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是我国农村信息化快速推进的一年,这一年,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不断增强,信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尤其是在物联网浪潮下,信息技术不断向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及农村社会管理及服务方面渗透。但是,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去解决。
一、面临的关键问题
(一)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造成农村信息化发推进很难形成合力
农村信息化的建设受到多个部门的广泛重视,多头并进、多措并举,为信息化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条块分割、各行其道的局面,缺少有效的统筹和协调。例如,信息产业部门积极推进宽带等进村入户;中组部推行的党员远程教育工程为每村配备了计算机并接入了宽带,但这些设备或者闲置,或者只发挥了有限的功能,与农林部门的信息资源和服务机构没能形成互补和促进,各类社会职能部门针对行政村的工作没有充分利用网络化的信息管理方式,导致了人力、财力、物力的多重浪费。农村信息化的发展与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和组织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各级政府的重视力度、统一规划与有效管理是农村信息化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农村信息化工作是一个涉及多部门行动的综合工作,为了保证农村信息化工作持续稳定进行,组建专门的信息化领导队伍、政策方针、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二)缺乏对农村信息的有效组织和管理,信息供给与需求对接困难
农业生产具有高风险性,产前、产中、产后都有大量的信息需求,而当前网络以及广播电视所提供的信息具有诸多硬伤:大量信息转载、重复,未能与本地实际情况进行嫁接和整合,体现不出农业的地域性;虚假信息四处传播,甚至由此产生了伤农、坑农事件,网络信息的可靠性、权威性受到质疑;信息更新不及时,传播缺乏实效性,与农事结合不紧;信息内容大而化之,空泛单调,难以指导实际生产,这些都是信息缺乏有效组织和管理的体现。同时,信息供给与需求的对接存在困难:当前提供的信息以宏观、综合信息为主,缺少准确可靠的供求信息、市场行情、价格预测等内容;信息的传播渠道不够畅通,农民从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有限,以网络为主的信息难以到达农民手里;信息供给对象的分类和针对性不足,泛泛的信息不能充分满足种养大户等较大规模经营的农户需求。这些都成为农民对农村信息化置疑主要原因。
(三)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仅靠政府的单一投资难以满足现实需求
作为与农村信息化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必然是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建设中最艰苦、最繁重的任务,因此,单纯依靠政府投入,不仅国家和地方财政负担不起,也容易因缺乏有效竞争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虽然一些电信运营商能够高瞻远瞩,瞄准未来潜在的巨大农村市场,但是,作为电信企业,要经受着来自资本市场的利润考量,显然压力是巨大的,追求利益是其根本目的,当投资长久得不到回报,资金困难加剧,必然面临投资回撤、费用高涨、服务缺位的危机,巨大投资得来的农村信息化成果将难以为继,这种不确定性不仅伤害企业的积极性,很可能给农村信息化的进程造成极大危害。因此探讨农业与农村信息化投入的长效运行机制显得非常必要。
(四)信息化成本较高,农村经济水平不高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的推进
农村信息化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推进农村信息服务的发展和完善,有助于农民掌握信息,开拓视野,增强致富本领,直接提高农民货币购买力;推进农村信息服务的发展和完善,将直接促进农民对信息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并带动农村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消费需求。然而,由于我国农民收入不高,加上受知识和观念的限制,在没有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真正实惠时,是不会主动付信息费用的,在此情况下,若要求他们按照城市居民同样的标准偿付信息费用(如宽带费等),则因成本较高,而获得的效果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使得信息化在在农村的推进举步维艰。因此,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及时探讨和落实刺激农民进行信息消费的信息补贴制度显得非常必要。
(五)乡村信息服务站(点)和信息员队伍建设“最后一公里”问题仍然存在,难以满足当地农民的信息需求
我们通过调研发现,在县级农业管理部门如县市农业局、农林局,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硬件设备基本上配备齐全,网络建设到位,工作人员都实现电脑办公,并都已链接互联网,信息化程度较好。然而,我们也发现在我国很多地方,农村信息化工作只是在县里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在进行,再往下到乡镇,农业信息化的工作开展的就不是很完善,到村情况会变得更差,拥有信息服务站的村很少,而且只有少部分村有信息员。因此,乡镇和村两级的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目前农村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制约农村信息化工作取得应有效应的关键瓶颈,虽然“最后一公里”的技术问题已经解决,但“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全面解决还需各级政府的不懈努力。
(六)受农民文化教育程度较低的影响,信息技术在农村的应用及示范程度还不高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文化教育程度仍然较低,尽管推行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是由于历史欠债,只是青少年受益了,而年龄较长的青壮年农民的文化水平并未得到改善,特别是我国西部的一些贫困地区,大部分农民还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甚至更低。文化水平的低下限制了农民在信息化应用水平方面的提高,大量的农产品产供销以及农业技术信息对于大山深处的农民还是比较陌生,农村信息化效应的发挥受制于较低的农民信息化应用水平。
二、发展对策
(一)培育农村信息化发展的良好环境
1. 建立健全法规与标准,推进农村信息化的标准化进程
加快研究制定农村信息化建设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规范化和制度化。对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和信息采集、加工、分析、共享、发布(服务)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建立相应的制度,为农村信息化工作的推进提供保障。研究制定相关软硬件技术标准、数据标准、信息采集和处理标准等,重点制定农村信息采集、存储、加工、处理标准和信息服务规范,加快制定农业信息分类和编码标准。
2. 加强组织领导,把农村信息化建设纳入地方规划
各级政府要把农村信息化工作目标纳入社会信息化总体规划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农村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做好规划管理、政策研究、组织协调和指导监督等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农业部门负责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实施和农村信息员培训;信息产业部门负责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装备保证、技术支撑和应用培训;财政部门负责统筹财力,保障重点,并切实监督农村信息化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益;通信、广播电视部门负责加快完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
3.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突出政府对“三农”的支持与保护,加大投入力度。要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农村信息化融资体制,不断加大农业科技研究、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信息化项目和人员培训等投入。尤其是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农村信息化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硬件基础设施较差,软件开发滞后。各级政府要安排一定资金,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项目给予支持,扩大典型项目的带动影响力。政府财政应每年安排必要的试点专项经费和工作经费,要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大对农村信息化资金的投入,全方位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进度。
4. 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农民信息装备的消费能力
农民收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影响农户家庭信息设备拥有量的重要因素。积极推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实现农村信息化、确保农村全面小康建设顺利完成的重要条件,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生产,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整体效益,以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从而实现农民信息装备消费能力的提升。
5. 提高农民文化程度与信息素质,逐步培训农村信息化主体
政府对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资只是农村信息化起步时期的阶段性措施,从长远来看,农村信息化工作应当由目前的以信息通讯基础设施为重心逐渐向基础设施建设与信息化主体培育并重的信息化推进道路转移。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投入,提高农民整体受教育年限和水平,多种渠道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培养出一批懂技术、有文化、有经验的农村专业科技人员,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同时,加大对农村居民的宣传力度,增强他们的信息化意识,引导他们主动了解市场信息、信息技术,让他们尝到信息化的甜头。
(二)夯实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装备水平
1.进一步发挥电信运营商的作用
近年来,在中央政策的导向下,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相继向农村地区进军,主要体现在互联网、手机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电信运营商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各级电信运营商结合地方特色,主动出击,形成了“农信通”、“12316热线”等众多农村信息化品牌,很好的发挥了农村信息化的平台作用。电信运营商还通过优势资源,推进了农村信息服务产业链的发展,作为产业链的源头,运用多种营销手段,广泛发展了各类面向农业、农村的信息服务提供商,更多的专业化、特色化信息通过电波飞入寻常百姓家。要夯实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要进一步发挥电信运营商的作用。
2. 对使用宽带上网的农户、农民合作组织以及乡村信息服务站点进行信息补贴
截至目前,我国农村有7亿人口,农村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为了拉动农村内需,国家启动了“家电下乡”活动,电视、电脑、手机已列其中,但农村宽带这一块还未进入。农村的网络和信息服务,尤其是农村宽带,既具有经营性质,也带有公益性质,中央有必要将其将纳入专门的政策范围进行通盘考虑。鉴于我国农民的年均纯收入不足城镇居民的三分之一,农村市场购买力相对城市而言还很薄弱,建议国家在“家电下乡”政策框架下进一步延伸和完善政策,鼓励农民使用宽带,对使用宽带上网的农户、农民合作组织以及乡村信息服务站点进行信息补贴,以此激发农民的上网热情。
(三)加大农村信息资源建设与整合力度
1. 加大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建立多层次信息资源开发体系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要通过各种合作方式,开发利用各类农村信息资源。要在网上逐步建立省、市、县三级农业信息中心,收集、分析、发布信息资源。省级农业信息中心要建立国际、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实用型数据库,包括产业政策、市场动态、科技成果、农业专家、项目推荐、特色产品等数据库,提供网络支撑,重视强化县乡镇农村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同时,注意丰富数据库资源种类,增加视频、多媒体数据库的建设。
2. 加快资源整合,全面构筑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重点抓好金农工程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政府必须要把强化农村信息资源的整合提到日程上来。各类农业部门网站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加强整合,打造协同合作、上下联动的农村信息化门户网站体系,避免重复建设。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建设标准统一、实用性强的信息共享平台和公共数据库,推动农业各行业和其他涉农部门资源整合。实现农业信息资源优化配置,为农民、农企提供方便、及时、准确、系统的一站式服务,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加强信息服务场所与信息传播渠道的整合
信息服务场所的整合要坚持“共建共享”的原则,整合各个部门延伸的信息服务站点和资源,不搞封锁、不搞垄断。在信息服务站点的建设上,要争取一站多能(商务、政治、社会服务)并提高在农民中的信任度,同时减少运行成本,解决农村经费供给少的问题。信息传播渠道的整合主要是鼓励各类企业、组织和机构在未完成信息化服务的地区开展信息传播渠道的建设。在传播方式上,要开展多元化传播方式建设,实现一“端”多能(一种终端承接多类服务);在传播渠道上,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坚持“多种渠道并用,突出互联网应用”的发展策略,结合现代手段和传统媒体,依托互联网络、固定通信、移动通信、广播电视以及报刊、书籍、广播喇叭、宣传栏、“明白纸”等信息传播渠道,推动信息服务和应用进村入户。
4.加强信息服务业务与信息服务队伍的整合
信息服务业务的整合要建立政府引导、多方合作、联合推进的工作机制,坚持“公益+非公益结合”的方针。政府联合服务提供商、通信运营商、信息技术企业和增值服务商,通过购买服务或者与服务商签订合同承包服务项目等方式,调动信息服务的积极性,整合信息服务环境,带动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在农村信息化过程中,各级政府、电信运营企业、信息内容服务企业、农村各种专业组织等要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实践证明,农村信息化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支持,更需要软件开发商、硬件制造商、电信运营商、信息服务提供商等多方的广泛参与,共同构建成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的产业链。
(四)逐步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1. 建立健全乡村两级信息服务组织
在乡镇建设信息服务站,在村建设信息服务点,是把农村信息化工作落在实处的重要组织保障。乡村两级信息服务站(点)具有乡村事务管理、信息交流共享、信息服务聚合、农民信息培训、文化生活娱乐等综合功能。依托乡镇农业各站,建立乡级农村信息服务站;村级信息服务点可与党员远程教育点、科技(文化)书屋等合并,也可利用协会、合作组织以及经纪人、种养加专业大户的力量建点。乡村信息服务站(点)建设要具备人员、设备、场所、制度等基本条件,要面向实际、坚持实干、求得实效,让农民得实惠。
2. 强化农村基层信息员队伍建设
加强基层农村信息服务人员队伍建设,是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重点把那些信息需求量大,接受能力和鉴别能力较强的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经纪人、批发市场和村组干部作为重点培育,在制度上加强管理和培训,在经济上给予适当补贴,使他们不仅成为信息的使用者、受益者,同时也成为信息服务的提供者、传播者。在广泛吸收人才的同时,通过加强培训,提高农村信息化队伍整体素质。有规划、有步骤、分阶段地加大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使这支队伍既掌握计算机技术,又懂得农业技术和信息服务技术,提高他们采集、分析、整理、发布信息等方面的工作能力。
3. 组织面向农民的信息技术培训
要开展适合广大农村和农民需要的培训活动。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和各类农村信息平台,大力开展农民信息技术培训,促进广大农民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以及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有针对性地举办农村信息化和农业技术现场讲座,讲座可结合各地的农业、科技、科协等单位开展农业科技信息下乡活动来开展。
(五)深化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与农村社会管理及服务各领域中的应用
1.种植业信息化
大田种植信息化的建设内容主要包含五个方面:基于GIS的农田管理与测土配方系统、墒情气象监控系统、作物长势监测系统、病虫害预测预报与防控系统、精准作业系统。大田种植业信息化定义为指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产前农田资源管理,产中农情监测和精准农业作业中应用和普及的程度。大田种植业信息化的目标是实现种植管理全过程信息化,达到种植业高产、高效、低耗、生态的目标。加强大田种植业信息化建设就是大力建设推广应用基于GIS的农田管理与测土配方施肥系统、墒情气象监控系统、作物长势监控系统、含病虫害监测预报防控系统,确保农田高产、高效、低耗、生态、安全。
2.设施园艺信息化
施园艺信息化是指利用计算机、微电子、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在设施园艺环境的精准感知、作业的自动化控制和设施管理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中应用的程度和发展过程。设施园艺信息化的目标是实现设施园艺管理和控制的全过程信息化。加强设施园艺信息化建设就是大力建设推广应用有温室环境监控系统、植物生长管理系统、产品分级系统、自动收获采摘系统以及果园信息化,确保温室实现集约、高产、高效、低耗、生态、安全。
3.畜牧业信息化
畜牧业信息化是指利用计算机、微电子、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在畜禽养殖过程中应用的程度和过程。畜牧业信息化的目标是实现畜禽养殖全过程信息化,加强畜牧信息化建设就是大力建设与推广应用有畜禽养殖环境监控系统、饲料自动给喂系统、育种繁育系统、疫病诊断与防控系统、养殖场管理系统、质量追溯系统,最终实现畜禽养殖集约、高产、高效、优质、健康、生态、安全。
4.渔业信息化
渔业信息化是指利用计算机、微电子、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在水产养殖和渔业捕捞作业过程中应用的程度和过程。渔业信息化的目标是实现水产养殖和渔业捕捞全过程信息化,加强渔业信息化建设就是大力建设与推广应用水质环境监控系统、养殖场管理系统、饲料自动投喂系统、疾病诊断防控系统,最终实现水产养殖集约、高产、高效、优质、健康、生态、安全,大力推进船舶动态监管系统、捕捞作业系统、船舶自动导航系统、渔船管理系统建设,保障渔业作业安全,提高渔业捕捞产量。
5.农产品电子商务
农村电子商务是指以各种农村服务于农村的商业资源为中心而发生的一系列电子化交易活动,包括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网络营销、电子支付、物流管理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等。农村电子商务的目标以信息技术和全球化网络系统为支撑,通过集约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成体系的跨区域跨行业联合,将现代商务手段引入农产品生产经营、农资商贸流通、农业旅游营销等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保证这些农业资源的信息收集与处理的有效畅通。
6.农产品市场与流通信息化
据调查,目前我国农民在农产品销售中通过商贩销售仍占主导地位,约占70.0%左右,直接到市场销售的约占18.5%,而通过协会、经纪人及订单销售的所占比例很小。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农民难以按市场的要求组织生产,难以实现规模化经营,农产品得不到及时转化增值,农民在销售过程中谈判议价能力、对市场行情信息的把握能力、对农产品销售的组织能力十分有限,因而卖难及增产不增收现象仍较严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重视推进农产品市场与流通信息化建设。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农村市场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流通量会成倍增加,因此,迫切需要加快农产品市场与流通信息化建设。
7.农村政务管理信息化
建设农村政务管理系统,促进农村政务公开和村民自治。建立面向基层的农村政务管理系统,能够市、镇、村三级联网,综合农业生产、农村人口、村务、经济等相关数据,实现农村财务、民主选举、固定资产、土地承包、计划生育等信息的公开,为保证广大农民的知情权建立信息通道。开设农村政务电子信箱,拓宽农村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增强农民参政议政能力,促进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大力支持农村党建工作信息化,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素质提高,增强党员对农村信息化的带动作用。
2.设施园艺信息化
施园艺信息化是指利用计算机、微电子、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在设施园艺环境的精准感知、作业的自动化控制和设施管理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中应用的程度和发展过程。设施园艺信息化的目标是实现设施园艺管理和控制的全过程信息化。加强设施园艺信息化建设就是大力建设推广应用有温室环境监控系统、植物生长管理系统、产品分级系统、自动收获采摘系统以及果园信息化,确保温室实现集约、高产、高效、低耗、生态、安全。
3.畜牧业信息化
畜牧业信息化是指利用计算机、微电子、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在畜禽养殖过程中应用的程度和过程。畜牧业信息化的目标是实现畜禽养殖全过程信息化,加强畜牧信息化建设就是大力建设与推广应用有畜禽养殖环境监控系统、饲料自动给喂系统、育种繁育系统、疫病诊断与防控系统、养殖场管理系统、质量追溯系统,最终实现畜禽养殖集约、高产、高效、优质、健康、生态、安全。
4.渔业信息化
渔业信息化是指利用计算机、微电子、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在水产养殖和渔业捕捞作业过程中应用的程度和过程。渔业信息化的目标是实现水产养殖和渔业捕捞全过程信息化,加强渔业信息化建设就是大力建设与推广应用水质环境监控系统、养殖场管理系统、饲料自动投喂系统、疾病诊断防控系统,最终实现水产养殖集约、高产、高效、优质、健康、生态、安全,大力推进船舶动态监管系统、捕捞作业系统、船舶自动导航系统、渔船管理系统建设,保障渔业作业安全,提高渔业捕捞产量。
5.农产品电子商务
农村电子商务是指以各种农村服务于农村的商业资源为中心而发生的一系列电子化交易活动,包括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网络营销、电子支付、物流管理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等。农村电子商务的目标以信息技术和全球化网络系统为支撑,通过集约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成体系的跨区域跨行业联合,将现代商务手段引入农产品生产经营、农资商贸流通、农业旅游营销等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保证这些农业资源的信息收集与处理的有效畅通。
6.农产品市场与流通信息化
据调查,目前我国农民在农产品销售中通过商贩销售仍占主导地位,约占70.0%左右,直接到市场销售的约占18.5%,而通过协会、经纪人及订单销售的所占比例很小。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农民难以按市场的要求组织生产,难以实现规模化经营,农产品得不到及时转化增值,农民在销售过程中谈判议价能力、对市场行情信息的把握能力、对农产品销售的组织能力十分有限,因而卖难及增产不增收现象仍较严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重视推进农产品市场与流通信息化建设。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农村市场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流通量会成倍增加,因此,迫切需要加快农产品市场与流通信息化建设。
7.农村政务管理信息化
建设农村政务管理系统,促进农村政务公开和村民自治。建立面向基层的农村政务管理系统,能够市、镇、村三级联网,综合农业生产、农村人口、村务、经济等相关数据,实现农村财务、民主选举、固定资产、土地承包、计划生育等信息的公开,为保证广大农民的知情权建立信息通道。开设农村政务电子信箱,拓宽农村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增强农民参政议政能力,促进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大力支持农村党建工作信息化,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素质提高,增强党员对农村信息化的带动作用。
(六)开展试点示范和推广工作
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是新生事物,系统地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工作才刚刚起步,各地都没有太多的经验,需要不断地实践和探索。通过试点示范,典型引路,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组织起草试点管理办法,希望通过试点探索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规律,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
1.促进农村信息化技术和产品的研制与开发
要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IT产品生产和信息服务企业研究适应农村特点、具备基本功能、质优价廉、运维简便的信息系统及终端产品,让农民用得了、用得起、用得好。引导国内通信运营商、软硬件厂商、信息服务企业积极开拓农村市场,特别要注重发挥通信运营商承担普遍服务的主体作用以及涉农信息服务的骨干带头作用。
2.开展信息化技术和信息产品的示范和推广
农业信息技术要面向应用,重点开发覆盖面广、经济社会效益明显、利用率高的农业信息技术,坚持边建设、边应用,分步实施,调动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要建立农村基层利用信息技术的长效激励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农业生产中积极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管理信息系统等一批新技术。要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典型评选。要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部门联动”方式推动农村信息技术应用成果转化。
3.引导国内通信运营商、软硬件厂商、信息服务企业积极开拓农村市场
通过营造环境、制订和完善鼓励发展信息服务业的政策措施,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以面向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应用服务为主,引导国内通信运营商、软硬件厂商、信息服务企业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全面提供网站建设、业务系统运维、计算机应用、人才培训和信息化咨询等各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