信息化。3、过分强调信息技术应用。忽视行政管理业务流程的持续改进与政策改变,致使信息技术应用与部门现实管理及工作创新脱节较为严重。4、强调信息化的行政管理作用和对行政相对人的监管。由于很少考虑服务内容的信息化建设,致使行政相对人不能真正体会到工商服务,工商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实际应用效率大大降低。二是部分领导对信息化内涵认识存在偏差,“重建设轻应用”现象普遍存在。信息化建设成效往往定位在诸如计算机网络上传几个文件、召开一些多媒体会议、开发一些小范围应用辅助性软件等上,一些地方推进信息化建设的目的不是提升管理,有的纯粹是所谓领导(面子)工程,有的迫于行政考核压力,有的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从而出现“重投入,轻应用”、“重建设,轻维护”、“重创新、轻培训”等现象。三是干部对信息化理念认识不清,实际应用中畏难情绪突出。目前,干部队伍年龄普遍偏大,一般干部对信息化工作模式了解甚少,信息化应用技能不熟练。当传统的手工处理方式与信息处理方式发生矛盾;软件并不切合基层具体实践应用;或对提高行政效率的影响并不十分明显,畏难抵触情绪较为突出。四是信息化内部运作认识不到位,造成“信息孤岛”现象严重。目前省局已经开发了大量各类软件,基本覆盖了各业务线日常工作。但是,由于没有制订一套内部机构信息共享运作机制,使得各业务信息分散在不同的数据库,出现了“相互封闭、互不相通”、“局部合理,全局不尽合理”和边际效益开始递减等问题,不仅浪费大量财力和时间,而且大量的信息资源不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也违背了信息化建设的“低成本、集约化、见实效”目标。

(三)信息化组织体制不健全,基础维护得不到有力保障

  目前严重制约工商系统信息建设的是组织机构和队伍体制,即人力资源配置和人才结构上的问题。各级工商部门中的信息化主管大多是半路出家的非复合型专业人才,对信息化建设的统一规划、顶层设计、标准、规范,协商、组建、管理和开展不能有效掌握。而新招收的计算机专业人员又缺乏工商业务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仍捉襟见肘,只能配置至县局信息办。县局信息办人手编制又不足,但却承担了信息化工作和各类信息化业务培训,以及兼信用、责任区监管规范工作(台州等地做法)甚至承担工商所的基础设施和软硬件的维护等,因此很难集中人力全面、深入地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

  (四)信息化培训滞后,培训制度不健全

  信息化培训是促进信息化建设并持续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是工商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但目前工商信息化培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培训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信息化工作进展。我省各级工商部门大多尚未建成一个能满足50人以上的固定型专门信息化培训场所,如台州市各级工商部门就没有一个可容纳30人以上的培训场所,极不利于系统性开展各类培训。二是培训师资严重不足,培训层次较低。目前工商部门没有一套规范的信息化和工商业务师资选拔机制,未能形成一支懂信息化技能和业务精通的常规性师资队伍,培训的师资除了软件开发人员外,大多聘请业务骨干进行授课,培训的效果与培训单位的层级成正比。县局组织的培训颇似“鹦鹉学舌”,只能保证软件系统能基本应用,难以向上级提供有效的建议或意见。三是培训职责偏移,针对性不强。目前的各类政务业务培训只要涉及信息化应用,培训职责就转移给信息办,由于信息办缺乏实际应用经验,致使信息化软件的培训针对性不强,不能有效地解决各类疑难问题,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全方位推进。四是培训方式简单,培训手段单一。信息化的培训方式手段十分单一,或采用会议宣读,或采用多媒体演示。而信息化培训操作性比较强,要有个应知应会过程,因此一次会议或演示不能立即见效,当遇到问题时,又没有直接、通畅的咨询和反馈渠道。各地又缺少信息化实地交流和学习平台,有效经验难以推广,致使信息化进展各地日趋不平衡。五是培训计划缺乏系统化、制度化。或开展一年一次的层次低、内容基础、操作简单的培训,或按上级的要求开展新软件培训,培训强度明显不足,培训效果不显著,干部素质不能向专精方面拓展。

(五)安全隐患严重,管理难度大

  一是系统维护的安全问题。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比较复杂,网络安全管理人员明显不足,又缺乏专门培训,普通用户无法有效防范网络中的木马和病毒。二是软件安装和应用问题。各类系统软件培训不到位,软件的帮助文档又过于简单且未能及时更新,致使管理维护十分困难。三是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目前,全省尚未制订一套全面规范的信息化管理制度,如对于硬件的维护和更新、软件的正版购置、权限应用和安全要求、计算机使用规定、网络安全监管等规范管理制度。

  (六)信息化建设仍处于“办公室”信息化程度

  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中的监管职能是走出办公室,直面行政相对人,通过日常实地监管产生大量的动态信息,从而充实工商信息资源,真实反映工商职能履行情况。然而目前全省工商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程度仍处于在办公室内应用层面,无法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移动办公,及时录入相应信息。日常监管的手段仍停留在传统的纸质台帐记录模式,传统和信息化双重记录工作方式加大了基层干部的工作负担,导致干部的抵触情绪,不利于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

  工商系统信息化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建议

  鉴于信息化本身复杂性和高难度性、各种条件和资源制约及现阶段技术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信息化体系建设是一项不可能一劳永逸解决的工程。因此建议在坚持“统一框架、统分结合”基本原则,遵循“先抓重点、积极稳妥、逐步完善”建设方针的基础上,出台“三纵七层”的一体化工商系统信息化体系建设规划。“三纵”即应用体系、管理体系和安全体系,“七层”指应用体系中的基础设施层、信息资源层、人才培训层、标准规范层、应用支撑层、系统应用层、服务平台层。管理体系由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组成,安全体系则由安全策略体系、安全技术体系、安全运作体系组成。通过总体规划使信息化体系建设起点高,拓展空间扩大;信息资源能优化整合,信息资源共享程度提高;信息平台集约化,软件实现智能化,办公实现移动化,便于实用操作,实效应用,大大缓解顶层设计与基层需求间的矛盾,实现信息化“以人为本”,消除干部对信息化应用的抵触情绪,从而加快推进工商信息化体系的建设进程。

  全面推进现阶段工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及具体措施

  (一)确立工商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就是结合工商职能和工作需求,集成和运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全面履行工商行政管理职能,高效优质、规范透明、全方位地服务于政府部门、社会公众和行政相对人等不同对象。

  (二)分级科学制定长、中、短建设规划。围绕总体规划,各级工商部门制定相应建设规划。省局应当系统科学地制定全省系统中长期规划和省局机关短期规划;市(地)级局根据省局的规划制定全市中长期规划和市局机关短期计划;县级局根据上级的规划制定相应的中期规划和短期计划,使信息化建设规划适应时代技术的发展,确保规划的统一性和延续性。

  (三)建立规范的项目管理制度和软件成本效益评估体系。为防止因项目预期目标过高,而建设能力不足或应用不到位问题,必须建设规范化运作的项目管理制度,成立专门的项目管理部门或借助专业的机构对项目进行科学测评。加强风险意识,建立一套科学的软件开发成本测评制度与方法,委托专门的机构进行效益评估,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四)创建多级多层次培训体系。一是各级工商部门根据正常性培训的需求加快建设和完善相应的信息化培训场所;二是在全省范围内选拔各级业务精英。由软件开发公司进行全面的软件操作培训,从而建立一支稳定且有专攻特长的师资队伍,为各级培训提供优质师资;三是实行信息化主管职业化制度和首席信息技术主管(CIO)制度。为保障信息化建设可持续推进,对信息化主管实行职业化制度,即主管必须是经过专门培训具备政务管理和信息技术两方面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能担任。同时,采用首席信息技术主管制度,主管仅对本部门行政一把手负责,并接受上级CIO和国家信息化管理机构的业务指导,从而保证信息化建设统一规划、顶层设计、标准、规范,协商、组建和管理,促使应用整合和信息资源整合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四是分级建立不同标准的培训机构。省级工商局建立高级培训中心。联合大专院校聘任系统外专业人才,负责专门培训具备政务管理和信息技术两方面专业技能的主管和师资力量;市(地)级局建立培训基地。主要负责信息化应用人员的培训和业务线专项培训;县级局成立信息化指导中心。具体解决和维护信息化系统,指导开展信息化应用工作。通过建立不同标准的培训机构,确保系统性、长期性开展信息化培训,有效提高工商系统队伍的信息化应用技能,推进信息化建设进展。

  (五)加强信息化工作宣传,正确认识信息化建设。通过对信息化的内容、目标的宣传和教育,强化领导干部对信息化工作的认识,使其意识到信息化是实现工商职能到位的一种工作方式,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一种技术手段,而不是为了创新或考核的一种摆设,一项应付,切实提高工商执法效能,拓宽监管领域,进一步提升工商部门驾驭和管理市场经济的能力。

  (六)有选择地委托企业运作,保障基础正常维护。允许县级局有选择地将设备维护、操作系统及软件安装、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策划、业务软件开发等部分信息化建设项目委托给有资质的电脑公司或专业公司进行专业保障,不仅有利于提高这些项目的建设成效,更是将信息办从众多繁重的事务中解脱,缓解人手不足,集中更多精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深层开展。

  (七)制定全面规范的信息化管理制度,加强对信息的安全和管理。省局应当针对全省工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情况,制订一套统一、规范的信息化管理制度,对硬件的维护和更新、权限应用和安全要求、计算机使用规定、网络安全监管、重大责任追究、安全考核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切实加强信息的安全和管理力度。

  (八)加快开发移动办公系统,解决信息化“最后1公里”。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加快开发移动办公系统,为走出“办公室”信息化,实现实地信息化动态监管,全方位实施工商信息化监管模式提供可能,彻底掘弃传统的台帐记录模式,真正减轻基层负担,消除干部抵触情绪,提高行政效能。

  (九)建立内部机构横向信息共享机制,推动信息化建设。要着眼于将各业务科室间信息有机整合,集中建设和统一使用,确保各业务线信息的衔接与畅通,克服和避免科室间因设施、业务软件、技术标准和应用习惯等因素而造成“信息孤岛”现象,实现信息资源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作者何刚锋系浙江省玉环县工商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