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保工程简介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随着社会保险个人账户的建立、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以及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社会化进程的推进,社会保险业务管理的工作量和信息量呈现出急剧膨胀的态势。传统的手工方式及零散的计算机系统应用已经不能满足社保管理工作的需要。正是基于这种需要,金保工程才得以浮出水面。

2002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2]17号)将该工程列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十二项重点工程之一,即:金保工程。同年10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沈阳召开了全国劳动保障信息化工作会议,自此金保工程全面启动。


  工程目标

金保工程是全国劳动保障信息系统的统称,其架构可以用“一二三四”来概括,即一个工程、二大系统、三层结构、四大功能。金保工程的核心目的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统一、高效、简便、实用的社会和劳动保障信息工程,其中包括社会保险和劳动力市场两大主要系统,具有中央、省、市三层网络结构,具备业务经办、公共服务、基金监管、决策支持等四大功能。

在“十五”期间,金保工程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地级以上城市全部建立统一的覆盖各项业务的集中式资源数据库,实现城区内的网络实时连接,在街道一级普遍建立劳动保障信息发布站及查询终端;实现劳动保障主要业务的全过程计算机管理,绝大部分业务应用系统能够使用统一软件;初步建立硬件设备配置标准、网络接口标准和数据传输方式统一的全国劳动保障信息系统。

社会保险系统建设面临的主要任务有三点:一是在各中心城市建立覆盖全部参保人员和参保单位的集中式资源数据库,网络终端延伸到各个经办窗口和相关服务机构,实现养老、医疗等各项社会保险业务的全程信息化,并以所有中心城市的数据库做为全国联网的基础平台;二是在各省、自治区建立覆盖全省区的养老保险资源数据库、各类社会保险监测数据库,对跨统筹地区领取社会保险待遇的人员要建立社会保障省内异地交换数据库,实现省内联网;三是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建立全国社会保险数据中心,包括全国的社会保险监测数据库、社会保险跨省异地交换数据库,实现全国联网。

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建设面临的主要任务包括三点:一是在各中心城市要力争将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和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前台服务全部纳入信息系统管理,建立集中式就业服务和失业保险资源数据库,与辖区内主要区、县、街道联网,做到信息共享和就近服务,积极建立就业服务专门网部,开展网上招聘求职服务,并公布供求分析报告;二是加强省级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建设,加强对各城市系统建设的指导;三是加强全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建设,发布全国劳动力市场信息。


发展情况

社会保障体系本身的建设就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金保工程作为支持社会保障体系的信息工程其发展历程也必然是一个长期发展、不断完善的。

迄今为止,全国省级劳动保障部门基本上建立了局域网,68%的地级以上城市劳动保障部门建立了局域网,87%的省级劳动保障部门建立了劳动保障政府网站。部省全部实现联网。一半以上的地级城市实现了与省级数据中心的联网,近一半的经办机构实现与地级数据中心的联网。

统一的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核心平台软件推广到227个社会保险统筹地区,劳动力市场管理信息系统推广到全国174个城市,为全国信息系统的整合创造了条件。全国近80个城市开通了“12333”劳动保障专用服务号码。“一卡多用,全国通用”的社会保障卡逐步推开,目前全国持有社会保障卡的参保职工已超过1600万人。

根据统计,2005年社保行业IT投资总规模比2004年增长了10%,达到20.87亿元(整体趋势如上图所示)。其中软件投资增长速度最快,为19.9%,达到了4.22亿元。服务领域的增长速度次之,增幅为11.1%,规模达到了1.91亿元。而硬件部分的增长速度低于整体增长速度,仅有7.0%,规模为14.74亿元,比2004年增加了1.0亿元。

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整个社保信息化工程正由硬件建设阶段逐步过渡到软件应用阶段,该系统的应用价值正处于上升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