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腾
同样是药,西药的原材料管理相当规范,而中药材则仍然是传统的农户供应、小贩市场。中药材市场管理仍很落后。
虽然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可中药作为国粹,似乎还停留在马蹄声响的商帮年代。全国有很多地区性的大药市,比如河北安国、安徽亳州、广西玉林、江西樟树等等,在信息化时代,这些重要药材集散地的信息按理应该按照现代信息的方式传播,但是实际上不是这样。佛手的涨价就是一个例子。
佛手主要产自广东。原先,佛手的价格每公斤只有70元到80元。没想到,不期而至的供求差距,使佛手一下子成为突飞猛进的价格急先锋。仅仅三五天时间,佛手在广东的价格飙升至每公斤150元到160元。
由于信息不对称,地处河北的安国市场对这种涨价并不认可,一些新采购佛手的商家,挂牌150多元/公斤却卖不出去,但最后货又被广东商人买走。等到安国市场反应过来,想要购进佛手时,只能从广东市场以每公斤170元到180元的价格购进。
“广东人卖货给安国,然后买走,再卖给安国,最终赚钱的是广东人,安国人什么也没赚。”一位安国药商评论这件事的原因,在于药市上从业人员的素质太低。不仅安国,全国各地的传统药市都是如此,一般都是按照师傅传授徒弟的方式经营中药材。很少人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来指导自己的经营。
以安国为例,大量从事药材销售的人员都是小学文化,一位当地人评价,“初中文化就是高材生了,更别谈高中文化”。这些人不愿意上网,信息主要来自当地集市。
在安国,还留存着流传几百年的“药行经手”的角色,这种人当地方言称为“跑合的”。“跑合的”大多是女性。她们撮合药厂和药材商之间的订单,“大货”(指十几吨乃至几十吨、上百吨的大订单)主要是由她们完成,业务量几乎占安国药市的80%到90%。
“跑合的”稳住了药市的客源,经常来的药厂采购人员基本都找自己熟悉的“跑合的”,“跑合的”从中抽取千分之五的手续费。一位药商这样评论这种体制:“‘跑合的’垄断了药市,致使药市药价不透明,整个药市缺乏一种现代的、统一的信息定价平台。”
另外,时至今天,中药厂的采购很少通过网上进行,都是采购人员到药市单独采购。这种采购,“潜规则”非常突出,一般都是老客户、给回扣、请吃喝。至于采购某一家固定客户,药厂采购人员也有说辞,比如成色、产地等等,和西药采购完全不一样,中药材采购“讲究”的地方可以很多。
“说到底,西药是生产出来的,中药材是长出来的,怎么可能一样!”一位长期从事中药材采购的人士说,他的话凸显将传统中药体系纳入现代化管理的困难性。中药材不仅有数千种之多,而且每种分产地、成色,不是专业人员,很难分清楚。
正因为如此,中药材需要制订更详细一些的标准,尽管这样做难度很大,但是对于厘清市场非常关键。计划经济年代,中药材由国家统一收购,统一管理,那时对药材的规格有详细的规定,比如白芍1.5公分以上属于一等货,片剂达到什么颜色属于一等货,但是随着市场经济,这些倒都取消了。
没有规范的市场,统一的管理,整个中药市场体系也没法进步,产业也无法和世界接轨。从当下看,为了中药事业的长远发展,中药材市场需要建立统一的采购平台,更需制订更多、更详细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