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地区发生大地震以来,自卫队主力大半出动,执行抗震救灾任务。从这些天来自卫队的救灾表现中,可评估出其基本战斗力之一二。总的评价可打80分。正所谓“叫的狗不咬人,咬人的狗不叫”,自卫队平时在世界媒体面前鲜有露面,处置突发事件时曝光,便一鸣惊人。
和平时期战备水平90分:自卫队不是和平军
冷战以来,日本对外显示走和平国家的发展路线,但这不意味着日本不准备打仗。这次抗震救灾,基本反映出日本自卫队的平时战力,特别是长期和平状态下的战备水平。概括起来一句话,自卫队不是和平军。
打仗意识强。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开始重新建立武装力量,打造现代化战斗力,时刻准备打仗。
平时最能反映其备战意识的细节莫过于站岗放哨。即使是现在,日本的每座兵营门口都如临大敌般堆着沙堆,每有车辆进出时,全副武装的哨兵都会不厌其烦地推开鹿角丫杈询问来路,再进几十米又见用沙包堆砌的半圆形掩体,甚至兵士们在整修草坪时也都戴着钢盔,真正做到了平时如战时,其备战意识可见一斑。
预案装备就绪。这次9.0级特大地震,是对自卫队平时战备方案和战略预置的大检验。总体上看,自卫队表现不俗,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平时预案做得扎实,很符合实际。
平时战备工作的一大要点,就是能否料事如神。预案准备到位,战时行动就能做到基本到位,在信息化战争中战机稍纵即逝的情况下,容不得临时抱佛脚。在这次抗震救灾中,自卫队多路出动,连续调整部署,基本做到沉着应对,没出乱子,说明预先计划做得好。
同时,武器装备预置到位,是成功的重要保证。现代战争,不再是一人一杆枪打遍天下的时代,任务多样化,相应地武器也要多样化,才能有效应对多种事态。平时,自卫队就将救援装备定制到班组,一遇到险情,部队便可快速从武器库里取出救援装备:生命探测仪、音响探知器、瓦斯探测器、小型削岩机、液压千斤顶、背负式灭火器、救助诱导棒等。这些专业化装备既便宜又管用。
平时训练演习实战。自卫队历来强调把训练当演习,把演习当实战。像日本这样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自卫队平时更加注重各种救灾训练和演习的实效性,其演习点往往设在未来战场。自卫队的应急直升机都掌握了进入各街道、各村的数字地图和飞行航线,这些数据都是预定的,并抽样试飞过,以确保一次成功。
同时,自卫队参加地方组织的应急反应演习。规模大小不等,种类繁多,从灭火、救护、防盗到反劫持、防地震、防SARS一应俱全,警察、自治体(居委会)、消防队、志愿者和驻地自卫队一应参加。正因为他们救灾训练演习功夫下得深,在灾难来临时,才可以高效完成救灾任务。例如,作为抢险救灾行家里手的陆上自卫队使用班组救援设备,平均30分钟就可以解决一栋两层楼的救援。
常规应急能力90分:在自身至少损失15%战斗力的情况下高速机动堪称劲旅
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自卫队在频繁应对各种抢险救灾突发事件中熟能生巧,练就了应急程序,无形中大幅度提高了应战能力。
反应迅速。一小时到达不是可能,而是命令。这次自卫队反应快、部署快、就位快,得益于他们吸取了1995年阪神地震救灾不力的教训。
当时自卫队专注军事训练,不重视救灾工作,结果两小时的救援路程晚了近一倍的时间才赶到救灾现场,错过了3小时黄金救援时间,遭到全国人民的一致批评。
之后,自卫队痛改前非,迅速成立了中央快速反应集团,各连队成立了24小时待命的小队,构筑了紧急事态应对体制及陆海空自卫队“统一运用体制”,并且给自己加了一条一小时到达救援现场的作战条令。
其具体措施包括:设立陆海空三个自卫队的多样化任务战备执勤部队,航空自卫队一次可出动侦察机、救护机、运输机70架参与救灾,并在自卫队5大战区都部署了军医、护士、急救员组成的机动卫生班;海上自卫队紧急出动,可一次派出60艘军舰、50架飞机,所有港内停泊的正常状态军舰可以在4个小时内出动;陆上自卫队指定一支约2700人的部队作救灾派遣应变部队,配备车辆约410辆、直升机约30架。此外, 陆上自卫队总动员可集中7万人前往灾区。此次大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3月11日下午2点46分,东北方面自卫队在3点01分就派出直升机搜集灾害状况。
高度机动。这次救灾显露出日本自卫队高度的机动能力,堪称世界军队之首。
跟踪自卫队救灾行动发布表不难看出,一是海陆空自卫队机动能力都很高,没有一个落后。在4小时内海陆空三路救灾力量全部出动。二是兵力出动率高,在36小时内调集10万部队参加救灾,对总兵力只有23万人的日本来说,几乎是一半兵力都出动了,连美军都达不到这样的出动率。三是自卫队的高出动率是在自身遭受海啸重创的情况下出动的,是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出动的,这非比寻常。
事实上,这次海啸对自卫队的破坏也很大,驻扎在松岛的第4航空团和松岛救难队的28架战机被淹没,包括全部18架F-2战斗机、4架T-4练习机、4架UH60直升机等。日本陆上自卫队5个集团军中的一个集团军受到损失。日本驻仙台的近卫第二装甲师装备的众多装甲车,包含90式坦克都遭到海水淹没而宣告无法使用。此外,福岛县和岩手县陆上自卫队的基地也遭到地震的重创。
这些数字表明,自卫队是在至少损失了15%战斗力的情况下,在自身也需要灾后恢复的情况下,出动了近一半兵力,这样的机动能力要是在战场上出现,堪称劲旅。
统一指挥。自卫队参加救灾行动后,首相会同防卫相快速建立三军统一指挥机构,做到了三军统一行动,没有出现互相干扰、打乱仗的问题。防卫相北泽俊美在震后第三天会同陆上自卫队东北方面总监部,建立“统合任务部队”,统一调遣陆海空三个自卫队。
此外,救灾行动也是自卫队和美军首次针对国内灾害展开大规模的联合行动。日本东北部军区司令部成立了“统一任务部队”,担负与驻日美军的协调救援工作。这些基本实现了三军联合、日美联合的组织运行。
军民融合水平90分:自卫队的救灾已经细化到村级
日本历来有军民融合的传统,既注重寓军于民搞军事现代化建设,同时也注重把军事现代化的成果运用于民事救援。这次抗震救灾就显现出日本富有成效的军民融合机制。
军地协作机构高效。自卫队加入各级政府的应急事件管理体制,尤其在军地协作机制上显得高效灵活。
首先,军地共建稳健的决策本部。历来防灾救灾最宝贵的经验是“决策周密比决策速度”更重要。陆上、海上、航空自卫队都向国家和地方应急决策本部派驻协调小组。以东京都防灾指挥中心为例,决策中心有47名专职人员和60名安全决策联席单位的联络员,配置了107个决策席位,涵盖消防、地震、财务、粮食、卫生、气象、通信、储备、危险品管理等地方行政机关,覆盖电视台、医院、铁路公司、出租车公司、广播公司、水资源开发公司、煤气公司、电力公司、船运公司、公路运输公司等指定公共机关,还包括献血协会、红十字会等非政府组织,并有顾问团参与,进行城市安全规划和处置重大安全事件。自卫队协作小组独占决策本部大楼的半层,在首相的直接统领下现场指挥调度全部人马。
其次,军地共享情报,实现同步互动。日本从救灾到打仗,都高度强调军地之间情报共享,有利于行动上的同步。在东京都防灾指挥中心,指令情报室面积达329平方米,其工作目标是实现对突发事件区域的全面监控。与军事情报部不同的是,这里军地两家把情报力量统一调度和资源整合起来,同时向军地行动部门发布信息。此次大地震发生后42分钟,海上自卫队的EP-3和UP-3电子战飞机已经升空侦察,把海啸情报直接发往情报中心。
军民协同深入细节。日本的军民融合深入细节,堪称一绝,在自卫队救援上是有目共睹的。例如,位于九州中央西部的熊本县给市町村下达的应急预案中,详尽规定了街道、村级单位召唤和迎接自卫队直升机救援的协同程序。其内容是,各街道、各村如遇到突发事件,在迅速清理预定的直升机着陆场、开辟临时着陆场时,应根据指挥中心的预先通知,根据救援直升机型号开辟相应着陆场,如小型2人乘直升机来救援,开辟白天直径30米、夜间45米的平地,若是10人乘中型直升机来救援,则要开辟白天50米、夜间75米的空地,并浇水清除沙尘,以防飞机受损。除此之外,还规定了村里与自卫队侦察机之间的简易通信方式,地面打青旗表示紧急事态发生,地面打赤旗表示平安。自卫队飞机机身左右交互倾斜并打着陆灯10秒以上,表示明白。如果不明白则飞机呈蛇形飞行,机头左右晃动并闪打着陆灯(1秒钟连续闪几次)。可见,自卫队的救灾已经细化到村级。
自卫队向国家和地方提供不间断通信保障。抢险救灾,同战争时期国家机器面临的危机一样,最要紧的就是恢复通信,这方面,自卫队下大力保障首相以下各级救灾系统的通信,实现了决策本部与各行动单位、事发现场的不间断联系。
自卫队可以迅速完成对部分武器装备的改造投入救灾。他们在74式坦克前部装上推土板,即可将其改造成推土机使用,保持密封性炮身不拆除,而只是在清除残骸时转向后方。并且,该坦克在设计上具有密封性好、防辐射能力强的特点。3月20日,日本自卫队即运送两辆74式坦克前往福岛第一核电站,执行清障任务。
超限战水平50分:大规模非常规作战行动的能力还不及格
地震、海啸、核泄漏等多种灾害叠加,自卫队救灾任务的复杂性、专业性、艰巨性可想而知。即便是自卫队平时十分重视防灾、救灾训练,在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面前,也表现得有些招架不住。与日本国民在大灾面前所表现出的从容、有序、淡定相比,自卫队在核泄漏应对上显得慌乱、犹疑,缺乏及时有效的救灾举措。
在超出预测的救灾上缺乏高层合作。在地震发生当天,日本内阁即成立灾害对策本部,并在第一时间向灾区派遣自卫队投入救灾工作。
但是,随着救灾工作的展开,受灾严重程度日益明朗,需要增派自卫队时,内阁与防卫省之间就出现了分歧。菅直人首相在没有征求防卫省意见的情况下,即作出增加自卫队救灾人数的决策,并表示将大量派遣自卫队参与救灾工作。防卫省则考虑自卫队人员编制数额有限,本身担负日本本土的防卫任务,一旦大量自卫队员长期投入抢险救灾,担心会产生防卫空白。由此导致内阁与防卫省之间的决策分歧,从而使防卫省公布救灾人数时一改再改,迟滞了救援行动。
在应对核危机上决断力低。在核电站事故日益严峻的形势下,日本内阁、东京电力与防卫省之间也缺乏有效的决策沟通机制。首相明确指示要求自卫队派直升机对核电站机组实施空中注水,但防卫省考虑到自卫队员安全无法得到保证,而一再延误派遣时间。
3月14日上午,福岛核电站3号机组发生氢气爆炸,保护顶被掀开,直到17日上午,自卫队的两架CH-47运输直升机才开始动作,从空中向第3、4号机组注水,失去了最佳救援时机。造成此次核事故灾害的扩大,自卫队是有责任的。但更深层次的问题则暴露出政府与部队之间缺乏信任度,危难时刻各打各的算盘。
部队缺乏执行超限战行动能力。自卫队缺乏核事故处理经验,在进行高空注水作业时,自卫队员勇敢无畏,4次实施注水作业值得称道。但是,继直升机之后,警察用镇压示威的高压水车向3号机组洒水降温,但是无论如何水柱也射不到乏燃料池所在的位置。自卫队的专业程度令人怀疑。
实际上,自阪神地震以来,自卫队就加大了对完成抢险救灾任务的投入,从装备到人员,每年都多次进行模拟各种情况的救灾训练、演习。虽然在训练、演习中也涉及处置核泄漏、核辐射等非常规作战行动任务,但一般都是波及范围较小、危害不大的突发事件。
自卫队在执行此次救灾任务中的表现说明,自卫队对常规的、预先准备的救灾行动从容不迫,应对自如,但对意料之外、没有预定方案的救灾则乱作一团,可见他们实施大规模非常规作战行动的能力还不及格。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