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让农村信息化成为摆设
来源:七一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济南菜农韩进因无法承受菜价下跌而自杀的消息,近日引发人们对“菜贱伤农”的持续关注。在为菜贱伤农痛心的同时,笔者不禁有些困惑了,这些年不是在大搞农村信息化吗,为何“信息化”了的农村还是没能帮助菜农掌握市场供求行情?

  “家家通电话,村村通宽带,信息进万家”,听起来似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形势是一片大好了,然而,前不久的“蒜你狠”、“豆你玩”、“菜贱伤农”却告诉我们,各种各样的信息化设施和产品却并没有给农民的生产带来切实的便利。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第一手市场信息没能及时从这个信息社会得到,比如说卷心菜的生产状况、未来价格的趋势预测、生产风险预警等。菜价涨了,经销商富了,农民却没捞着什么好处,亏就亏在某些早期的可以预告“菜贱伤农”的迹象在互联网等信息发布平台上成了“漏网之鱼”。很显然,供求信息脱节了。

 
  在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信息化要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服务,要快速、有效地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近期各地大米也不甘寂寞,开始涨价,其上涨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在现有的二元经济结构下,城市和农村信息不对称,无法通过横向沟通向农民发布行之有效的生产信号。两相对照,我们不难看出问题所在:农村现有的信息化设施没有起到它应有的作用,没有真正推动农村产业的发展,没有准确的为农民朋友提供市场“情报”。

  在农村,我们必须承认信息化建设已经有了长足发展,越来越多的通讯基站在农村建立,手机基本已经普及,各类信息中心和各类网站也都已经广泛地建设起来,但是,当农民开始有意识地借助这些渠道获取信息的时候,却发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其实很少。随意搜索几个农村信息网站,很容易就会发现它们的通病:信息要素不完整、大部分信息已经过时、甚至有的信息不准确等。内容大多是宣传本地农业和服务消息的信息,适用的有指导性、预测性的信息却很少。在此情况下,发生“菜贱伤农”当然是迟早的事。

  笔者认为,各地相关部门在加大农村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不能忽视了信息资源的建设,要充分重视现有信息资源所发挥的绩效,如果不能建设起一种畅通的价格传导机制,不能及时向农民发布行之有效的“计划经济”信号,我们很难保证今天的菜贱伤农之后不会有“大米伤农”、“生猪伤农”等等发生。

  农村信息化不应该是一句口号,而应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贴近农民需求,指导农业生产,切莫让农村信息化成为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