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性产生绩效的逻辑
来源:互联网周刊 更新时间:2012-04-15


  “迂回的方式比直接的方式能得到更大成果,这是整个生产理论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命题之一。”这是庞巴维克在《资本实证论》中谈到“资本的性质”时说的一句话。但我却认为,这个命题是受限于工业化的经验归纳出来的。信息化有可能提供另外一种经验。

  迂回和直接两种方式中哪一种能得到更大的成果,这个问题对于理解第一次现代化与第二次现代化的区别来说,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只有理解直接性为什么具有商务与政务绩效,才能从根子上搞懂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

  

  问题的背景

  经济和社会组织的直接化为什么会带来绩效,针对的是迂回性带来绩效这样一个工业化的命题。

  直接性与迂回性,说的是都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迂回性是指对两端之间中间形态的发展,是专业化分工的产物。迂回性是现代性经济学中资本理论与组织理论得以存在的基础,涉及工业化的根基。直接性是指对产销两端关系的拉近,是网络化协同的产物。直接性是后现代经济学(或者说信息化经济学)中经济和组织理论的基础,涉及信息化的根基。

  在戴尔模式中,直接性表现为直接商业模式,在经营策略上,表现为与分销相对的直销。但直接性不等于直销,神州数码分销系统中客户关系和知识管理的应用,也是与顾客直接联系的加强;扁平化组织减少了组织中的迂回层次,也是一种直接性;体验经济和行为经济学强调直觉重要性,也是一种直接性;通过电子政务,对公民进行快速响应,也是一种直接性。

  强调直接经济,不是否定分工专业化。信息直接经济建立在分工专业化发达的基础之上。而且,直接经济和迂回经济的混合经济将长期存在。即一方面通过信息化不断拉近产销关系, 降低产销摩擦成本;一方面又为新的分工专业化产生创造条件,延长价值链。

  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价值评估中找到直接性产生绩效的逻辑。现有财务报表制度,只有对迂回性价值的分析框架,没有对直接性价值的分析框架;主流经济学更没有为此提供不同于庞巴维克式迂回经济的新解释。

  

  直接性是生命性的同义语

  许多对直接经济不理解的人,思想都卡壳在以为直接经济取消分工这样一种误解上,这是因为不能从根子上理解提出直接性问题的初衷。

  实际上把工业经济理解为迂回经济,把信息经济理解为直接经济,在命题方向上,可以直接等同于把工业化理解为机械化,把信息化理解为生命化。直接性是生命的主要特征,因此直接经济在“道”的层面上,等于在说社会正从启蒙主义以来与生命现象对立的经济与社会的机械化运动,向网络启蒙以来复归生态的经济与社会的生命化运动转变。这是第二次现代化的大潮流所在。实际上在第一次现代化运动中的社会有机体论,已经针对工业化早期的内在矛盾,预先指出了同样的方向。

  信息化的理论先驱黑格尔,在大逻辑中,分析机械性和生命性的不同,在于生命是直接性的。他指出“客体在其关系中也彼此仅仅作为独立者来对待,并且在任何连结中彼此都仍然是外在的。这一点构成了机械性的特征”。而“直接的理念就是生命”,“既然它最初需要在其直接性中去观察,那么就必须在这种规定性中(它在其中就是生命)去把握并认识它”。

  以工业化分工中自然存在着协作来否认信息化的协作有什么新意是一种诡辩,在于模糊无机联系与有机联系之间质的区别。按这种逻辑,机械化与生命化就没有区别了。这是一种信息技术革命、生命技术革命与经济社会变革无关论。

  

  从效能观点看直接性与迂回性的绩效区别

  对信息化特质缺乏认识,还与价值方法论有关。“信息技术应用可以提高效率”的观点,普遍存在于信息化的懂行者与不懂行者之间。我建议改进我们的管理和财务评价方法,更多从效能观点进行绩效评估。

  工业化与信息化,具有不同的两种效能状态。工业化的效能曲线体现机械化世界的特征;信息化的效能曲线体现生命化世界的特征。前者体现为边际成本递增,边际收益递减;后者体现为边际成本递减,边际收益递增。

  用这个原理分析组织形态,可以发现,社会有机体(即信息化组织)与生命有机体的组织特点是一致的,都是组织的边际成本递减和边际收益递增;而社会机械体(即企业和政府官僚制)与自然机械体(如热力学系统)的组织特点是一致的,都是边际成本递增,边际收益递减。画一张曲线分析图就会发现,单就效率来说,信息化技术应用并非时时处处都高于工业化技术应用。

  财务分析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改进,以适应分析信息化无形资产的需要,这就是,将成本-收益的效率分析,改进为成本-收益的效能分析,即对效率的变化率进行对比分析,参照系可以选择业务范围、业务复杂度等。从分析中可以看出,直接性生产之所以具有商务与政务上的绩效,并不绝对地取决于其效率曲线,而取决于其效能曲线的切线斜率相反于迂回性生产,因此,越过(相对于效能参照系的)一定临界点后,生产的复杂度(包括个性化要求)越高,直接性的绩效越明显。这个条件不具备,信息化的效益就不明显。

  

  《精神现象学》对于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的“绩效分析”

  黑格尔在1805年非常准确地把握了信息化绩效的实质。他与中国治理问题专家李维安教授的观点惊人相同,都认为信息化条件下,企业活力的关键在于生存力、发展力特别是“再生力”。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认为,有机物的本质在于其目的性。信息化组织的本质在于它是“以人为本”—围绕生产目的—组织的。机械化组织(工业化科层制)最大的弱点,就是它经常为了手段而忘记目的。信息化对于企业和政府来说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从制度和体制上帮助组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显然是一种结果导向的绩效观。黑格尔在这里已经非常精明地预见到,组织一旦生命化、有机化、直接化,最实质的结果,一定是更符合组织本来的目的。这是总的战略。黑格尔在战术上将有机化分解为感受性、激动性和再生性三个方面。这实际上是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的三个最终努力方向。

  感受性是指组织体对外界反映的敏感性。比尔·盖茨说信息化是建立“数字神经系统”,就是指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建立数字神经系统和提高信息的流动性,对外界产生更为灵敏的认知反应。激动性的意思介于意向性、能动性之间。在我们的企业测评中,它对应决策灵敏度指标,反映组织肌体的实践反应能力。再生性“就是这个整个的反映于自身的、作为自身目的或类属的有机物的这样一种动作”。对企业和政府来说,再生性或再生力,是组织与时俱进的演化能力,是生命力的主要表现。

  信息化当然有可能为工业化服务,但我们心里必须清楚,如果我们不能把商务与政务绩效评价中的生命性特征与非生命性的特征识别出来,我们就搞不懂直接性的历史含义,从而错过财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