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原先生产落后、信息闭塞的“烂田村”,志在冲刺农村版的“阿里巴巴”、中国版的“米老鼠”,探索全新的“智慧新农村”发展模式;一个只有3个人的小团队,壮大为涵盖农村电子政务、农村电子商务、动漫创意产业的集团公司,旗下公司被确定为上市后备企业;天道酬勤天不负,始有梅花香扑鼻香港天喜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携手世纪之村集团,双方拟在3年内出资20亿港币,共同在全国扩展20万个信息点……
这个奇迹发生在全国首个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世纪之村”诞生后的短短几年间。福建兰田村及其世纪之村集团的“裂变”式发展,再次诠释了农村信息化“一切皆有可能”的丰富内涵,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发动机”的巨大威力。
“世纪之村”顺应了时代的呼唤
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农村信息化工作。2004—2010年,连续7个中央一号文件中都强调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将这一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国家重大战略性规划。全国各地为此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一时涉农网站激增。
然而,它们不约而同地遇到了一些全国性难题,比如缺乏有用、易用信息,难以激活农民应用意识,天生“贫血”、依赖“输血”,难以自我滚动发展等。这些瓶颈导致涉农网站,要么缺人少物难以维系,要么电脑成摆设空置率高,制约了农村信息化建设。
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瓶颈,跨越农村信息化建设鸿沟?时代呼唤着一款适合农业和农村需求,具有“低成本、广覆盖、易使用”特点的信息平台面世。
“世纪之村”平台顺应了这一要求。它背靠广阔的农村天地,自2008年年初推出后,它从应用层面做起,形成新颖的发展理念、先进的服务功能、独创的运营模式
抓住村务公开这一“牛鼻子”,让即便没上过网的农民也与网站建立紧密联系;政府无需像以前那样投入巨资,便使村务网络化监管成为可能;通过市场机制,整合各种资源,让政府、企业、农民三方从中受益。该平台包含村级电子政务村务、财务等网上公开;村级电子商务农家店、企业形象展示等;同时在话费代缴点、水暖五金店等设置信息点、网上农家店,破解了“激活农民应用意识难”。
依托信息点、网上农家店等“造血干细胞”,组织信息员在收集、发布信息的同时,进行农副产品采购、配送、交易等,使虚拟网络与实体运作结合起来,农家店在广大农村“落地生花”,吸引电信、移动、海尔等企业借此开展业务,平台提高“造血”能力,信息员获得经济回报,形成具有自我造血、可复制的“草根”农村信息化运营模式,破解了“涉农网站自我造血难”。
泉州市成立由副书记任组长,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组织、科技、农办等近20个涉农部门组成的推广工作领导小组;泉州市科技局将“世纪之村”列入市重大科技项目,设立百个科技示范村,按每村5000—10000元标准进行补助;市信息化局给全市2460多个村,每村1200元的启动资金等。通过优化整合各种涉农信息资源,破解了“涉农网站资源共享难”。
运营3年多来,“世纪之村”平台集软件开发、信息点建设、农村(草根)物流配送队伍建设为一体,做到了“政府得民心,农民得实惠,企业得市场”,发展网上农家店2247家,提供就业岗位18840多个,发布村务信息73万余条、农产品信息240余万条,每月成交额达1.83亿元,衍生控股公司14家,赢得了国际风投公司的青睐。
平台参加全国首届农业科技创新大赛,为农村信息化领域唯一获奖项目。平台创始人、南安兰田村党委书记潘春来,先后被农业部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授予“中国农业网站十大领军人物”和“中国农村信息化十大年度人物”称号。
“世纪之村”体现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实践证明,农村信息化工作只有依靠人民、团结人民,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才能得以顺利推进。与全国其他模式相比,“世纪之村”的“裂变”式发展,不仅仅在于技术层面的系列创新,而是贯穿整个平台发展过程的模式创新、系统创新、集成创新,从而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人民群众的创新活力竞相迸发,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智慧与首创精神:
服务理念创新。国内许多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由政府投资建设,而“世纪之村”平台是由熟悉农村、了解农民、懂得应用的农民,自主研发、自行管理、自己受益的一套平台,具有自下而上、低成本、“傻瓜”化、自身“造血”功能强等特点。
它根植农村、面向农民、对接城市,把广大农民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从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实际入手,推出了27种涉农信息应用系统,满足了农民对信息获取、增加收入的需求,满足了政府对社会稳定、政策贯彻落实的需求。
服务方式创新。平台致力于“人的服务”,从应用层面抓起,在不增加新投资的情况下,依托实体店设立信息点,聘请信息员,辅助、帮助农民使用信息技术,较完美地把虚拟经营与实体经营、信息技术与人的服务结合起来,有效地解决了相当部分农民不会使用电脑的问题,消除了影响城乡信息服务一体化的“鸿沟”顽症。
正因为投入成本低、可复制性强、操作简单,如今,平台不仅在其所在地泉州市所有行政村推广使用,江西吉安市、湖北咸宁市、内蒙古扎赉特旗、山东青岛、山西长治等地也在试用该平台。
运营模式创新。平台走“网络+实体超市+信息点”商贸模式,利用互联网和电话等信息媒介构建了信息服务网络,建立了对上连接市场、对内连接管理、对下连接农户的信息互动平台,搭建了上为企业提供农产品和农村必需品统计信息服务,下为农户提供市场、生产、技术服务的信息服务系统,解决农民特别是边远山区农民的农副产品交易难、信息闭塞、成本高等问题,打造农村版的阿里巴巴。
同时,平台依托众多信息网点和草根物流配送队伍,与数十家国内大型营运商和供应商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并与建设银行联合发行金融服务卡,形成比较完善、配套的市场化运作体系和独特的盈利模式,保证了平台的可持续运行。
激励机制创新。平台致力于改变农民收入增长方式,独创了一种“30%+30%+30%+10%”的共生分利新模式。一方面,在平台内部,让信息员、经营者小团队、经营者大团队、平台按比例进行利润分成,这使得所有从业者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另一方面,在平台外部,对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及平台也按此分配并实现利益最大化。同时,信息点运营实行消费积分制,当积分到一定分值,兑换相应的商品后,分值依然保留,成为“世纪之村”集团的内部股票,待平台上市成功后,这些积分便变成了股票,这种“消费积分参股”的模式有效将原本农村分散的消费力集聚在一起,使包括创业者、经营者、消费者在内的广大农民成为股东受益,由此开创出一种新的消费经济模式。
“世纪之村”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金钥匙”
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民自己的事业,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它充分体现在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参加者、监督者、管理者上。作为“世纪之村”平台的诞生地,兰田村借助这一平台积极探索“智慧新农村”之路,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有效避免经济发展缺乏内生动力,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的不良局面:
培育学习型新农民,构建人才保障机制。兰田村创办新农民素质培训学校,邀请相关专家、骨干开设讲座,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400多期,参与人数达5.3万多人次,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懂管理的新型农民,防止出现“见物不见人”倾向。
推动农民成为自我管理的主体,构建民主管理机制。兰田村成立由村党委、村委会及村民代表组成的村务公开网管小组,设计一套人尽其责的流程,解决了以往干部和群众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在南安市410多个村推广使用后,每年可节约管理成本400多万元。
完善各项民主管理制度,进而形成村规民约,加强村级权力监督,引导农民群众走自我引导、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道路。推动村党委的领导职能与“网”俱进,由单纯管理转变到民主决策、监督保证、顶层设计上来,更好地带领群众创业致富。
推动农民成为投入的主体,构建参与建设机制。依托龙头企业,兰田村推行人性化的激励机制,调动每个参与者的智慧潜能,把“世纪之村”平台打造成大家的创新创业舞台,形成企村共建“智慧新农村”的发展局面。
通过信息化带动农村产业化,加快发展现代闽菜、动漫创意、城市服务等四大产业,提升农村劳动力及农产品的附加值,走规模化、市场化、合作化道路,村财政2003年负债40万元,2010年已达450万元。
推动农民成为受益的主体,构建增收致富机制。“世纪之村”平台逐渐成为村民的“锄头”、“镰刀”,原先依靠种田、出售体力的传统收入方式,转变成以知识、信息为主的新型增收模式。
比如,村民许祖辉创办南兴菇业依靠网站打品牌,发展为集生产、收购、销售于一体的规模企业;林姣龙从帮邻居发布信息收服务费做起,通过“网上农家店”把茶叶卖到外地,每月能多收入三四千元,带动7个亲戚创办了信息点。据初步统计,“世纪之村”平台每个信息点平均每月增加营业额2万余元,利润约20%。
推动农民成为服务的主体,大力提升幸福指数。将社区服务理念植入新农村建设,整合农村政务、商务、金融等资源,将信息点打造成多功能信息便利店,村民可便捷获取各项惠农政策、办理新农保等。据统计,自“世纪之村”缴费王系统推出以来,交易总额已达到150万元,在助农便民方面效果显著。
30多年前,“小岗村”首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了中国划时代的变革。兰田村的“智慧新农村”实践则启发我们,农村信息化自上而下的推动和自下而上的探索如何结合,走出一条更低成本、更高绩效的建设之路;一个村庄如何突破地理、资源困局,借助农村信息化手段,调动农民内生积极性实现腾飞等。
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纪之村”平台切中国家发展战略的要害,成了破解三农问题的“金钥匙”,且可复制、适用,具有很高的战略价值。兰田村因其一系列实践,预示着一场新的农村革命即将到来,堪称为“网络时代的小岗村”。
(作者系福建省泉州市科技局副局长)
作者:黄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