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景贤学校教育信息化大发展
来源:江门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景贤学校前身是江门一中初中部。该校以教育信息化为突破口,大胆改革创新,经过近5年的努力,完善了校园信息环境基础建设。在“班班通”工程建设、城乡教育资源均衡推进方面,该校进行了大量试点工作,并取得了良好成效。近年来,该校先后被评为“江门市初中教育工程建设先进单位”、“广东省英特尔教育示范校”、“全国信息化教育示范基地”等称号,成绩获得了社会的认同。

  奠基

  为教育信息化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据景贤学校副校长戴旌介绍,该校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教育信息化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基础,对于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革新教学内容、优化教育方法和技术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都有重要的意义。

  近5年来,景贤学校完成了学校网络基础工程的改造,初步实现了“班班通”,每个班都安装了互联网、广播网和安防网。全校共有3个专用计算机课室,4个多媒体公共室;学校开通了OA办公、教学自动化平台、电子图书馆、教学资源库等多项网络服务。戴旌认为,这些成绩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据介绍,该校在教育信息化推进中实现了两大创新,即支教模式的创新和日常教学支撑平台的开发创新。同时,开发了包括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学校教育手段现代化和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三大方向应用模式。

  目前,该校成为市教育局的信息化应用试点基地。去年,市教育局教研室根据景贤学校的支教模式制定了《江门市教育资源下乡实施方案》,在江门市农村支教工作中推广应用。景贤学校作为试点学校参与了76所学校的培训工作。同年,市教育局还制定了《江门市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价体系》,利用电子阅卷功能实现教学评测的目标,景贤学校也作为试点先行学校参与了全市48所高中学校的培训工作。

  提高

  加快学校现代化建设

  近年来,该校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构建了景贤学校近年教育信息化发展结构图,涵盖了教学支撑平台、资源共享平台和自主学习平台三大部分。目前已完成了教学支撑平台的开发并定名为“数码校园”,资源共享平台的开发也已初具规模。

  戴旌告诉记者,在中小学教学工作中,考试与作业是两个工作重心。该校开发了包括家校互动、作业监控、电子阅卷、课堂评价、资源共享和远程支教六个部分的应用模型。

  以家校互动模型为例,景贤学校的数码校园系统与中国移动公司实现了无缝接合,移动公司江门分公司在“英才成长”业务的基础上新设立了“成长宝典”业务,系统内每天能将自动和手工生成的教学管理数据通过手机短信和电脑网络与家长双向沟通联系。基于web在线学习模式而开发的“快拍仪”视频家访功能,极大方便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除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在教师培训方式的专业化上,该校同样花了不少心思。通过聘请大学教研专家指导,寻求专业化的研发团队支撑,实现“任务驱动”培训模式等方法,极大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养。

  应用

  信息化技术融入支教工作

  2007年,景贤学校开始面向台山市那金中学开展“支援农村薄弱学校”的教学活动。支教工作开始不久,两校的负责人就发现,双方路途遥远,为支教带来了很多不便。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08年,景贤学校在市教研室和省教育厅教研室的指导下,开发了基于视频会议系统的“远程协同”课堂支教模式。该模式的建立,对同一区域内不同教学水平的学校展开的教师、学生间的互补共进,以及城乡学校支教工作的交流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实现了同城互动、异地协同两种不同交流重点的网络沟通模式。

  省教研副厅长刘育民,副市长李崴、市教育局党委书记李霭康也先后对该教学模式的实施作了深入视察。

  2009年,景贤学校在市教研室的指导下,又创新性地加入了部分支教功能模块,开发了另一种全新的支教模式——“远程三段式同堂教学”模式。据市教育局局长赖燕芬介绍,该模式具有成本低、维护方便,课堂效果可控等优点,实现了支教从课堂模式共享到日常教学资源共享的质的飞跃,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

  在经过3年多的应用后,景贤学校和那金中学均获益良多。前者的教师队伍得到了锻炼,教学办公自动化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后者因办学条件改善,教学工作成绩显著,也实现了后进学校向先进学校的快速飞跃。那金中学被评为了“台山市一级学校”。

  展望

  信息化助推教学发展

  教育信息化是指信息与信息技术在教育管理与教学过程的综合运用,最终将体现在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和教师教学效率提高。戴旌表示,今后该校将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的指示精神,做好如下两个发展:

  第一,全面实现“班班通”,实现两个“常态化”,即教育资源应用的常态化,技术支持教学的常态化。

  第二,从“课程整合”走向“有效应用”,做好两个“关注”工作。所谓两个“关注”,是指关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领域的拓宽,实施分层的差异化教学、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体系,进一步深化城乡学校远程合作模式等;以及关注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

  经验

  专业支撑加任务驱动

  戴旌告诉记者,尽管在教育信息化上做了许多工作,但是却没有增加学校额外的经济负担。他说:“硬件部分主要包括网络、每位教师的办公电脑和多数教师配备‘快拍仪’,许多都是利用了学校原有的资源,真正实现了简便、实用的宗旨。”

  软件方面,该校利用自身名校效应,与软件公司开展合作。双方各取所需,各得其便。戴旌认为,硬件、软件的配备其他兄弟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而景贤学校在推进教育信息化改革中最有复制价值的是“通过专业支撑加任务驱动的方式,不断创设应用和竞争环境来煅炼教师队伍”的做法。

  一方面,该校在日常教学应用中,把课堂教学外的专业化信息应用环节交给专业团队跟进。这样可减轻教师的学习负担,提高了专业本职工作的效率。

  另一方面,对教师在信息化软、硬件的适应和教学模式的配合应用,学校不主张以过多的专场培训形式开展,而是基于教师的应用心理,精心设计应用模型和工作制度,让教师边用边学,鼓励教师多参加教学比优课和论文评比,以任务驱动方式适应学校的现代化发展。  (谢礼鸣 谢宗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