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林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一)
来源:国家林业局 更新时间:2011-04-02

前  言

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信息化

是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没有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林业。研究制定科学完善的《规划》,有利于逐步建立起功能齐备、互通共享、高效便捷、稳定安全的林业信息化体系,促进林业决策科学化、办公规范化、监督透明化、服务便捷化,为建设现代林业奠定扎实基础。

当前,从全球来看,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趋

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化新时代。纵观信息化发达国家,都在强力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电子社区建设,从而引起全球范围网络文化的大变革。信息化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业务重组相结合,实现业务流程网上再造。从国内来看,信息化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我国进入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时期。在不远的将来,信息化就会和空气、水、食物一样,成为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内容,云计算与物联网将会成为变革人们生活生产方式的新技术,信息化将为建设更高效、透明、负责任政府提供新的思路,为社会公众提供普遍和敏捷服务。从林业来看,信息化是做好新形势下林业工作的迫切需要,林业信息化已经进入全面加快发展的新阶段。要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治理和改善荒漠生态系统,全面维护生物多样性,依靠传统的管理手段无法准确及时了解其现状及动态,远不能满足指导现代林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必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林业所有的“物”接入网络,并对海量数据进行灵活和高效处理。物联网时代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谁抓住机遇,谁就能占居战略制高点,谁失去机遇,谁将再次受制于人。

为认真落实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会议、全国林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工作座谈会精神,按照《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纲要》及其《技术指南》有关要求,结合现代林业发展实际,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我们研究制定了《全国林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提出了“十二五”林业信息化的发展思路、建设目标、建设任务、保障措施等,作为指导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目     录

第一章   林业信息化形势分析. 1

一、建设现状. 1

二、存在问题. 5

三、必要性分析. 6

四、需求分析. 13

第二章   基本思路与建设目标. 18

一、编制依据. 18

二、指导思想. 18

三、基本原则. 18

四、建设目标. 20

第三章   总体框架与建设任务. 21

一、总体框架. 21

二、内外网门户. 23

三、数据库. 24

四、应用支撑. 26

五、应用系统. 27

六、基础设施. 29

七、标准规范体系. 30

八、安全与综合管理体系. 31

第四章   建设重点. 34

一、业务系统建设. 34

二、支撑系统建设. 63

三、基础建设. 74

第五章   保障措施. 100

一、加强组织机构建设. 100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100

三、建立健全政策机制. 101

四、积极引入社会力量. 102

五、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103

六、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 103

七、加强标准和法规建设. 104

八、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应用. 104

 全国林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1-2015年)

林业信息化是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林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关系林业工作全局的战略举措和当务之急。“十二五”期间,是认真落实《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纲要》、《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技术指南》、《全国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和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会议、全国林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工作座谈会精神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林业信息化,有利于逐步建立起覆盖各级林业部门、功能齐备、互通共享、高效便捷、稳定安全的林业信息化体系,促进林业决策科学化、办公规范化、监督透明化、服务便捷化,为建设现代林业奠定扎实基础。

第一章   林业信息化形势分析

一、建设现状

(一)林业电子政务网络框架初步形成。国家林业局机关局域网建成并应用于林业行政办公。国家林业局联接省级林业部门的主干网建成运行,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基本建成办公局域网。国家林业专网联通全国各省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各森工集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各计划单列市林业局和国家林业局各直属单位共计70多个节点。以此为基础,通过国家林业局综合办公电子传输系统,实现了国家林业局至上述节点单位间的电子公文传输。2009年,国家林业局实施国家林业局办公网(内网)和中国林业网(外网)改造工程,实现了国家林业局内网和外网的物理隔离。河北、辽宁、江苏、河南、湖南、陕西6个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及大兴安岭、吉林2个森工集团建设了林业专网,其中辽宁、大兴安岭和吉林森工集团等已延伸至县级林业部门,湖南省已延伸至重点乡镇。北京、上海、福建、江西等利用本地电子政务网,将林业专网延伸至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福建省已延伸至重点乡镇。青海、湖北、广西等3省区建有政务网络。

(二)林业信息技术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一是关于业务应用。林业资源管理信息化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应用范围逐步拓展到森林、湿地、荒漠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点业务领域,提高了林业资源监管能力和工作效率。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网络技术等,加强了营造林重点环节的监管,提高了营造林水平。应急管理信息化作用日益突出,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森林火灾预警预报系统和辅助决策系统,有效提高了快速反应能力和综合防控能力。沙尘暴灾情监测与评估系统开始发挥作用,沙尘暴防灾工作开始进入主动防灾、科学防灾的新阶段。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逐步推进,为实现灾害的科学防控和应急处置奠定了基础。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湖南、福建等建立了不同层次的应用系统,重点应用于森林资源管理、森林防火管理、营造林、重点工程管理等方面。湖南省实现了重点工程网上作业设计,营造林管理已从平面向立体空间拓展。二是关于公共服务。林业电子办公快速发展,国家林业局和部分省区市林业厅局实现无纸化办公。认真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做到了能公开的信息全部上网发布,增加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扩大了林业信息覆盖面,保障了社会公众的知情权,政府门户网站已经成为林业部门发布林业信息的主平台,成为社会公众获取林业信息的主渠道。国家林业局政府网每年发布信息5万余条,位居国家部委前10名。各地各单位利用网络发布信息的意识和主动性大幅提高,信息内容不断丰富,数量快速增长,质量明显提高。辽宁、福建、江西、浙江、湖南等省开通了绿色办事通道,建立了“一站式”办事大厅,实现了采伐许可证、木材运输证、林权证等事项的在线办理,大大缩短了办理时间,降低了行政成本。据统计,仅福建省南平市电子办证一项每年就节约经费1500万元。江西省搭建了林地林木流转交易平台,林农足不出户就可了解市场行情,进行网上交易,产生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吉林、安徽、青海等省大部分门户网站开辟了领导信箱、网上答疑、在线论坛、在线调查、在线访谈、投诉建议等互动栏目,服务内容不断充实,服务形式日益多样。

(三)林业数据库建设初步开展。国家林业局和省级林业部门相继建立了森林、湿地、荒漠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监测、林业产业等基础数据库,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森林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等专题数据库,林业科学数据库等综合数据库。建立了覆盖全国的1:25万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中低分辨率遥感卫星图像数据库、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库。湖南、福建、辽宁、内蒙古、北京、江苏、江西等建立了森林资源二类数据库、网上审批数据库、营造林数据库,部分省同步建立了基础地理及遥感影象数据库。

(四)林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正在起步。编制了林业信息化标准指南、林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林业信息化术语等6个急需的基础性标准。编制了数字林业项目标准和森林资源数据库建设主要标准。福建省颁布了5项数字林业标准,涵盖森林资源图示、矢量数据采集、编码等几个方面。辽宁省颁布了21项数字林业标准,内容覆盖数据采集、信息安全、森林资源分类编码、制图、数据库、数据交换与共享、应用系统、建设与管理等方面。浙江省建立了系统建设和信息管理等规范和指导意见。陕西、湖南、山东、上海等也陆续出台了信息化相关标准或管理制度。

(五)林业信息化组织机构建设得到加强。2006年,成立了国家林业局与电子政务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兼任,成员由国家林业局各司局、有关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2009年1月23日,成立国家林业局信息化管理办公室,负责综合协调、指导监督全国林业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工作。2009年3月2日,组建了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担任,副组长由国家林业局副局长祝列克担任,成员由各省(区、市)林业厅局、各森工集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各计划单列市林业局、国家林业局各司局和各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切实加强对林业信息化工作的领导。2010年3月,中编办批复成立了国家林业局信息中心,对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实施行业管理等职能。各省级林业部门均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了对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北京、河北、辽宁等2\3的省(区、市)成立了专门的林业信息化管理机构。大多数省(区、市)配备了信息化专门工作人员,统筹、协调全省(区、市)的信息化建设工作。

二、存在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一些单位对林业信息化工作认识不足、观念落后,缺乏以林业信息化带动林业现代化的全局意识和创新意识,思想上重视不够,工作上力度不大,仍然存在管理机构不健全、技术队伍不完善、运行机制不顺畅、工作进展不迅速、支撑核心业务能力不足等问题。

(二)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建设。一些单位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制式、统一平台、统一管理,一些领域重复建设突出,一些领域又严重缺位,一些单位自成体系,形成了一个人“信息孤岛”,大量的信息不能共享,造成信息资源效益低下和严重浪费。

(三)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信息化建设更新换代较快,资金需求较大。长期以来,林业信息化投入渠道不畅,投入资金不多,信息化基本建设和运行维护都存在很大缺口。现有设备陈旧老化,存储空间小,运行速度慢,网络体系不完整,配套设施不齐全,信息交换手段落后。

(四)标准制度与网络安全问题突出。林业信息化还没有建立起一个科学、权威的国家标准体系,不少领域没有标准,网络安全防范能力弱,存在着被攻击等诸多隐患。这些问题已严重制约林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尽快加以解决。

三、必要性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引发了一场新的全球性产业革命。信息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抓住世界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大力推进信息化,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加快现代林业建设的必然选择。

(一)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加快信息化已成为时代发展潮流和最显著的时代特征。物质、能源、信息是支撑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资源。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可以用“三化”来概括,即农业化、工业化和信息化。公元前9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人类社会经过农业革命,由游牧社会进入农业社会,人类文明开始了“农业化”进程,这个进程的核心资源是物质资源。1775年工业革命发生后,人们开始利用蒸汽机、汽车、飞机等工业产品,拉开了人类利用煤、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能源的序幕,人类文明开始了“工业化”进程,这个进程的核心资源是能源。1946年人类社会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的发明拉开了当代信息革命的序幕,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的出现,人类开始有效利用信息资源以促进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推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最显著的时代特征。与农业化、工业化一样,信息化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这“三化”的最基本特征是在全社会范围内采用和推广当时最先进的人力工具、动力工具和智力工具。当今社会,信息已成为除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力以外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相结合,以网络为依托,构成了新的最活跃的生产力,驱动着全球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信息革命之所以能够导致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其根源是在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基础上实现了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使产品更新速度提高了数百倍。信息革命还带来了信息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又使金融全球化、生产全球化、物流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成为可能。加快信息化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认识信息化,驾驭信息化,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化,已成为各国在信息时代必须关注的重大主题。信息产业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80年代得到高速发展,90年代已成为全球发展速度最快、从业人员最多、规模扩展最为迅速、创造财富最多的产业,是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21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的信息产业增加值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或一半以上。美国目前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信息产业,自2000年以来,每年以32%的速度保持增长,为美国GDP增速的数倍。2008年美国信息产业约占美国GDP的1/3,远远超过了汽车、建筑等传统产业,成为美国经济最大的支柱产业,标志着美国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事实证明,信息化发展是21世纪最重要的发展,信息技术竞争是21世纪最激烈的竞争。谁抢占了信息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掌握了发展的先机,赢得了发展的主动权。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融入世界发展格局,要求我们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否则,就会与时代脱节,就会被历史淘汰。

(二)我国已进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阶段,加快信息化是林业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途径和根本举措。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邓小平同志早在20多年前就明确要求:“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胡锦涛同志在许多重要讲话中都要求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党的十六大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我国新世纪前20年改革发展的一项主要任务,作出了“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决策。党的十七大作出了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战略部署。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拓展,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信息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信息产业快速增长,信息网络规模已跃居世界首位,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信息产业的发展,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贸易方式,电子金融、电子商务、电子社区、电子认证、电子娱乐、网上购物、移动办公、视频会议、远程教育等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鲜明特点。1993年起,我国相继实施了“金卡”、“金关”、“金盾”、“金土”、“金农”、“金水”等“十二金”工程,有力促进了相关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林业信息化发展虽然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然相对滞后,不仅制约了林业自身发展,影响林业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如果我们不深刻认识这一点,不迅速迎头赶上,将被持续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边缘化。

(三)建设现代林业是全国林业工作的主题和方向,加快信息化是现代林业科学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现代林业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林业,是大力构建林业三大体系,充分挖掘林业多种功能,努力提升林业三大效益,不断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林业。发展现代林业,建设好三大体系,必须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林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林业,用现代信息手段管理林业,实现林业发展的科学化、信息化和机械化。这“三化”是支撑现代林业大厦的三大支柱,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信息化是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对优化林业资源配置、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促进林产品流通、提升劳动力素质、推动林业科技进步都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加快林业信息化,才能将全国林地、湿地、沙地和生物多样性等基础林业资源数据落实到山头地块,形成对“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的全面有效监管,建设完善的生态体系,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只有加快林业信息化,才能构建四通八达的市场网络信息体系,及时了解企业和市场,掌握行业发展情况,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支持,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服务,促进林业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起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实现兴林富民;只有加快林业信息化,才能建立强大的信息网络,把我们的声音更好更快地传达出去,构建全方位的阵地,普及生态知识,培育生态意识,树立起牢固的生态文明观。林业工作点多面广,涉及千山万水,加快推进信息化对林业来说尤为迫切,已成为发展现代林业的当务之急。

(四)电子政务已成为政府行政管理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加快信息化是提高林业行政能力的重要保障。当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洗礼,政府作为一个掌握最多信息资源和最大的信息发布公共组织,也迎来了一个全新的、以互联网在政府管理与服务中普遍应用为特征的电子政务时代。积极建设电子政务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推进政务公开、促进政府管理现代化、密切政府与企业和公众关系的有效手段,是建设服务型、责任型、法治型、廉洁型政府的重要途径,也是世界各国政府行政管理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使电子政务成为当代信息化最重要的领域之一。越来越多的政府认识到只有接受全新的信息技术和管理理念,才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逐步形成的今天有所作为。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1996年全球只有不到50个政府部门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到2008年全球政府网站已超过150万个,12年时间增长了3万倍。我国把电子政务作为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提出了“紧紧围绕提高治国理政能力,推行电子政务”的要求,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为公众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创造条件。特别是近年来胡锦涛总书记通过人民网与网民进行亲切交流,温家宝总理通过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与网民在线交流,这些都充分表明,中央领导同志已将电子网络作为与人民群众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率先垂范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目前,电子政务发展速度日益加快,我国建立的各级政府网站已超过2万个。林业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的公益事业,是事关亿万农民就业增收的基础产业,林业执政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政府的形象和百姓的福祉,社会关注度很高。但林业的网上办事能力还不强,服务还比较滞后,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只有加强林业信息化建设,实现办公电子化、管理信息化、决策科学化,才能建立起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只有加强林业信息化建设,实现服务网络化、办事便捷化,才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建立起执政为民的新型政府机关。实践证明,提高林业行政能力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这是我们迫在眉睫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五)信息化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加快信息化对促进林农群众就业增收具有重大作用。我国城乡之所以形成较大差距,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一条就是信息不对称。农民获取信息的手段落后、渠道不畅,严重影响了农民就业增收。信息贫穷导致物质贫穷,这既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反映,又会进一步加剧城乡发展失衡,导致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改变农民贫穷落后的状态,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解决好农民获取信息的问题,这是提高农民就业增收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从当前看,林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经营林业和我国农民的文化、技能、素质相适应,是农民最熟悉、最直接、最适宜的就业方式,特别是实行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地区,农民经营林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迫切需要了解消费需求、供求走势、价格行情等市场信息,及时调整生产走向,准确把握市场商机,有效回避交易风险,充分实现对土地、人力、资金和物化投入的有效配置,同时他们也迫切需要先进实用的林业科学技术,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尤其是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演变,大量农民工返乡,返乡农民获取林业就业信息,参与林业的意愿日益强烈,迫切要求我们提供大量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大力推进林业信息化,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满足农民群众的要求。从长远看,林业具有地处边远、小而分散、生产力水平低、经营粗放等特点,加快林业信息化可以彻底改变传统的林业生产方式,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村劳动力结构的调整,从而大幅度提高林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同时,推进林业信息化,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多媒体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和虚拟现实教育,使先进的科学方法和实验条件等优质教育资源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共享,极大地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促进新农村建设。从这方面讲,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缩小城乡差距,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林业信息化建设步伐。

总的来看,林业信息化与国家信息化发展的进程相比,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相比,与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这种差距有可能越拉越大,这已经成为我们当前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重大问题。我们只有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扎实有效地做好工作,精心谋划,齐心协力,全面加快林业信息化建设步伐,现代林业才有生机与活力,也才有前途和希望。

四、需求分析

随着人类对森林、湿地的过度利用和破坏,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化、湿地缩减、水土流失、干旱缺水、洪涝灾害、物种灭绝等一系列生态危机日益加剧,成为迄今为止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应对生态危机、维护生态安全已成为全球的战略任务和国际外交领域的热点问题。森林是“地球之肺”、湿地是“地球之肾”、荒漠化是地球的“癌症”、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的“免疫系统”,“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是地球生态平衡的主要调节器。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当好地球的保健医生已成为林业部门必须履行好的重要职责和使命。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林业发展到目前阶段的必然选择。信息化是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没有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林业。

(一)林业资源监管信息化。借助信息科技手段,可以实现对“三个系统和一个多样性”的有效监管。一是有效监管森林资源。充分利用森林资源监测结果,强化林地林权、采伐利用、监督检查和国家级公益林管理工作,实现对全国森林资源调查数据、林地农户确权宗地记录的科学管理。二是有效监管湿地资源。集成管理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国家重要湿地调查和我国国际重要湿地专项调查,掌握全国湿地分布状况,为制定湿地资源保护规划、实施湿地重点保护工作提供信息服务,实现对每期调查数据70万条记录的管理,数据存储量达到1T。三是有效监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加强对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分布及其动态变化的宏观监测信息获取和利用能力建设,分析荒漠化和沙化发生的原因、机理、趋势,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治理提供信息支撑。实现对每期调查数据约500万条记录的管理,数据存储量达到3T。四是有效监管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数据,系统掌握我国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种类、数量、分布及其栖息环境情况,为加强野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与管理、履行有关国际公约提供依据。实现对每期调查数据约50万条记录的管理,数据存储量达到2T。

(二)综合营造林管理信息化。主要是对重点工程和一般营造林中的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沙)育林、森林经营、低效林改造等活动的规划、计划、作业设计、检查验收和统计上报等环节实行一体化管理,实现综合营造林管理现状和发展动态的信息化管理,扩大植树造林总量,提高森林质量,构建布局合理、结构稳定、功能齐全、整体效益最佳的生态体系。国家林业主管部门通过汇总全国各省(区、市)造林绿化和森林经营规划,编制全国造林绿化和森林经营规划,分解造林绿化和森林经营计划并下达至各省市县,组织对造林绿化和森林经营活动等进行年度核查,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统计汇总和分析全国营造林更新数据,制定和调整下年度营造林规划和营造林分解计划,对营造林作业设计、种苗生产和供应、检查和核查、营造林质量管理等情况进行数据分析、通告和信息发布等工作。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负责统计汇总本级造林绿化和森林经营规划和计划的落实情况,负责本级营造林规划和计划落实情况的数据汇总和统计分析,进行营造林检查验收和核查监管,并对营造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信息发布。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根据本县有关造林绿化、森林经营条件要求和森林资源小班数据库,编制和上报本县范围内造林绿化和森林经营规划,根据国家林业主管部门和省级林业主管部门下达的营造林任务,将计划落实到山头地块,制定年度计划,负责营造林设计、营造林施工和质量检查验收,负责本县范围内营造林规划和计划落实情况的数据汇总和统计分析,进行营造林自查、质量管理和检查验收数据的采集、处理、上报等工作。

(三)林业灾害监控与应急管理信息化。通过林业灾害监控与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有效预防林业灾害发生,对各类灾害做出积极响应,为林业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应急处理、损失评估和灾后重建等提供支撑。加强应急处理,减少人为破坏的发生。一是准确获取林火灾害信息。利用森林资源信息,结合林火监测卫星遥感信息、火场视频信息等,准确定位林火位置,获取林火翔实信息,提高林火应急指挥能力。实现对年林火监测数据5万条记录、年热点静态数据量50G,年火场视频数据量1T的管理能力。二是适时监控沙尘暴灾害。通过卫星遥感影像、地面监测站和手机信息平台,结合沙化宏观监测结果,及时发出预警信息,随时掌握沙尘暴发生的强度、影响范围及其趋势,快速评估灾害损失,指导地方防灾减灾。三是利用森林资源信息,结合地面观测信息、卫星遥感信息,准确分析有害生物成灾情况,支撑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实现对年防治数据60万条记录的管理,数据存储量达到0.6T。

(四)林业产业管理信息化。主要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动态掌握林业重点企业运行、林产品市场价格、林产品进出口态势、重点地区和重点林产品经营加工情况,并进行综合分析评价、预测预警,实现对林业产业管理现状和发展动态的信息化管理,构建布局合理、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的林业产业体系。

(五)基础设施能力需求分析。根据业务量和信息量分析,林业信息化建设的系统能力包含主机设备、存储设备、网络设备、通信线路、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终端外设和安全系统等方面。一是主机设备。包括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在内的主机设备。数据库服务器作为业务系统的核心,具有业务量大、存储量大等特点,服务器数据存储系统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扩展性和灾难恢复能力,数据库服务器的TPCC总量应达到22万。应用服务器主要对各应用系统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数据挖掘等,并能在用户数增加的情况下保持良好的性能平衡,应用服务器的的TPCC总量应达到58万。二是存储设备。除林业资源监管和林业灾害监控数据外,还需存储管理基础测绘成果数据、中高分辨率遥感资料数据21T。根据对业务量和信息量的分析,工程建设需存储的数据总量约31.5T,服务器的存储能力需求为 63T。三是网络设备及通信线路。网络环境由外网、内网和涉密网组成。四是系统软件。通用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应具备运行稳定、方便易用、海量数据管理能力、良好的数据备份和恢复能力。网络及系统管理软件必须集服务器、网络设备、安全设备和应用管理于一体,支持主流厂家网络设备、安全设备、软件设备。满足服务器、网络设备、应用系统、业务流程、中间件监测要求。五是中间件。包括具备地理空间数据管理能力的中间件、支持应用系统正常运行、为应用系统运行服务的应用服务器中间件和为数据交互提供交互服务的消息中间件。六是终端外设。包括大屏幕显示屏、通信终端、数据库性能监控软件等,用于监控系统的稳定运行。七是安全系统。包括安全运行管理平台、病毒防护系统、认证系统、防火墙系统、入侵检测系统等设备,以保证网络的稳定运行,保证数据库和应用系统的稳定运行。

第二章   基本思路与建设目标

一、编制依据

(一)《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二)《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纲要》;

(三)《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技术指南》;

(四)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精神;

(五)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和全国林业厅局长座谈会精神;

(六)首届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

(七)全国林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工作座谈会精神;

(八)《全国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现代林业建设的总体部署,以全面实现林业信息化为目标,以电子政务建设为重点,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核心业务信息化为中心,以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为突破口,以完善体制机制为保障,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制式、统一平台、统一管理,尽快形成布局科学、高效便捷、先进实用、稳定安全的全国林业信息化格局,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作出新贡献。

三、基本原则

(一)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国家林业局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强化顶层设计,实行统一标准,防止出现自成体系、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应用等问题,为资源整合和协同作业打下基础。

(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中基础性、公共性的项目,由全国林业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资金安排,统一软件研发,为全国林业系统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提供保障。对地方个性化的林业信息化系统,由各地林业信息化主管部门依据统一规划与标准,依托各级林业信息化建设基础平台,分别负责建设实施。

(三)需求主导,面向应用。林业信息化建设要紧密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改革,以林业业务需求为主导,以应用和服务为重点,引入或自主开发适用面广、物美价廉的信息产品,推动信息技术与林业工作的结合,满足林业管理和生产需要。

(四)整合资源,促进共享。根据当前林业信息化的实际情况,基于林业信息化建设基础平台,以资源共享为核心,打破资源分散、封闭和垄断状况。充分利用和整合已有的信息资源,加速基础性林业专题数据的标准化改造,防止再次出现重复建设,促进互联互通,有效调控增量资源,优化信息资源配置,实现信息共享,提高信息资源效益。

(五)注重实用,适度超前。信息化建设中要注重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先进性相结合,采用成熟、可靠的信息技术支撑整个林业信息化建设,确保系统安全、可靠、高效运行;同时,充分考虑长远发展需要,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为今后工作拓展空间。

(六)试点先行,稳步推进。选择条件比较成熟的省份和单位先行试点示范,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应用。通过试点示范,探索科学的技术路线,积累经验,指导全国,少走弯路,减少风险,提高效率。

四、建设目标

完善信息技术在林业核心业务等各个环节的应用,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达到80%,80%的省级以上单位实现无纸化办公,80%以上的行政许可项目实现在线处理;完善国家级林业信息化建设基础平台,完成80%的省级林业信息化建设基础平台,80%的省级单位建成国家、省、市、县四级上下互联互通的全国林业电子政务传输网络;完成我国林业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和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林业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并在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中得到应用。奠定全面实现林业信息化的坚实基础。

第三章   总体框架与建设任务

一、总体框架

根据《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结合现代林业建设实际,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采用“四横两纵”的总体框架结构,“四横”为基础设施、数据库、应用支撑和应用系统,“两纵”为支撑“四横”的标准规范体系、安全与综合管理体系(图3-1)。

图3-1 全国林业信息化总体框架图

应用系统是林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内容。应用系统建设中,服务是宗旨,应用是关键。服务和应用是林业信息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服务要惠及林业全行业及全社会,为领导决策、部门间业务协同、社会公共服务、信息资源共享等提供支持。在统一的标准规范体系、完善的安全与综合管理体系保障下,进行全国林业应用系统建设。

应用支撑是实现应用系统开发的重要工具。应用支撑从不同的业务流程和功能中提炼出基础、通用的林业业务流程管理、林业数表模型、林业基础组件和林业常用工具软件,形成统一的服务访问接口,为应用系统服务。应用支撑将缩短各应用系统建设开发周期,使不同系统完善和扩展遵循统一规范,解决应用系统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低水平重复开发和“信息孤岛”问题,规范支撑跨部门的业务系统之间协同作业。

数据库是实现应用系统功能的重要支撑。林业信息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在林业资源结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通过林业信息资源整合改造和开发利用,建立各种类型的数据库,为各种林业业务应用系统、林业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林业公益性信息服务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与国家正在建设的重要基础数据库相互衔接,使林业信息资源成为国家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发展战略研究、区域规划、重大项目跟踪及效益评估等提供综合信息支撑和服务。

基础设施是应用系统和数据库持续运行的物质平台。必须在统一的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体系框架下,有序地建设和管理基础设施,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应用系统和数据库建设要与基础设施建设密切结合。

标准规范体系是基础性工作。标准是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最基本、最具广泛指导意义的基础规范,能起到统一协调作用。建立完善的林业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制定林业信息分类、采集、存储、处理、交换和服务等一系列标准与规范,为应用系统、应用支撑、数据库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设计、实施和运营提供依据。

安全与综合管理体系是重要保障。结合基础设施建设,配置安全设施、制定安全规章和策略,健全安全管理机制,逐步形成林业信息安全体系,为应用系统和数据库的推广应用提供安全保障。建立健全与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林业信息化管理体制,成立信息化专门机构,充实信息化人才队伍,推动林业信息化组织保障体系建设,为林业信息化工作健康、持续推进提供保障。

总体框架中所有基础性、公共性、对全局影响起关键作用的内容要进行统一建设,形成林业信息化建设基础平台。

二、内外网门户

基于林业内外网门户,提供林业应用系统统一的发布窗口,提供信息公开、网上办事、互动交流等服务。

(一)外网。通过统一的对外门户网站,形成国家、省、市、县各级林业部门或单位“一站式”林业应用和信息服务窗口,以统一的形象对社会公众服务。

扩大信息服务。加强信息发布力度,发挥规模效应,增强吸引力,做到准确和及时,保证信息质量。大力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在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保证林业部门信息发布的质量和效率。积极加强网络视频、音像等信息服务。

推进网上办事。大力推进网上服务,加强在线行政审批,提高在线办事效率,强化办事监督管理,保障网上办事安全规范,基本满足社会公众需求。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保证在线办事稳定可靠。

加强互动交流。开展林业业务网上调查,关注林业热点和民众关心的问题,推进网上信访,实现在线访谈,开通林业主管部门领导网上直通信箱,提供良好的网上咨询、查询等服务。

(二)内网。按照与互联网物理隔离的要求,建设统一的内网办公平台。

推进网上办公。以“一站式”门户网站为窗口,满足行政管理业务需求,全面实现无纸化办公,实现林业信息内部网上互动,规范办公流程,保障林业业务系统在内网运行的安全。

整合业务系统。以林业信息化基础平台为基础,解决资源共享问题,降低资源利用成本,实现林业部门内部协同办公和林业各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跨部门的行政审批,提高办事效率。

加强安全体系建设。基于林业信息化建设基础平台,加强内网安全体系建设,建立有效的内网管理机制,强化内网安全技术保障,保障内网信息的安全。

三、数据库

林业数据库是具有明确结构、具有一定聚集和共享程度的林业信息集合。林业信息资源通过采集、交换、汇集与存储等手段在国家和地方各级结点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各级结点的数据库共同构成全国林业数据库整体。林业数据库分为公用基础数据库、林业基础数据库、林业专题数据库、林业综合数据库、信息产品库等。在数据库建设中,需规范各级林业部门的信息资源分类、数据库建设内容,明确数据库更新维护职责和应用权限。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确定数据库建设重点。立足于应用需求的迫切程度、应用深度和广度,明确数据库建设的先后顺序、建设规模和数据粒度,优先进行公用基础和林业基础数据库建设。国家和地方数据库建设要确定数据库更新维护技术支撑单位,明确职责,确保数据库的现时性和正常运行。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机构职能和作用,规范数据应用服务权限,提高数据库应用效益,保障数据应用安全。

加强数据标准化改造和整合。对已有数据库进行标准化改造和数据深度加工利用。把加强数据改造和数据加工技术手段和能力建设作为重点,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实现各级跨部门跨区域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和信息资源深度开发。

提高信息采集和更新能力。加强国家和地方各级林业监测调查体系的信息化建设,协调解决林业资源各种监测标准之间、监测与数据库建设标准之间的冲突,促进林业资源监测、信息采集和数据库建设的协同发展。

支撑林业信息共享和服务。梳理各种林业信息资源汇集源头,建立交换机制和管理制度,利用林业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实现林业业务应用纵向、横向的信息汇集与共享、行业间的信息交换与共享,确保数据库建设的更新和扩展。编制林业政务信息公开目录,提高林业信息公众服务能力,促进国家和地方各级林业部门之间、林业各业务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和服务。

提高空间数据库管理能力。实现林业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的一体化管理。加强分布式管理技术研究,解决林业不同数据格式、不同服务器、不同类型的空间数据的无缝集成和管理。开发数据库建设实用软件,为数据标准化改造、不同尺度的空间数据整合、不同投影坐标空间数据一体化管理提供支撑。研究和开发历史数据库管理技术,实现不同时期各类数据的动态管理。开发可以实现数据建库、综合加工处理及数据维护、更新、管理和服务的软件系统,为各级数据中心的正常运转提供有效支撑工具。

通过以上措施,保障上下信息的一致性、完整性和可靠性,有效解决信息访问的瓶颈和安全问题。

四、应用支撑

应用支撑为应用系统建设、运行、协同提供统一支撑,包括应用所需的资源共享、信息交换、业务访问、业务集成、流程控制、安全控制和系统管理等各种基础性和公共性的支撑服务,同时它也是应用系统的开发、部署和运行的技术环境,因此应用支撑平台必须具有开放性和扩展性,并能够适应业务需求的动态变化。林业应用支撑为业务应用系统开发提供各类基础组件、中间件,旨在提高系统建设效率;同时解决业务应用之间的互通、互操作等问题。应用支撑体系建设包括如下内容。

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这是整个林业信息化建设基础平台的信息交换核心枢纽,它利用信息交换技术,完成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服务。

业务流程管理。提供流程建模,支持各种可能的复杂流程定义和流程管理、流程协作,包括复杂的人员、部门协作,默认和强制合作方式等,实现跨部门、跨系统的业务协同支撑。

林业数表模型。构建林业资源调查、预测预报、分析评价等各类数表模型,包括测树数表模型、林业资源预测数表模型、林业资源评价模型、灾害预警模型、林业产业评价模型、产业发展预警模型等,建立林业数表模型库,提供各类数表模型应用工具,为数据采集、数据更新、应用服务提供基础支撑。

基础组件、中间件。为林业应用系统开发和建设提供公共基础组件和中间件,提高系统建设的效率,减少系统建设费用,包括服务、应用和展示三类组件及中间件。

常用工具软件。为林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应用系统运行提供常用工具软件,包括野外调查、数据采集、数据加工处理、数据质量控制、系统测试等工具软件。

五、应用系统

应用系统分为应用服务系统和业务应用系统两部分。应用服务基于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以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业务协同服务、辅助决策和公众应用服务等形式,通过内外网门户为各类用户提供共享服务。应用服务对象包括各级林业部门、上级国家机关、其他政府部门、企业、教育和科研部门及社会公众。应用服务系统的内容包括:为企业和广大林农提供林地管理、林业资源利用、林产品进出口管理等方面的证件办理、特许经营和行政审批服务;为林业管理部门、林业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提供林业政务信息,及林业资源、森林生态、林业产业状况和动态信息;为各级林业管理部门提供部门间政务协同服务;为各级林业领导机关提供科学决策所需的各类林业汇总信息、信息分析服务。

业务应用系统可分为业务类、综合类和公用类三类应用系统。业务类应用系统包括林业资源监管、林木种苗管理、森林培育经营、防灾减灾、林业产业发展与林业经济运行、生态文化与教育培训系统、森林公安、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管理等系统;综合类应用系统包括综合办公系统、公文传输系统和视频会议系统等;公用类应用系统包括林业计划、财务、科技、教育、人事等系统。

优先开展急需的和基础性应用系统建设,选择关注度高、社会经济效益明显、业务流程相对稳定、信息密集、实时性强的林业业务开展系统建设,满足社会公众、企事业单位和政府的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进行林业应用系统建设。兼顾中央和地方对林业信息化的需求,做好林业业务的流程梳理和部门间业务协同,坚持把开发利用林业信息资源放到重要位置。有计划地改造和完善已建应用系统,强化已建应用系统的应用。

六、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建设与林业数据中心建设相结合。林业数据中心包括国家林业数据中心和省级林业数据分中心。通过数据中心建设,实现国家与地方数据资源的共享和交换,实现各级业务应用的上下联动。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数据采集设备、计算机系统、网络基础设施、机房及配套、安全基础设施。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内容详见安全与综合管理体系部分。

数据采集设备。包括用于林业资源数据外业采集的PDA-GPS设备、便携式计算机、土壤信息采集设备、水文信息采集设备、测树设备等,包括用于林业灾害监控和应急的卫星数据接收处理设备、视频监控和影像传输设备等。

计算机系统。国家和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要逐步建立起统一的支持数据库服务、数据加工、数据交换、业务应用、数据存储的高效、稳定的主机及存储系统,作为本级及以下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共用的数据中心,避免重复建设及设备低效率使用。

网络基础设施。进行统一的网络地址规划,建设和整合全国林业电子政务传输网络。全国林业电子政务传输网络是全国林业信息化主要网络环境,由内网、外网、涉密网组成。按照统一标准规范、统一地址和域名,推进林业电子政务网络建设,逐级实现互联互通。已经建成的网络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出能够互联互通的解决方案,抓紧调整完善,实现原有系统分别与内外网平台的互联互通。

机房及配套。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内外网和涉密网机房,保障机房能够在物理空间、位置选择、动力配电系统、接地系统、空调及新风、专用消防、结构化布线、机房安防、机房照明、机房屏蔽等方面符合国家机房建设标准,满足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要求及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七、标准规范体系

按照国家林业行业标准《林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有关要求,林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由总体标准、信息资源标准、应用标准、基础设施标准和管理标准组成。按照“面向应用、采标优先、突出重点、轻重缓急”的原则,在认真研究国际标准和国内外已有先进标准的基础上,合理引用适合我国林业信息化建设标准,根据建设需要重点修订完善已有标准,优先制定林业信息化建设急需的、共性的、基础性和关键性的标准,提高强制性标准的比例,鼓励推荐性标准的应用推广。

总体标准是标准化体系的基础标准,是其他标准制定的基础,主要包括:林业信息标准化指南、林业信息术语、林业信息文本图形符号和其它综合标准。

林业信息资源标准主要包括林业信息分类与编码、林业信息资源的表示和处理、林业信息资源定位、林业数据访问、目录服务和元数据等标准。

应用标准主要包括林业信息资源业务应用流程控制、林业资源成果文档格式、林业资源业务功能建模、林业资源业务流程建模、林业资源业务应用规程和信息资源目录和交换体系等标准。

基础设施标准主要包括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和计算机设备等标准。

管理类标准为林业信息化建设和系统运行管理提供管理办法和制度等,包括林业信息化建设中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应用支撑、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等方面的管理办法和制度。

八、安全与综合管理体系

(一)安全体系。参照《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3]27号)、《关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公通字[2004]66号)、《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国信办[2005]25号)等文件的要求,在对各级林业内外网的安全域划分的基础上,对不同安全域按照等级保护有关要求进行相应的安全保护。安全体系内容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制度保障等六个部分,其中物理安全和网络安全属于安全基础设施。

物理安全。主要包括机房内相同类型资产的安全域划分;机房IC卡门禁、空调、消防、动力、防雷、接地、关键屏蔽线路建设,目的是有效保障林业信息化系统的物理载体安全。

网络安全。保护林业基础网络传输和网络边界安全。在内部和外部网络的边界配置加密机、防火墙,上下级网络边界部署安全网关,核心交换配置入侵防御系统,实现网络的安全访问控制、数据的保密传输。

系统安全。通过建设覆盖林业全网的分级管理、统一监管的病毒防治、终端管理系统,第三方安全接入系统,漏洞扫描和自动补丁分发系统,提高系统对网络攻击、病毒入侵的防范能力和网络失泄密的检查发现能力,保障系统的高可用性。

应用安全。在国家林业局内外网建立林业数字证书认证中心,并与国家电子政务认证体系相互认证,各省级林业部门内外网建立数字证书发证、在线证书查询等证书服务分中心,并逐步解决先期建设的省级单位认证体系与国家林业局认证体系的相互认证,信任体系可以有效实现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基于信任服务体系搭建统一身份认证、授权管理系统,实现用户访问应用系统行为的责任认定、不可抵赖性。外网门户平台采用网页防篡改技术,防止恶意攻击修改网站。通过应用安全措施的实施,实现应用系统的访问控制、行为认定、门户平台的有效公众服务。

数据安全。解决林业资源数据丢失、数据访问权限控制。要求数据库管理系统增设复杂管理密码、专人专管。国家和省级单位要统筹规划,利用存储备份恢复软件进行重要数据和系统的本地多种方式备份、逐步实现异地数据备份,并具有完全恢复功能,建设电子政务应急响应与灾难备份恢复预案。

制度保障。各级林业主管部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的要求,建立信息安全组织体系,确定组织机构及岗位职责,定期对管理及技术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安全管理技能培训。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的法规及管理制度。按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确定内外网络的安全域,并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进行网络安全的调整和改造。

(二)综合管理体系。为保证信息系统的可管理、可监控,出现异常时间可及时报警,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设立信息化管理运行维护专门队伍,并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建立各级信息系统的综合管理体系,实现对各级信息系统的机房、网络、系统、中间件、应用系统、人员行为、日志和桌面的全程全网分级监控和审计,监控、收集系统日志,作为监控管理、审计手段,满足可追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