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九陆
“这个世界上,没有比脚更长的路”,4月25日,在新疆乌鲁木齐举行的“全国村村通电话工程‘十一五’总结暨‘十二五’启动大会”上,记者看到了这样一条标语。自从2004年“村村通电话”工程启动以来,全体通信人披荆斩棘、艰苦奋斗的历程,为这句话写下了最好的注解。
幸福生活路
“三农”问题始终是整个中国社会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为了改变农村通信落后面貌,2004年,信息产业部按照“分片包干”的原则,启动了一项由六家运营商发展农村通信,推动农村普遍服务的划时代工程,
“村村通电话”工程。随着这一工程的实施,信息之花开始在广袤的中国农村遍地开放。
据记者了解,“十一五”期间,在信息产业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先后领导下,通信监管机构和各大运营商在行政村攻坚、挺进自然村、开展信息下乡,一手继续抓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以农村通信和信息化建设力助新农村建设。在这五年当中,全国村通电话工程累计直接投资500亿元人民币,使全国100%的行政村通电话、100%的乡镇通互联网、94%的自然村通电话,全国近一半乡镇建成乡镇信息服务站和县、乡、村三级信息服务体系,数以亿计的农民借助电波搭上了信息时代的通信快车。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管理局副局长刘杰告诉记者,实施“村村通电话”工程以来,我国农村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得到跨越式发展,电信普遍服务取得长足进步。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初具规模,农村信息化整体水平大幅提升,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正是通信线路,在汶川、玉树大地震和冰雪、洪涝、泥石流等灾害面前,担当了抢险救灾“生命线”和“保障线”;在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维护民族团结稳定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如今,信息通信已成为农村生活的新时尚。随着电话的接通,农村不再是落后偏远的象征,无论是在遥远的海岛还是在荒芜的大山,农民也许没有见过摇把子电话、模拟手机、小灵通,但一步到位用上了手机,甚至可能是智能手机。在这五年当中,村通工程不但完成了少数最困难地区的电话接入,还实现了从最初“通电话”的目标到“信息化”的飞跃,帮助农民跨越了数字鸿沟,信息网络把农村、农民带上了致富之路。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这五年当中,通信人流下的汗水,付出的努力,更是非言语所能表述。
当“十一五”开始之时,经过“十五”末的奋力拼搏,全国没通电话的地方绝大多数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不通电、不通路,人烟稀少,自然条件恶劣。虽然只要再干3%就能完成任务,但这3%的未通电话行政村要全部开通电话,却极为艰巨。
2006年3月,信息产业部下发通知,在北京召开了村村通电话工程全国动员大会,会上由奚国华副部长对各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大会将电信行业推进农村信息化具体落实为“三大任务、八项举措”,包括再解决10600个未通电话行政村的通电话问题,使我国通电话行政村比例再提高1.5个百分点,达到98.6%;重点提高农村电话普及率。
2007年,信息产业部继续发出号召,要求向自然村挺进,为20户以上自然村开通电话。村通工程又开辟了新的战场,形成了行政村和自然村齐头并进的局面。
自然村村通工程启动头一年即取得开门红,在不到半年时间内,六家基础电信企业共为20036个20户以上无电话自然村新开通电话,超过部里年度基本任务量7倍多。上海、天津、江苏、广东、宁夏5省区市实现了2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电话。
2008年,通信业在为四川抗震救灾、为奥运提供通信保障的同时,国家还对通信业进行了大的改革,工信部组建成立,运营商也由六家变成了三家,还发放了3G牌照。如此繁重的发展、建设、改革任务,如此大的体制、人事变动,并没有影响到通信业为农民服务的决心。负责牵头这项工作的部电信管理局干部一边搬迁办公室,一边重新规划,布置任务。各企业在迎接企业改革、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同时,依然不忘大国企的责任,全年直接投资共计122亿元,顺利完成了当年的村通目标,大力改善了农村通信状况。
2009年到2010年,在开展3G建设和全业务竞争的同时,面对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条件差、勘测和施工难度大的重重困难,三大通信运营企业建设者们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打赢了一场又一场攻坚战。5年间全国新增2.1万个偏远行政村通电话,19个省份实现所有自然村通电话,从八山一水的贵州到戈壁荒滩的边疆,再到世界屋脊的西藏,通信网络顽强延伸。2010年底,经过艰苦卓绝的攻坚,平均海拔4800米的尼玛县央卓曲帕村通上了电话,千年来逐水草而居的牧民们第一次感受到了“千里之外,如在左右”。“村村通电话”工程也从此迈向新的阶段。
走向应用升级
根据最初制定的“三个三步走”策略,“十五”期间走出第一步,以建设基础设施为主;“十一五”期间,通信人完成了第二步,实行了“以建为主”到“从建到用”的转变。到了“十二五”期间,按照规划纲要要求,通信人将迈出第三步,实现网络和应用的升级。
目前,全国三分之一的乡镇初步形成县、乡、村三级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了“网络到镇、信息进村、应用入户、服务到人”。东部省份90%的乡镇、中部省份70%的乡镇、西部省份50%的乡镇,实现“一乡一站、一村一点、一乡一库、一村一品”的“四个一”目标。信息通信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希望。村通工程已不仅仅为农民提供简单的语音通话,他们提供的是更先进的技术、更有效的信息服务、更便宜的资费。更让人欣喜的是,这些网络“高速路”上,还建成了“农信通”、“信息田园”、“金农通”等全国性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涉农互联网站接近2万个,乡镇信息服务站20229个、行政村信息服务点117281个。经过“十一五”的努力,我国农村信息化指数达到0.35,比2005年的0.19增长近一倍。三大通信企业还专门针对农村特点开发了12316农科服在线、平安互助新农村等多种特色服务。
然而,一乡一站的艰辛背后,是动辄百亿元的巨大反差,企业责任与经济效益之间的两难抉择,也横亘在每个通信人的面前,如何更好地平衡发展,如何在践行责任的同时降低成本?记者在会上获悉,整个通信业界已经达成共识——整合资源、融合共享方是解决之道。
七年以前,“村通”工程让边远农村的一代人开始看到外面的世界;过去的五年当中,信息高速路在祖国大地最险峻的地方一再延伸;今后,随着信息的融合与应用的发展,农民们终将得到幸福生活的金钥匙。
■高端观点
村通工程四大经验
在全国村村通电话工程“十一五”总结暨“十二五”启动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奚国华总结了村通工程经验。
经验一:服务社会、服务民生是实施村通工程的根本宗旨。“村村通电话”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变了农村通信发展局面,得到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广泛欢迎。通信业以服务社会、服务民生为宗旨,今后还必须始终坚持。
经验二:“分片包干”是实现中国特色普遍服务的有效方式。由政府主管部门按地域统一规划、统一分配任务,并核实完成量。基础电信企业按照指定任务承担其普遍服务义务,自主实施、自筹资金建设,自行经营维护。实践证明,在市场调节机制失灵、成本补偿机制缺失的情况下,推进实施村通工程,这一方式是有效的。
经验三:“三个三步走”是农村信息通信建设的内在规律。一是网络覆盖上,按照离电信干线的距离,由近及远,先覆盖乡镇,再到行政村,然后覆盖到自然村;二是服务能力上,按照农村实际需求,由低到高,实现技术的逐级提升;三是信息化进程上,按照先建后用的顺序。实践证明,这一策略符合我国农村实际,符合信息通信发展规律。
经验四:各方协作配合是村通工程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国家有关部委积极关注并支持村通工程,财政部在探讨建立农村电信普遍服务基金方式的同时,支持工业和信息化部利用财政资金对村通工程运营企业给予一定补贴。许多省(区、市)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的政策措施。各地通信管理局精心组织实施。电信运营企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确保了工程建设任务的全面落实。
“十二五”村通三大要求
关于“十二五”期间,做好村通工程下一步工作,奚国华提出了三点要求:
要求一:统一思想,坚定信心,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一方面,我国仍有十几万个自然村和一些地处偏远的边疆海岛、交通沿线、水利设施、农林厂矿等未通电话。另一方面,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已不满足于打电话,需要利用互联网获取外界信息、发布农副产品信息。广大农村需要加强互联网和宽带建设,需要推广信息服务。
要求二:树立目标,明确任务,推动村通工程再上新台阶。尽管村通工程“十二五”目标尚未最后确定,但有几点是比较明确的:一是“十二五”期间主要抓好行政村通宽带、自然村通电话、信息下乡三个方面的工作;二是初步设想到“十二五”末,将通宽带行政村比例从目前的约80%提高到95%,力争已通电的20户以上自然村通电话;三是积极配合财政部等部门,推动建立以电信普遍服务基金为核心的成本补偿机制,构建农村信息通信发展长效机制。
要求三:分工协作,狠抓落实,确保实现“十二五”规划村通工程目标。“十二五”村通工程的实施,西部省份是重点,也是难点,需要加倍努力。东、中部省份有的农村通信发展较好,需要总结经验,向更高层次、更多领域迈进。各电信运营企业要继续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年度任务完成。相关生产厂商和科研机构要不断加大科研投入,研发行之有效、经济适用的技术手段和通信设备,为农村提供更好的产品服务。
中国电信
成绩 任务完成率190%
截至2010年底,中国电信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40亿元,完成了2.5万个行政村和近3.7万个自然村的通信建设任务。其中,“十一五”期间,投入建设资金近200亿元,完成行政村村通任务7235个,自然村村通任务36770个,在原定目标基础上超额完成2862个行政村和17565自然村任务,是中国电信“十一五”村通任务总量的1.7倍和1.9倍,每年维持已开通的村通网络正常运营投入维护资金超过20亿元。
“十一五”期间,中国电信将电子政务、平安乡村、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等应用向乡镇延伸。截至2010年底,中国电信已完成6100个信息化乡镇,4.7万个乡镇信息服务网点,27万个村级信息服务网点,累计31.7万个各类电信服务网点。建设了“信息田园”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打造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新模式。目前,中国电信在江西、广东、四川、湖南等19个省建立了面向“三农”服务的“信息田园”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年访问量已突破6000万次,成为农民群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展望 推动宽带下乡
“十二五”期间,中国电信将实施“宽带中国、光网城市”战略,推动宽带下乡和拓展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将是宽带战略中的一个重要单元。中国电信将继续推进农村宽带建设,巩固和扩大村通成果。以光纤网络为主、无线网络为辅,持续开展行政村通宽带工作,搭建农村通信快速网络。
与此同时,中国电信也将完善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推进农村信息化应用。继续以“信息下乡”为指导,结合中国电信天翼村、农村信息化示范点等基础建设,布局中国电信农村信息服务。
中国联通
成绩 超额17%完成任务
“十一五”期间,中国联通尽管资金状况十分紧张,但仍千方百计推进“村通工程”建设,五年来累计投资达到35.5亿元,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村通工程”任务。“十一五”期间,中国联通共完成14431个村通任务,其中包括12299个自然村、1861个行政村以及271个兵团、林场的村通任务,超额17%,完成了12352个工作任务。
在规划设计“村通工程”方案时,联通合理地选择GSM网、VSAT站、固定通信网等多种方式进行“村通工程”建设。在北方固网资源丰富的省份主要以有线综合接入方式进行建设,在南方区域以移动基站加直放站方式进行建设。几年来,联通先后推出了“12316农科在线”、“平安互助”、“三农手机报”等信息化业务,开发了基于3G的农业机械远程控制管理系统和3G视频专家服务热线等。截止到2010年底,中国联通农村宽带用户达到817万户,农村电话用户达到2943万户,12316农科在线用户达到53.8万户,覆盖农村近千万用户群体,北方十省平安互助网点累计建设18万个、行政村渗透率达到85%,为农村信息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展望 采取差异化推进策略
下一步,联通将结合公司发展,进一步加大农村地区通信设施投入和市场发展力度,在北方农村地区,加快光缆网建设,逐步改造行政村接入铜缆,结合3G/2G网络覆盖延伸和“村通工程”建设,不断提高行政村光缆覆盖率;在南方农村地区,实行差异化策略,重点面向经济发达、业务需求明确的区域推进光纤及宽带网络建设,并充分利用基站等现有资源,快速满足宽带业务需求。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公司3G网络无线数据带宽和智能终端应用的优势,联合产业链各方推进信息技术在农村地区的深度应用。
中国移动
成绩 承担全部任务量的52%
“十一五”期间,中国移动累计投资231亿元,建设基站约3万个,为新疆、青海、西藏、内蒙古等26个省(自治区)6.3万个偏远村庄开通了电话,其中行政村约1.3万个,自然村约4.4万个,兵团农场约0.6万个,完成任务占总任务的52%,超额完成分配任务的45%。
中国移动还大力开发和推广农信通平台,目前系统容量超过了2000万,日均短消息发送量为1950万条。
在推进“村通工程”的过程中,中国移动主要采取了以GSM网络为主,卫星技术为辅的建设方案。大力推动分布式基站及各种设备和技术应用。在村通工程中,大力推广和应用分布式基站,有效地缩短了建设工期,节约了大量的配套资金,建设资金,节能减排方面公司积极引进太阳能、风能等一体化供电装置,智能设备以及节能环保型新产品,有效地节省了能源消耗。
展望 将推广农村WLAN
面向“十二五”,中国移动将扎实做好农村通信工作的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快农村通信网络的建设。利用村通网络和农信通平台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教育信息服务。在继续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的要求,做好自然村通电话的工作的同时,中国移动也将利用已通电话行政村的基站和传输资源,以WLAN等多种方式完成行政村通宽带工作。事实上,发展农村通信仅仅依靠企业的力量是有限的,为农村通信的长期稳定及后续服务提供更有效的优惠政策,十分重要和必要。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调动和促进各方面的发展农村通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