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互联网推动农村信息化发展
来源:人民邮电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研究部主任
刘冰:以互联网推动农村信息化发展     

 消除数字鸿沟,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一直都是业界关注的焦点。在5月18日的“2011年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大会”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互联网发展研究部主任刘冰指出,虽然我国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一定发展,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推进农村信息化发展,则需借助互联网的力量。

刘冰表示,目前我国农村网民规模持续增长,截至2010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1.25亿,同比增长16.9%。农村网民上网条件也正在得到日益改善,不仅是上网设备呈现多元化趋势,各类互联网设备使用率普遍上升,农村居民家庭上网使用率也在提升,农村网民在家里上网的比例逐年增加,在网吧上网的比例逐年下降。

与此同时,互联网在农村的工具价值也得到了提升。刘冰表示,搜索引擎使用率持续快速增长,成为农村网民上网的主要入口,而农村网民对即时通信的使用率也与全国平均水平较为接近,即时通信契合农村的手机上网环境,成为农村网民的重要交流工具。

刘冰指出,虽然我国农村互联网正在快速发展,农村信息化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互联网普及率落后于城镇、农民上网设备匮乏、互联网涉农信息匮乏以及农村网络相关教育不完善等方面。这些问题将会导致农民信息获取与意见发表渠道闭塞、无法满足农民生产生活对农业信息的需要、网吧管理难度加大等情况发生。

要想改善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不足,首先应该继续加强农村互联网基础建设。刘冰表示,这主要需要做到“能用”、“有用”、“会用”、“想用”四点。“能用”指的是要进一步改善农村互联网接入环境,包括提高农村宽带服务能力,加强公共上网场所建设;“有用”指的是要加强农村互联网信息内容建设,其中包括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相结合,围绕农民生产生活需要建设农村信息化内容,利用农村手机上网优势,以手机为载体推动信息下乡以及制定规范标准,实现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信息共享;“会用”指的是要重视农村互联网应用教育,目前仍有近半数的农村非网民不懂电脑和网络,因此,对农村居民的互联网使用技能教育尤为重要,引导和教育农村网民规范、有效使用互联网;“想用”指的是进一步提升农村互联网应用价值,积极引导农村互联网应用由娱乐化向商务化转型,挖掘农村互联网应用的经济价值,刺激农民对互联网的应用需求。

其次,还需要将农村互联网的价值具体化。刘冰表示,农村互联网价值具体化主要表现在工具性、知识性和参与性上。工具性是指农村网民能够从网上获得或发布本地农产品信息,使用网上银行、网上购物、网上办公等互联网应用;知识性则体现在能够让农民通过网络获取政策法规、农业科技、价格行情、市场供求等信息;而参与性就是能够让农民参与到意见箱、乡村博客、乡村论坛等活动中去。

再次,要让电子商务先行,带动农村信息化建设。刘冰指出,农村自发应用信息化手段的典型代表——“沙集模式”,能够带动农村地区制造及其他配套产业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也带动了周边地区信息化使用深度的提高。

刘冰强调,由于互联网普及率差距以及城乡间互联网应用深度的差距,我国互联网数字鸿沟正在呈现扩大化的趋势。数字鸿沟将给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诸多危害:在文化上,数字鸿沟将造成知识水平差距扩大;在社会上,数字鸿沟将带来社会资源分配不均;在经济上,数字鸿沟将引发经济发展差距拉大;在政治上,数字鸿沟还将造成参政机会差距的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