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思路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江苏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一五”工作总结和“十二五”发展思路

一、   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一五”建设基本情况

(一)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一五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十一五”以来,江苏省交通信息化建设工作坚持统筹规划、分层建设、需求推动、应用主导、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紧扣交通发展主线,围绕“质量、管理、服务”主题,以电子政务为突破口,引导和推动交通行业信息化研究应用,全省交通电子政务建设得到全面、快速、有序推进,交通信息化应用与服务在优化整合中协调发展,为转变政府职能,强化行业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实现交通集约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1、建成全省交通信息高速公路。在完善交通电子政务省级横向网、省市纵向网的基础上,组织完成了13个省辖市交通电子政务横向网建设,公路、航道、运管、地方海事等均进行了业务割接,运行状况良好,形成了覆盖省市交通主管部门和业务机构、连接交通部和省市政府的交通信息高速公路,为跨地区、跨部门的系统协同和联网应用提供了保证。目前网络管理采用自维与第三方维护相结合的方式,高速公路公司负责光纤的维护,各节点机房都设有兼职管理员,同时委托专业公司进行光纤的抢修与维护,及工作日夜间和节假日传输网管监测,并充分利用网络自愈环保护技术,形成多重保护机制,确保网络安全稳定运行。

    2、实现了信息化对交通业务的全覆盖。根据交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规划,组织完成了交通电子政务实施方案(2005-2008年)和(2008-2010年)两个三年方案的编制与实施,按照交通业务系统的总体架构,推进完成了路网调度指挥、养护管理系统、路政管理系统、运政在线、客运出租车综合服务系统、公交调度系统、航政管理系统、地方海事现场监督业务管理系统、港口管理系统、危险化学品运输管理系统等水陆交通业务系统,以及项目招投标管理系统、交通工程质量监督信息管理系统、交通行政权利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系统、交通综合统计信息系统、交通科研项目管理系统、交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交通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交通地理信息服务平台、交通综合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等综合业务系统的建设、完善和推广,实现了信息化对公路、水路交通业务的全覆盖,提高了办公效率和行业管理服务水平。

3、构建完成“门户网站、服务热线、交通广播”三位一体的信息服务体系。围绕公共服务,对 “江苏交通”政府门户网站进行了改版升级,更加突出政务公开、网上审批和办事功能;建成了公众出行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并整合开通了公众出行交通信息服务网(gzcx.jscd.gov.cn),其出行向导、图行江苏、交通时况、出行参考、交通旅游等栏目的推出较好地满足了公众出行的需要;建成覆盖全省的96196江苏交通服务热线系统,面向社会公众开通了出行帮助、政策咨询、投诉监督等交通信息服务,自热线2009年9月26日正式开通至今,共接听电话299292次,其中受理投诉16552件,建议701件,咨询214905件,求助44836件,已迅速成为交通部门服务社会的有效载体、交通部门信息公开的重要窗口,及交通部门接受社会监督的平台。系统采用省市共建的模式,整合了各类交通信息资源和交通服务应用系统,与社会上已存在的相关交通服务号码资源进行联动,实现了统一平台、统一流程、规范服务、联动管理、强化监督,只要公众对交通有需求,拨打96196,即可得到全天候的交通信息服务。加之先前建设的覆盖全省的“交通广播网”(FM101.1),“网站、热线、广播”三位一体的现代交通信息服务体系构建完成。

4、推进完成高速公路联网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建设。会上海牵头组织开展了长三角ETC示范工程建设,围绕示范工程的实施范围和规模、省界站合建模式、车道栏杆设置、省际结算清分、MTC改造、联调联测等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与确定,制定了示范工程实施方案;组织完成了系统实施方案、暂行技术要求、运营管理体系三个专项课题研究以《长三角区域高速公路联网不停车收费运营管理规程》、《ETC系统省际特情处理原则》、《ETC用户章程》、《ETC用户发展宣传营销方案》、《江苏省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建设与运营规划》的研究编制。2008年12月31日,“江苏·上海”高速公路联网不停车示范工程试运行正式开通,2009年11月28日,安徽省ETC顺利并入苏沪高速公路ETC收费系统。目前,全省开通的ETC专用车道77条,客服网点15个,并与省农行合作开设了47个农行代理网点,本省用户达到2万多,车道和网点遍布全省各主要地级市,极大地方便了用户。按照我省ETC发展规划,到2015年,全省将建设525个ETC车道,其中入口车道256个,出口车道269,设置自营客服网点35个,代理客服网点1000个。

5、公路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得到进一步推广和提升。在南京市域联网售票的基础上,2003年开展了省域联网售票系统研发并于2005年进行试点和推广,目前全省已有44个一级站、64个二级站实现联网售票,100多个三级及以下客运站(含农村客运站)实现了区域联网售票,拓展了移动售票、网上订购票、手机订购票、邮局订购票、118114购票、POS机自助等多种服务形式,同时,还以南京试点开展了跨省联网售票研究,实现了与滁州、马鞍山的联网售票;南通、苏州和上海实现了异地互售。在此基础上,结合客运综合管理开展了IC卡报班管理和区域道路客运运行调度系统研究应用,有效提高了管理和服务水平,并基于二代身份证技术开展了对ATM自助取票、快速检票、客运班次管理、旅客信息管理、统计分析和数据上报等功能的升级研究。

  6、交通应急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完成了厅应急指挥中心视频联网监控管理平台和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了全省联网高速公路和京杭运河苏北段不同编码格式视频监控图像的集中解码和联网调用,可实时调看全省26条高速公路(含跨江大桥)近900个监控点及苏北运河约50个监控点的交通视频图像,在2008年初抗雪灾保畅通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确保了即时调看全省高速公路、跨江大桥和苏北运河的交通状况,以及及时将图像向省委、省政府进行转发,为应急指挥决策调度,有效疏解交通和组织抗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交通应急指挥系统二期正在建设,拟逐步扩大厅应急指挥视频监控覆盖范围,将厅各直属业务局和具备条件的地市区域监控中心相关(铁路、航空、港口、航道、地方海事、运管、干线公路关键节点)视频资源接入厅视频联网监控平台,推进大交通背景下的应急管理与协调调度工作。

7、以示范工程为抓手推进信息资源整合共享。认真组织完成部信息化示范工程(省级公路交通信息资源整合工程、区域性道路客运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拓展建设水路交通信息资源整合服务系统,并以此为抓手和示范,推进信息资源整合和业务管理系统的建设与融合。一是在交通信息资源规划研究的基础上,建成省数据中心和数据交换平台,实现了与各市交通局、厅属单位业务数据和交通基础数据的交换和共享,为交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支撑保障。二是推进交通基础数据库和主题数据库建设。以业务数据资源为基础,建成了公路、航道、车辆、船舶、港口基础数据元集、物理数据库,以及综合统计数据库、应急数据库和信用数据库。在此基础上,根据交通决策需求,开展了主题分析和主题数据库研究,建立交通主题指标体系,并制订了交通主题数据库设计规范。

    8、强化科研对信息化建设的支撑作用。组织完成了《长江港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水运交通量网络监测系统的建设研究》、《南京港口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系统研究》、《高速公路收费站通行能力研究》、《基于快速客运的物流信息系统》、《ITS域多业务系统跨平台构建关键技术研究》、《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高速公路交通流异常情况告警系统研究》、《市域突发公共事件交通应急预案管理及辅助决策系统》、《京杭运河苏北段GPS船舶辅助调度系统研究》、《苏通大桥虚拟现实技术和系统的研发》、《交通信息化绩效评估体系研究》、《交通安全综合管理平台》等一批信息化项目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成效;开展了《苏州市智能公交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研究》、《江苏省交通地理信息资源管理规范研究》、《综合运输枢纽体系长途客运信息系统需求研究》、《南京汽车维修网研究》等服务于当前交通发展的项目研究。

  9、加强信息化管理规定和标准规范建设。一是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制定。制定了《“江苏交通”政府门户网站内容保障工作考评办法》、《江苏省交通系统电子公文传输管理暂行办法》、《江苏省交通厅视频会议系统管理办法》、《江苏省交通通信骨干传输网管理规则》、《江苏省交通电子政务市级横向传输网运行维护管理办法》、《江苏省交通信息系统管理规定》等;与省测绘局签订了关于加强地理信息数据资源共享与合作的协议书,编制印发了《江苏省交通地理信息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和《江苏省交通专题地理信息采集维护管理办法(试行)》。二是不断完善交通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并结合行业管理实际需要,按照轻重缓急,强化专项标准的研究制定,组织研究和审定了《江苏省高速公路联网不停车收费暂行技术要求》、《江苏省高速公路通信、收费、监控三大系统维护技术规范》、《江苏省交通视频监控联网技术要求》等;根据交通信息资源整合的要求,结合基础数据库建设,制订了车辆、公路、航道、船舶等基础数据库数据源集合交换标准;还组织开展了GPS行业应用等相关技术标准研究。

   10、开展了交通传感网前期预研工作。结合“十二五”交通信息化规划研究,以传感网在智能交通领域应用为抓手,专题组织“传感网·智能交通·示范工程”相关工作,目前已开展了江苏交通传感网技术体系与应用框架研究,正在研究组建传感网与智能交通产业联盟,力争在产学研方面形成合力,按照“顶层设计、需求引导、全国示范”的思路和目标,强化规划和技术标准研究,强化自主创新和关键产品的开发,强化示范工程的实现和应用推广,使我省智能交通示范应用和产业化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目前影响和制约交通运输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突出问题主要有:

(1)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水平较低。近年来,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应急处置能力、内部协同效率和服务水平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掌握信息的能力不够,省与市之间、市与市之间、行业内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换渠道不畅,大量的信息资源和应用成果积淀在各级管理部门中,形成了“部门化”的格局,直接影响了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再开发,制约了政府部门的科学决策、有效监管和应急指挥。

(2)标准化体系建设尚不完善。信息化标准的建立是行业信息化发展的基础。现阶段,行业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还不够完善,同时由于在信息化开发建设中对标准规范的贯彻和执行力度不够,符合性审查缺失,导致各信息系统相对孤立和分散,信息资源缺乏关联和综合运用,开发利用程度低,业务系统间协同能力弱。

(3)应用系统集成度不高。由于涉及业务流程的重组,应用系统整合不够,特别是部门职能分割,严重制约了应用系统集成程度的提高,综合性的管理和服务系统的开发应用尚处在起步阶段,且举步维艰,缺乏应用中间件支持下的综合性行业基础支撑平台。

(4)物流信息化仍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引导,作为交通运输行业尚未能抓住合理有效的切入点和引导发展的关键,不能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物流信息平台整体效益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2、主要问题成因分析

(1)缺乏顶层架构与设计。交通运输行业采取的是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条上有条上要求,块上有块上要求,各级交通主管部门都面临着条块结合的问题,且各个业务条线上分割性、封闭性特点显著,各个块上的要求又有较大的差异性,所以交通信息化要做到“金”字号工程那样,自上而下,一以贯之,综合兼容,难度较大;同时交通行业又缺乏类似“金”字号工程“一盘棋”那样具有较强指导性和操作性的整体架构、顶层设计和标准化体系,以及附带的计划预算抓手,使各地、各部门信息化建设过于个性化,尽管局部看来功能应用也不错,但从根本上不利于互联共享和协同,或者为了互联共享和协同需要付出极大的整合代价。

(2)认识不到位制约形成整体合力。一是业务部门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有的片面认为信息化建设(包括需求分析、业务协调)全是信息化部门的事,与己无干;有的坚持自己搞一套,但因忽略了资源共享而把自己变成孤岛;有的想要共享别人的信息资源但不愿共享自己的信息资源;等等。二是各级行业主管部门之间认识存在差异性,价值取向和偏好各有不同,加上分级财政、分灶吃饭因素,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现象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不利于综合交通信息服务的推进提升;三是交通信息化特别是信息资源整合属于“隐蔽工程”,一般只有在出现问题、故障时才会引起注意,造成部分单位其领导对交通信息化、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意义及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并成为制约本单位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因素,造成了交通信息化人才缺失、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四是业务部门和信息化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协调机制。目前的部门会商主要是自发的,友好合作;但如果双方没有会商意向,或是出现意见分歧时,则需要有一个更高层面的解决分歧比较即时的协调机制,这个机制应更加侧重于对业务部门工作效能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考核,牵引督促业务部门更加积极主动地推进信息化工作。

 二、   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需求

      “十二五”江苏交通运输信息化管理面临着与“十一五”期间完全不同的新形势。国际上先进国家的普遍经验证明,一味地注重交通设施建设,永远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交通发展策略必然由偏重基础设施建设向智能交通建设与管理以及交通需求管理的转变,而这种需求的变化必将对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近年来,江苏交通运输信息化对行业发展的促进效应已经逐步体现,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创新交通运输管理和服务的重要手段,在“十二五”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特定背景下,需要进一步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交通运输行业发展需求有效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化对行业管理的支撑、推动和改造作用。

     1、促进行业发展方式转变,需要以信息化为途径。目前,我国交通运输有效供给能力仍显不足,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增长方式依然粗放,能源、环境压力依然巨大,运输效率和质量依然有待提高。为进一步推动交通运输业向组织化、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实现交通运输由外延式的粗放型增长向内涵式的集约型增长转变、由以生产增长为导向的发展向以服务质量为导向的发展转变,需要以信息化为途径,加快交通运输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升级。

    2、加强交通运输行业监管能力,需要以信息化为依托。在“十二五”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特定背景下,为建立健全全国统一、规范、开放、有序的交通运输市场,要求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进一步积极推进管理职能的转变,规范执法行为,严格依法行政,提高行业监管能力,提供优质服务,就必须借助信息化手段,在服务中加强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全面、及时、准确掌握相关交通运输行业信息,科学决策,以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的方式强化行业监管。

  3、提高交通运输应急指挥能力,需要以信息化为支撑。近几年,伴随着交通运输供给能力的提高,交通运输在应对雨雪冰冻灾害、抗震救灾、抗击SARS和甲型H1N1型流感、春运和黄金周客流高峰等重要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交通运输调度指挥和应急保障体系仍不完善,能力有待提高,安全隐患仍然严重。当前,极端天气逐渐频繁,恐怖事件时有发生,对交通运输安全造成重大威胁,需要以信息化为支撑,加强对各类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信息监测,进一步切实提高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

    4、提升公众信息服务水平,需要以信息化为手段。一方面在构建和谐社会、打造服务型政府的新形势下,要求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增强服务意识,实现工作重心由“行政管理”转变到“服务管理”,在服务中加强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积极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人民的生活将更加富足,追求安全、便捷、经济、舒适和个性化的出行需求将更加旺盛,公众对交通信息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交通运输行业能够提供满足公众需求的出行信息服务,提供可公开的交通政务、行政审批和行政监管信息服务。通过整合交通运输信息资源来满足公众对交通运输通信息的广泛性、及时性和准确性的要求,让公众切身感受交通运输信息的服务内容更加丰富、服务范围更加广泛、服务手段更加经济和便捷、服务质量更加优质,已是“十二五”交通运输信息化的重要内容。

    5、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发展,需要以信息化为助力。大部制改革,公路、水运、民航和城市客运管理体系的逐步统筹,为综合运输体系的构建和发展扫除体制障碍。推进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需要整合运输通道和运输枢纽中的信息资源,以信息化为助力,加强铁路、水路、航空等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实现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信息资源的整合、对接和共享,助推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隙衔接”。

三、   “十二五”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思路

指导思想:紧扣交通运输发展主线,充分考虑转型升级与综合发展的实际需要,围绕管理与服务两大主题,以解决制约江苏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的全局性问题为突破,加强顶层设计和协调机制研究,并以行业服务标准为抓手,推进公、铁、水、空和城市交通信息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打造综合运输信息化体系,进一步提升行业管理、公众服务、应急处理能力,更好地支撑“十二五”江苏交通运输的发展。

具体思路:初步概括为“立足三大环境,关注三个基本点,把握三个层面,突出两大领域,梳理若干重点建设方向和一批前沿技术和基础应用”。

立足三大环境:

一是立足于江苏省社会信息化需求。重点解决江苏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对交通运输信息化的重大需求问题。要通过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创新交通运输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二是立足于交通运输服务标准与国际接轨。针对“十二五”内外交流扩大,国内外旅客增多,交通运输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竞争的加剧,信息化要促进交通运输服务质量标准与国际接轨,提升江苏整体交通运输服务水平。

三是立足于依托非组织的组织力量。充分依托互联网、物联网,通过网络的力量建立一对多的信息架构关系,以非正式组织形式实现通常是组织机构才具备的大规模沟通能力,降低信息沟通成本。

关注三个基本点:服务、成本、竞争力。

   一是加快交通运输信息化体系建设,提高服务水平。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必须服务于交通运输行业发展,以支撑交通运输服务水平提高为核心。一方面,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推动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交通运输行业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和助推作用;另一方面,在交通运输行业大规模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降低能耗,更加合理配置资源,大幅减轻交通压力,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减轻公众为获取交通运输服务付出的经济和时间负担,从而更广、更快、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是坚持科学实施方法论,实现成本最优控制。信息化建设要结合实际,根据发展需要,选择符合实际的开发方法和策略,既不能太超前,更不能落后,以免造成浪费,达不到预期目的。同时要考虑经济性。每个信息化项目都必须认真分析其经济性,信息化建设中成本的筹划必须与解决方案相结合,分析信息系统建设能解决什么问题,效应能有多少和多长时间,要强调信息化建设的成本效应,并进行绩效评价;信息化的经济性还应当包括系统维护的经济性。

 三是依靠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提升行业竞争力。紧紧围绕交通运输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针对交通运输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依靠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积极探索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有效方法。以政府推动、应用主导、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方式,在数字交通管理技术、智能化综合交通运输技术、交通运输决策支持技术等方面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显著提高交通运输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把握三个层面:

   一是政府层面。深刻把握江苏交通运输行业和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趋势,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突破狭隘的地区利益、部门和行业利益,实现全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的观念一体化;强化交通运输各级主管部门在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推动应用、建章立制、协调共谋等方面的主导作用。

   二是行业层面。加强对行业信息资源的梳理,以实现行业服务承诺为目标,以行业服务标准为抓手,推动行业信息化。注重发挥江苏在长三角交通运输发展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在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思路和实施途径上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三是社会层面。本着"为民、便民、利民"的原则,以满足公众对社会公益性和公共信息资源的需求为目标,大力推进交通运输行业公共信息资源的梳理、开发、利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调动包括非组织在内的各种力量,积极推进涉及公众利益的各类交通运输信息服务。

突出两大领域:

   一是在行业管理领域,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继续加快交通运输电子政务建设步伐,推动公路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道路运输信息服务系统、水路运输综合管理系统、港口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交通应急指挥系统等若干行业大系统的建设。以明确政府定位为原则,依托物联网技术,加大对客货运信息化发展的组织和引导力度。加快推动“综合客运枢纽信息服务平台”、“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等系统的建设,促进交通运输企业和从业人员资质以及信用动态管理体系建立。

   二在行业服务领域,信息化要成为支撑行业服务标准国际化的重要力量。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国际交流与合作愈来愈频繁,而国际化水平的交通运输服务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在全行业率先打造与国际服务标准相配套的信息化支撑体系,不断创新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的服务模式,拓宽信息化服务领域,提高信息化服务质量,是“十二五”的重要工作。

梳理若干重点建设方向,推进一批前沿技术和基础应用:

    立足江苏交通运输发展需求,梳理确定城市交通、基于网络的社会自组织信息服务、综合交通运输、应急指挥、电子政务五大重点研究应用和建设方向,超前部署一批重大前沿技术和基础应用,全面提升信息化支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