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法院信息化建设纪实
来源:人民法院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作者:卫建萍 汤峥鸣

  科技让审判管理“如虎添翼”——上海法院信息化建设纪实

  近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开发的小额速裁案件信息化平台正式投入使用。据介绍,这是上海高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部分基层人民法院开展小额速裁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的精神,为下辖的金山、杨浦、浦东、宝山四家试点法院专门设计的小额诉讼案件管理平台。该平台可根据立案信息自动识别小额诉讼案件,自动将其转入专门审理流程,进一步提高了办案效率。

  这套系统从立项到投入使用仅用了一周的时间,该系统也只是上海法院审判管理信息化综合系统中一个微小的局部。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上海法院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从而使审判管理“如虎添翼”,在提升审判质量、效率、效果等方面均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案件的“管家”

  使审判质量全程可控

  像往常一样,5月30日这天早上,黄浦区人民法院法官张敏上班打开电脑后的第一件事便是登录审判管理系统。作为案件承办人,通过该系统,张敏可以清楚地查询自己的在办案件数量、办理进度,当天、当月、本季、本年承办的案件情况,相关案件审限情况,等等,一本台账清清楚楚。

  不仅仅是承办法官,审判长、庭长、院长对这套系统也各自拥有相应的权限。审判长由此掌握本合议庭案件收、结、存数字,相关案件的质效指标等。庭长可以通过该系统了解到全庭案件数量、质量、存在问题、部门间比较优势、发展趋势等情况。院长则可以了解全院案件的信息、信访动态、廉政情况,等等。全市三级法院则形成了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流程系统和网络。

  “信息化、网络化的案件流程管理系统就像一个尽职尽责的管家。”上海高院信息管理处副处长曹红星介绍说,“它可以一丝不苟地按照审判流程管理规则行事,认认真真执行,规规矩矩监督。”

  记者注意到,流程管理系统对案件的关键节点都设置了相应的提醒功能。整套系统设置40多个提醒项目,全程实时跟踪、动态提醒预警。如案件立案后两天还未排期分案,系统就会亮红灯警告;案件审限到期前15天,承办法官则会收到提醒消息;诉讼保全到期前10天,系统则会询问是否需要继续保全;当案件被信访投诉时,承办法官的电脑桌面就会醒目呈现;执行代管款发放时,系统又会要求法官先明确发放方案,经执行组长、监督组、庭长审核,纪检廉政监控、财务把关,最后才能实施。

  与此同时,上海高院还专门设计了一套审判质量效率评估系统软件,通过30项评估数据、16项调研数据和10项附件数据总计56项具体指标的实时跟踪,真正实现了对审判质量、效率、效果的全面、客观、动态的考评。

  审判质量效率指标评估体系如今已成为上海法院审判实践的“体检表”、审判管理的“导向标”和审判工作的“指挥棒”,有力促进和保障了全市三级法院审判工作质量的整体提升。

  法官的“帮手”

  助办案效率不断提升

  近年来,上海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切实帮助法官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是上海法院信息化建设的另一项重点工作。

  采访中,上海法院与银行之间的一套账户查询系统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据介绍,为提高执行工作效率,去年,上海高院与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的上海分行及上海银行签订了《关于集中查询被执行人银行存款有关问题的协作纪要》,并联手开发了这套“点对点”集中快速查询被执行人账户系统。

  如今,上海各基层法院执行法官有需要了解被执行人存款信息的,只需通过“执行管理系统”在线提交查询申请即可。→下转第四版

  高院在收到基层法院的查询申请后,经“汇总打包”等技术处理,在当天下午4时通过专线发送到相关银行,相关银行则从各自数据库中提取相关信息,并在次日上午10时前“打包”反馈给高院,再由高院于当天通过“执行管理系统”分发至全市各法院。

  记者了解到,截至今年6月1日,上海各法院已收到银行反馈的被执行人存款信息达19万余条。执行法官通过查询到的这些信息可以迅速采取冻结、划扣等措施,大大提高了执行效率。系统运行以来,执行案件的平均执行天数同比减少了10.74天。

  案件执行全面“提速”,案件审理同样有“快速通道”。针对近年来电信、信用卡、物业管理费等案件数量激增的特点,上海高院先后开发了量大面广、常见多发类案件快速审理软件和文书自动生成软件,以顺应“简案快审、繁案精审”的要求,最大限度地节约了审判资源,提高了审判效能,缩短了审理期限。

  而为了有效解决上诉、申诉案件移送时间过长的问题,上海法院还开发了案件移送管理模块,全面实现了由基层到中院、中院到高院案件的即时信息移送和电子档案移送,大大缩短上诉移送时间。从去年12月起,上海高院与最高人民法院也实现了案件信息移送和电子档案移送。法院与检察院、监狱、劳动仲裁委等部门也都能进行案件信息的交互移送,工作效率因此大大提高。

  公开的“载体”

  让公正看得见可感受

  记者了解到,经过2年多时间的法庭庭审装备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至去年底,除正在建设新审判大楼的法院设置临时庭审录播装备外,上海510个法庭已全部建立了庭审同步录音录像、同步笔录、同步存储、同步直播,以及多媒体举证、查询点播、刻录光盘、数据上载、后台监控等系统,对开庭的案件做到了全过程全方位的录音录像,并将刻录的光盘随卷归档。

  “这套庭审系统客观、清晰地反映了整个庭审活动,使庭审过程可定格、可再现、可复制。光盘资料确保了审判过程的公开、透明,同时,也促使庭审法官严格自律,作风、仪表、庭审行为等也将更加规范。”上海高院常务副院长沈志先介绍说。

  而从去年8月开始,一个连接上海三级法院的在线服务平台已向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开通。当事人只要登录上海法院门户网站即可实现在线参讼办事。由于该平台与法院内部审判管理系统实现了信息对接,当事人何时递送的材料、现在办理到什么程度,相关信息均一目了然。

  此外,上海法院对审计、审价、评估、拍卖等司法委托事项的信息化管理亦已十分成熟。上海所有司法委托事项均由高院立案庭统一管理,由电脑随机与被委托机构实现“配对”,整个过程完全公开透明。

  如今在上海法院,常态化的庭审网络直播、常规化的裁判文书上网、网络化的诉讼档案查询方式等也都成为了打造看得见、能感受的司法公正的有效举措,越来越多的当事人通过信息化平台直观感受到了阳光司法的和煦春风。

  “经过多年努力,上海法院基本建成了内容全面覆盖,数据即时生成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使之为审判一线服务、为审判管理服务、为当事人和社会公众服务。”上海高院院长应勇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借助信息化这一载体,“让公众因了解司法而理解司法,因见证司法而认同司法,努力打造可参与、可监督的司法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