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审计工作的新理念
来源:海南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符 兴
 
  2006年08月01日09:31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监督是审计的本质职能,但监督的目的在于服务;审计对大多数被审计单位来说,是一次“体检”和“保健”;审计的最终委托者是人民群众,审计监督要当好人民群众的“保护神”;审计要从微观中找出带规律性、普遍性、倾向性、政策性的东西,实现个别到一般、微观到宏观的提升;一方面要敢于碰硬、大胆揭露问题,另一方面要准确地、恰当地肯定成绩。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对审计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新的形势下,要做好审计工作,促进海南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必须摒弃不适宜甚至是僵化的理念,树立起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审计新理念。

  审计服务论

  “审计服务论”的要点是:第一,监督是审计的本质职能,离开监督就没有审计;但监督的目的在于服务,离开服务监督就失去了意义。第二,寓服务于监督之中,或者说通过监督这种特殊方式实现服务的目的。第三,审计服务的功能是全方位的、多重的。审计服务首先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只有自觉地把工作与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对接起来,才能实现服务的目的。其次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要加强财政资金的审计,管好纳税人的钱;要强化国有资产的监管,使人民群众辛辛苦苦创造的财富安全有效;要把群众关心的事项纳入审计视野,维护好群众的利益。再次是为反腐倡廉服务。审计是国家整个监督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反腐倡廉中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要注意发现腐败的有关线索,努力协助有关部门办好案,注重从源头、机制上遏制腐败。

  倡导“审计服务论”,从根本上来说,是由党的基本路线所决定的。审计工作不管如何重要,但终究是为第一要务即发展服务的。发展是审计的前提,没有发展审计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发展是审计的目的,不能促进发展甚至阻碍发展,审计就失去了意义;发展是检验审计工作的根本标准,离开了发展审计工作就缺乏评价的尺度。因此,要理直气壮地坚持审计服务的理念,绝不能把监督和服务等同起来,更不能对立起来。

  审计“体检”论

  审计对大多数被审计单位来说,是一次“体检”和“保健”。“审计体检论”具有多重的涵义。一是审计范围的广泛性,凡是使用财政资金的,或者占有国有资产的,不管是谁,也不论有无问题,都要毫无例外地依法接受审计。二是审计手段的人性化。“体检”的说法本身就具有浓厚的人性色彩,先是通过“望、闻、问、切”,摸清底数,检查有无病态。再是寻根究底,开出处方,对症下药,治病救人,帮助病人排除病痛,恢复健康。审计监督实际上也是这么一个过程,检查被审计单位在财政财务管理上是否存在病态,然后视情开出审计处方,帮助其规范管理,提高效益。三是审计目的的防范性。对人来说,体检的作用主要在于防范,“有病治病,无病预防”。对被审计单位来说,审计的作用更多的是警示、防范和促进,审出问题的要认真整改,没有问题的也要引以为戒。

  建立正常的审计和被审计关系,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把审计定位为“体检”,有利于减少与构建和谐社会不协调的音符。倡导“审计体检论”,也是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提出的。现在对任何一个单位进行审计不可能没有问题,但大多是管理、体制、机制上的问题,因而对大多数单位来说审计是“体检”与“保健”。倡导“审计体检论”,符合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要求,体现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防范”的反腐工作的基本方针。

  民本审计观

  “民本审计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说到底就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审计的最终委托者是人民群众,即审计的权力来自于人民群众;受委托者要对委托者负责,即审计监督要对人民群众负责;审计监督要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关注民生,维护民权,当好人民群众的“保护神”;通过各种渠道,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

  贯彻“民本审计观”,一是坚持“人民群众关注的,就是审计关心的”原则,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作为审计工作的重点。特别是把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如就业、社保、医疗、教育、住房等,纳入审计视野。通过加强对这些事关民生民权的审计监督,并把结果公之于众,推动政府有关部门整改措施的落实,做到既维护群众利益,又促进党和政府的工作。二是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推动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事业的发展。三是积极稳妥规范地推进审计结果公开,扩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激发民众参与监督公共财政的积极性。

  宏观着眼,微观入手

  “宏观着眼、微观入手”的审计理念,是针对传统审计重微观轻宏观,就项目作项目,就审计论审计的缺陷而提出的。其基本含义一是审计工作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二是要把每一个项目审深审透,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适当、建议可行。三是通过对同类审计项目进行综合分析,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发展的趋势及解决问题的办法,从微观中找出带规律性、普遍性、倾向性、政策性的东西,提出既符合国家客观政策又符合本地实际情况,具有操作性、可行性的审计建议,实现个别到一般、微观到宏观的转化提升。

  为什么要倡导“宏观着眼、微观入手”?一是从辩证法来看,微观和宏观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相通的、可以转化的。二是审计工作具有从微观提升为宏观的优势。一方面审计监督面广,其覆盖监督范围涵盖预算执行、金融、经贸、农业、资源环保、固定资产投资等领域;另一方面审计监督层次高,可以对监督进行再监督。这些特点决定了审计在宏观调控中发挥着其他经济监督无法替代的综合性作用。它不仅可通过大量的微观审计,直接督导微观主体依法开展经济活动,促进宏观调控措施在微观层次的落实和微观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能够通过对大量的微观审计活动的项目进行综合分析,向决策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提供对全局具有普遍意义的情况和建议,促进宏观调控的改进与完善。“宏观着眼、微观入手”,是现代审计发展的一大趋势。效益审计的开展,审计调查方法的应用,都表明审计工作正在由微观走向宏观。

  敢于“说不”和善于“说是”结合

  “敢于说不和善于说是相结合”,讲的是审计评价。其基本要求是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审计事项。一方面要依法审计,敢于碰硬,大胆揭露问题。另一方面该说是的也要说是,即准确地、恰当地肯定成绩。尤其是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要做到肯定成绩和揭露问题相结合,一分为二地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

  为什么审计既要“说不”也要“说是”?一是审计客观公正性的基本要求。任何事物都是肯定和否定、是和不的对立统一,要坚持其客观公正性,就要坚持两点论,是就是是,不就是不,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二是审计职能的回归。除了监督之外,审计还具有评价和鉴证的职能。无论是评价还是鉴证都要肯定成绩,揭露问题。三是审计事业发展尤其是审计公开的内在要求。在审计信息透明度很高的情况下,如果只是一味地“说不”,就不但容易伤害审计对象的感情,而且也会产生负面的社会影响。因此,审计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就得从单纯的查处问题转向综合辩证评价审计事项,从单纯的“说不”转向“说不”和“说是”相结合。

  (作者单位:海南省审计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