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愈 关于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作的初步思考
来源:信息化建设 更新时间:2012-04-14

 作者: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司长 徐愈

  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指导性强。认真学习领会五中全会精神,对于正确判断国际国内基本形势,提高认识水平,在政治上与中央保持一致非常重要,也是我们编制好“十二五”国家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信息化推进工作的重要前提。围绕五中全会提出的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结合本职工作,谈三点个人的初步思考。

  一、坚持深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是实现“十二五”发展总目标的必然要求

  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五个方面。其中强调,要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胡锦涛总书记在全会讲话中指出,实践证明,实现既定发展目标,必须提出针对性强、操作性强、力度大的政策措施,并花大力气抓好落实。我在学习中体会到,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最根本的保障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项重要具体措施是深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一贯强调的战略举措。这次“十二五”规划建议把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作为“十二五”时期经济建设的一项主要任务,我感到,这是对信息化重大意义的再认识,是对信息化和工业化关系的再认识,是对坚持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方向的再明确,充分反映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具体要求。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取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进展,必须依靠科技支撑。信息技术革命是当代最重大的科技革命,牢牢抓住当代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重大机遇,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促进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我体会,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基本点是对信息社会发展形势的清醒认识,着眼点是形成可持续发展和更加依靠信息资源发展的坚实基础、内生动力和新机制,着力点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建立现代产业体系,这样才能为转变发展方式做出重要贡献。

二、“十二五”是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重要机遇期

  十七大以来,特别是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以来,落实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正在由试点探索走向全面推进和深入发展。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确实是不失时机。我个人对当前“两化”融合工作的形势有以下几个基本判断:

  一是“两化”融合的工作空间正在进一步扩大。从经济领域看,当前,我国工业化进程保持较快发展,制造业销售规模继续上升;效益好、竞争力强的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张;一流企业进一步追求一流的技术、管理和营销水平;在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原来弱小甚至空白的产业领域,先进制造业还在成长之中。这些都表明,工业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仍然是“两化”融合的主战场,推动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应用扩规模、上水平仍然是最重要的客观需求特征。从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领域看,对信息化的新需求层出不穷。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对城市发展和管理水平提升的要求迅速增强,数字城市、智慧城市、智能城市的发展方兴未艾,正在塑造新的信息技术需求市场。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落实,区域市场也在加快扩张。推动“两化”融合具有巨大的需求背景和发展空间。

  二是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进一步深化,企业对信息技术应用的需求进一步加速上升。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是深刻的。随着影响市场环境变化因素增多、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压力等形势发展,企业普遍从危机中体会到,企业发展需要寻求信息化的支撑。企业特别关注和认同信息化在降本增效、减少风险、经营创新方面的作用。企业对信息技术应用的需求普遍性增强。从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应用软件和服务公司客户数量和经营业绩持续较大幅度上升可以看出这一点。

  三是宏观经济政策对两化融合的促进效果开始显现。宏观经济政策是推动“两化”融合的重要外部动力。当前,节能减排政策压力正在转化为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在全国“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经验交流会上,一批重点行业企业现身说法,通过他们应用信息技术改造重点环节、关键工艺,乃至设计研发生产和售后服务全过程的实践,证实了这一点。同时,大力推行节能减排政策也催生了一批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平台和创新服务模式,为地区、行业、企业节电、节煤、节油、能耗监测、减排、控排提供服务的信息技术服务企业,这些企业开发新技术,并且在推销自己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进一步扩大宣传了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的潜力和效果,扩大了节能减排的覆盖面、增加了深度。

  四是体现融合发展的领军型企业初步形成,示范和引领作用将进一步显现。我国企业界经过若干年的艰苦努力,形成了一批信息技术应用的领先企业,开始走上了融合发展道路。比如南京钢铁公司的信息化集成应用,大连起重重工的数字化产品创新、研发设计,无锡一棉的全程监测控制,海尔集团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转型等。这些企业的实践,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实现了创新性的业务和管理流程,实现了信息化与业务充分融合,形成了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必须依赖的重要动力。他们在实现这种转变和发展的路径、方式和机制上所作的探索,为我国企业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发展,积累了较为系统的重要经验。同时,这些企业在信息技术进一步应用上的愿望强、要求高、购买力强,形成了信息技术服务的高端需求市场,对我国信息技术服务业改变长期以来缺少自主核心高端产品的状况,向研发高技术产品、提供高附加值服务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五是信息化不断深入发展,创新应用还在不断加速涌现。电子商务服务模式、3G广泛应用和后3G技术研发应用、物联网应用、三网融合等技术和应用还在不断发展中,“两化”融合的创新性应用还在不断涌现。比如焦点科技的三维电子商务服务,常州企业基于互联网平台、搜索、智能匹配的专利技术个性化服务、工业智能生产线。这些说明信息化的深刻影响和融合发展的新模式还在进一步发展形成之中。

  在看到良好发展态势的同时,我们也感到,困难和挑战也很大。从企业内部看,大多数企业正处于信息技术应用的爬坡阶段,投资曲线陡升,周期长,需要企业领导的发展眼光和更有力的支持,才能实现更多的整合和流程改造,进而才能充分体现出信息化的投资效益;对企业管理制度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有更高的规划统筹、技术统筹、协调实施的能力和水平,要求对CIO制度设计得更准确定位,需要及时调整运维模式,减低成本,需要更多的部门乃至全员配合和企业全员素质的提高。从行业服务支撑能力看,特别需要加快发展生产性信息技术服务业,大幅度提高信息技术服务水平、加快发展企业信息化运维服务外包。从宏观政策环境看,推进“两化”融合的引导性、激励性和保障性政策措施需要加强。

  综上所述,我们感到“十一五”期间“两化”融合工作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基础,“十二五”是推进深度融合的重要机遇期,也是关键时期。我们要坚决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大落实力度,创新工作方法,坚持以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紧迫需求为重点,坚持以信息产业发展为支撑,坚持应用创新和高水平发展,努力使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在“十二五”期间上一个大的台阶。

  三、关于当前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一)指导思想

  我初步认识,当前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重点任务,特别是从我部工作看,是紧紧围绕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条主线,进一步发挥信息化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技术与管理水平提升的两个带动作用,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实现产品和服务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实现低耗绿色发展能力的增强,为形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坚实基础、内生动力和新机制做出重要贡献。

 (二)基本工作思路

  我认为,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首先还是要坚持融合,加大工作力度,把原来已经提出并经实践检验正确有效的措施坚持下去,落实到位。同时,要适应形势新发展,满足发展新需求,推动融合发展向新的领域扩展。再者,要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发应用的机遇,应用新技术,推动融合迈向更高水准,争取在一些领域实现国际领先。

  (三)当前的两大任务和三个原则

  从当前突出矛盾和紧迫需求看,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的两大任务,一是引导,主要是政策引导、规划引导;标准引导和投资引导、二是服务,主要是信息技术服务支撑。三个原则,一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办要事;二是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三是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积极性和力量。

  (四)当前应当采取的重点措施

  当前应重点推动三项任务的落实,并应将其列入“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和信息化发展规划之中。

  一是加快修改完善并与相关部门联合印发《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若干意见》。

  二是创新“两化”融合发展引导体系。重点是:加快建立和推广实施“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框架(指导规范)”;在企业制度上加以引导,推广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在引导机制上,探索建立政产学研用战略合作机制。这些在本文后面还有详述。

  三是建设“两化”融合产业服务工程。尽快研究明确“两化”融合产业服务的内容、服务形式和服务手段,建设若干国家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产业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可以是实体的、园区的形式,也可以是虚拟的、平台的;可以是政府主导的,也可以是民营为主的;可以是先搞起来,从小到大,也可以先试点性搞,成套路、有底数了,再争取国家更大财政资金。

  (五)关于创新“两化”融合发展引导体系

  推进两化融合,要进一步完善“两化”融合发展引导体系,切实形成对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积极引导。建立和完善引导体系,除了传统的手段外,我们确实要在方式方法创新上多想办法。部领导在这方面做过许多重要指示。我考虑我们应在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下功夫:

  首先是以标准规范的形式形成引导。部党组在关于落实五中全会精神的工作部署中指出,要建立“两化”融合的标准。这是根据我司“两化”融合水平评估工作进展,对完善引导体系提出的明确要求。我考虑,具体的措施是加快建立和推广实施“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框架(指导规范)”(暂拟名称)。“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框架(指导规范)”是关于企业为实现信息技术与生产经营管理全面融合、支撑战略目标实现,在基础设施、关键业务环节、主要业务流程、综合集成管理等方面,应全面推行、不断深化的信息技术应用思想方法、主要内容和相应水平标准的框架性、规范性描述。我们应在这两年开展“两化”融合水平评估工作基础上,尽快建立起这个引导框架,对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发展起到重要帮助。

  二是在企业制度上加以引导,推广首席信息官(CIO)制度。CIO制度的最重要作用在于保障企业在信息化发展中实现规划统筹、技术统筹和强有力的协调实施。要认真总结这方面国内外经验,研究形成CIO制度指南。跟踪分析实施发展情况,编发年度报告,引导CIO制度健康持续发展。

  三是在引导机制上,探索建立政产学研用战略合作机制。推进“两化”融合,形成合作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合作形成合力。在许多具体推进工作中,政产学研用都可以是合作方,彼此以真诚合作态度实现共同发展目标。对于涉及面广、渗透性强、变化升级速度快的信息技术应用而言,发展战略合作机制是有大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