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信息化设施及应用领跑全国
来源:泉州晚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本报讯 (记者曾聪虹 黄小玲 实习生靳雅)昨日举行的APEC数字经济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论坛上,专家学者齐聚泉州,共商数字经济新未来。泉州的数字产业发展现状如何?未来发展路在何方?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部门和专家。

“国字号”项目相继落户泉州

10年来,我市信息化建设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在“数字泉州”的发展道路上正迈出坚实的步伐。全国首个国家级微波通信特色产业基地落户泉州,开启500亿元产业集群的发展大幕;入选全国开展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城市;搭建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使泉州企业的电子商务覆盖率达到65%以上,电子商务交易额占全市商品交易额比例达到18%以上;建设泉州微软技术中心,成为微软公司在国内唯一一个地市级技术中心;建设泉州软件园,新宇软件等国内知名软件服务商申请进驻;建设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将打造成为华东地区最具竞争力的服务外包基地……

一系列的成果背后,是泉州信息化产业“宝剑锋从磨砺出”的韧劲。自1999年始,泉州信息化开始进入规划和试点建设阶段,2001年8月出台首部区域信息化五年发展规划《2001—2005年泉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确定实施“数字泉州”发展战略,城市信息化迎来统筹发展、系统推进的崭新阶段;2002年起,进入基础提升和重点应用突破阶段,2003年起将“网博会”整合提升为“网洽会”,今年将举办第八届,已成为服务海西建设的重要窗口、开展网上投资贸易和推进两岸经贸往来的重要平台;2008年至今,进入组织、技术体系完善和应用深化阶段。

信息化效应渗入各行各业

经过多年的推动和积累,目前我市城市信息化已初步形成基础设施和重点应用并进、信息产业快速兴起、用户规模持续增长的良好发展格局,信息化效益日益显现。

电子政务方面,基本建成全面覆盖市直机关的政务信息网,接入单位达259个,基本完成市、县电子政务外网骨干网。至2010年年底,全市共发布主动公开类政府信息8.89万条。建立市、县、乡三级互动的网上审批信息平台,行政审批服务进一步提速;在全国地级市率先搭建全市行政执法信息平台,有效压缩行政自由裁量空间;基本建成并推广应用水利防汛信息系统、海洋与渔业灾害预警系统、森林防火指挥系统等业务系统,促进政府效能提升。

企业信息化方面,推进传统制造业企业实施信息化,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承建福建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PASP),建成面向制鞋业和工业设计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皮革和制鞋等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逐渐形成具有较大区域影响力的网上投资贸易洽谈新模式,电子商务日益成为商贸流通的重要模式。

社会信息化应用方面,基本建成“校校通”工程,学科资源网站和教务教学管理系统有效应用。初步建成“数字图书馆”,推进社会保障卡建设和应用,至去年年底,共发放220万张城镇职工居民社保卡和新农合参合农民社保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纪之村”数字化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基本建成并在全市推广使用。

基础信息网络方面,全市已建成覆盖镇村且技术先进、服务多样的现代化通信网络。至“十一五”期末,全市计算机普及率86.3%,数据及多媒体用户超210万户,每百户互联网接入率60.6%,电信IP城域网出口带宽达到320G,市、县、乡三级光纤联网率100%。移动电话用户数超500万户,移动网络覆盖率达100%,实现村村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各项指标均居全国前列。

建议鼓励扶持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

市信息化管理局有关专家指出,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的形势,开拓市场、节约成本、增加利润成为所有泉州企业重点关注话题。电子商务打破时空限制、降低交易成本的优势此时尤为明显,电子商务无疑将成为帮助企业走出困境最为可靠的手段之一。各级相继出台扩大内需等政策及措施,泉州市委、市政府见事早,行动快,也及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切合实际的措施,尽可能从政策上鼓励和扶持企业,同时也把推进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发展列为重要措施之一,帮助企业实现转型升级。

有关专家建议,应扶持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开展信息化,积极为成长型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培训和应用服务,帮助建立企业网站,指导企业开展网络营销;建设完善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包括福建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海峡西岸网上投资贸易洽谈会平台等。另外,我市日前出台的“扩大内需16条实施意见”明确指出,推动外贸洽谈方式由“现场看样”快速走向“网络洽谈”,最大限度节约洽谈和贸易成本,建议支持鼓励更多的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帮助中小企业开源节流,增强应对风险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