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前 言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信息技术已广泛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力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全球信息化开创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时代,人类正迈向信息社会。信息化关系到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国家安全的全局,已成为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信息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和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

  我国正处于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初期。信息化为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使中华民族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全球信息化加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也使我国面对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全社会加快信息化建设进行规范和指导的纲领性文件。

  本规划所指的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主导,信息资源为核心,信息网络为基础,信息产业为支撑,信息人才为依托,法规、政策、标准为保障的综合体系。

  一、现状与形势

  (一)“九五”回顾

  “九五”以来,信息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显著。各级政府对信息化工作不断重视和加强。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普及,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网络基础设施规模跃居世界前列,基础电信市场已由垄断经营向多家经营转变。电子产品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在一些关键领域获得了突破性进展。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和出口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传统产业,已成为引人注目的新的增长点。2000年电信运营业和电子信息信息产品制造业年均增长33%;电子产品制造业实现工业总值10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超过32%,电子产品出口额552亿美元,年均增长27%;全国电话用户数(包括移动电话用户)达到2.29亿户,电话普及率达到20.1%左右;互联网用户达2250万人,上网计算机数达到980万台。

  但是,我国信息化发展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体制改革尚未到位,垄断现象依然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信息化发展的环境亟待改善;重复建设与信息基础设施不完备并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滞后、共享程度低,中文信息内容不足、结构不合理;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结合不够紧密;信息产品制造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产品附加值偏低;高层次智力资源短缺,创新体系不健全,创新能力不足;信息安全还存在比较大的隐患。

  (二)面临的基本形势

  1、信息化正在推进一场深刻的全球性产业革命

  信息化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正在引发全球性的产业革命。以微电子、软件、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技术进步过程中发展最快、渗透性最强、应用最广的关键技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信息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是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传统产业不断升级和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新动力。信息产业持续高速增长,成为全球最具活力、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

  信息化正在构造新世纪经济发展和社会活动的新平台,正在对全球范围的科技、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以及意识形态产生越来越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必将导致经济增长方式、经济体制、政府职能以及社会各方面的重大变革。同时,信息化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推动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变,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正走向新的历史高度。

  2、信息化仍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信息产业已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过高的市场预期和过度投资而导致网络经济泡沫破灭,以发达国家为代表的信息产品市场和投资出现萎缩,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全球信息产业面临调整。

  但是,信息化总体发展趋势表明,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进一步紧密结合,使人类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释放和提高,信息化正在超越传统的经济形态,推动世界经济加速发展。目前,国际信息产业调整正在孕育新的发展机遇,信息化将会是推动全球经济复苏,促进世界经济下一轮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国际信息产业调整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信息化发展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要大力推动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带动经济结构调整,主动迎接经济发展的新时代。

  3、推进信息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

  “十五”是我国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全面推进信息化,是国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是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的迫切要求;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是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传播和弘扬先进文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利益的重要途径。要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加速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发展方针与目标

  (一)发展方针

  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要把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十五”时期,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方针是: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应用主导,面向市场,安全可靠,务求实效。

  ——统筹规划,资源共享。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是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条件,要优先发展。公用通信、专用通信和广播电视传输网络的发展要统筹规划,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是信息化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要通过有效的政策措施和法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大信息资源开发的力度,促进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

  ——应用主导,面向市场。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是信息化发展的首要任务。在政府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计算机和网络应用的普及程度,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结合;通过狠抓应用和服务,满足市场和社会需求,努力提高应用水平,促进信息化产业的发展。

  ——安全可靠,务求实效。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是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是评价信息化发展成效的最高标准。发展信息化一定要讲求实效,要立足国情和实际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和教训,走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发展道路,避免形式主义、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要加强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积极运用先进技术,加强管理,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健康发展。

  我国信息化发展任重道远,要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和我国信息化建设现有基础,挖掘国内市场的巨大需求,通过技术创新促进制度创新,通过制度创新加速技术创新,努力提高自主开发水平,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变被动为主动,变劣势为优势,力争后来居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目标

  “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要迈上新台阶。主要目标是:

  ——电信运营业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7%以上。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作用显著增强,成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保障。

  ——网络规模、容量位居世界第一。网络基础设施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基本满足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普遍服务能力不断提高,为网络基础设施薄弱的中西部地区、广大农村地区和中低收入阶层参与信息化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到“十五”末,计算机社会保有量达到8000万台,全国电话普及率超过40%,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5%以上,有线电视用户超过1.5亿户。

  ——信息服务业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取得长足进展,初步形成门类齐全、联机查询的基础性、公益性信息资源库;中文信息内容占全部互联网总内容的份额不断增加;互联网用户普及率达到8%以上。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水平和规模进一步提高。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结构不断向生产制造与运营服务相结合、硬件与软件相结合、物质生产与知识生产相结合、设备制造与系统集成相结合的方向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3.3%。

  ——信息化成为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在教育、文化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与文化生活日益结合,信息消费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显著提高,信息化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繁荣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信息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十五”期间,各级各类信息化人才五年共增加2000万人,其中软件人员增加300万人。年均接受信息技术培训的人员达到3000万人次。

  三、主要任务

  1、推广信息技术应用,提高信息化水平

  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促进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应用,带动全局发展,增强综合国力。

  (1)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在工业化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业化水平;在信息化过程中,加强运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农业、能源交通、建筑业、制造业等领域信息化建设,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农业。利用覆盖全国农林牧渔、水利气象等领域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促进产品供求、水利气象等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按照建立现代农业的要求,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强生产、科技、管理等过程的信息支持和动态监测预警。

  能源交通建筑业。提高能源、交通、建筑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水平,促进能源信息的综合管理调度,实现智能运输综合管理,改善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等综合信息服务,加快发展智能建筑。

  制造业。发展数控机床、各种柔性和快速原型制造装备,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测试、管理、客户资源管理和企业资源规划等,加快企业信息化发展。

  (2)大力推进政务信息化

  政务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点领域,大力推进政务信息化,转变政府职能,促进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加强政府有效监管,提高行政效率和决策水平,提供广泛服务,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

  财税。加快财税信息化进程,建立健全覆盖全国的税收征管和稽核体系,增强打击偷税、漏税、骗税、逃税的能力,提高税收征管和监管水平。实现财政与税收信息系统联网运行、信息共享,充分发挥财政和税收调节功能。

  金融。完善全国金融数据通信网,实现系统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推广综合柜台业务系统,建设实时的行际支付、结算和清算系统,建立健全金融信用认证系统和安全体系,促进电子货币和网上金融健康发展。建设金融预测、预警和监管信息系统,提高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

  外经贸。广泛利用国内行业信息网络和国际互联网改进管理,增强国际竞争力。加速外经贸与海关、商检、税务、银行、工商等部门间联网,对国际贸易与投资实现网络监管。完善外经贸信息咨询和网上业务等服务体系,为国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支持。

  公检法司。以公安、检察、法院、司法领域的主要关联业务为基础,在国家统一规划下,积极建设政法专用业务信息系统,推动公检法司领域的网络互联和业务联动,加大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的力度,增强社会监管。

  党群工作。推动党、团、工会等组织和宣传、统战、纪检等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加强党建工作和党风、勤政廉政建设,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确保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

  (3)积极发展电子商务

  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强化政府宏观规划、指导和市场监管,制定和健全有关电子商务的法制法规与标准,完善电子商务应用支撑体系,积极创造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外部环境。加强政策导向,在金融、外贸、税收、海关、民航、铁路、公路、水运、邮政、钢铁、石化、汽车、建材、农业等领域推广电子商务应用,推动电子商务健康发展。

  (4)加快推进社会事业信息化

  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进步。

  科技教育。加强国家科研开发信息系统建设,形成比较完整的重点学科数据库体系,推动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各级各类学校校园网建设和互联网接入,发展开放式的网络教育和远程教育,形成完整的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应用体系。拓展教育渠道,大力普及计算机知识和网络应用技能的教育和培训。

  医药卫生。加快公共医学数据库和大中型医院信息库建设与共享,积极发展远程医疗和专家系统,形成医药、医疗、卫生、防疫等信息网络体系,促进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广播电视。加快广播影视节目制作及传播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加强节目内容开发,提供数字音视频广播、卫星直播电视、视频点播等服务,提高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率和信息供应能力。

  社会保障和公共事业。加快建立和完善覆盖人口统计、养老保险、劳动就业、社会安全、户籍管理、计划生育和社区管理,功能齐全、规范透明的社会保障信息网络与服务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在文化、体育、艺术、新闻、出版等公共事业普及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

  (5)促进信息服务业发展

  加快培育信息咨询服务市场主体。大力发展网络信息、信息内容提供以及各类专业的信息咨询服务,开拓各类增值服务、应用咨询以及网络托管等各种新的信息服务领域。

  2、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建设覆盖大中型企业的企业信用库,搞好覆盖城镇消费者的消费信用库及服务体系,积极建设现代化支付、物流配送和客户服务系统,推进信息化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和社会资金,建成结构合理、高速宽带、面向未来的国家信息网络;大力发展高速信息网,提高信息网络传输能力,满足日益增长的应用需求。重点发展:

  基础传输网。加快省际/省内(含本地网传输网)的光传输网络建设和技术升级,积极发展和利用交换、光交叉连接、密集波分复用等先进技术,形成新一代的高速传输网,提高网络传输性能和安全可靠性。重点发展接入网,加大建设与改造力度,鼓励有关企业投资和经营服务,努力消除信息化发展的“最后一公里”瓶颈。

  业务网。继续发展和完善移动通信网,充分利用和整合各方面网络资源,积极发展以IP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网络。采用高速路由器和下一代互联网协议等新技术装备,大力发展以下一代互联网为代表的高速宽带信息网,初步形成融合多种业务,覆盖面广的国家新型互联网络。

  3、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着眼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制定、完善和落实产业发展政策,加大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资源整合的力度,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促进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开放式、全方位、跨越式发展。

  集成电路。建立集成电路产业体系,实行跨越式发展,努力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设计、芯片制造和测试业,形成集成电路生产配套和服务体系,兼顾集成电路设备制造业。掌握深亚微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发展集成系统和专用芯片技术。

  软件。建立新的软件投融资机制,大力培养各类软件人才,营造软件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强软件开发和产业创新,努力掌握核心软件技术,培育一批大型骨干软件产业和软件拳头产品,壮大产业规模,满足信息化发展的需要。积极培育和开拓软件市场,大幅度提高自主开发软件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大力发展软件出口。

  新型元器件。支持片式元器件、光电子器件、电力电子器件、敏感及传感器件、新型显示器件等产品的开发与生产。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品种,改进产品技术和质量,提高附加价值,增加出口。

  通信产品。加强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开发,积极推进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产业化。大力开发密集波分复用、同步数字序列等光通信产品,加快光交叉连接设备、光分插复用设备、光交换机等的开发、试验与应用。

  计算机与网络产品。大力发展高性能计算机、服务器、高速路由器、高速宽带网络交换机、高速接入设备、大容量数据存储设备、无线数据连接等产品,加强信息安全、网控、网管系统、下一代网络设备、计算机中央处理器的研发和生产。

  数字视听产品。制造高清晰度数字电视标准,突破数字视频压缩编解码技术、超高密度光盘技术、数据广播等关键技术,积极发展数字电视、视频信号摄录放设备和高质量数字音频电子产品。

  四、政策措施

  (一)法律法规

  加快信息化立法进程,重点制造电信、广播电视、互联网、软件、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法律以及相关实施措施。完善电子商务安全交易、网上知识产权保护、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网络管理、电子签名、数据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修订相关法律和相应程度法,预防和严厉打击计算机犯罪和网络犯罪。积极参与国际信息化组织,参与、促成信息化发展国际公约的谈判与制定。

  (二)制度改革

  顺应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不断深化电信、广电体制改革。进一步开放市场,打破垄断,形成有序、有效的竞争性市场架构。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监管,促进行业自律机制的形成,规范市场行为,推进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健康发展。逐步形成新的资费监管体制,建立普遍服务的补偿机制,推广普遍服务,提高全民信息化水平。加快西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信息应用系统,为西部开发提供信息服务。

  改革投资项目的审批制度,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鼓励和培育国内信息产业风险投资,鼓励境内企业海外上市,扩大发行企业债券和长期发展债券,拓宽融资渠道,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企业为提高竞争力进行资源优化和资产重组,健全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三)对外开放

  扩大国际合作,努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走出去”的战略,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在境外建厂经营,鼓励企业进入国际信息通信服务市场。加强同世界著名信息技术企业的战略合作,提高对关键性技术、先进管理经验等方面的消化吸收能力,带动国内信息产业的成长。适应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经济全球化,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加快调整现有的贸易政策,完善进出口环节管理。

  (四)人才培养

  各级各类学校积极推广计算机和网络教育,在全社会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在小学、中学统一设置计算机知识、网络技术基础等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增加高等院校新的院系,调整课程设置,加快信息化人才培养。加强对在职教师、各类在职人员、政府公务员等的信息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吸引高素质的信息技术和管理人才,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完善技术、管理和知识产权入股、期权等激励机制。鼓励国内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人才走出国门,学习国际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促进高技术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

  (五)标准制定

  加快制定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规范和标准,完善电信技术体制和广播电视技术体制,加强条码和代码等信息标准化基础工作。积极促进电信运营商、广电运行部门、系统集成商、电子产品制造商在标准方面的协作与联合。鼓励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标准和系统,增强国家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

“十五”是我国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时期。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努力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全面开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新局面,促进社会生产力再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