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信息化发展纲要实施意见(2005—2010年)
来源:广东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广东省信息化发展纲要实施意见(2005—2010年)(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信息化发展纲要(2005-2020年)〉的通知》(粤发[2005]11号)精神,在2005-2010年期间,以建立“一套机制”、完善“两个体系”、实施“四大工程”为重点,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即建立统筹规划、科学决策、开放合作、协同推进的信息化建设运作机制;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业化为导向的信息产业自主创新体系和支撑信息化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体系;实施电子政务畅通工程、企业信息化工程、信息兴农工程、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面实现《广东省信息化发展纲要(2005—2020年)》所提出的到2010年的各项发展目标,使全社会充分享有信息化发展的成果。具体实施意见如下:

 一、建立信息化建设协调推进机制,突破信息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通过建立并完善统筹规划、科学决策、开放合作、协同推进的信息化建设运作机制,加强对全省信息化工作的统筹管理,防止各自为政、多头管理和重复建设,根本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使各类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同时,大力开展信息化国际、国内合作,形成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信息化持续发展格局。


 1、加强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规划。各级政府要把信息化发展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全省县以上政府均设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有明确统一的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协调、统筹本地区范围内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规划、审核、评估、应用指导等工作。信息化建设项目必须先规划后立项、先评估后建设,由各级发展改革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对信息化项目进行审核,只有纳入本地区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项目才能开展建设。市一级信息化发展规划必须符合全省信息化发展规划的要求,并报省信息办备案。


   2、加强政府投资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集中统一管理。建立和完善信息化重大项目的预审核、立项、招投标、工程监理、验收、评估等工作机制。发展改革、财政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共同制定信息化建设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指南、概算标准,统一规范信息化建设项目立项的各个环节,项目建设要严格按照概算标准进行投资预算。对公共性、基础性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实行统一建设,涉及跨地区、跨部门的应用项目,必须联合共建,保证各相关单位能共享系统和资源。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监督和评估;项目建设部门要科学制定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谁建设谁负责,确保项目建设的应用成效;财政和审计部门要加强建设项目的审计和财政支出管理。


   3、加强信息化建设项目评估。省信息办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信息化项目效果评估办法和评估指标体系,并按照“科学、公正、客观、实用”的原则,组织第三方对政府投资的信息化建设项目进行效果评估,评估结果作为预算投资、行政考核的依据。新建项目效果评估为差的,不予立项;已建项目效果评估为差的,责成项目主管部门限期整改。


 4、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开放合作。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总体框架下,加强泛珠三角区域信息化合作。建设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信息交流平台,为各领域的合作营造信息化支持环境。以粤港合作为重点,加强泛珠三角区域电子商务数字证书交叉认证、物流信息平台统一对接、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应用、软件外包、区域无线电管理等方面的合作。以珠江三角洲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为载体,各市联动、联合招商,提高招商引资水平,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对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来粤投资创办企业、设立区域总部和研发中心等重点项目,设立专责小组,做好协调服务与跟进。

 二、实施电子政务畅通工程,推动电子政务深入应用

 以政务信息畅通、行政业务畅通、公共服务畅通为核心,以抓整合、促共享、推应用为重点,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有效提高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到2010年,建成功能完善、运转协调的省、市、县三级电子政务系统,省、市、县(市、区)各级行政机关面向企业和公众的主要审批业务均可在网上进行,并提供“一站式”电子政务服务,政府核心业务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1、整合电子政务资源,促进政府业务协同。充分利用公共通信资源,加快形成完善的省、市、县三级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立网络平台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开展电子公文交换。加快为社会公众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为政务部门应用服务的信息资源开发。计生、公安、工商、国土等部门要加快建设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等基础性信息资源库。按照条块结合的原则,省、市信息化主管部门分别负责牵头制定省、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目录,统筹建设省、市级数据交换中心,实现信息资源在各级政府部门间的交换共享和面向社会公众的服务。在此基础上,省信息办会同省府办公厅、发改委、财政厅、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环保局等部门,共同推进政府核心业务应用系统之间的畅通。2009年初步实现财政金融、规划管理、城市管理与公共安全、安全生产、市场监管、环境保护、决策支持等业务的协同办公。2010年形成比较完善、统一、跨部门的基础信息资源和各类业务协同应用系统,为各级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公众提供多元化、高质量的电子政务服务。


 2、加快电子政务重点项目建设,提高政府管理水平。根据建立和完善省政府应急指挥机制的要求,在省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下,由省府办公厅牵头,整合各部门资源,按照联合共建的原则,抓紧建设全省应急联动指挥信息系统,加快公安、水利、地震、气象、安全生产等部门的专业应急系统建设。实施“科技强警”战略,加快政法信息平台的建设。加快建设省宏观经济管理系统,建立跨部门业务协同机制和网络化流程,构建一批重点业务系统和共享信息数据库。抓紧启动广东省“金土工程”,建设覆盖省、市、县三级的耕地保护、矿产安全、地质灾害、信息服务等重点系统。推进“数字环保”,完善全省环保监测、生态环保、水环境监测、重点污染源监控、固体废物管理等系统。推进“数字计生”,加快建立全省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


 3、建设“一站式”电子政务,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以申报、办证、年审、纳税、环保等窗口单位和市、县级基层单位为重点,以网站为载体,大力推动政务公开和便民服务。省、市、县各级行政机关要加快完善公众网站建设,及时更新信息,严格按照省政务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实施政务信息公开。各级信息化主管部门组织建设本级政府“一站式”电子政务网站,提供“并联审批”的统一入口。2007年,各级行政机关实现面向公众和企业的主要行政许可事项网上审批,2008年,实现跨部门审批业务的“一站式”服务。省监察厅牵头,会同省发改委、信息产业厅等有关部门,对全省网上审批的审批程序、审批内容、审批条件、审批时限和程序等方面进行检查,进一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加强社区类服务,各街道办事处和镇、村等基层行政机关要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将电子政务服务延伸到街道、社区和村镇,加强就业、社会保障、卫生、保健、治安、计划生育、家政等服务。

 三、实施企业信息化工程,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以提升我省企业竞争力为核心,以建设公共信息技术服务设施为切入点,大力推动企业信息化,发展电子商务,提升产业层次,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节约型社会建设。到2010年,全省6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省流通龙头企业、重点批发市场全面开展电子商务应用;全省所有的产业园区(基地)和50%以上的专业镇建立产业集群信息技术创新和服务平台。


  1、加大政府对企业信息化的扶持力度。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把企业信息化作为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重点来抓,每年从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经费中安排一部分资金用于支持企业的信息化改造,主要用于支持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和重点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加强企业信息化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应用,列入省“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由政府组织,实施攻关。


 2、加强公共信息技术服务设施建设。按照政府扶持、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方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支持各地建设以专业镇、行业协会、产业园区(基地)或龙头企业为依托的产业集群信息技术创新和服务平台,提供产品研发、检测和质量认证、信息技术支持、教育培训、电子商务等服务,促进我省产业集群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提升。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要向中小企业信息化倾斜,每年扶持和推动20家面向中小企业的行业公共信息技术创新和服务平台的试点示范建设。整合港口、银行、海关、工商、税务等相关物流信息系统,形成统一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实现跨部门、跨行业物流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以及国际物流通关的电子化管理。


 3、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省信息产业厅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省电子商务发展规划,着重加强政策法规、信用服务、安全认证、标准规范、在线支付、现代物流等支撑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重点加快面向中小企业服务的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和电子商务数字证书认证平台的建设,每年支持10家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的建设,选择20家大中型骨干企业和5个重点行业支持其开展电子商务应用的试点示范。


 4、积极推动新技术应用,加强企业信息化试点示范。积极推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技术的产业化应用。省国土资源厅要将全省GPS基准站网和动态定位基准站网建成面向社会的卫星导航定位服务系统。省信息产业厅会同发展改革、经贸、公安、国土资源、交通等部门,成立GPS技术应用产业化推进协调小组,加强GPS技术的推广应用。由省发改委、信息产业厅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定和组织实施《广东省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应用和产业化发展行动纲要》,从促进粤港两地货物通关便利化入手,整合资源,加强试点,配合国家做好相关频率规划,共同推动RFID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发展。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会同信息产业厅积极参与国家RFID技术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进一步加强全省行业及地区企业信息化示范,由省信息办统一协调,选择若干城市、专业镇和企业,开展企业信息化示范项目建设。对成效显著、示范性强的项目,由各级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奖励。

 四、实施信息兴农工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整合、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解决农村信息不畅的瓶颈问题,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村管理水平,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到2007年,形成覆盖全省市、县、大多数乡镇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到2010年,全省75个县(市)全部建成信息应用平台,50%的乡(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信息服务站,培养农村信息员5-8万人,基本建成全省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50%的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流通大户联上互联网,各类农村信息化系统得到广泛应用。


 1、整合资源,推进信息“进村入户”。省信息产业厅会同农业厅、科技厅、农科院等部门在继续推进山区信息化的基础上,共同组织推动信息“进村入户”,制定信息、农业、科技、旅游等部门信息交换、共享的统一标准和规范,建立各部门系统互联互通平台,整合基础设施、资金、政策、机构人员等资源,实现“市场信息村村通”、“科技信息村村通”,并逐步扩充到经贸、劳动、人事、教育等部门的资源共享,形成统一规范的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由省信息产业厅组织,联合广电、电信、移动等部门和企业,建立政企互动机制,鼓励信息产品制造商研制适合农村使用的廉价信息终端,支持信息服务商联合制定农村信息服务优惠资费政策,大力推动欠发达地区的信息化普及服务,将山区信息化扶持政策和发达地区的信息化成果延伸和推广到全省农村。


 2、加快“金农”工程建设。加快建设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管、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农作物和农产品的预测预警、农业数据中心和数据支持等信息系统,完善农业地理信息数据库。2008年前完成全省农业信息整合及各地农业信息联播系统建设。2009年建成省、市、县三级农情调度、农产品价格和成本信息调查系统。2010年,初步建成农业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监测、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长势监测及产量预计等动态信息保障体系。


 3、推进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设。由省农业厅会同信息产业厅,共同抓好各类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设。选择一批乡镇的农技站、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信息服务站,进行镇、村信息化示范。结合“公司+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进行农业产业化信息化示范。以专业镇、专业市场为依托,进行行业电子商务应用示范。配合乡镇体制改革,开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管理信息化示范。

 五、实施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促进社会事业信息化
 加快推进社会公共领域的信息化建设,重点是整合社会公共事业部门的信息资源,完善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建立一批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库和公共信息应用系统,促进社会各领域信息资源共享。加快宽带接入网与无线宽带网络的建设,实现随时随地宽带上网。


 1、推进科技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建立一批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加强对现有资源的重组和优化。建设全省资源共享的华南技术交易网。加快建设省、市、重点行业的专利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完善专利预警、维权援助机制。加快全省教科网建设,发挥省教科网作为全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的作用,为全省中小学提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开展高等学校网上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和基于网络资源的课程教学改革试验,促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推广应用。2010年完成全省“校校通”工程。


 2、推进文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建设省数字图书馆和文献服务体系为重点,整合全省图书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等资源,全面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积极推动数字电视、数字广播的全面播出。建设全省新闻出版管理服务网络,推进新闻出版领域信息化。建设广东省竞技体育信息管理系统、体育(奥运会)后备人才信息网络系统以及全省体育综合信息库。推动“数字亚运”,为2010年广州亚运会提供优质的信息化服务。


 3、推进卫生信息资源共享。加快建设覆盖省市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信息网络系统。建设省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监测信息系统,建立卫生资源、健康和疾病监测、临床医疗、医学科技等数据库。全省三级医院建成应用规范的医院信息系统,逐步实现以地级市为单位的区域电子病历交换共享。积极开展网上远程医疗和医学教育等卫生信息服务。


 4、推进劳动与社会保障信息资源共享。加快构建全省综合社会保险信息网络系统,向全省提供便利的养老保险、生育保险、劳动就业、劳动者权益保护等社会保险和民政信息服务。逐步建设市级集中式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加快建成劳动力市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登记和失业保险全省监测和宏观决策系统。加快省社会保障卡中心建设,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抓紧试点地区卡系统建设。逐步建立民政公共服务系统,提高民政服务能力。


 5、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政府信息公开为基础,以企业信用建设为重点,以构建法律体系为保障,加快推进“信用广东”建设。由省信息产业厅牵头,继续推进全省企业信用网建设,大力整合分散在各部门的企业信用信息资源,及时向社会发布。由金融管理机构牵头,加快深圳、广州等地的个人银行征信系统建设。进一步加快《广东省企业信用信息公开条例》的立法进程。


 6、加快公共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宽带接入网与无线宽带网络的建设,大力推动宽带入户。积极配合国家进行宽带无线接入与宽带移动通信的频率规划和标准研究,鼓励多样化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与系统的试验和应用。结合“广东省数字家庭推进计划”的实施,在接入网层面推动电信、广电和计算机“三网”融合,着力提高公共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和共享水平。由省信息办牵头制定指导意见,积极鼓励政府、企业使用已建成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资源,引导企业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和共享机制,逐步实现接入网、通信基站等资源的有偿共享。由省建设厅、发改委、信息产业厅和通信管理局联合制定全省信息网络管道的建设和管理办法,各级政府要将信息网络管道资源建设纳入市政建设,实行统一规划、有序建设、合理利用,避免资源浪费。

 六、完善产业自主创新体系,提高信息产业竞争力
 坚持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完善产业自主创新体系,以全面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重点加快我省有优势的消费类电子和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化产业结构,突破一些高端、关键元器件配套不足的瓶颈,巩固和保持我省信息产业在国内的优势和领先地位,总量大、结构优、后劲足。到2010年,全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总产值达到22500亿元,消费类电子与通讯设备制造业总体上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部分产品国际领先,基本实现从电子大省向电子强省的跨越。


 1、加大关键领域重点突破力度,完善信息产业自主创新体系。省“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进一步向信息产业倾斜。省信息产业厅根据《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决定》和《广东省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目录指南》,按照关键共性技术优先、实用技术优先的原则,制定信息产业方面关键领域重点突破年度实施意见。重点推动下一代移动通信、嵌入式软件、集成电路设计、数字音视频、新型显示器件、汽车电子、关键制造装备等关键共性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和突破。有条件的市也要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的实际,重点开展信息化关键技术的产业化工作。进一步完善信息产业自主创新体系。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加强面向行业、服务企业的产业公共技术开发平台的建设,为技术创新、产业发展提供公共技术支持服务,到2010年基本建成覆盖信息产业各领域,较为完善的各类公共技术开发平台。由产业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向企业征集产业发展中面临的带有共性的关键技术瓶颈问题,协调组织科研院所与企业一道共同推动,集中攻关,由政府扶持、企业主要出资,最终成果的产权归企业所有,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业化为导向,产业公共技术开发平台为支撑、凝聚政、产、学、研各方的信息产业自主创新体系。


 2、推动消费类电子成为广东经济最鲜明的特色。紧紧抓住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融合(3C融合)的机遇,由省发改委、经贸委、信息产业厅、广播电视局等共同制定和组织实施《广东省数字家庭推进计划》及整体规划,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数字家庭产品和技术应用规范标准,以省内大企业和著名品牌为核心,组织设备制造商、内容提供商、服务运营商结成数字家庭产业发展联盟,基本形成分工协调、利益共享的生产、运营、服务、消费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从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入手,重点突破数字机项盒、数字家庭网关、数字媒体适配器、嵌入式Linux系统、数字音视频编码等关键性技术,并主动承接国际信息产业转移,使我省信息产业顺利过渡到数字化和3C融合的新发展阶段,到2010年广东成为国内最大的数字家庭产品生产和消费地区,数字家庭产品生产集成技术逐步向国际一流水平迈进。由省信息产业厅牵头,建设广东省数字家庭公共设施和技术支持服务体系,为数字家庭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提供公共技术支持,并为数字家庭服务提供公共运营环境。要集中力量突破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关键器件配套不足的瓶颈,举全省之力,省市联动,企业联合,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但投入巨大,单个地市和企业无法承担的关键器件,如液晶显示屏及关键件(TFT-LCD)等的生产配套。由省发改委会同经贸委、信息产业厅,联合组织对TFT-LCD项目开展专题调研和论证,制定实施方案,同时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力争三年内建成TFT-LCD生产线。


 3、推动通信设备制造业进入全球先进行列。充分利用我省通信设备制造的领先优势,抢抓国家即将开放第三代移动通信(3G)市场的有利时机,加快第三代移动通信、数字集群通信技术的发展。重点支持华为、中兴等大型企业,在继续保持现有程控交换与接入、光网络等优势产品的同时,突破3G软件核心技术和移动终端芯片的设计技术,集聚一批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配套企业,形成3G产品的产业化能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从芯片到整机,从终端到系统的完整的产业链。大力推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足以替代进口的华为公司GT800和中兴公司GoTa数字集群技术的产业化,力争其技术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按照国家关于2005年底全国模拟集群移动网全部关网的政策规定,由省信息办牵头制定全省应急联动数字集群通信应用业务规范和标准,加快GT800和GoTa数字集群技术在我省应急联动、医疗救护、市政管理、民航、铁路站场、海关、电力、建筑等行业的数字集群通信应用。到2010年,全省通信设备制造业总产值达到4300亿元,通信设备制造业进入全球领先行列。


 4、加快发展软件产业和信息内容服务业的发展。重点推动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软件和Linux软件的发展。省信息产业厅与省国税局联合制定落实国家《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具体操作办法,重点解决嵌入式软件退税难的问题,加快嵌入式软件公共技术支持中心的建设,充分利用我省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大的优势,加快嵌入式软件发展,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的水平和竞争力。继续加快和完善以珠海、深圳、广州为中心的集成电路公共设计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集成电路公共设计平台的作用,扶持中小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形成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设计企业集群,以芯片设计和芯片测试为重点发展我省集成电路产业。加快《广东省Linux推进计划》实施进程,进一步加强广东省Linux公共技术支持服务中心的建设,大力推动中文Linux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在我省电子政务中的应用,提升我省开放源码软件的应用水平和软件关键技术的研发水平。积极跟进国家3G政策,抓住3G市场开放带来的机遇,大力推动信息内容服务业的发展。省发改委牵头制定数字内容服务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协调有关部门大力推动公共信息资源的再利用,促进经营性信息资源的市场化开发,构建全省信息内容产业体系。将“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广州”建成华南地区网络文化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开发中心、设计制作中心和辐射中心。

 七、完善信息化保障支撑体系,保障信息化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1、加大政府信息化投入。建立信息化财政投入的长效增长机制。省新增科技三项经费重点用于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支持关键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3年内,省财政集中安排1亿元,实施电子政务畅通工程,从根本上解决党政电子政务系统的“信息孤岛”问题,实现系统融合与数据共享。各级政府要将电子政务建设、运行经费及软件正版化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继续扶持山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信息化建设。


 2、加强国产信息产品的政府采购。在省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由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会同信息产业厅,编制全省信息化服务应用规范、标准以及信息产品采购目录。政府投资的信息化重大工程和重点应用系统,在同等性能价格比条件下,优先购买国产产品,涉及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的设备和软件,必须采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产品。通过政府采购向国产信息产品的倾斜,拉动信息产业发展,尤其是推动信息产业自主创新产品的市场拓展,形成信息产业与信息化相互支撑互动的良好局面。


 3、加强信息安全保障。按照以发展求安全,以安全保发展的方针,坚持管理与技术并重,以基础信息网络、重要信息系统为重点,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省机要部门牵头,加快建设广东省电子政务内网(党政内网)安全支撑平台,形成统一、完善的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省信息办牵头,组织制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和审核标准,启动政府部门和各行业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评估试点工作和等级保护工作。省公共信息网络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制定我省公共信息安全应急处理机制,协调有关部门加强对公共信息安全的监控和防范。大力发展信息安全产业,制定信息安全产业政策,积极鼓励信息安全应用。坚持信息安全国产设备政府采购政策,2010年在政府信息化项目中形成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以自主可控设备为主的格局。


 4、加快信息化标准、政策、法规建设。省信息办会同有关部门,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根据我省信息化发展的实际需要,重点开展企业信用信息公开条例、基于Linux的政务办公应用系统业务规范、数字家庭产品和服务技术应用规范、粤港两地货物通关无线射频识别(RFID)标准等的研究制定工作,解决当前信息化发展中面临的一些规范缺失的制约,完善信息化发展环境。支持和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参与信息技术的国家和国际标准制定,支持企业、行业的信息技术标准上升为国家或国际标准。


 5、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拓宽信息化人才培养思路,对信息化专门人才试行订单式教育、定制式培养的方式,用人企业直接进入教育培训市场,企业直接定制式培养、培训所需专门人才。由产业管理部门和教育部门共同组织制定专门人才需求计划,组织企业与教育培训机构共同合作,鼓励引进境外信息技术专业院校来粤合作办学,按市场化方式运作,按需定制培养和培训信息化、信息产业专门人才。积极开展对政府、企业领导人员的信息化培训。积极开展农村信息员培训,建设农村信息服务队伍。完善信息化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吸引海外优秀留学人员到我省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