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一五”时期科技发展与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序言

  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导致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科学技术的作用,已经从后台推动发展为前台引领;研发活动类似经济一体化出现了模式重构、协作互动的发展格局;从科技研发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分蘖和分化出独立的创新型服务业,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高端。

  当今中国,已融入全球经济,日益深刻影响着世界,面临着更大的国际竞争压力。资源与环境的双重制约,成为发展的瓶颈。关系国家命运、具有巨大市场价值的关键核心技术成为国际技术贸易的“禁区”,只有靠自主创新才能获得。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国家的战略选择。

  在这种背景下,科学的分析和判断北京的发展态势,有以中关村为标志的中国集中的优质科技、教育资源的固有优势,有“十五”期间取得的巨大进步和打下的坚实基础,尽管困难重重,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十一五”的努力,作为中国的创新型城市,北京将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高端辐射作用,实现跨越式发展。

  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批复,《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本规划实施期限是2006年—2010年。

  一、“十五”科技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一)“十五”科技发展的回顾

  1999年底,市委、市政府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实施的“首都二四八重大创新工程”(以下简称“二四八工程”),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龙头,构建首都区域创新体系,成为集成首都科技资源,提升首都竞争力的旗帜。五年来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大力推进,“二四八工程”建设顺利完成,对首都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首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创新环境明显改善

  以《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地方政策法规出台为代表,北京创新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的科技政策法规体系框架;创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孵化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区域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各种专业服务手段不断丰富,一大批中介服务机构快速成长,在促进企业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

  2、各类资源积极融入北京发展,科技创新格局发生重大转变

  在原有以科研院所、大学为主体的研发格局基础上,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院所大学与企业双雄并立、各类创新机构竞相发展的新格局,使科技创新与首都发展的融合更加紧密,为“十一五”北京进一步依托科技促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2005年,全市研发经费支出为380亿元,占北京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为5.6%,研发经费五年平均增长近20%。其中,以国家级在京研究机构为主体的国有科研机构的人均科研经费提高了60%以上,基础研究能力得到增强。市场导向特征明显的企业研发活动大幅增加,企业用于R&D的经费占全地区R&D经费的比重从2000年的31%增加到2005年的46.2%,成为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支撑。特别是跨国公司和外埠企业集团竞相涌入,成为北京研发活动的新生力量。

  3、依托科技创新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态势初现

  “十五”期间,北京经济结构出现根本性变化,第三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64.8%上升为2005年的67.7%。其中,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为代表的高科技含量的服务行业增长迅速,2005年这两类行业实现增加值925亿元,占GDP的13.4%,在促进首都经济结构升级方面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软件产业异军突起,2005年实现营业收入780亿元,超过了全国的1/3。技术交易额从2000年的140亿元增长为2005年的489亿元,占全国技术成交总额的31.5%,其中占总成交金额近42%的技术成果流向全国其他地区,对全国形成了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专栏1 北京技术市场交易活跃

  技术市场是国家鼓励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的重要举措。北京制定并不断完善《北京市技术市场条例》等有关政策法规体系,技术交易市场不断壮大,多年来一直名列全国第一。2005年北京技术合同成交总额489.59亿元,增长15.20%。在成交总额中,流向本市技术16974项,成交额197.99亿元,对全市发展产生积极作用;流向全国其他地区20030项,成交额205亿元,对全国的创新发展产生了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

  4、以促进首都发展为取向的科技发展思路奠定“十一五”发展基础

  “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提出“实现一个转变、两个加强、实施三大行动”的科技发展思路,即实现由院所、高校为中心的技术主导型的创新体制向以企业为中心的市场主导型的创新体制转变;加强科技创新资源向郊区县的辐射、扩散;加强科技对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和社会发展的支撑;集中力量重点实施促进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引擎行动”,实现市区与郊区县协同发展的“涌泉行动”,推进首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奥运行动”。北京在全国率先进行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机制、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管理改革的全面探索,院所、大学与企业积极响应、踊跃参与,初步积累了经验,为“十一五”科技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进行了观念和机制的准备。

  (二)科技工作面临的挑战

  目前,北京发展还存在种种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市场经济规律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发展环境仍需不断改善;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和外延式扩张,对产业、经济发展的规律研究还没有根本突破;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协调,“三农”问题制约北京发展;资源与环境的双重压力凸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任务艰巨等等。解决上述矛盾,对科技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和更高的标准。

  北京科技工作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突出表现在创新体制机制建设与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

  ——固有观念尚需进一步破除。计划经济条件下科研工作理念、方法的影响还大量存在,科技人员的市场意识还较为淡薄,“技术导向”观念在科技工作中还很突出;从需求出发、“以用定研”的创新模式还未全面形成;依靠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主要驱动力的意识还不强。

  ——管理体制仍然束缚着科技资源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蕴藏在科研院所、高校中的大量科技资源,由于部门分割等原因还较多的封闭在单位内部;科研工作价值取向、计划管理模式和有关措施还限制着更多的科技资源与社会需求实现更广泛的结合。

  ——自主创新能力还不能满足发展的要求。企业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弱,科技投入不足,大量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确立;主要制造业技术和重大设备对进口的依赖度大,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制造业信息化整体水平较低,服务业总体技术含量不高,科技还不能对发展提供足够的支撑。

  当前,提升创新能力的核心是不断探索激励创新、促进创新能力提升的机制,凝聚、引导更多的创新资源在北京发展的舞台上施展才能,实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机制建设主要存在四方面问题:“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产学研机制还未全面形成,企业依托更广泛的社会创新资源开展创新活动的能力有待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需要深入的把握,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机制还需不断探索;利用科技解决“三农”问题的工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科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还应发挥更大的作用;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科技管理干部素质和能力,用企业家精神改造政府的意识均需加强。

  专栏2 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是我国国家发展战略。胡锦涛总书记多次指出: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

  “自主创新”是新时期我国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结构升级的重大战略选择。自主创新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原始性创新,二是集成创新,三是在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十一五”期间,北京科技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瞄准“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发展规律,贯彻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大力实施以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为核心的首都创新战略: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建设国家知识创新高地和技术创新源泉两个支点,集中力量重点实施促进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引擎行动”、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涌泉行动”和推进首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奥运行动”三大行动,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机制、依靠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用科技手段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四个方面实现突破,基本形成以自主创新带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和首都竞争力提升的格局。

  “十一五”北京科技发展的工作方针是:需求导向、机制领先、凝聚资源、高端辐射。

  需求导向: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建设“创新型城市”所提出的科技需求为导向,制定科技计划,引导市场资源。在对未来竞争具有影响的领域进行重大技术攻关,实现技术突破,支撑和引领经济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机制领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导向型的创新机制,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释放蕴藏的巨大能量,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凝聚资源:用好现有资源,吸引更多资源,搭建创新资源充分发挥作用的舞台。

  高端辐射:保持和加强北京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地位,占据技术链与产业链的高端,通过高增值性的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成果转移和扩散,发挥北京对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

  专栏3 高端辐射

  高端是指以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智力密集性为表征的产业核心环节。处于高端的企业是其行业与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关键技术与服务的提供者,影响和决定行业的技术水平。高端辐射就是指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高端的组织机构施加的外在影响力和规定性。

  (二)发展目标

  1、2020年创新型城市发展的远景目标

  到2020年,北京建设成比较完善的“创新型城市”,自主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主导模式,创新思想活跃,创新成果大量涌现,创新资源集聚,创新产业发达,创新环境优越,成为引领中国自主创新发展的先锋和联结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

  专栏4 “创新型城市”

  “创新型城市”是特定历史阶段对创新要素集聚和发挥作用的城市发展模式,主要指依赖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市,其对所在城市群或更大范围内的其它区域具有高端辐射与引领作用。

  2、2010年创新型城市发展的目标

  “十一五”期间,北京要充分发挥科技优势,促进产业结构提升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完善城市功能,加快社会发展,实现初步建成“创新型城市”的目标:

  第一,高端创新。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等方面拥有领先、强大的创新成果的产出能力,成为全球创新体系的重要节点。

  第二,强劲辐射。发挥有力的创新成果的辐射能力,所产生的大量新知识和新技术将以创新服务和高端产品的形态充分地服务全国乃至世界。

  第三,产业提升。以创新为特征的“高科技含量、高增值性、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大幅提升。创新型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高端,成为首都经济核心支柱产业和经济结构升级的动力。

  第四,环境优越。具备保持长久创新领先能力的机制和环境。吸纳和凝聚全球创新资源,各类创新要素与市场良性互动。

  “十一五”期间北京“创新型城市”主要发展指标:

  ——高端创新目标

  2010年北京地区R&D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

  2010年北京每万人专利申请数达到18件,其中发明专利数12件;万人国内专利授权8件,其中发明专利数5件;

  2010年北京地区企业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超过4%;

  2010年企业R&D支出占北京地区R&D支出的50%左右;

  2010年国际《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和《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等三大权威检索系统收录北京科技论文数量3万篇以上;

  2010年北京财政科技经费支出年增长率继续保持在20%以上;

  2010年北京承担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数的比例保持在35%左右;

  2010年北京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重达到40%以上。

  ——强劲辐射目标

  2010年北京技术市场交易额超过1000亿元,其中对外埠技术交易额达到600亿元以上;

  2010年北京地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地方出口总额比重达到38%,技术出口贸易额增长一倍;

  2010年北京软件出口总额达到18亿美元,年均增长40%;

  ——产业提升目标

  2010年北京地区技术依存度降低到20%以下;

  2010年中关村科技园区实现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20%左右;

  2010年北京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0万元/人。

  ——环境优越目标

  2010年跨国公司在京设立研发机构(具有研发活动)超过350家;

  2010年每万人人口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数将达到220人左右;

  2010年服务企业创新的科技条件平台和专业技术孵化器数量超过200家;

  2010年每年新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3000家;

  2010年北京地区风险投资占全国风险投资比重达到30%。

  2010年争取1/3左右的国家科技条件平台建在北京。

  3、2010年科技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北京的科技发展要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实现“五个提升”:

  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得到提升。科技创新保持在较高水平,科技创新投入结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地区R&D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企业的研发投入占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突破4%;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基本形成,企业R&D支出占地区R&D支出的比重超过50%。

  科技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引领地位得到提升。创新型服务业成为提升城市功能和辐射能力的主要驱动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成为北京重要的支柱产业,软件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突破12%;高新技术产业在软件和集成电路、新一代移动通信、计算机与网络、光电显示、数字音视频、生物医药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和企业。

  科技在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应用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困扰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得到解决,科技在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程度大为提高,一批重大的科技成果在奥运会得到充分应用,科技改善公众生活质量和提高生活水平的作用显著,新能源的采用和节能技术的突破使资源紧张得到缓解,全民科技素养显著提升。

  北京为全国服务和与全球资源对接的能力得到提升。京津冀区域科技合作的体系和框架基本形成;技术交易市场更加壮大,对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提升,2010年技术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其中对北京以外地区的交易量超过60%;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活跃,吸纳全球科技资源的能力显著提高。

  科技持续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拥有稳定的高素质的科学家与工程师队伍;原始性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在若干科技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力争国家科技条件平台大量落户北京,科技基础条件得到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基本形成。

  (三)发展路径

  面向建设“创新型城市”战略目标,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发展规律,积极争取中央项目落户北京,大力探索新的机制和手段,实现四个突破。

  1、突破机制瓶颈,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

  创新能力与科技资源不相匹配的根源,在于缺乏资源与应用互动的有效机制。不打破机制瓶颈,问题将长期存在,资源优势就无法转化为竞争优势。要通过科技政策、科技计划的导向和示范带动,大力支持和引导院所高校与企业、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科技条件与企业创新需求、研发资源与实业资本之间的多种形式的结合。力争全面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更加灵活高效的新型产学研结合机制和发展模式。一方面促进院所和高校既支持企业创新,又得到自身提升;既服务于现实需求,又得到永续发展。另一方面,充分借助社会创新资源大幅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力促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专栏5 清华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2004年,北京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创建面向市场、与专业孵化器结合的科技条件平台,宗旨是把科学仪器、化学试剂、信息数据、文献资料、实验动物、科技基础设施等科技条件要素,通过市场化和组织化的运作,打破围墙,向社会和企业开放,实现条件共享、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目前,已启动5个平台试点建设。其中,清华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向企业开放实验设施,为企业提供分析检测服务,其设备利用率提高了一倍,一批中小科技企业受益。

  专栏6 摩力克公司

  以企业为中心形成新型产学研创新机制,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充分调动和利用优势科技资源,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新探索。2003年,市科委支持北京医药集团和军事医学科学院共建“北京医药集团药物分子设计中心”,吸引4名国家“863”计划知名专家入股加盟,并通过建立利益分享与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新机制,以新成立的摩力克公司来运作。两年来取得重大进展,科研效率大大提高,2004年就推出7个新药研发的阶段性成果,在国内业界产生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2、突破路径依赖,强化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

  技术研究与开发工作必须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要遵循科技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寻求社会需求与科学技术供给的高度耦合。以需求为导向配置科技资源,从需求出发确定政府科技计划和政策,引导和支持各类行为主体的创新活动。推广卓有成效的创新推进模式,包括根据需求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以用定研”模式,依托资源禀赋推动经济发展的“科技资源招商”模式,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企业标准联盟”模式等等;在利用科学技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新城建设、各类功能区的发展等方面,探索新的模式和途径。

  专栏7 科技资源招商

  旨在主动、充分地利用北京人才、成果、信息等优势科技资源,吸引外部资金投入北京的科技研发活动,优化研发组织的投资结构,提高研发水平,增强科技竞争力;同时,广泛吸纳京外资金和更广泛的社会资源加入首都创新发展。比如在生物医药领域,到2004年底,中生制药、华源生命、江中制药、上海绿谷等一批大型跨国医药集团和国内大型医药企业集团已在京投资14亿元,建立了研发中心和业务中心。2006年工作取得新进展,截至到5月份,北京生物医药领域已经达成明确意向的投资数额达4.38亿元,涉及项目5个。

  专栏8 长风联盟

  以“联合就是力量,标准就是纽带”为理念,支持企业建立基于标准的产业联盟。2005年,支持包括用友、神洲数码、东方通、中关村软件等在内的23家软件企业成立“长风联盟”。进入联盟的企业,以建立共同遵循的产品标准为前提,开展基于标准的合作。企业认为,这种方式有利于相互借重,合力出击,有助于从根本上整体提升企业竞争力。这种发展模式得到业界赞同。目前,更多软件企业踊跃申请加入联盟。

  3、突破素质障碍,用科技手段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北京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障碍。解决这一问题,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出路。充分重视和发挥农村经济协作组织的平台和带动作用,推广科技成果,培训青年骨干,带动农民致富。以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推动市场化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培养面向北京重点产业的高级技能人才,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利用开发区的产业聚集,带动周边发展。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鼓励科技中介与服务机构为区县提供咨询服务,协助区县、乡镇制定发展规划。

  专栏9 镇(乡)域发展规划

  旨在将科技工作重点向农村延伸,积极发挥科技引领作用,支持乡镇编制科技促进镇域发展规划,将首都丰富的科技智力资源在区县特别是在乡镇工作中得到充分地利用。已经确定了10个特色典型乡镇,联合首都规划设计类咨询机构,承担第一批科技促进镇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项目。市科委将重点支持一批乡镇,按照“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方针,创造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典型经验,向周边地区以及全市其他乡镇辐射、推广和扩散,为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建设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发挥重要作用。

  4、突破体制束缚,推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要用企业家精神改造政府,建立开放式、市场化和高效率的创新型政府,借助市场的力量凝聚创新资源。科技管理要由主要着力于组织科技项目向发掘、整合首都科技资源转变,拓展使社会各个群体广泛参与和充分利用科技资源的畅通渠道,形成群策群力推动科技进步、同心协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局面。创新管理模式,再造管理流程:一是从需求出发确定科技发展方向,建立以主题计划为基点的科技计划管理模式;二是做好领域预研,用公开征集等方式确定科技项目;三是遵循公开透明原则,加大科技项目的招投标力度;四是加强项目的过程管理和绩效评估;五是改变工作方式,实行政事分开,发挥中介机构在科技管理中的作用。

  专栏10 主题计划管理方式

  北京市科委于2005年开始实施主题计划管理方式。作为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旨在根据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确定科技工作的重点任务,综合运用政策制定与落实、项目管理、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多种手段,使科技在首都发展中发挥更加强大的作用。已经启动了“北京重点产业技术竞争力提升”、“科技进步促进区县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现代服务业促进”、“全民科学普及”、“科技条件平台服务首都建设”、“应用基础研究与战略高技术研究”、“科技改善市民生活质量”等八个主题计划。以主题计划推出为标志北京市建立起了“需求导向、主题引领、汇聚资源、领域支撑、示范带动”的科技计划体制。

  三、深化体制改革,做强中关村科技园区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首先就是要通过首都创新战略的实施,举全市之力进一步做强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关村科技园区是我国在探索市场经济规律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诞生的第一个国家级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国家改革开放与技术进步双重作用下形成的丰硕成果。在新时期,中关村科技园区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成为首都经济的重要发展引擎,成为首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的源泉。

  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精神和国务院关于科技园区“四位一体”的建设要求,大力推动园区各项改革,把提高民族的自主创新能力和首都的高端辐射作用作为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的根本任务,为建成世界一流园区奠定基础。

  (一)以体制改革为核心,深化“一区三基地”功能

  围绕“创新型城市”建设战略目标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这条主线,继续以体制创新为核心,推动园区综合改革,按照中关村科技园区“一区三基地”的功能定位要求,大力推进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即: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创新和知识经济示范基地,科技辐射、技术孵化和产业化基地,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围绕“创新型城市”建设,必须把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同当前国家和首都发展的战略和关键问题结合起来整体部署。要与国家重大技术战略实施结合起来,与国家重大制度创新的试点工作结合起来,与首都经济发展和奥运带动战略结合起来,与首都创新型城市建设和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整体推进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

  力争到2010年,把中关村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突出、技术创新活跃、自主知识产权大量涌现、信用秩序良好、基础设施完善、文化氛围浓郁的科技园区,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首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世界高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为创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奠定基础。

  专栏11 中国科技园区的特色发展

  中国科技园区的创新具有丰富和独特的内涵:一是制度创新具有突出的重要作用。建设中国的科技园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首先需要改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从而解放和集中人才、资本、技术、专业服务、土地等各种创新要素和资源。因而,政府作为制度创新的供给者,在中国科技园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更大的责任和作用。二是高技术与新技术共存。中国科技园不仅要承担发展前沿高技术的责任,而且承担着创造、引进和集成新技术,改造和提升工业和农业等区域传统产业的责任。三是科技园担当了多重角色。中国科技园不仅要成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而且要在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人才培养、改造传统产业以及新城区建设等方面为全国探索经验。

  科技园是中国科技与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反过来,科技园在自身发展进程中,又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与改革开放的深化。国家科技园率先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局部政策环境。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例,一是制定了《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二是通过担保、财政贴息、产权交易、创业投资引导、公共财政等多种手段,探索建立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投融资平台;三是大力吸引高素质留学人员。

  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制度创新为北京市乃至中国的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摘自周光召在国际科技园区协会(IASP)第22届世界大会上的主旨发言

  专栏12 科研院所改革

  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是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大批思想解放、勇于开拓的知识分子投入将科研成果按市场规律转化为商品的创业实践,一大批拥有雄厚科技资源的科研院所通过转制投身市场,成为中关村在改革与创新发展中的标志和核心内涵。以国家钢铁研究总院为例,通过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一批下属公司的成功转制,几年来累计转化成果50多项,04年实现销售收入11亿元,利润1.5亿元,其中非晶纳米晶制品项目使我国突破了国外有关专利制约,实现非晶纳米晶超薄带材的大规模、稳定、连续化生产,技术水平位居世界前三强。建成了500吨/年纳米晶超薄带材生产线,为汽车速度传感器、防盗防伪等领域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技术支持。

  (二)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增强园区自主创新能力

  中关村科技园区是首都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集聚区,是北京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核心区域。建设“创新型城市”,关键在于提升中关村自主创新能力和大力发展高端产业。把发展高新技术作为园区发展的根本任务,创造局部优化环境,大力培育有竞争优势和发展前景的高端产业,同时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与改造传统产业相结合;要以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为目标;要坚持合理和节约使用各种资源,走集约化发展道路。

  推动高端产业取得重大突破,加速首都经济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园区良好的企业优势,通过一批重点产品和核心技术的攻关,形成一批高端、高效和高辐射力的重点产业,推动首都经济结构调整。继续大力发展软件、集成电路、新一代移动通信、计算机及网络、数字音视频、光电显示等产业领域,培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解决制约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能源瓶颈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把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未来园区发展的两个重要增长点重点发展。

  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确立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支持建设若干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工程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推动园区企业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采取切实措施,大幅度提高中关村企业的研发投入,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在核心技术领域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鼓励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上市、兼并和收购等方式提高竞争力。围绕“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大对重点产业的核心和共性技术攻关,加强对首都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瓶颈技术研发。促进大学、院所与企业建立新型合作伙伴关系,鼓励科研院所和大学为高新技术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支持。

  完善中关村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根据中关村“一区多园”的产业特色和资源优势,支持建立若干开放式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专业化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加强大学、院所与区域经济的紧密联系,做好各类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建设。提高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运行质量,扩大孵化器规模,重点办好专业孵化器。提高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产权交易所等机构的服务水平。

  专栏13 创新服务机构

  创新服务机构是北京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创新服务机构的发展将为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创新氛围,是中关村科技园区软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自1999年国务院批复以来,中关村科技园区新成立了一批服务企业创新的中介机构,涵盖投融资、信用、技术产权交易、人才等各个领域,如中关村技术产权交易所、中关村科技担保有限公司、北京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关村国家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园、北京创业孵育协会等等。创新服务机构的成立对园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扩大开放,以国际化推动产业化。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寻求资源的优化配置。立足与国际接轨的最前沿,鼓励园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积极利用国际资源加强与跨国公司同台竞争与合作。进一步扩大开放,吸纳跨国研发资源和外埠大企业研发资源进驻园区,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提高中关村的创新能力。以获取核心技术为目标,鼓励企业跨国技术并购和企业并购。扶持企业跨国投资办厂或设立研发机构,把跨国资源的吸纳和利用作为支撑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基础。

  专栏14 留学人员归国创业

  留学人员企业众多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一大特色。截至2004年年底,中关村已有留学人员创办的高科技企业2700余家,与1999年相比增长了8倍,在高新技术企业从业的留学人员达到6700多人。近年来平均每个工作日有2家留学人员企业注册成立。这些留学人员技术研发与国际同步,市场横跨海内外,创造出了突出的技术和市场业绩,目前已成为中关村创新创业的一支重要力量,成为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行国际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中关村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在中国科教资源最密集的地区实施改革创新的结果。在新形势下,做强中关村科技园区就必须在发展中不断推进改革创新,为提升北京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强高端辐射作用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要做到:第一,加强机制体制创新,深化园区综合改革。要在机制上、体制上、制度上不断创新改革,切实解决园区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各种问题,充分利用科技教育资源。第二,打造企业主体地位,坚持市场主导作用。要坚持市场运行机制,坚持按经济规律办事,引导企业形成充分利用而非占有社会创新资源的发展模式,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真正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驱动作用。第三,充分发挥中关村高校院所的作用,把它们作为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重要力量,形成互动和双赢的局面。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高校院所既支持企业创新,又能够得到自身提高;既服务于现实需求,又能够得到永续发展。第四,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优化人才结构。高度重视人才智力资源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战略要素的作用,加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选人、用人、培养人、留住人的有效机制。倡导和形成终身学习的文化和风气,不断提高中关村创业者的整体素质。第五,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充分发挥经济转轨背景下公共财政推进环境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巨大作用,为实施市场条件下的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摸索经验。通过体制创新、市场引导、院校参与、人才培养和政府支撑,大力促进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坚实基础。

  四、加强重点产业技术创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

  产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在于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型产学研机制,提升企业和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现代服务业是传统服务业伴随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产生的新形式和新业态,创新型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依托科技创新实现高端发展的典型形态;高新技术产业是制造业依托科技创新体现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高端组成部分;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是充分体现北京科技资源比较优势和产业高端特性的核心代表行业。“十一五”期间,大力实施“引擎行动”,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瞄准产业发展高端,大力发展创新型服务业,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若干重点领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做大做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要促进方式有:

  ——以国际化为出发点,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竞争激烈、自身优势不足的领域,以获得自主知识产权为目标,大力支持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再创新,尽快缩短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以科技项目为手段,促进产业生态系统发育。激励企业做大做强,通过一批关联性强、辐射面广的科技项目,引导大中小企业进行功能重组和产业分工,形成有机和谐的产业生态系统。

  ——以产业标准为纽带,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把握产业竞争的内在规律,以产业技术标准作为产业联合发展的纽带,联合业内相关企业、研发机构组建企业联盟,实现联盟化发展。

  ——以关键技术为突破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核心技术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进军国内外市场的强势武器。组织优势资源加大对企业的关键技术进行研发攻关,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专栏15 以大带小

  旨在进一步推动大企业做大做强,增强骨干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按照产业链和技术链分工,带动中小企业共同创新发展,形成有机和谐的“企业生态系统”,促进生产要素的有效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目前已在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等领域,以大型软件外包、芯片研发为突破口,支持中软、用友、神州数码等一批龙头企业,按照20%政府科技经费竞标分包的做法,带动50—100家有技术专长的中小企业发展,并得到了企业的热烈反响和积极参与。

  (一)以创新型服务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首都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培育首都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未来的重要支柱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科技、智力与文化相结合的产业,是当代最具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并能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创意支持和策划支持的高科技含量、高智力集成的产业。要大力发展研发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人文设计、环境设计、咨询策划、时尚消费等创意行业,不断壮大视频动漫、网络传媒、网络游戏、数字娱乐等新兴行业。要集成优势科技资源,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各个领域和发展环节的关键核心技术,组织集中研发和联合攻关,形成对文艺演出、文化出版、广播影视、传媒广告等优势产业的创意技术支撑。制定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地方法规和优惠政策,营造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着力抓好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园区,搞好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西城区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示范基地、石景山区数字娱乐产业基地、东城区文化产业园、大兴区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朝阳区大山子艺术中心等的建设。积极培育发展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和创意产业集团,打造一批具有一流国际水平和中国特色的创意科技产品和知名品牌。要积极促进创意研发成果的扩散与应用,培养文化创意产业的高端人才,使文化创意产业在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全面推动产业升级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分蘖产生的新型服务业态发展。创新型服务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支撑部分,提供高质量的创新服务,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分蘖、分化出的各种创新服务业,加强科技对其他服务业的渗透和支撑。进一步抢占高端环节,推动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重点发展基于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新兴服务业态。重点领域包括:互联网行业、IT服务管理行业、业务流程外包行业和数字媒体技术产业,重点突破第三代无线通信、无线城域网、下一代互联网、移动多媒体等核心技术。近期重点项目: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NGN)关键技术;TD—SCDMA关键技术和SCDMA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应用研究、无线局域网(WLAN)的应用研究以及无线通信芯片关键技术研究;IT服务管理技术研究和产业化;“闪联”技术标准相关技术研发与应用;3G与IP融合技术的开发应用;开展RFID技术推广,重点加快博物馆等文化产业与数字化技术的结合。

  加快由制造业分化出来的智力密集型服务业发展。重点发展研发、工业设计、咨询、技术市场等产业,支持服务创新过程标准化与过程改善的方法、技术与工具研发;加快发展科技咨询业。近期重点项目:新一代超深亚微米集成电路设计关键技术研究;北京科技成果交易跟踪服务系统;北京高端生产者服务聚集区。

  加大科技对传统服务业的渗透力度。重点发展电子银行、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现代物流等新型业态,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效率。近期重点项目:基于EMV的银行卡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环境的示范部署;电子商务支付环境技术和系统研发;会展和科教等服务业中的虚拟现实(VR)技术推广应用;现代物流信息技术。

  专栏16 创新型服务业

  创新型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以高新技术作支撑、技术关联性强、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新兴服务业态。创新型服务业包括三类: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分蘖形成的新型业态,如网络游戏、移动网络服务等;二是由制造业本身服务环节分化产生的独立业态,如研发、设计、咨询等;三是指其他服务行业通过科技提升能力和质量而形成的相对独立的服务业态,如远程教育、电子商务等。

  (二)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竞争力,占领产业价值链高端

  重点产业技术竞争力提升的核心在于鼓励企业向产业价值链高端发展,努力实现以关键性技术突破提升产业竞争力。以集成电路、移动通讯等北京具备较强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基础的重点领域为突破口,形成产业竞争优势;积极培育光电子材料、新能源材料等产业。

  集成电路。优先发展IC设计产业,带动下游制造、封装、测试业的发展;重点发展面向超深亚微米的集成电路技术、SOC/CPU核心芯片和可重用IP核的设计、制造及封装测试技术、半导体产业化相关技术。近期重点项目:纳米级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材料、设备关键技术研发。

  移动通讯。重点支持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设备、终端产品、专用芯片及应用软件技术、无线宽带系统技术及应用等。近期重点项目:新一代移动通信相关技术及芯片、基站设备、终端的研发。

  生物制药。重点发展新型疫苗、基因药物、诊断试剂,继续支持发展单克隆抗体药物等新型生物制剂。加快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近期重点项目:干细胞临床研究;功能与疾病基因组学研究;蛋白质组学研究;Vero细胞培养工程化研究;针对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物研究等。

  中药现代化。加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新辅料、新剂型、新型给药系统。加快名优产品的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近期重点项目:中药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中药有效成份体外筛选技术研究;中药制剂过程关键技术工程化研究等;药效物质制备关键技术、药效物质分析评价研究、有效组分配比优化筛选模式。

  光电子材料。重点发展超高亮度LED材料,加速芯片关键技术攻关,下游产品着重发展LED大屏幕全色显示和景观照明用LED光源。近期重点项目:大尺寸TFT—LCD显示屏制造技术研发及关键材料、设备国产化。

  新能源材料。重点发展大功率、大容量高端锂离子电池材料及其产品技术、太阳能电池及其材料技术、燃料电池及其材料技术、镍氢动力电池及其材料技术。近期重点项目: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的技术研究;燃料电池产业化研究。

  专栏17 创新生态系统

  与自然界的生态系统相类似,创新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创新群落与创新环境之间,以及创新群落内部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创新群落包括企业和服务机构。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其中大企业居于主导和核心地位,中小企业依靠创新活力和专业优势,与大企业建立分工协作的合作伙伴关系。服务机构是创新资源的提供者。创新环境则包括市场、政策、体制、文化等要素。有利的创新环境会促进服务机构提供更多的优质创新资源,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反过来增强对创新资源的吸纳和消化能力,进而对创新环境的优化又起到了反推作用。这就形成一个从培育创新环境、引导创新资源,到壮大创新主体、利用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的生态循环。

  (三)大力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把北京建设成“软件之都”

  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的核心是做大做强软件骨干企业,大力推广软件工程化技术,加快软件产业向以高端咨询和外包服务为代表的服务业态的转型,鼓励广泛合作和建立产业联盟,扩大产业规模,在重点领域形成有世界竞争力的产业优势。

  基础软件平台。重点发展SOA、Linux技术、应用中间件关键技术,支持本国企业依托长风联盟等形式,建立基础软件和解决方案商的联合,在应用中使本国基础软件整体上从可用水平提高到实用水平,并形成统一标准的基础架构平台、业务架构平台和行业应用平台。近期重点项目:研发基于SOA的关键技术;研制商务协同软件、商业智能分析软件、存储管理软件、移动应用软件包、3S平台软件等;本国软件在应用交换层面的技术标准和接口规范的研发。

  数字媒体技术。重点发展计算机游戏和计算机动漫创作、测试、出版等公共支撑技术。近期重点项目:动漫、移动游戏的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数字内容管理标准及构件化等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重点行业应用软件。大力提高重点行业信息化的本国软件技术支撑能力,积极整合现有技术发展农村信息服务行业和社区信息服务行业,依托龙头企业,建立重点行业信息化的知识管理系统,拓展北京软件产业在行业应用市场的发展空间。近期重点项目:建立银行、电子政务、物资、保险等行业的信息化知识库;建立若干重点行业解决方案的示范工程。

  嵌入式软件。重点发展软件与工业控制、信息家电、移动通讯、智能交通等行业的结合的领域。近期重点项目:基于国产芯片和软件的导航终端;信息家电、移动设备、工业实时控制、GIS系统等嵌入式计算机系统软件平台;嵌入式网络路由操作系统。

  信息安全软件。重点发展可信网络平台、网络监控与取证、安全代理、IDS、安全审计等关键技术。近期重点项目:可信计算平台;国产数据存储管理系统。

  五、强化科技成果的应用和集成,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强化科技成果应用和集成的核心,在于通过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来提高科技研发的绩效,激发全社会应用科技的自觉性。大力实施“科技奥运行动”,扩大科技在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利用科技消减资源与环境压力,全面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提高全民科技素养。主要促进方式有:

  ——机制领先,政策、法规先行。要深入进行涉及城建、城管的技术经济研究,为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供政策支持和措施保障。

  ——集约化地组织分散的研究力量,实现优势集成。集中组织国内外各类研发机构和人才,克服科学研究分散化的弊端,通过经验共享、资源共享实现优势资源集成,提高研究层次和效率。

  ——以科技示范为平台,促进科技成果应用。发挥科技的示范作用,通过科技示范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推动技术的广泛应用、促使资源的集聚。

  (一)加强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建设节约型社会

  贯彻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方针政策,探索一条建设节约型宜居城市道路,为北京建立较为完善的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的技术支撑体系、政策保障体系提供科技支持。

  能源技术领域。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建筑节能技术、交通节能、工业节能在内的关键技术,实现地热、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翻两番。近期重点项目: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的技术研发;国家体育馆建设100KW太阳能光伏电站示范项目;延庆县浅层地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风能的开发利用示范;燃油节约和替代项目示范推广;地热资源调查评价与集约、可持续利用设备研发;直燃发电、小型生物质气化炉等多种形式的生物质能开发利用。

  水资源领域。建立包括节水技术、雨洪利用技术、污水处理和回用技术在内的关键技术和技术支撑体系。近期重点项目:南水北调调入水的统筹利用和北京自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绿地植物选育、灌溉水源、灌溉技术;官厅水库水体恢复工程;水务信息化工程;再生水安全灌溉技术研究;都市农业高效节水技术研究;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乡镇企业节水技术研究;养殖废水处理与重复利用技术。

  资源综合利用领域。推进废旧轮胎综合利用、生活垃圾综合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等技术研发应用。近期重点项目: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拆解利用和轮胎翻新及再利用示范项目;生活垃圾、餐饮垃圾、建筑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

  (二)围绕“科技奥运”组织重大技术攻关,提升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水平

  努力贯彻“科技奥运”的理念,围绕城市建设中的智能交通、奥运场馆建设和大气污染控制三个领域展开技术攻关和科技示范,重点做好以技术为基础、以管理为核心的体系建设工作。

  智能交通领域。加强交通基础数据管理、综合客运组织管理体系建设,建设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加强交通控制能力。近期重大项目:交通基础设施数据库、公路建设项目管理数据库;新北京东站枢纽区公共中心规划项目;京津第二通道、京津城际铁路以及车站建设。

  奥运场馆建设支持。重点支持项目:面向奥运的多语言智能信息服务网络系统;奥运虚拟博物馆建设;奥运场馆瞬间热启动金卤灯照明系统开发;奥运场馆中央监控管理系统建设。

  大气污染治理领域。重点研究治理沙尘暴、扬尘污染减少可吸入颗粒物的系统科技解决方案。重点开展:以防治沙尘暴为核心的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控制;有效控制工业、汽车尾气等污染源排放的先进工艺和设备技术开发推广应用;集成气象等多学科知识,准确反映大气质量的实时监测监控的科学技术和系统开发;全市沙化监测和效益评价网络体系及土地沙化预警机制研究;针对北京首都特点的空气质量管理标准和排放标准体系;大气污染过程和终端治理的工艺、方法和技术;大气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及决策参考研究。

  (三)坚持“以人为本”,通过科技提高全民生活质量和科学素养

  从全体人民的需求出发,以提高科学素养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在医疗、食品、居住、健身等方面,加强科技成果的应用,推进社会公益事业和人的全面发展。

  全民科学素养。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科普工作机制,使企业成为社会办科普的中坚力量。改善科普基础设施,丰富科普内容和水准,使科普工作进入良性循环。

  医疗卫生。重点开展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技术体系建设和重大非流行性疾病防治关键技术和环节的攻关研究。近期重点项目:糖尿病、艾滋病、禽流感、重症急救等问题研究。

  食品安全。形成从“田园到餐桌”上下游一体化的食品安全体系。近期重点项目:生态农业的标准化生产及初级农产品源头质量监控系统;进京农产品和食品的检测与可追溯监控体系;食品生产加工质量监控系统;食品流通安全监控系统;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系统;适应首都食品行业的标准。

  人居环境。重点加强环境监测技术开发,全面推进社会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近期重点项目:居室内环境的监测技术、方法、仪器、产品研究;共性、关键性重大安全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城市公共绿地体系规划研究和相关技术示范。

  全民健身。加强全民健身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近期重点项目:加强科学健身理论、手段和方法的研究、应用和推广;完善北京市民体质测定和监测系统;推动建立体育健身管理信息化体系。

  六、运用科技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大力推进“涌泉行动”,通过提升区县产业的科技含量、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农民经济协作组织,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促进方式有:

  ——支持城市功能定位的实现。按照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生态涵养保护区等区域发展需要解决的不同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全面提高各功能区发展水平。

  ——加强工业区对区域的带动作用。通过加强中关村创新集群与各区县工业区产业集群的互动,增强郊区的产业技术竞争力;通过加强工业区主导产业与乡镇整体经济资源特色的联系,拓展产业链在当地的延伸,促进二元经济结构转变。

  ——发展农村经济协作组织,加强农村青年培训。推进各类农村经济协作组织发展,发挥经纪人的专业化作用,建设新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推动区县科技进步,实现增产增收。

  (一)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以科技推动都市型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力促进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的形成与发展;信息化促进农村地区工业化进程,建设新型工业园区;完善新型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开发区域特色农产品和出口创汇型农产品,加强生物技术应用。加快设施农业建设。发展休闲观光型都市农业,提升郊区旅游业中科技应用水平。发展生态绿化型都市农业,构建生态农业基地,促进农业与二产、三产的融合。

  建设新型工业园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通过促进园区企业链条化互补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高竞争力产业集群;推动工业园区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发展,建设覆盖全部工业园区的工业协作网络,促进中关村与各工业园区创新集群与产业集群的互动式发展。分类促进工业园区,重点促进中小企业聚集园区的企业孵化与发育,促进中央在京资源在各区县的产业化发展利用。强化支持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工业园区的科技辐射,促进区县工业园区与周边地区工业园区的协同发展。

  建设新型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建设,完善技术支撑保障服务体系、一体化经营服务体系、市场拓展和市场营销服务体系。创新农村科技服务组织,促进服务组织与龙头企业的对接,形成研发、传播、发展综合协调的新型架构,加强农业推广体系服务组织能力建设,加强生产力促进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专栏18 新型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针对目前我市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正处在新旧交替、加速转型的过渡阶段,市科委确定了积极发挥引导作用,以培育和服务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为着眼点,凝聚、协调首都科技资源的新的工作思路。引导和鼓励各类农民专业经济技术合作组织、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等开展各种形式农技推广活动,目前已形成中介机构培育型、示范基地带动型、企业自主创新型、科研院校领办型和生产力促进体系型等5种发展模式,引导各种创新要素和资源进入区县,提高科技对区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二)强化科技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按照“两轴两带多中心”的规划部署,结合郊区新城区的建设,在建筑、环保、通讯、治安、城市管理等方面,推广传播新技术应用,宣传普及新型科学生活模式,提高农村地区管理水平。

  集成系统应用科技成果,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服务水平。解决城镇建设中的技术问题。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小城镇的布局、功能设计等进行规划;开展污水及垃圾处理技术研究、雨洪管理及其资源化技术等环境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节水、农业废弃物无污染利用技术示范,做好粪便综合利用和生活污水处理;构建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科技向建筑与医疗业渗透,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支持旧城改造和新村规划建设,研究制定新村总体规划和旧城改造方案,开发绿色建筑技术。利用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快农村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和医疗急救网络建设。

  加大科技在环保、资源领域的应用,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生态富民”沼气模式示范与推广;完善并实施天然林保护政策,开展生态恢复关键技术和模式的研究,推进防沙治沙工程;沙区替代产业的相关技术模式研究;开发农业节水技术;促进农业废弃物的无污染利用;开展新能源生态示范镇建设,开展以秸秆气化、太阳能综合利用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新能源建设;利用高科技对于深山区生态资源进行勘查,掌握生态资源分布;利用基因技术培育适宜深山气候环境的优质树种;丰富山区生态涵养的经济植物的选育和推广应用。

  专栏19 门头沟区生态恢复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要求门头沟区由“京西矿区”向“生态涵养区”转变,为解决门头沟区长期以来由于采矿、无保护性开发造成的采空区、山体破坏、砂石坑、扬尘及废渣等所形成的生态系统退化、地质灾害、景观破坏等生态建设的瓶颈问题,2006年市科技计划启动了“门头沟区生态修复总体规划及技术方案研究与科技示范工程”,通过开展深度国际科技合作,对门头沟区生态现状展开调查,提出生态修复技术路线和生态产业路径,形成门头沟区生态修复总体规划,为门头沟区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全面技术支撑。

  (三)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农民专业技能

  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投资,加强农村科普工作力度,提高农民科学素养,提高农民了解、学习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应对市场的能力,转变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组织方式。

  大力开展面向农民的多层次培训。围绕提高素质、促进就业,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技能;推进转岗就业技能培训及岗位素质培训;进行骨干培训,造就高素质的产业培训骨干;培育农村科技经纪人队伍。近期重点项目:农村经纪人培训工程。

  七、增强高端辐射能力,强化北京科技服务功能

  强化科技服务功能的核心是继续强化优势领域尤其是创新型服务领域的服务能力。以优势资源为基础,以服务业为主要载体,全面实施高端战略,强化北京对于京津冀和全国的辐射与服务,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高端资源配置。主要促进方式有:

  ——引入创新要素,搭建服务平台。加强留学生创业园与大学科技园自身管理能力和专业服务能力。完善软件出口基地和软件孵化基地建设。

  ——树立龙头企业示范,发挥标杆效应。培育重点中介技术服务组织,以机制改革为重点,以资产重组为纽带,成为推动技术交易市场做大的标兵和模范。树立软件服务业标杆,加强工程示范效应。

  (一)强化科技合作,推动京津冀互动发展

  积极响应国家关于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整体部署,充分利用首都科技资源优势,深化京津冀区域科技合作,呼应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并形成区域合理分工体系。

  开展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合作。优先启动面向现代服务业的IT服务管理示范工程、现代金融服务系统示范工程、网络化教育示范工程等合作示范工程。

  加强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合作。充分发挥京津冀地区在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中的人才优势、研究开发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有效利用高技术产业的集群效应,进行产业技术合作。

  加强资源环境领域的合作。全面加强在水资源短缺、水安全问题、能源短缺和清洁能源问题、生活垃圾和生产垃圾处理等领域技术的合作。

  扩大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领域的合作。围绕如何有效利用先进技术改造老城、规划新城等问题,选择宜居城市建设科技工程、智能化综合交通体系、城市公共安全关键技术、城市管理信息平台等4个优先合作领域和一批重点项目。

  深化创新服务体系领域的合作。深化科技基础设施、技术转移服务、科技人力资源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形成创新服务体系一体化的格局,为创新资源的流动创造优良的基础条件。

  (二)增强科技辐射能力,服务全国创新发展

  充分发挥科技服务业和软件信息服务业的辐射广、带动强、增值高等优势,为全国的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信息化水平提升做好服务。

  技术交易。完善技术交易的竞争与开放机制,发挥技术市场在配置科技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大力推动北京电子与信息、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能源与高效节能等领域技术向全国进行辐射。

  服务输出。以龙头企业为重要载体,大中小企业相结合,通过软件产品、信息服务和解决方案的输出,加大对全国各地企业信息化、政府信息化、企业交易电子化和城市管理信息化的促进和带动。

  外埠企业在京设立研发中心。鼓励外埠大企业在京设立研发中心,利用北京科技优势和人力优势实现资源的扩区域利用,提升外地大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

  远程教育和医疗。集成北京雄厚教育资源、卫生医疗和网络技术方面的优势,开拓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新模式,达到促进全国教育水平和医疗水平提升的目的。

  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以北京龙头电子商务及现代物流企业为依托,搭建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平台,促进商务模式变化和物流模式创新,创建便捷、高效的全国商务网络。

  (三)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和资源调配,融入全球创新体系

  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和资源调配的关键在于人才、技术和产业的国际化程度。积极汇聚跨国科技资源、加强高精尖人才尤其是留学生人才的引进、推动企业走出去是北京融入全球创新体系的重要突破口。

  汇聚跨国科技资源。继续吸纳跨国公司在京设立研发中心或研发总部。促进跨国公司的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对北京的扩散,鼓励跨国公司开展本土化的创新活动。

  吸引留学人员归国创业。通过加大宣传和政策引导,吸纳大批高素质留学人员回京创业,把留学生企业打造成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载体。

  实施国际化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国内外两个市场,鼓励有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发达国家设立研发中心。

  八、加强科技自身发展,强化全国科技中心地位

  保持并强化北京在全国的科技创新中心地位,重点在三个方面取得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的研究;做好为中央在京机构的服务;发挥大学、院所的研发优势,提升北京知识创新水平。主要促进方式有:

  ——坚持“以用定研”,探索基础研究和应用结合的途径。通过多种人才和资源的集聚,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之间的通道,通过建立利益分享与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新机制,促进基础研究成果迅速实现产业化。

  ——做好基础工作,增强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能力和实力。重视科学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吸引全球科技资源汇集,促进科技创新,为北京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奠定基础。重点支持国际科技合作以及与首都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

  ——促进国家科技项目与北京发展紧密结合。根据北京发展需要,利用科技计划手段积极吸引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落户北京。

  (一)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

  充分利用北京科技资源优势,围绕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需求,在国家基础研究的总体框架下,加强北京的应用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继续加大对应用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的投入,解决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提升原始性创新能力。力争在纳米技术、超导技术、干细胞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首都发展的关键科技问题基础研究。主要支持农业、环境与资源、能源、人口与健康、旧城保护等领域的基础研究,满足首都社会发展的关键需求。主要的方向有:动植物资源与育种、农业生物技术、节水灌溉等方面的基础性研究;水资源演变规律、开发利用与持续发展,水土资源、生态系统演化及其可持续性研究,大气污染过程及控制基础研究;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基础研究;组织工程和治疗性克隆的研究。

  信息高技术研发。重点方向有:信息内容的智能处理;4C技术融合的电子产品核心技术;SOC低功耗设计;光电子信息处理技术和光电子信息传输技术。

  生物高技术研发。注重功能基因、蛋白质组等生物领域的高技术研发。主要方向有:基因功能组技术;蛋白质组技术;干细胞及组织(器官)工程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药物;生物医学工程微系统技术。

  纳米技术。主要方向有:纳米微加工技术;纳米电子、光电信息材料及器件技术;纳米能源与环境材料及技术;纳米技术及材料在生物医药产业中应用。

  新材料高技术。主要方向有:超导材料及应用技术;光电子材料技术;可再生能源材料技术;生物医用材料技术。

  战略能源与环保技术。发展战略能源与环保技术,支撑循环经济。重点方向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生态与环保技术研发。

  科技基础数据的观测(监测)、整理与服务。重点对北京地区土壤、气候、水等自然资源的基本科技数据与资料,进行系统地、连续不断地采集、加工处理,并形成数据资源共享机制。

  (二)为中央在京机构做好服务,实现中央和地方资源的对接

  “为中央在京机构服务”是新时期中央对北京提出的更高要求。做好对中央在京机构的信息、人才、项目实施等方面的服务工作,争取成为中央政策改革的重要实验区和最先执行区。

  支持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建设。完善公益研究的网络体系,提升研究水平,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继续吸引中央科技资源参与北京建设。继续推动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委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中央在京机构的战略合作关系,继续鼓励中央在京单位承担北京科研任务。

  争取更多的国家级重点项目落户北京。积极主动与中央在京机构配合,争取将若干重大科技工程和产业化项目落户北京。近期主要做好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中确认的重大科技工程和项目在北京的落户工作。

  专栏20 “肝病研究”的联合攻关

  2003年,市科委针对医学研究领域力量分散、难以形成集约优势的状况,启动了“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及治疗的一体化研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探索整合资源、联合攻关的模式。项目由市属北京佑安医院牵头,北大医院、协和医科大学、301医院、302医院、友谊医院等在京的卫生部、解放军与北京市属共17家单位联合承担。通过打破条块分割,经验、病历共享,共同定期会诊,各自优势得到发挥,集成优势凸显。技术研发取得突破,既往不明原因肝炎的确诊率提高60%以上,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生存率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17%,患者住院费用减少接近四分之一。研发成果成为中华医学会“中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国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重要资料来源与技术素材。

  (三)发挥大学、院所的研发优势,提升北京知识创新水平

  发挥大学院所的研发优势是保持北京知识创新高地的重要举措。从战略储备的要求出发建设知识创新体系,以大学和院所为主体强化北京知识创新高地和人才培养基地的战略地位。

  鼓励大学、院所与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鼓励大学院所发挥自身研发实力强的优势,加强与企业的战略合作形成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实现自身的再发展和区域整体利益最大化。

  全力推进大学科技园和大学孵化器建设。鼓励大学科技园建立专业孵化体系,成为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人才孵化的重要基地。

  通过项目和专项规划支持大学人才建设。继续发挥北京市重大科技项目的引导作用,通过科技新星计划等专项人才计划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和学术带头人。

  九、完善首都区域创新体系,为自主创新提供全面支撑

  完善首都区域创新体系关键在于激发各主体的积极性。重点在于发挥政府和市场积极作用,努力营造有利于提升科技资源利用效率的投融资环境,大力发展社会科技中介机构。主要促进方式有:

  ——加强专业孵化器建设,大力发展创新型中小企业。以专业孵化器作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有效平台,增强企业尤其是重点领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保障。

  ——科技资源社会化,科技条件市场化。创建面向市场、与孵化器结合的科技条件平台,把与研究、创新相关的科技条件要素进行有效整合,通过市场化和组织化的运作,打破围墙,向社会和企业开放,实现共享。

  ——加强行业自律,提升中介服务质量。发挥政府规范、监督市场功能,制定规范中介服务组织发展的管理条例和法规,加强对中介组织服务质量的引导和监督。

  (一)整合科技条件资源,建设市场化科技条件平台

  科技条件平台建设要在以政府有效支持为补充建立面向市场的科技条件服务市场,重点在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推动平台试点,促进机制创新。完善实验动物法制管理与科技支撑的条件平台。继续建设如北京农业育种基础研究平台的面向基础研究的联合攻关条件平台。在先进制造技术、动漫技术、分析检测技术等领域或环节,选择机制良好的资源所在方或中介方,建设新的试点平台。为区县都市型农业的发展提供农产品检测的专业公共技术支撑服务的农产品检测服务网络。加强欧美软件出口平台及示范引导工程建设。搭建无纸动漫专业技术平台。

  完善科技条件资源共享服务体系。加强信息成果的整合与发布,进行已有或正在产生的科技成果、失效专利和专利文献、专有技术文献等的整合、分析、加工、发布及效果追踪工作;进一步发挥北京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的辐射作用;整合首都科技文献与科学数据资源。

  加强各类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和监测;加强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建设。

  (二)发展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加大各类中介组织的建设力度,搭建政府与产业(企业)间的桥梁,发挥社会科技中介服务的粘结与沟通作用。

  建立和完善投融资体系重点在于促成一批成熟的投资机构和完善的投融资机制。大力引进国际性投资机构,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和国际风险投资机构信息交流的平台。打通风险投资进入和退出的渠道,探索政府出资(基金)与民间资本合作的新形式。在风险投资退出方面,尽快开展中关村非股份制企业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进行交易的试点。鼓励企业大胆探索各类新型的融资渠道。

  加强孵化器与产业技术促进组织建设。加强孵化器与风险投资的融合,鼓励孵化器建立种子资金;建立孵化器信息平台。鼓励孵化器吸引社会、企业力量参与投资建设。重点发展企业孵化器、虚拟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专业产业促进中心等形式的中介组织。

  重视技术经济鉴证机构建设,完善依法鉴证服务。加强专利代理、商标代理和著作权代理等中介服务机构建设。规范代理机构的执业行为和运行机制,严格代理人的资质考试和审核。充分发挥法律对创新服务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发展专业律师队伍。

  大力发展专业咨询机构,完善专业咨询服务。大力扶持管理与技术咨询、投融资咨询和国际贸易咨询机构的发展。不断完善咨询机构、咨询师的认证制度;通过中介服务基金鼓励专业咨询机构为政府、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整合专业服务资源,完善专业行业协会。培育和建设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和中介服务业发展的新型协会组织、各种专业技术协会、行业协会和各种商会。鼓励企业、院所、大学和个人加入协会。

  十、保障措施

  (一)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和《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认真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及其相关配套政策,制定实施《北京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围绕首都创新战略总体部署,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不断发现科技创新体制中的矛盾和问题,探索激励创新、提高创新能力的机制,完善科技政策法规体系,为提高首都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科技政策保障。

  完善自主创新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制定和发布《北京市技术创新条例》、《北京市关于政府采购支持自主创新的规定》等一系列新法规、新政策。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做好《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的修订工作,为推动科学普及、提高市民科学素养提供法律保障。修订《北京市鼓励在京设立科技研究开发机构的规定》,鼓励京外特别是国外创新资源更加积极地融入北京发展。制定《北京市促进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若干规定》,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机构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区县科技工作,以科技促进区县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实现城乡统筹为目标,建立北京市区县科技进步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实施《北京市促进区县科技进步的若干意见》。

  全面推进科技管理依法行政工作,做好已有政策法规的梳理和落实,强化执法监督。为提高科技管理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研究制定《北京市推进科技管理依法行政实施意见》,修订《北京市科技计划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科技管理制度,使科技管理各项工作纳入依法行政轨道。

  (二)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

  着眼于利用科技创新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充分依托全地区优势科技资源,把工作重点向涵养、凝聚、使用科技资源转变,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和更宽视角上引导科技资源参与首都建设与发展,切实加强产学研结合。

  不断完善鼓励全社会创新的管理机制。深化落实《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条例》,推进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体制与机制不断创新。突破固有的工作方法与路径,不断探索各种新机制和新模式,通过积极创造条件,完善环境,变政府主导为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形成市场机制带动下全社会各类机构积极参与创新、推动创新和充分享受创新成果的新局面。

  改革科技计划管理体制。以解决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难点问题的科技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国家创新战略为导向,调整科技管理模式和科技计划体系的重心,集成运用多种手段实施科技工作主题计划,推进创新目标的实现。大力加强首都建设发展对科技需求的基础研究,不断提高对关键、重大问题的认识、分析能力和对发展趋势、规律的把握能力,建立项目库并实行动态管理,力求科技工作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首都发展的实际需要。继续加强项目中后期管理等基础工作,做到项目建议和确定承担单位相分离,大力推行招投标制度和中介评估制度,加强项目中后期管理和督察,引导中介机构广泛参与科技规划、战略研究、项目论证和过程管理工作,加强科技工作绩效管理,提高科技决策和管理水平。

  按照公正、公开、公平和激励创新的原则,改革科技评审制度,建立以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绩效、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为取向的价值评价标准体系,项目评审要体现政府目标。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和科技奖励办法,不断提高科技成果奖励的档次和水平,突出政府奖励的重点。实施“获奖成果产业化促进”计划,鼓励更多的获奖成果向产业化延伸形成现实生产力。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科技资源潜能。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型产学研联合,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高校相互连动的创新网络,逐步使企业、高校、院所和跨国研发机构的资源配置达到较合理的比例。推进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明确功能定位和工作目标,完善分类管理制度,促进公益类院所更好地承担起公益服务职能。

  (三)大力加强研究与宣传

  高度重视观念转变、体制机制创新过程中舆论宣传的不可替代作用,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导向,使“创新型城市”理念、目标深入人心。大力发展科普事业,把公众科学素质建设作为创新型城市的基础性工程,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科普工作机制,推进社会化科普工作。

  不断加强理论探索。深入研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准确把握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中的规律,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

  深入推广典型经验。深入总结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中涌现出的各种新做法、新探索、新模式,加强经验推广和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可学、可做、可实现”的良好氛围,把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落到实处。

  (四)争取国家重大项目落户北京

  加强同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的衔接。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依托国家级工程中心、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或研发中心,积极争取国家中长期规划重大项目在北京的落实,吸引一批重要的科技基础设施在北京实施。支持市属单位与高等院校、中央在京科研院所联合承担一批国家863、973项目。

  积极跟踪研究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组织实施情况,认真分析北京资源与创新特色,做好承接重大项目的各种准备工作。建立“部市合作机制”,对落户首都的国家项目在政策、用地、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做好服务。鼓励高等院校、中央在京科研院所单独或联合承担北京市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提前选择部分重点方向、内容进行预研。

  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和区域申请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针对不同项目,做好政府相关资源的配套措施的研究。做好向国家相关部委的项目推荐工作。

  (五)为企业创新创造环境

  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支持企业依托自身科技研发资源,自办技术研发中心、工程中心等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开展委托研发、技术入股、投资入股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在京投资设立研发中心或研发总部,通过共建实验室、人才交流、研发外包等形式,凝聚创新资源,使北京成为重要的国际研发中心。

  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创品牌的高新技术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塑造一批国内知名品牌和国际品牌。加快面向中小企业的投融资体系建设,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政策环境。完善国有企业考核体系,明确大型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职责,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大研发投入,强化企业创新活动。

  加强首都创新创业专业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发挥科技管理部门管理与服务职能,健全公共服务手段,强化科技计划指导力度和各项政策落实力度,在科技资源配置、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向科技企业倾斜,继续强化创业孵化体系,进一步为风险投资创造条件。加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倡导“终身学习”、“团队学习”、“全程学习”。

  (六)实施专利与知识产权战略

  鼓励企业掌握、应用专利与知识产权。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应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目录,对开发目录中技术和产品的企业在专利申请、标准制定、国际贸易和合作等方面予以支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鼓励引导企业创制和采用先进技术标准,重点扶持重要标准研究项目,对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制定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建设北京市标准服务平台,为企业开展标准化研究,吸收、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供支撑。对企业申请和取得国内外专利、建立专利数据库、进行专利预测预警研究给予资助,继续实施首都专利战略推进工程。

  加强知识产权与专利保护。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利用与管理,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使知识产权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战略手段和制度保障;综合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高技术手段,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规范市场秩序。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与服务体系,建立北京知识产权侵权举报中心,强化知识产权执法部门之间的协作,成立北京知识产权保护协会和专利代理人协会;加快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建立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

  (七)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结合重大项目的实施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依托重大科研和建设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以及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在科技计划项目的评审、验收中,把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重要考评指标。

  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改革和完善企业分配和激励机制,允许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对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实施期权等激励政策,将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和创新能力建设作为国有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中设立面向企业创新人才的客座研究员岗位,选聘企业高级专家担任兼职教授或研究员,引导和规范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科技人才到企业兼职。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应届毕业生受聘于中关村科技园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对急需专业人才试用期满后由试用企业正式聘用的,经市人事局批准,可办理本市常住户口。

  支持培养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对科技人员面向农村开展技术创新服务予以政策支持。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和劳动者素质提高培训工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科技入户,培养掌握新品种、新技术应用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