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叶涛/摄
虽然云计算产业在我国遍地开花,但总的来说主要是地方政府行为,有关部门应加强统筹规划,做到集中资源办大事,及时制定国家战略规划,在全国范围内协调,实现云计算更好更快发展。
本报记者 张伟报道
“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出台的云计算相关政策大多停留在整体规划、行动计划层面,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云计算产业的全面发展。”日前赛迪网联合赛迪顾问在北京发布2011版《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研究所所长安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云计算将成为一个增速相当高而且发展前景非常广阔的产业领域,但目前我国云计算产业发展面临三大挑战:一是相关法律法规亟待完善和更新,二是应用推广体制亟待健全,三是产业发展模式亟待突破。
各地“云产业”势头正劲
云计算是计算机科学和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产物,也是引领未来信息产业创新的关键战略性技术和手段,将带来工作方式和商业模式的根本性改变,对我国突破国外企业的技术壁垒、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关于这一点,从地方政府针对云计算出台的规划和举措来看,已经达成共识。
2010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确定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5个城市先行开展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目前,包括5个试点城市在内的各地方政府主管部门都对发展云计算表现出浓厚兴趣。北京市经信委与北京市发改委、中关村管委会共同发布了《北京“祥云工程”行动计划》,明确表示将通过建设中国云计算中心服务于电子政务;上海发布了“云海计划”;深圳也制定了云计算的产业战略和实施方案,当地从事云计算相关应用的企业已超过300家。无锡、杭州、南京、青岛等城市也积极与国内外IT龙头企业合作,探寻云计算落地和应用的最佳方式。
据北京市经信委软件处处长姜广智介绍,《北京“祥云工程”行动计划》拟定了在未来几年将北京建设成为中国云计算研究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和路径。按照计划,“祥云工程”分两个阶段实施:2010-2012年为产业布局阶段,完成云计算产业链的整体布局,基本形成技术、产业、应用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格局,聚集一批全国领先的云计算企业,推广一批高标准、高效能、高可用、低成本的云服务和云应用,使北京成为全国的云计算中心;2013-2015年为产业化发展阶段,力争形成500亿元的产业规模,带动整个产业链规模达到2000亿元。
据了解,目前上海的多个云计算示范项目已率先落地,突破了云计算的应用难题。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邵志清介绍,下一步上海将从两方面推进云计算的示范应用:一是建设应用需求导向型的具有商业模式的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鼓励采用自主创新云计算产品与解决方案构建金融、贸易、物流、文化等领域的云计算服务平台,形成面向全国的服务能力,并将引导政府、企事业单位与居民使用公共云计算服务。二是采用云计算模式新建或者改造信息系统,降低信息化建设与运营维护成本,提升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鼓励电子政务、教育、医疗、工业等领域建设具有示范意义的基于云计算模式的信息系统。
专家表示,政府部门不仅是云计算的重要应用领域,更是重要的市场启动力量,政府的推动可以促进云计算产业跨越式发展。因此,通过政府资金支持大力培育云计算技术服务商,建立面向城市管理、产业发展、电子政务、中小企业服务等领域的云计算示范平台,不但可以推动国内IT厂商向云计算服务商转型,还能引导云计算技术和服务商向产业基地集聚,形成合力参与全球云计算市场竞争。
诸多问题不容忽视
《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指出,由于目前云计算的典型应用不足,可能影响政府长期投资云计算产业的决心。许多地方政府在投入了巨额资金建起云计算中心,购置大量硬件设备后,却发现缺乏有价值的实际应用,从而造成了云计算产业发展的“空中楼阁”景象。目前的云计算中心尚未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水平的大幅提高,这是违背政府初衷的,也无法真正发挥云计算节约能源、提高计算资源有效利用率的巨大潜能,如果这一情况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地方政府乃至中央政府推进云计算产业化的热情将大大降低,潜在用户对云计算的期待热情和部署动力也将大打折扣。
赛迪顾问软件和通信业务总监、《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项目负责人赫建营博士表示,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出台的云计算相关政策大多停留在整体规划、行动计划层面,难免出现政策措施粗放、一哄而上的情况。精细化程度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直接套用现有的监管模式对某些新兴的商业模式进行监管,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新技术、新应用的快速发展;二是某些行业的运营牌照发放条件限制了云计算大规模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实现;三是对安全问题的划分有待精细,例如可以将云安全按照不同领域、不同安全敏感级别进行细分,采用分级监管模式分类管理。此外,与云计算有关的服务器和存储成为现阶段政府云计算产业投资的重点。
安晖指出,当前我国云计算产业发展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多理论、少实践,重建设、轻服务,重方案、轻需求,重新建、轻改造,重技术、轻应用,重标准、轻协调。他认为,我国应提出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统一思想、统一目标,做好科学规划,加大监督力度,减少无序发展和重复发展。同时,利用政策手段优化发展环境,明确技术创新与服务创新的关系、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的关系,从而推动云计算应用发展。
呼唤国家“云战略”
据了解,基于云计算的重要性,很多国家针对云计算的发展作出了相应的长远规划。虽然云计算产业在我国遍地开花,但总的来说主要是地方政府行为,而国外的扶持大多来自国家层面。同时,国外一些政府机构、行业组织已经开始在实施标准等方面进行调研讨论,而国内还处在小规模试验应用和学术交流的阶段。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表示,地方政府纷纷实施云计算计划是好事,但这样有可能出现低水平重复,有关部门应加强统筹规划,做到集中资源办大事。他强调,国家领导人在今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表示,“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知识服务、智能服务的快速发展为个性化制造和服务创新提供了有力工具和环境”。这无疑将发展云计算等提到了变革社会生产方式的高度,有关部门对此应有足够的认识,及时制定国家战略规划,在全国范围内协调,实现云计算更好更快发展。
“我国应牢牢抓住云计算的战略性机遇,重构中国在全球IT产业格局中的地位。准确把握云计算本质和旨归,严防利益群体利用云计算圈钱圈地。” 安晖表示,我国应着力试点示范,由点到面推进云计算全国统筹规划布局,突出资源整合能力,主抓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形成行业应用示范。
同时,我国应制定积极的产业发展政策与法规,构建适度宽松的云计算发展环境。尝试在细分领域建立云计算“特区”,引导大规模的云计算落地应用;提高政府管理精细化程度,划分云安全细分领域,提供分级区别管理措施;启动云计算相关立法,从标准和法律层面保障云计算安全;积极扩大与外国政府和相关机构的合作,推进世界级的中国云计算实践。
赫建营表示,各地云计算基础设施的服务方向或者应用方向应与当地的产业发展有着较强的一致性,应将发展云计算当作提振当地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平台和服务平台,充分考虑当地发展规划的方向与定位。云计算作为新兴产业,国家不但应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还应该理性务实地推动区域云计算基础设施布局。这需要各地根据实际需求来布局,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同时也需要从国家层面上统筹协调。在进行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云计算产业发展和应用示范时,要找准定位、理清重点,严格开展项目可行性评估和风险评价,明确战略思路、发展重点、市场定位、运维模式等,避免不切实际的盲目跟风,一哄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