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体制改革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浙政发〔2011〕24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浙江省体制改革“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二○一一年四月十九日
(此件公开发布)
浙江省体制改革“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浙江体制改革的攻坚突破期。深化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是实现富民强省的必由之路,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之举。本规划主要根据《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目的是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完善科学发展的体制保障,率先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规划是“十二五”时期指导全省体制改革的重要依据。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
一、改革背景
(一)“十一五”改革主要进展。“十一五”时期是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扎实推进“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用创新的举措应对危机挑战,出台了《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的决定》,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改革,“十一五”改革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1.转型升级的体制先行探索,发展方式转变迈出新步伐。在杭州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嘉兴和义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温州和台州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等三大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基础上,全面开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并被列为国家发展改革委改革联系点。制定发展方式转变评价指标体系。加快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建设。建立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体制,9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11大重点产业加快培育和转型,推进42个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提升试点。实施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改革,创新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机制。积极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主导产业培育机制。深化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新一轮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完成。出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等政策意见,促进民营经济较快发展。全面推进国家工程技术创新试点省建设,出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的意见,科技综合实力、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
2.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深入推进,发展支撑能力实现新提升。全面落实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开展工业用地分年期出让的改革试点,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改革,稳步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宅基地置换改革试点,建立健全滩涂围垦和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机制。阶梯式水价改革试点和高耗能行业差别电价改革逐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改革试点全面推进。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形成省、市、县三级公共资源交易网络。地方金融创新力度不断加大,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基本完成,成立42家农村合作银行,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加快发展,已设立134家小额贷款公司、21家村镇银行和4家农村资金互助社;大力推进专利权、商标专用权、股权、林权、农房、海域使用权等抵质押贷款试点,积极拓展产投、创投、股投等基金,率先开展股权出资出质登记改革试点,探索中小企业集合发债,积极推进企业上市,全省上市公司数量达242家。
3.统筹城乡的体制改革加快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形成新格局。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县(市)域总体规划编制全面完成。新型城市化、都市区、城市群培育发展机制不断完善,深入实施200个中心镇培育工程,启动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城乡社会保障、社会事业和公用设施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开展按居住地登记的户籍制度改革试点,全面推进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出台全国首个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出资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办法。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农村住房保险制度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进,探索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高风险地区农业保险新路子。率先建立省级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制度,全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从基本统筹进入整体协调阶段。
4.社会体制改革走在前列,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跃上新台阶。加快建立城乡统筹就业制度,充分就业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率先建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社会保险加快从制度全覆盖向企业全覆盖、人员全覆盖迈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五年增加703万人,参保人数累计达1580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净增693万人,参保人数累计达1334万人。最低生活保障、住房保障、医疗救助等制度不断完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公立医院五项重点改革全面推进,三年阶段性目标基本完成。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等改革深入推进,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等深入实施。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省建设,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改革率先完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民营文化产业发展等走在全国前列。
5.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扩权强县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下放义乌市618项、其他县市443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实现从强县扩权到扩权强县的转变。强镇扩权改革率先推进。基本完成非行政许可事项清理和行政审批职能整合集中改革,五年取消省级非行政许可事项518项。网上审批、集中审批、代理审批、联动审批等审批方式不断创新。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加快完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制全面实施。建立“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财政管理模式,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制度。深入推进新一轮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变“两保两挂”、“两保一挂”为“分类分档激励奖补机制”。规划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建立从规划立项到实施监督的全程管理制度。按照大部门体制要求完成新一轮省级政府机构改革。完成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的人员、机构、财务“三脱钩”改革任务,探索政府部分职能向行业协会转移改革试点。建立政府民主决策和权力阳光运行机制,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政府信息公开和管理方式不断创新。
6.扩大开放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开放型经济发展形成新优势。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获国务院批准。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进一步加快。加快大通关体制建设,优化海关、质检、外汇等监管和服务,率先建立以行业协会为主体的国际贸易预警和摩擦应对机制。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和保单融资规模,实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完善“走出去”的政策环境,支持企业设立境外营销网络和开展跨国并购。加强对内合作交流,推进长三角区域专题合作,探索与中西部省份“投资换资源”和“煤电联合开发”等战略性省际合作模式,建立健全对口援建机制。
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矛盾仍然存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体制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扩大消费的改革、拓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的改革有待深化。社会领域改革相对滞后,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且配置不均等,收入分配制度、社会利益诉求机制等亟待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改革需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户籍制度等改革有待深化,现代农业发展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尚未到位,政府职能转变滞后,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问题仍较突出。
(二)“十二五”改革的新形势。“十二五”是浙江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加快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全省人均GDP从7000美元加快向10000美元跨越,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国际化深入推进,发展方式、城乡结构、社会建设等面临深刻变革,既提出了深化改革的迫切要求,也拓展了深化改革的新空间。
1.经济转型升级提出改革新要求。“十二五”时期,世界发展格局和发展模式面临深刻变化,出口导向模式面临严峻挑战,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体制性矛盾更加突出,过多依赖低端产业、低成本劳动力和资源环境消耗的增长方式将难以为继,进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发展方式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体制机制问题。加快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体制改革,为经济转型发展奠定动力基础,将是“十二五”时期深化改革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
2.社会加速转型赋予改革新使命。浙江进入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的新阶段,社会建设从满足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向更加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转变。公共产品供给短缺与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的矛盾更加突出,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任务相当艰巨,社会矛盾增多,迫切要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体制改革,为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3.新型城市化提出改革新任务。浙江城市化起步较早,非农从业人口比重超过80%,城市化率达59%。“十二五”时期,将进入同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都市圈和城市群加快发展,小城市和中心镇加快培育,对城乡公共服务布局和资源配置产生重大影响,迫切要求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改善对农民以及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公共服务创造条件。
4.生态文明建设拓展改革新领域。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资源要素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更重。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成为必然选择,迫切要求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深化生态补偿机制、节能减排机制等改革,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二、改革的总体思路
(一)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富民强省、社会和谐根本目的,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文化体制、生态文明建设体制等改革,加强改革的总体规划、统筹协调和整体推进,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科学发展走在前列、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改革领域,从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向“五位一体”改革转变。适应经济、社会、政府转型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协调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和生态文明建设体制“五位一体”的全面制度创新。
——改革导向,从注重增长速度为主向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转变。针对浙江经济三十多年高速增长中积累的体制机制矛盾,加快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体制机制,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科学发展。
——改革方式,从单兵突进为主向综合配套转变。随着改革的系统性、综合性、配套性显著增强,积极实施经济社会多个领域综合配套改革,着力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改革措施的协调性。
——改革路径,从基层自行探索为主向上下联动转变。随着改革更深地触及深层次体制机制矛盾,基层的改革探索需要上级的指导和支持,通过赋予一定的先行先试权,上下联动,多方互动,加快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障碍。
(二)基本原则。
1.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与谋划长远发展相结合。既着力破除影响经济稳定增长的体制机制矛盾,又着眼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立有利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
2.试点先行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强化试点先试先行,加快实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突破,善于总结推广试点经验,示范引领全省面上改革。
3.“破旧”与“立新”相结合。既着力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又着力创建新的体制机制,及时把行之有效的改革创新上升到立法层面。
4.改革发展稳定相结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充分考虑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把握好改革时机和节奏,用最小波动换取改革推进和社会稳定。
(三)主要目标。
“十二五”浙江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力争保持体制机制领先优势,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到2015年率先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是基本形成充满活力的转型升级机制。市场主体更具创新活力,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更有效率,创业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内外开放体系更加健全,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更加强劲,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趋和谐,经济结构更趋合理。
二是基本形成普惠均衡的公共服务体制。统筹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多层次、全覆盖、可转移、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建立,教育、医疗城乡均衡发展机制不断健全,城乡一体的公共设施配置机制进一步完善。
三是基本形成繁荣活跃的文化发展机制。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文化管理体制更加科学,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机制更加完善。
四是基本形成绿色和谐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基本建立,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五是基本形成依法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公共财政体制进一步完善,政府行政效能加快提升,政府管理方式更加科学民主,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三、改革的主要任务
(一)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1.深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全面推进“11+1”个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加强国家发展改革委改革联系点制度建设,着力在综合配套、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统筹城乡、扩大对外开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业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发展、特色产业发展、海洋开发、生态经济创新发展、国际贸易等方面实现改革新突破。
表“11+1”个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地区试点主题试点内容杭州综合配套着力推进自主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区域合作、社会保障、服务型政府等体制改革,率先建成创业创新充满活力、民生保障全面覆盖、政府管理科学高效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宁波扩大对外开放着力推进区域开发、产业升级、港口整合、金融服务、行政管理等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与开放型经济相适应的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率先建成内外联动、互利共赢、规范高效、接轨国际的开放型经济先行区。温州民营经济创新发展全面推进制度创新、要素供给、市场准入、和谐创业、发展环境等五个方面的改革,提升民营经济发展素质,拓展民营经济发展新空间,再创“温州模式”新优势,力争建设成为机制体制更活、创新能力更强、发展环境更优的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台州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推进企业制度创新和发展模式转型,放宽市场准入和优化发展环境,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准入机制、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健全完善的要素市场体系、创新创业的发展环境、规范健全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组织,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创建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湖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探索市校、军地、企村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村镇规划、产业发展、生态环保、科技创新和劳动力素质提升,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率先建成经济繁荣、生活富裕、村容整洁、充满活力的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嘉兴统筹城乡着力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和有利于强镇发展的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统筹城乡发展新体制,率先建成体制机制活、统筹水平高、带动作用强的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绍兴工业转型升级探索建立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块状经济转型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资源要素集约利用等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率先建成产业集群层次高、节能环保水平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市场竞争实力强的新型工业化发展先导区。金华现代服务业发展探索建立推进服务业集聚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联动发展、现代营销网络构建、自主创新品牌建设等体制机制,率先建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先行区。衢州特色产业发展探索建立推进特色产业集聚、专业人才引进、创新平台建设等体制机制,加快推进现代产业集群培育发展,率先建成“高起点、跨越式、集约化、特色型”的产业集聚发展试验区。舟山海洋开发探索建立推进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等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海洋综合开发利用,率先建成海洋综合实力强、生态环境佳、开放体制优、海陆联动机制活的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丽水生态经济创新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探索建立推进生态功能区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等体制机制,率先建成生态产业创新发展、生态环境和谐优美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和示范区。义乌统筹城乡和
国际贸易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同时,探索建立推进小商品国际贸易管理创新、服务创新、贸易方式创新的体制机制,率先建成贸易流通便捷、平台功能完善、服务管理一流的小商品国际贸易试验区。
2.创新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体制。创新海岛开发保护体制和海洋开放体制。积极构建“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深化宁波—舟山港一体化体制改革,健全海港与“内陆港”合作机制,完善保税港区监管服务体制,加快口岸“大通关”体制改革。推进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海域使用权招拍挂制度,探索舟山海洋开发试验区渔耕平衡改革试点。健全航运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创新船舶融资、航运融资、物流金融、海上保险等金融业务。加快杭州、宁波、嘉兴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探索设立舟山群岛新区,推进杭甬海洋科技创新、甬舟港航配套服务、温台民营海洋产业发展等试点,形成科学、有序、高效、完善的体制环境。
3.建立健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机制。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提升机制,创新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推进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继续推进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改革,完善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创建机制,建立适应“三网融合”的监管体制和政策体系,推进杭州、宁波全国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积极开展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完善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机制,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和生态化,建立健全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
4.推进企业转型发展的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鼓励国有企业引入战略投资者、股份制改造,推动国有资本向基础性、战略性行业和优势企业集中,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和社会事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支持民营企业跨地域、跨所有制相互参股、联合重组和嫁接外资,支持民营企业加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推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制度创新。
5.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深化国有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工业用地分年期出让和租赁改革,进一步完善低效利用土地退出和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的政策制度,加快建立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的土地调控机制。进一步完善滩涂围垦和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机制,积极探索在海陆交界地带将海域使用权和土地使用权统一开发、供给和接续管理的体制机制,制定和完善海岸带综合管理、入海口与排污口管理、海洋生态损害补偿等体制机制。深化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制度改革。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体制改革,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开展水权制度改革试点,探索用水总量控制及水权交易制度。稳步推进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和企业用水超计划累进加价办法的实施,逐步建立鼓励水资源循环利用的价格激励机制。加大分时电价、居民用电阶梯式价格、高耗能行业差别电价实施力度,全面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健全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供热的价格机制。稳步推进农村电力体制改革。
6.实施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改革。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创新主体和创新平台建设机制,支持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科技创新集聚区规划建设,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完善自主创新的政策激励机制,开展科技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支持科技信贷专营机构、政策性担保机构发展,深化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改革。鼓励发展科技中介服务,完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服务、保护体系。积极完善人才培养、评价、激励、保障机制,推进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7.加强地方金融改革创新。推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和“民间财富管理中心”建设。鼓励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地方金融业,逐步放开民间资本准入限制,积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支持有条件的县市信用联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或社区银行,支持城市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公开发行上市和跨区域发展,加快引进境内外金融机构和培育浙商系列总部金融机构,积极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证券投资基金。创新金融产品,推动债券融资,规范运用信托、租赁、资产证券化等工具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加强地方资本市场建设,完善地方产权交易平台,继续抓好未上市公司股权转让试点,引导支持优质行业龙头企业多渠道上市融资。推进杭州、宁波、温州金融集聚区建设,培育一批金融创新示范县(市、区)。
(二)加快推进社会领域体制改革。
1.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坚持创业带动就业和城乡统筹就业,健全创业型城市和充分就业社区(村)建设机制,完善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农民工转移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就业的体制机制。健全“两金一卡”欠薪支付机制、劳动人事争议调处机制,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深入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继续推进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健全养老保险待遇调整机制,完善养老保险关系跨区域转移接续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基本医保跨制度、跨地区转移接续的政策制度,全面推进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市级统筹和城乡统筹,实现全省医保“一卡通”。继续推进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完善城乡住房保障制度,健全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等多元化的住房保障体系。推进国家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完善孤残儿童等困境儿童福利体系,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2.加快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国家和省各项教育改革试点。完善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教育质量监测等制度,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流动。探索职业教育产学研联合体、中高职一体化等改革。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方法,探索推进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中学考试招生制度,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的办学体制,开展民办教育综合改革。健全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深化教师制度改革,完善教师培训、教师资格制度,建立健全教师准入、退出机制。
3.深入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全面完成三年医改目标基础上,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努力实现人人参保,提高保障水平。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规范药品招标采购制度,建立健全财政补偿机制。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实施县乡村医疗卫生资源统筹配置改革。继续推进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加强规划调控和资源整合优化。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事业,加快民营医院规范发展,形成多元办医格局。
4.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公共财政投入公益文化的稳定增长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公共文化建设。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推进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健全文化管理体制,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探索建立新型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切实推进管办分开。巩固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鼓励社会资本通过控股、参股等方式投资文化产业,创新文化集聚集约发展的体制机制。
5.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稳步提高机制。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健全最低工资标准与全社会平均工资联动增长机制、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全面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完善公务员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工资制度。完善居民财产性收入稳步增长机制,健全城乡低收入居民增收帮扶机制,完善收入再分配调节机制。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6.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基本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具有浙江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完善以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社会组织为主的社区民主自治模式,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居民互助服务、市场有偿服务相结合的社区服务体系,建立以社区为载体的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机制。扩大社区直接选举,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议事协商、民主评议等制度。探索建立村(社区)基层行政事务与自治事务分开的体制机制。创新“两新组织”管理服务模式,完善社会组织协同管理机制。加强和改进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加强虚拟社会管理,健全网络舆论引导与动态管控机制。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
(三)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改革。
1.完善新型城市化发展机制。实施都市圈带动战略,强化中心城市核心带动作用,创新都市圈、城市群发展机制。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建立健全适应小城市发展的就业、土地、金融、行政管理等制度。深入实施中心镇培育工程,建立中心镇辐射范围内规划共编、工程共建、功能共享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
2.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对本地进城农民,在县市域范围内建立原有权益可保留、当地城镇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可享受、原有经济和财产权益可流转交易的户籍管理制度,在小城市试点镇先行试点。稳步推进以居住证为主的人口属地化管理,推进外来务工人员积分落户等改革试点,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转为城镇居民。
3.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步开展农村土地整治,继续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健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制度,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试点,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退出和流转机制,加快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继续推进征地制度改革,逐步规范征地范围,探索建立土地增值收益共享机制,完善征地补偿安置机制。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和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完善林权流转机制,推进国有林场改革。探索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
4.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推进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试点,同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机制,加快构建集约化家庭经营与产业化合作经营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制,鼓励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出资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开发,鼓励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建立健全村级集体财富积累机制。继续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农村住房保险,建立健全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加快政策性农业保险立法。实施中心村培育建设工程。完善和创新扶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政策,深入实施新一轮山海协作工程,健全欠发达地区内源发展机制。
(四)积极创新生态文明建设体制。
1.进一步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有利于主体功能区规划与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实施的体制机制,健全和完善生态环保补偿机制,健全生态保护地区重大生态环保基础设施省、市、县联合共建机制。继续实施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制度。完善分类补偿与分档补助相结合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逐步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探索建立海洋生态损害补偿机制和渔业资源补偿机制。完善交接断面水质监测和水环境补偿机制,提高源头地区保护水源的积极性和受益水平。探索建立饮用水源保护生态补偿机制,完善自然保护区、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和海洋牧场扶持政策。
2.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减排机制。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全面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全面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健全省市两级排污权交易平台,推进二氧化硫和COD排放权交易。加快建立碳排放权有偿使用与交易制度,积极发展碳汇林业,积极开展森林碳汇交易,积极研究海洋碳汇和渔业碳汇交易机制。健全污水处理收费机制,逐步推行按污染程度分档分类计费。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送、处理机制。推进建设项目环评“区域限批”改革,完善重点区域、流域、行业、企业污染整治机制。完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机制。
3.完善支持生态产业发展的政策制度。进一步完善促进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制度,大力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加快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健全环保信用等级评价制度,探索绿色企业信贷倾斜、优先上市或发行债券融资等制度。建立绿色节能产品优先列入政府采购制度。建立健全用能产品能效标识、再利用产品标识、节能建筑标识和环境标志制度,健全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标识产品补贴机制。完善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农牧结合和农村沼气建设制度。努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消费模式、增长方式。
(五)继续推进开放体制改革。
1.推进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以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构建“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积极探索现代流通新型业态,建立健全配套的监管服务制度;围绕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快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市场服务功能;强化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联动发展和区域协作,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率先建立适应国际贸易发展需要的行政管理服务体制,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通过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基本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新型贸易体制框架,建成贸易流通便捷、平台功能完善、服务管理一流的国际贸易试验区。
2.健全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完善以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为重点的出口结构调整机制。完善服务贸易促进机制,着力提高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占服务贸易出口比重。建立进口激励机制,大力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装备、资源类商品和农业优良品种。加快构建全方位、多层次、高效快捷的国际贸易摩擦预警防范和应对机制,健全反补贴应对工作机制。推进贸易融资和汇率避险金融产品创新,健全信用和金融风险规避机制。
3.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完善招商选资机制,拓展利用外资领域,建立健全外资投向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的鼓励引导机制。创新利用外资方式,鼓励外资以参股、并购等方式参与省内企业的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鼓励企业利用境外资本市场融资。优化外商投资企业投融资环境,开展外商投资企业债权转股权审批登记改革。
4.完善有利于“走出去”的体制机制。完善企业境外投资引导促进机制,健全企业在境外投资设立营销网络、生产基地、经贸合作区、资源基地的体制机制,健全大型专业市场“走出去”机制。支持企业在境外设立和购并研发机构,支持优势企业收购境外先进技术和知名品牌企业。拓展对外承包工程领域和承揽方式。完善金融支持企业“走出去”机制,拓宽境外投资多元融资渠道,积极推进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深化境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境外投资风险防范体系。
5.完善区域合作交流机制。贯彻落实长三角区域规划和指导意见,积极参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金融中心建设,完善长三角交通、能源、信息、科技等重点专题合作机制和城市经济合作机制。积极推动温州、衢州、丽水、金华、台州参与海西经济区建设。探索“投资换资源”、“煤电联合开发”、“粮食生产供给基地”等多种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互动合作模式。扩大与港澳台合作交流,完善对口支援和对口帮扶工作机制。
(六)着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健全公共财政体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提高民生支出所占比重。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转移支付比重,建立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健全“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财政管理体制,推进财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位一体”改革。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完善政府公共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制度,积极推进专项资金清理整合改革。建立以目标为导向的预算资金绩效管理制度,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深化完善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完善政府采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公务消费制度改革,深化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完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
2.深化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清理和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开展以减少审批部门、审批事项、审批环节、审批时间为主要内容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行政审批事项动态管理制度,严格行政审批事项的设置程序和审核机制,建立批管分离的高效审批运作机制。继续推进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标准化、规范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投资项目联动审批机制。推进行政审批服务全程代理制和网上审批制。
3.继续深化扩权改革。深化扩权强县改革,进一步增强县级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探索开展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推进扩权强县向两头延伸,增强市一级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整合公共资源等职能;深入推进强镇扩权改革,赋予小城市试点镇相当于县级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其他中心镇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探索开展中心镇行政综合执法管理体制改革。
4.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和重大决策责任追究制度,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完善政务公开运行机制。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完善行政复议、行政赔偿、行政补偿、行政裁量权等制度,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综合执法试点。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加快规划立法进程。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投资,放活民间投资。健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5.推进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改革。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的要求,推进生产经营和中介服务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主要承担行政职能的监督管理类事业单位逐步转为行政机构,或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强化公益类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深化内部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推进管理体制、人事制度、财政供给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等改革。进一步推进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加快建立有利于中介机构公平竞争的体制机制,加快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改革,开展政府部分职能向行业协会转移的改革试点。
四、改革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筹推进改革。充分发挥各级改革领导小组对改革工作的统筹领导作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抓总、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合力攻坚的改革工作新格局。完善统筹协调推进改革工作机制。建立与国家部委联动推进改革的合作机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进一步完善省、市、县合力推进改革的联动机制。探索以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载体带动面上改革的有效机制,以点带面加快推进改革。
(二)明确责任分工,有效实施改革。根据本规划部署的各项改革任务,每年出台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按职能分工分别由省级部门和各地政府牵头实施,重大改革任务完成情况列入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各部门要进一步细化落实任务,明确责任领导、责任人、工作计划和实施步骤。完善改革专项督察制度,对重大改革事项及时跟踪改革进展,督促改革落实。完善改革分析评估制度,定期发布改革形势分析报告,监测分析改革进展。及时总结改革进展与成效,向省委、省政府报告。
(三)坚持分类指导,积极探索改革。把握好改革的时机和节奏,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对已经开始试点的改革,要精心设计改革方案,加快改革进度,积累改革经验。对全面推进的改革,要周密组织实施,切实抓出成效。对条件尚未成熟的改革,要加强改革前期研究,积极创造条件,适时推出。对涉及重大利益关系调整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改革,要广泛听取意见,组织专家论证,先试点后推广。
(四)强化制度建设,着力巩固改革。加强法制建设,善于把实践证明行之有效、较为成熟的改革举措以地方性法规、规章形式加以规范。完善改革激励机制,增强改革动力,加强改革成就和改革经验宣传,营造推进改革的舆论环境,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新、允许探索、包容失败的改革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