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主题主线,积极适应遂行多样化任务需求——加速推进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
王建平
胡主席关于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的重大战略思想,抓住了国防和军队建设带根本性全局性的关键问题,为部队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武警部队以推进部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就是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重要指导方针,不断提高部队建设科学发展水平。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就是要积极适应遂行多样化任务需求,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实现以信息系统为支撑、以信息能力为主导、以形成基于信息系统执勤处突体系能力为目标的新型战斗力生成模式。
●确立与主题主线相适应的科学观念
围绕主题主线推进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首先要确立与之相适应的科学观念。
强化使命牵引观念。有效履行使命是贯彻主题主线的关键所在。必须准确把握主题主线的要义,始终把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提高战斗力和有效履行使命上。着眼使命需求和多样化任务需要,深入研究各部队任务特征,科学确定现代化建设目标,强化全局意识,用“执勤确保安全、处突确有把握、反恐确保制胜、维稳确保平安、救援确保有效”的实践标准,检验、校正和完善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思路和举措,使之更好地适应履行使命需要。
强化全面发展观念。武警部队的现代化建设涵盖军事、政治、后勤等各方面,涉及人员素质、教育训练、武器装备等各领域。只有整合好现代化建设的各个要素,才能确保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坚持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整体推进,坚决破除把现代化建设看成单纯的装备现代化,与革命化、正规化割裂开来的模糊认识,坚持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高度统一、全面进步。坚持软件硬件建设协调发展,纠正重硬件轻软件的倾向,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坚持重点统筹兼顾一般。优先发展人才、装备和信息化建设,优先保障重点地区、重点方向、重点任务部队,优先加强处突维稳、反恐突击、抢险救援、应急保障、空中机动力量建设,同时兼顾其他,以重点突破带动现代化建设整体跃升。
强化改革创新观念。紧扣主题主线推进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新探索。要破除思维方式障碍,摒弃因循守旧不想改革创新、不思进取不愿改革创新、求稳怕乱不敢改革创新、机械僵化不会改革创新的观念和做法,积极推进思路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和工作创新。认真研究解决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编制结构不够科学、人才装备信息化建设质量不够高、经费保障不够畅通等一系列瓶颈问题,切实从体制机制上拿出方法对策。积极引导各级自觉冲破改革带来的利益关系调整羁绊,努力排除各种干扰,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创新,同时正确处理改革创新、保持部队稳定和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关系,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强化质量效益观念。围绕主题主线推进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必须讲质量重效益,坚决摒弃盲目铺摊子上项目、不算效益账的粗放型建设模式,力求干一件成一件,使各项建设都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同时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牢固确立“好字当头、快在其中、又好又快”的发展理念,积极谋求经费使用最大效益,统筹好投向投量,真正把有限经费用在刀刃上,走出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建设路子。
●紧紧围绕主题主线深化改革
目前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矛盾是,部队建设水平与建设现代化武警要求不相适应,部队能力与有效履行使命要求不相适应。必须扭住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这个主线,坚持走信息主导的精兵精装精训之路,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推动这个转变,出路在调整改革。我们要把调整改革作为贯彻主题主线、推进部队现代化建设的主攻方向。
着力推进体制编制优化调整。体制编制调整是贯彻主题主线的重要一环。目前武警部队体制编制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已成为部队转型的主要制约因素。我们要认真贯彻军委决策部署,准确把握推进部队组织形态现代化的时代内涵和阶段性要求,按照“控制总体规模、优化力量结构、健全指挥体制、完善管理机制、理顺保障关系、加强装备建设”的原则,把改革的重心放在“调整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上。坚持看准一项出台一项,成熟一项推进一项,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努力构建与现代化建设、有效履行使命相适应的新型组织模式和制度机制。
着力推进执勤方式方法改革。改革执勤方式方法是提高基于信息系统执勤处突体系能力的重要举措。当前应重点推进三项改革:固定勤务管控改革,主要是升级改造勤务管控网络平台,大范围普及信息技术,实现勤务管理智能化,确保对执勤要素、执勤过程、执勤行为的全面管控。动态勤务管控改革,按照视频通、图像通、语音通,卫星定位要求,实现“动中联通、动中可视、动中定位、动中管控”。减员增效改革,主要是按照执勤标准撤收规定外勤务,根据执勤目标性质规模和部队任务确定执勤分队编制,对“四防一体化”建设达标单位采取撤并改三种模式进行改革,提高兵力使用效益和目标综合防范能力。
着力推进指挥控制能力创新。提高指挥控制能力是完成多样化任务的关键。要完善联合指挥体制机制,准确把握武警部队领导体制的双重性、遂行任务的联合性和指挥关系的复杂性特点,健全军警民联合指挥体制,明确指挥权限和职责,完善联合指挥运行和协调机制,确保与地方党委政府、公安机关、用兵单位和军队协同行动时指挥顺畅高效。要构建一体化指挥控制系统,坚持以各级指挥中心为固定平台,以综合指挥车、综合通信车为机动平台,构建具备情报侦察、指挥控制、辅助决策和综合保障为一体的指挥控制平台,分层次建立广域指挥系统、方向指挥系统和区域指挥系统,形成贯穿各层级指挥机构的一体化指挥控制体系,满足实时指挥、高效控制的需要。要加强指挥保障要素建设。重点搞好以兵要地志、气象水文、主要武器装备技战术性能等为重点的数据库建设,加速发展新型侦察力量,构建以有线网、无线网、卫星网和机动通信系统为基础的快捷安全的信息传输系统,全面提高指挥保障效能。
着力推进军事训练转变。军事训练转变是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基本途径。针对武警部队摩托化质量不高、机械化尚在发展、信息化仍在探索的实际,走开摩托化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的军事训练转变之路。要构建新的训练内容体系,重点充实完善基于信息系统执勤处突体系能力各系统、各单元、各要素及综合集成的训练内容,尽快形成系统配套的训练法规和教材教范。深入探索新的训练模式,搞好单元合成训练、要素集成训练、体系融合训练,实现单元力量合成、全要素互联互通、全系统深度融合。要大胆创新训练方法,坚持把基地化、模拟化、网络化训练作为信息化条件下训练的重要形式,加强大中小相配套的基地保障体系建设,加强模拟训练场地器材和模拟分队建设,加强训练信息系统建设和训练应用软件研发,不断推进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深度广度拓展。
着力推进警民融合式发展。警民融合发展是武警部队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基本途径。要发挥军事需求的主导作用,自觉摒弃自成体系、自我保障的传统观念与陈旧做法,能利用社会资源的就最大限度地利用,能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的就最大限度地融入,能依托社会保障的就最大限度地依托,更加自觉地把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完善警民结合、寓警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注重吸纳社会优势资源,优化警用装备生产结构,完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采购竞争机制,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竞争择优、监管有力的武器装备采购制度。完善警民结合、寓警于民的人才培养体系,拓宽利用国民教育资源和国家人才资源渠道,把警地通用人才培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扩大从社会直接招收高端人才的数量和范围。完善警民结合、寓警于民的后勤保障体系,本着有利于履行部队职能、有利于减员增效、有利于提高保障质量的原则,按照成建制全要素推进的思路,努力构建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与武警部队实际相符合的保障社会化体系。全面推开总队以上机关和院校、医院的卫生保洁和饮食保障社会化,逐步把物资储备、装备修理等纳入保障社会化范围,构建集采购、仓储、运输、配送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体系。
●紧扣主题主线打造特色鲜明的力量体系
近年来,武警部队在加强执勤力量建设的同时,狠抓处突维稳、反恐突击、抢险救灾、应急保障、空中机动力量建设,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武警特色的力量体系。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要把力量体系建设作为围绕主题主线推进部队现代化建设的着力点、提高基于信息系统执勤处突体系能力的增长点,切实抓紧抓好。
处突维稳力量。要按照“齐装满员、训练有素、处突铁拳”的要求,构建以机动部队为主体、以执勤部队抽组兵力为补充、以警种部队为支援的“三位一体”机动处突维稳力量体系。优化机动部队与执勤部队编配比例,通过任务清理和减员增效,充实机动兵力。加强机动部队建设,下大力落实编制,配强装备,强化训练,提高快速反应、远程机动、高效处置能力。抓好执勤部(分)队抽组预案、必要装备建设和处突演练,提高先机处置能力。要按照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要求,立足应对最复杂最困难情况,扎实做好处突维稳准备,确保遇有情况能够快速到位、有效应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
反恐突击力量。反恐突击是国家赋予武警部队的一项艰巨任务,关乎国家形象和社会稳定。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胡主席关于“四个特别”的重要指示,按照“装备精良、素质过硬、反恐尖刀”的标准,加强反恐突击力量建设。要树立正确的训练导向,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狠抓反恐训练,在精训实训严训上见成效,确保“人人是精兵、整体是尖刀”。要完善指挥协调机制。反恐突击行动有赖于与军队、地方和国际反恐组织的协作,应积极参加国家、军队和属地反恐机构组织的联训联演,适时与外警进行反恐训练演练,达成密切协同。要发展实用管用的反恐武器装备,跟踪国际反恐装备发展前沿,加强高精尖武器装备研发配备,建立横纵贯通的一体化指挥平台,构建攻防兼备的武器装备体系,为反恐制胜提供手段支撑。
抢险救援力量。自然灾害难以预测的特质和频发多发的现实,使抢险救援力量建设尤为紧迫而重要。要按照“力量编成科学化、专业训练实战化、装备配备集成化、指挥控制实时化、应急战备规范化、综合保障一体化”的要求,加强武警水电交通应急力量建设,确保能够成建制独立遂行任务,使之成为抢险救援的“国家队”。要加快推进内卫总队工化救援中队建设,尽快形成救援能力,使之成为立足本省、跨区增援的专业救援力量。要本着平战结合的原则,建好以总医院、医学院和总队、机动部队医院为主体的专业医疗救援队,使之成为立足驻地、面向全省、辐射全国的医疗救援力量。
应急保障力量。快速有效的保障在日益复杂的多样化任务中举足轻重。要围绕“编组科学、指挥灵便、训练有素、保障精确”的目标,建立以总部抽组应急保障队为拳头、总队级单位抽组应急保障队为骨干、支队级单位抽组应急保障队为基础的三级应急保障力量体系。重点对抽组模式、规模结构、装备配备、物资预储以及建用训管机制等进行调整完善,使上级后勤与下级后勤相衔接、通用力量与专业力量相配套、部队资源与地方资源互通共用。坚持体系推进,优化保障力量编成,实现训管用职能分明、队伍按需抽组、单元模块弹性组合。要充分发挥双重领导体制优势,努力将各级保障力量纳入国家和地方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健全联供联保机制,提高保障效能。
空中机动力量。应积极适应武警部队使命任务拓展需求,着眼构建空地立体的力量格局,加快推进空中机动力量建设,努力使这种新型作战力量成为战斗力生成新的增长点。在原有直升机力量的基础上,分区域组建部署新的直升机力量,构建立足本区、辐射全国的武警空中机动力量格局。要采取上下结合、共同推动的办法做好相关工作,按照边建边训边形成能力的要求加强建设,重点在装备配备、建章立制、人才选调培养、专业训练、综合保障等方面下功夫,努力打造一支“空中机动劲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