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字北京建设模式的思考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2-04-13
  信息化浪潮以锐不可挡之势席卷全球,有力宣告着数字时代的来临。信息化程度已随之成为当今评价城市竞争力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世界各发达国家的城市数字化建设方兴未艾,国内各大城市也在此领域开展竞争,信息港及信息都市的工程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身为首都,北京在我国城市数字化进程中占据着毋庸质疑的领头羊地位。
  
  北京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在诸多城市之中最具基础优势。北京拥有国家级的四个Internet骨干网和国际出口,新兴的电信运营商也以北京为源头兴建光纤骨干网,北京同时还有数个享受优惠政策,在科技水平与人力资源方面具有相对优势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科技园区。像北京这样信息化基础扎实,人力资源丰富,建设和区域管理复杂,受宏观决策影响显著的城市必将在城市数字化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信息的快捷与共享将为几乎每一个市民的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改善。更值得一提的是,获得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作为世界赋予北京的一次历史性机遇,也将在数字北京的建设中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
  
  “数字北京”概念是北京市市长刘淇于1999年底提出的,在广义上指首都信息化的全面推进。即以首都公用信息平台为依托建设各项具体应用工程,其中包括:电子政务工程,电子商务工程,科学教育信息网工程,电子社区以及社会保障信息化工程。工程将通过建设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基础设施平台,整合首都信息资源,实现建立各类信息系统及信息化社区的目标。
  
  数字北京的建设采取的是以政府外包为主要形式的总体统筹负责制,即首都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建设的总承包商,依托政府背景,遵循市场机制,开展企业运作,将项目分解为若干子项目再分包出去。业界将该种特色方式命名为“北京模式”。在一些媒体的报道中曾将该模式与我国百年前洋务运动时盛行的“官督商办”模式相提并论。这当然是一种戏称。但有关政府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各方面如何进行切实有效的沟通并完善监督机制无论古今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首信作为北京市政府为最大股东的国有控股公司,其身份地位可以说是得天独厚。首都信息化建设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影响深远的重大项目,若采取纯粹从利益出发完全的市场运作方式,是与整个建设的目标不相符的,部分关键环节也难以保证。但政府也不可能再仿照以前的投资模式,向财政局申请专款,以政府专项资金投入为主,再由专门的部门负责审批。在数字北京的建设过程中,政府将平台环境搭建好是前期准备,而要拉动企业参与投资,真正实现政企间的有效沟通就需要倚仗首信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首信一方面要创造合作机会,在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均衡的前提下吸引企业上台,另一方面又要在一定程度上发挥政府机关统筹协调的职能,从而达到全面调动社会资源的效果。在建立合作关系过程中,对合作对象的资格考察是不能疏忽的。由于绝大部分都是高技术含量的建设项目,以我国现有的科技发展水平来看,真正具备承建能力的企业并不在多数。若无严格的准入机制把关,很有可能在严重损害工程质量的同时,造成社会资源的无效流失。值得庆幸的是加入WTO后,与国外厂商加强合作成为可能。一些外资的IT企业有着中国企业无法望其项背的丰富经验。在实践过程中是非常值得借鉴学习的。
  
    首信作为工程的总承包商必然要对市政府负责,而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代表市政府履行对工程项目的监督职能。政企之间双向监督的形成是比较有保障的,但人员素质问题将对监督工作的实际效果产生很大影响。从政府角度讲,身为政策的执行人、推进信息化的骨干,具备一定的技术知识是绝对必要的,但在职公务员平均年龄较高不利于其对信息的接受度和敏感度的提高,应重视培训工作的展开。企业同样有着对专门人才的紧迫需求,但由于北京当地户口转入约束、房价过高以及相关政策方面的因素等,限制了优秀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力的流入。同时应注意到现有的双向监督显然并不足够,第三监督方的设立将更好地确保工程建设的按时优质完成。
  
  提出问题是为了未来更快的进步。可以预见的是,数字北京的建设模式将在不断的现实操作中磨合优化,首都信息化的实现离我们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