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与公共服务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第一节电子政务概述

一、概念

电子政务是在引进国外政府信息化概念的过程中,把它中国化了的一个概念。从国际社会来讲,一般不叫电子政务,更多的叫电子政府,或者叫电子网络政府。在政府信息化的过程中,我们创造了电子政务这样一个概念,把它中国化了。

电子政务:是指公共管理组织运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进行办公管理的一种政务管理活动。电子政务的主体没有用政府这个概念,而是用了一个公共管理组织,在国外就叫公共部门,实际上它比广义政府的概念还要宽泛。在国外,广义政府包括狭义的行政权力机构,立法机构,司法机构,共同构成广义政府的概念。在中国,电子政务在某种意义上比国外广义政府概念还要宽,因为还有执政党、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所以电子政务的主体,用的是公共管理组织。

电子政务概念,可分为广义、狭义的两个方面

从广义上讲,只要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这种活动都可以叫做政务活动。电子政务就是把传统的政务活动,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广义的电子政务应该包括很宽泛的内容,它渗透到公共部门、公共组织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的各个方面,都可以叫电子政务。

从狭义来讲,电子政务也可以指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内部一项很具体的政务活动。如到工商部门注册一个企业,通过网络,从申报开始,把企业执照申办下来,意味着注册这个政务活动,用传统政府、传统政务实现了电子政务。所以电子政务这个概念也可以很微观、很具体。

电子政府,也叫电子化政府、电子网络政府,是一个与虚拟相结合的跨平台政府,它的最大特色,就在于虚拟性,即通过网络构建起一个跨区域的、跨时空的远程政府,可以为社会、公众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在线服务,或者叫一站式服务。它不受传统政府部门上下班的限制,打破了时空。这样一种虚拟性,虽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物理形态政府的存在,但是它对传统物理政府的运行、管理会产生非常深刻的印象。

电子网络政府的建成,意味着在政府治理这个层面上,将有可能从传统的实体管理走向程序式管理,它对政府治理产生的影响非常深刻。

电子政务在应对各种突发性公共事件中,包括政府在内的各种信息网络系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比如08年初应对罕见的冰雪灾害,以及后来的512汶川大地震,今年的甲型H1N1流感,如果没有快捷的信息传递,没有网络、门户网站,政府的组织、调度过程很难达到那样高的水平。同样在灾难面前,网民在网上发起的捐助活动等,极大地凝聚了人心,动员了全国的百姓,其影响力不仅震撼了中国,也震撼了世界。

电子政务的三层基本含义

第一层,它必须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如果不用信息技术或者网络技术,就不是电子政务,可能是传统政务。

第二层,电子政务总是与公共事务的管理、公共权力的行使相联系,如果不是管理公共事务,不是行使公共权力,就不属于电子政务的范围,可能属于电子商务,可能属于电子事务。

第三层,电子政务不意味着我们对传统的政务过程进行一个信息化的复制,而是对传统的政务活动、传统的政务过程进行信息化的改造。这一点非常重要,但又很容易被人们忽视。

电子与政务的关系

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电子与政务既相互联系又主次分明。政务是主体、内容和灵魂,而电子是手段,为政务提供支撑和服务。

二、电子政务的产生和发展

时代背景

1、社会信息网络化是电子政务产生的内在动力,国际互联网和电子数据交换技术是电子政务产生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2、电子政务是政府改革的内在需要。

我国电子政务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起步

电子政务促进公共服务创新的三种模式:

一是以核心业务流信息化为主线创新公共服务。许多“金字工程”是以政府的核心业务流为主线进行开发的。金税工程首先做出的最大的贡献是增值税的交叉稽核。金盾工程瞄准的是公安部的一些核心业务,如户籍管理、交通管理、出入境管理、公共安全管理等等。金关工程是解决日益繁忙的海关报关问题,在提高监管水平的同时,提高通关的效率,等等。其他如金财、金审等无不如此。

二是以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为主线创新公共服务。许多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工程是以政府的门户网站建设开始的。

三是门户网站+核心业务创新公共服务。在建设政府管理信息系统的同时,以政府门户网站作为政府与公众的接口。在线办事进步很快,“首都之窗”、“中国上海”、“中国广东”等表现突出,在线办事超过1000项的已有20多个。

三、电子政务的主要内容

电子政务的内容非常广泛,国内外也有不同的内容规范,根据我国政府所规划的项目来看,电子政务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一)政府间的电子政务

1.电子法规政策系统。

2.电子公文系统。

3.电子司法档案系统。

4.电子财政管理系统。

5.电子办公系统。

6.电子培训系统。

7.电子业绩评价系统。

(二)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

1.电子采购与招标

2.电子税务

3.电子证照办理

4.信息咨询服务

5.中小企业电子服务

(三)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

1.教育培训服务

2.就业服务

3.电子医疗服务

4.社会保险网络服务

5.公民信息服务

6.交通管理服务

7.公民电子税务

8.电子证件服务

四、电子政务的特点

1、虚拟化。在传统的政府行政方式中,行政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是现实存在的。

2、无纸化。美国政府颁布了《削减书面文件法》。

3、即时性。各方当事人通过网络交换信息,无论实际的空间距离远近,一方发送信息与另一方接收信息几乎可以做到同时进行。

4、技术性。电子政务的安全,电子信息数据库的保密等等,都需要技术措施才能实现。

 

第二节信息化

一、概念

信息化的概念起源于60年代的日本,日本学者提出“信息化是指通讯现代化、计算机化和行为合理化的总称。”其而后传播到西方,西方社会普遍使用“信息社会”和“信息化”的概念是7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

关于信息化的表述,在中国学术界和政府内部作过较长时间的研讨。如有的认为,信息化就是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的现代化;有的认为,信息化就是从物质生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向信息产业占主导地位社会转变的发展过程;有的认为,信息化就是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进的过程,如此等等。

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

二、内容

1、推行电子政务

改善公共服务。逐步建立以公民和企业为对象、以互联网为基础、中央与地方相配合、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重视推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延伸到街道、社区和乡村。逐步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

加强社会管理。整合资源,形成全面覆盖、高效灵敏的社会管理信息网络,增强社会综合治理能力。

强化综合监管。满足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规范监管行为的需求,深化相应业务系统建设。

完善宏观调控。完善财政、金融等经济运行信息系统,提升国民经济预测、预警和监测水平,增强宏观调控决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电子政务与政府信息化有着密切联系。如果说,政府信息化强调的是一个过程,也就是说,作为凌驾在社会之上的权威公共部门,政府在整个信息化的过程中,其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并要率先实现信息化,那么,电子政务则是实现政府信息化的具体途径。也就是说,通过在政务活动中不断地扩大电子政务的范围,逐步推动政府信息化水平由低向高发展。从这意义上说,政府信息化的过程,就是不断推进具体政务电子化的过程,也可以说,电子政务是实现政府信息化的一种手段。

2、社会信息化

广义的社会信息化等同于通常意义的信息化—涵盖社会各个领域的信息化;

狭义的社会信息化指人们的社会生活及其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的信息化,主要包括社会生活信息化、社会服务信息化、社会管理信息化三个方面的。

作为社会的细胞,公众对信息化的接受与理解程度将直接影响到电子政务的进程和国家信息化的水平。社会信息化与公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唯有成效显著,为公众深切感知并接受认同,信息化才能得以真正普及,信息化社会才能真正实现。

3、国民经济信息化

国民经济信息化是指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改造传统产业结构,提高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水平和整体社会经济系统的运行效率。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度共享,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4、建设先进网络文化

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网上传播。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加快推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作品的数字化、网络化,规范网络文化传播秩序,使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舆论、高尚的精神、优秀的作品成为网上文化传播的主流。

 

第三节政府管理

一、政府管理与电子政务

(1)建立良好的公共环境

(2)提高效率

(3)节约成本在美国,由于电子政府的开展,1992年到1996年,美国政府员工减少24万人,关闭了近2000个办公室,减少开支1180亿美元。

(4)提高准确性

(5)责任界定清楚

(6)提高一致性

二、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的影响

1、电子政务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政府决策是决策者为达到某一特定目标,对若干备选方案进行选择,以确定行动方案的过程。

(1)确立正确的决策目标。政府应以公众满意为决策的根本目标,决策过程的行政参与民主公开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2)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一方面政府可以获取大量准确的信息,使决策变得简单化,可操作化,从而可大大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另一方面通过网络,可以使广大民众随时了解政府的决策过程,及时向政府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从而大大提高行政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程度。

(3)提高决策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2、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方法的影响

(1)改善现有管理方法的信息基础和信息通讯手段。

(2)创立全新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措施。

3、电子政务对政府组织形态的影响

传统的政府管理理论是工业社会中形成的,建立在社会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科学管理理论。电子政务对传统政府组织形态提出挑战,在它的引导下,传统政府组织中的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被扁平式权力结构所取代。网络技术可以实现操作执行层与高层决策层的直接信息沟通,从而免去通过中间层来逐级传递信息的过程,加快信息传递速度。由此,中间层级可以缩减,使得组织结构更为扁平。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特征的电子政务最终将不可避免地建构出适合信息时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政府组织形态。

(1)缩减中间管理层。

(2)拓宽管理幅度。

(3)改进政府绩效。

三、电子政务在政府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加速国家信息化进程。

2、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3、提高政府绩效和效率。

 

第四节公共服务

一、概念

公共服务,是21世纪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保障。

二、公共服务类型

根据其内容和形式分为基础公共服务,经济公共服务,社会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服务。

基础公共服务是指那些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为公民及其组织提供从事生产、生活、发展和娱乐等活动都需要的基础性服务,如提供水、电、气,交通与通讯基础设施,邮电与气象服务等。

经济公共服务是指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为公民及其组织即企业从事经济发展活动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如科技推广、咨询服务以及政策性信贷等。

公共安全服务是指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为公民提供的安全服务,如军队、警察和消防等方面的服务。

社会公共服务则是指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为满足公民的社会发展活动的直接需要所提供的服务。社会发展领域包括教育、科学普及、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社会公共服务是为满足公民的生存、生活、发展等社会性直接需求,如公办教育、公办医疗、公办社会福利等。

三、基本公共服务

基本公共服务: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根据一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为维持本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基本的社会正义和凝聚力,保护个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社会条件。

公共服务的重要性

1、有利于缓解我国当前面临的各种突出社会问题。

2、有利于健全公共服务供给的体制机制。

3、有利于公众参与公共服务的管理与监督。

4、有利于提高公共资源整体配置效率。

5、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第五节电子公共服务

一、概念

电子公共服务是指政府应用信息技术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公共服务的全新方式。

电子公共服务的地位和意义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电子公共服务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电子公共服务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影响电子政务建设的实效;不断完善以服务公众为中心,采用多样化服务手段的电子政务服务体系,是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核心内容。

电子公共服务的目标

第一个目标是关于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即“更易接近的政府”;

第二个目标是关于服务的质量,即“更好、更可靠的服务”;

第三个目标是关于公众的认同和接受程度,即“建立在线服务的公信力”;

第四个目标是关于服务对象范围,即“为所有人服务”。

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共成一体。

二、电子公共服务的特点

1、具备传统的特点(①服务对象是公民。②服务内容是商业组织无法提供、难以提供、不便提供的水、电、气、安全、教育等。③服务的性质是公益性的。)

2、网络化的服务平台。

3、延长服务时间。

4、拓宽了服务地点和地域。

5、服务内容进一步整合。

6、服务流程进一步优化。

7、服务方式多样化。

8、公民获取政府服务的成本降低。

9、服务效率提高了。

三、推动电子公共服务的意义

1、促进政府内部管理的完善和政府部门间职能的协调。

2、有助于缩小数字鸿沟。

3、有利于公民更好地参政议政。

4、有助于政府的廉洁、公正和高效。

 

第六节我国电子公共服务的现状和发展

一、成绩

1、涌现出一批内容丰富、服务优良的政府站点

2、电子公共服务发展迅速

3、开展了种类繁多的电子公共服务

(1)电子税务

(2)电子采购

(3)电子证照办理

(4)电子邮政

(5)信息咨询服务

(6)电子认证

(7)呼叫中心

(8)应急联动服务

二、问题

1、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加紧实施电子政府工程,我国近年来也加快了步伐,高层领导都十分重视,通过信息化、政府电子化,振兴国民经济。电子政务关键是政务,而政府是首长负责制的体制,换言之,一把手的关注程度,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电子政务的兴衰成败。经验证明,电子政务会引起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办公方式的变革,是要有行政力度的,领导光关注还是不够的,更要身体力行才能奏效。

2、电子公共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3、电子公共服务的发展不平衡。

三、电子公共服务的发展

(一)、发展目标

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电子政务应用和服务体系日臻完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密切结合,网络化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规模适度、管理科学、不断追求行政管理的廉洁和规范化、公共服务的高效和最大化。

所谓规模适度,是指对政府的规模要进行严格地控制,防止政府规模的过渡膨胀。所谓管理科学,就是指政府在对社会实施管理的过程中,要遵循管理规律,尽量简化环节,提高公共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所谓不断追求行政管理的廉洁和规范化,是指通过电子政务的发展,制约政府行为的随意性和暗箱操作,促进政府廉政建设和制度创新,所谓公共服务的高效和最大化,是指不断拓展政府对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领域和项目,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提高社会和公众的满意度。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09年4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工作的通知》:

国家政务外网由中央政务外网和地方政务外网组成,按照统一规划、分级负责的原则进行建设。各部门、各地方要充分认识加快国家政务外网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严格按照中办发[2006]18号文件提出的建设目标,充分利用已有资源,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推进国家政务外网建设。

国家政务外网的建设目标是:力争到2010年底前,基本建成从中央到地方统一的国家政务外网,横向要连接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等各级政务部门,纵向要覆盖中央、省、地(市)、县,满足各级政务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需要。

中央各部门要抓紧制定本部门利用国家政务外网开展业务应用的规划和实施方案。

尚未实现与国家政务外网连接的部门,要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于2010年初完成接入国家政务外网的工作;

已实现与国家政务外网连接的部门,要尽快将各类可在国家政务外网上运行的业务系统向国家政务外网上迁移;

已利用国家政务外网开展业务的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应用,扩大范围。

今后凡属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范畴及不需在国家电子政务内网上部署的业务应用,原则上应纳入国家政务外网运行。

各省区市要认真贯彻中央文件精神,大力推进本地政务外网建设,在2010年底前基本实现对省、地(市)、县政务部门的网络覆盖,确保国家政务外网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已建或在建地方政务外网的省区市,要按照国家政务外网的统一规划和标准规范,进一步拓展、改造和完善本地政务外网,实现与中央政务外网的有效对接和畅通运行;

尚未建设的省区市,要抓紧确定本地政务外网的建设和运维单位,充分利用现有政务网络、技术队伍和资金渠道,加快整合构建,尽快完成本地政务外网建设工作。

各地方已建且用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政务网络,应纳入国家政务外网体系,实现与中央政务外网的互联互通。

(二)、发展原则

坚持使用重于建设,着力提高电子和政务的融合发展能力;

坚持制度重于技术,着力推进制度和技术的相互促进;

坚持国内技术重于国外技术,着力提升自主发展能力;

坚持内部的创新动力重于外部的技术条件,着力激发从领导人员到普通公务员对电子政务的使用和创新的热情,消弭“数字鸿沟”。

(三)、发展趋势

1、协同型服务成为电子公共服务发展的新模式,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成为主流。

2、以公众为中心,不断增强电子公共服务的深度和广度。(09年6月11日,北京市和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家电信运营商开展合作,建立移动电子政务平台,实现对公务员在移动条件下办公、执法等业务的支持,并为公众提供随时随地随需的公共服务,将有助于提高办公效率,改善公共服务质量。)

3、缩短数字鸿沟,促进公共服务均等。(挪威于2007年的抽样调查结论:①.27%的挪威人不会或不太会使用数字化工具,而且其中的大多数人表示没有必要和兴趣去提高自己这方面的技能。②.对计算机的使用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减,但计算机能力的缺乏并不局限于老年人,日常工作中不常使用电脑的成年人更有可能缺乏计算机能力。③.男性的计算机能力通常强于女性,而且年龄增长越大差距越大。④.数字鸿沟突出表现为计算机弱势群体与强势头群体之间的差距还在加大,如何提高弱那部分势群体的计算机能力是当前消除数字鸿沟所面临的挑战。)

4、完善电子公共服务的评估体系。

以政务公开为核心的内容服务和一网上办公位中心的功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