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电子政务发展规划(2009—2012年)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电子政务发展规划(2009—2012年)的通知 
豫政 〔2009〕39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河南省电子政务发展规划(2009—2012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九年六月四日

河南省电子政务发展规划(2009—2012年)

  发展电子政务,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增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为更好地指导全省电子政务工作,根据国家电子政务发展总体部署,结合我省电子政务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我省电子政务基本情况

  (一)电子政务推进情况。

  1.网络初具规模。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初具规模,广域骨干传输网络已连接到18个省辖市,省直城域网络基本建成并得到较好应用。21个纵向业务系统依托省电子政务网向下延伸,省直单位电子政务外网接入率已达85%。

  2.业务应用成效明显。省政府办公业务资源网完成了省直单位和市、县级政府等160个单位的接入工作,业务应用进一步扩展,实现了公文的适时交换和信息的自动化查询,提高了联网单位的办公效率。

  省政府综合门户网站于2006年年底完成升级改造,网站功能趋于完善。18个省辖市政府、90%的省直单位和87%的县级政府开通了门户网站。门户网站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各部门公开政务信息、开展互动交流和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载体。河南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已成为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农民获取各类信息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手段,其建设模式得到中组部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推广。金关、金水、金税等“金”字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应用成效明显。

  3.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共享稳步推进。人口计生、科技、文化、广电、教育和公安等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明显成效,政府信息采集与公开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加大,信息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宏观经济、人口资源、企业法人、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库建设稳步推进。

  4.积极开展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等级保护、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和信息安全测评工作初见成效,电子政务密码技术应用范围扩大,密钥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已经通过评审。河南省数字证书认证中心已累计发放证书60余万张,在我省税务、食品药品监管、政府采购和上网实名制等方面得到了较好应用。

  5.政策法规建设趋于完善。相继出台了《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河南省电子政务建设领导小组关于我省电子政务建设总体规划〉和〈河南省电子政务建设领导小组关于我省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豫办〔2004〕8号)、《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河南省电子政务建设领导下组关于推进我省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实施意见》(豫办〔2007〕10号)、《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电子政务建设领导小组关于〈2008—2010年河南省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和〈2008-2010年河南省信息安全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豫办〔2008〕4号)等文件,较好地指导了全省电子政务建设工作。《河南省信息化条例》于2008年10月1日正式施行,为我省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电子政务总体上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但整体缺乏系统性,与国家的总体要求和先进省(区、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1.重识不够,发展不平衡。各级、各部门对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的重要性还没有形成共识,对电子政务促进经济建设、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重大作用认识不足,电子政务建设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别是面向公众的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差异比较大。

  2.体制不顺,多头管理。电子政务建设多头管理,尚未形成主管部门统筹、有关部门协同的工作格局。信息化主管部门长期没有资金调控手段,没有项目监管职能,协调和监管能力弱;省辖市信息化主管部门多数是临时机构,挂靠在不同部门,难以形成电子政务建设合力。

  3.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省到18个省辖市的电子政务骨干传输网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已经存在的业务专网自成一体,网络资源整合困难,浪费严重。部分地方和部门重建设轻应用、重投入轻效益的现象比较普遍。4.监管乏力,安全堪忧。部分省辖市和部门安全意识淡薄,对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作用和密码技术应用缺乏深刻认识,信息安全工作管理机制不健全,组织机构不明确,安全岗位职责不清,没有建立应有的日常管理制度,信息安全监管力度弱。

  二、面临的形势

  (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电子政务成为一种必然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被提升到和交通、能源、水利、环保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正在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并推动着生产力产生质的飞跃。政府工作要适应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就必须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规范和创新政府工作流程,构建网络化、扁平化的政府组织管理模式,为社会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二)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体制改革对电子政务提出了迫切需求。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电子政务作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推动力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战略发展机遇期,成为推动政府职能转变、行政体制改革和廉政建设的重要手段。必须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以电子政务改进、完善政府传统管理手段和方法,有效促进政府职能创新和管理创新,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三)和谐社会建设赋予电子政务新的历史使命。我省是一个资源、能源大省,随着近几年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社会稳定等问题日益显现。我们必须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行电子政务,以电子政务优化资源配置,监测安全生产,统筹协调环境保护和社会稳定等问题,全面促进我省和谐社会建设。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统一网络平台为支撑,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深化应用为主线,以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为重点,以网络与信息安全为保障,开拓创新、务实推进,创新政府管理,提高行政效能,增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打造服务型政府,为实现我省“两大跨越”和中原崛起的战略目标服务。

  (二)基本原则。

  1.统一领导,加强协同。各地、各部门要加强对本地、本部门电子政务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大指导与协调力度,发挥信息化主管部门的作用,努力形成全省电子政务建设工作合力。

  2.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各地、各部门要根据我省电子政务工作总体部署,紧密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科学制定规划,分步组织实施,确保电子政务健康、有序发展。

  3.统一网络,互联互通。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进一步加大网络整合力度,实现网络的互联互通,避免重复建设。

  4.整合资源,促进共享。充分利用现有信息资源,以应用促整合,把存量整合与增量投入有机结合,建立和完善跨部门应用与共享机制,使有限的信息资源发挥更大效益。

  5.需求导向,实用高效。紧密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创新,立足工作实际,急用先行、先易后难,突出重点、深化应用,开发和建设实用高效的电子政务系统。

  6.积极防御,保障安全。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方针,坚持管理与技术并重,以安全保发展,在发展中求安全,坚持信息安全系统与电子政务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实施。

  (三)主要目标。到2012年,建成覆盖省、市、县三级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信息资源整合工作取得显著进展,信息资源交换共享体系、政务信息资源公开和共享机制初步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基本形成;重要业务系统实现互联互通;门户网站成为政府信息公开和服务公众的重要渠道,实现60%的行政许可在线办理;电子政务管理体制和政策法规建设进一步完善,政府信息化管理和应用水平明显提高。

  四、主要任务

  (一)大力推进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设。统一标准,统筹规划,利用现有公共通信资源,整合形成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促进资源共享,有效遏制重复建设。

  (二)深化电子政务应用。紧紧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着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推动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为城乡居民、企事业单位和政务机关加强政务公开提供网上“一站式”服务,增强信息服务能力。选择关注度高、经济社会效益明显、业务流程相对稳定、信息密集、实时性强的政府业务作为电子政务优先支持的业务,重点推动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谐中原与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服务系统开发与应用,全面提升电子政务应用水平。

  (三)推进应用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以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导,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为支撑,统筹规划跨部门应用系统建设,实现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提高电子政务应用水平。对已建成的应用系统,根据相关部门共同的业务需求,运用法规规范、政策引导、行政协调、技术支持等手段,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对新建应用系统,根据业务发展需要统筹规划,把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作为立项审批的必要条件。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推动已联网单位间办公业务信息资源的梳理、发布和共享,加快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和面向社会的在线公共服务工作。

  (四)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全面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和风险评估制度,加强信息安全基础性工作,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强化网络安全管理,保障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加强以密码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安全防护和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建立网络和信息安全监控、应急响应和容灾备份体系,建立和完善保障网络和信息安全的长效机制。

  五、建设重点

  建设省、市、县三级中枢,加快整合形成1个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构建2个支撑体系,完善4个数据库,重点推进12个重要业务系统建设。

  (一)构建三级中枢。各省辖市、县(市、区)要整合建设统一的网络平台,实行统一的网络管理,尽快形成省、市、县三级中枢。

  (二)建设完善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

  1.完善覆盖全省的骨干传输网。在现有电子政务网络基础上,积极推动省电子政务广域骨干传输网向各县(市、区)延伸,完善覆盖全省的骨干传输网络,形成结构完整、功能齐全、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实现各级党政机关网络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避免网络分散重复建设。  图1整体框架图

  2.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内网平台。整合电子政务内网网络资源,建设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省法院、省检察院6大业务网络。由省委办公厅牵头,依托现有网络资源,实现顶层互联互通,满足内部办公和管理决策的需要。

  3.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外网平台。整合完善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外网平台,避免已有网络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省级以下不宜再建电子政务外网。由省政府办公厅牵头,整合省政府门户网站、省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和其他已有外网资源,为各类业务系统应用提供网络支持,满足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需要。

  4.政府综合门户网站群。省政府办公厅负责政府综合门户网站群的建设与管理工作。以为民、利民、便民为宗旨,建设应用系统,加强后台支撑,扩展网站功能,尽快形成集中统一的政府综合门户网站群,使其具备对外宣传、政务公开、在线办事和公众互动等功能,使政府综合门户网站群成为服务公众和企业的重要窗口与纽带。

  5.省辖市电子政务城域网。在现有网络基础上,加快市、县两级电子政务城域网的建设步伐,不断扩大电子政务网络的覆盖范围,尽快实现与省电子政务骨干传输网互联互通。有条件的县(市、区)可以参照“济源模式”,积极开展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应用。

  6.电子政务网络安全管理。省电子政务网实行分级、分域保护。省电子政务内网与其他网络实行物理隔离,省电子政务外网与互联网实行逻辑隔离,电子政务外网连接互联网实行统一出口、统一管理。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建设和管理,应当严格按照国家保密规定执行,确保各级电子政务网络安全运行。  图2 河南省电子政务网络逻辑图

  (三)构建2个支撑体系。

  1.信息交换共享体系。整合信息资源,建设省电子政务内、外网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建立信息资源目录与交换服务体系,制定信息资源基础编码、目录和交换体系的相关标准;制定信息资源管理办法,强化信息资源规范管理;建立信息采集和发布的相关制度,实现信息资源的集约化采集、规范化登记、制度化更新,支持各部门的业务应用与协同。

  2.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整合构建安全支撑平台,完善信息网络、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和管理措施,加强信息安全内容管理和对抗能力建设。建立以密码技术为基础,以身份认证、授权管理、责任认定为主要内容的网络信任体系,推进以涉密、敏感信息加密保护、电子认证、电子政务密钥管理基础设施和电子政务密码应用支撑平台等为主要内容的密码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容灾备份中心和计算机病毒防治、应急处置、安全通报中心。建设网络侦控、密钥管理和信息安全测评系统,创新信息安全技术和产品,为全省电子政务系统提供统一的入侵防御、漏洞扫描、病毒防护、内容过滤等信息安全服务,提高对网络攻击、病毒入侵、网络失窃密事件的防范能力。

  (四)建设完善4大数据库。

  1.人口基础信息库。以公安户籍信息为基础,逐步融合组织人事、人口计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教育、住房和城乡建设、卫生、统计等部门的相关信息,建设以公民身份证号码为唯一标识的全省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实现对全省人口信息的动态管理,为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2.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以工商、国税、地税、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业务数据为基础,建立以组织机构代码为唯一标识的法人单位基础信息数据库,实现对法人单位基础信息的标准化管理和应用,促进法人信用系统建设,为政府和社会公众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服务。

  3.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以航空遥感影像、卫星遥感影像、数字线划图、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图等为主要内容,统一底图和比例尺,建设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加快自然资源、交通运输、城市规划、土地、环保、农林水气、文物保护、地质勘察等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形成全省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基础信息数据库,满足政府管理和服务的需要。

  4.宏观经济数据库。建设和完善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经济形势预测分析、重点建设项目、统计信息、专项普查、物价监测、招投标管理、科技信息、国有资产管理、中小企业结构调整及运行态势等基础数据库,为领导决策、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五)建设12个重要的业务系统。

  1.应急联动和指挥系统。坚持平战结合,建设具备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辅助决策、调度指挥和总结评估功能的应急平台。应急联动和指挥系统纵向连接省辖市、县(市、区)和重点单位,横向连接公安、气象、水利、林业、安全生产监管、卫生等有关部门,全面提高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和处置能力。

  2.信息惠农服务系统。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为依托,以省级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村级服务站建设为重点,整合农业、文化、教育、商务、科技、畜牧等信息资源,建设农业监测预警、农村市场、科技信息服务、村务管理、农村人力资源培训等5个应用系统,为农村特别是粮食核心区提供综合性、专业性、特色性信息服务。

  3.网上审批和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按照推行政务公开、规范权力运行、提高行政效能、创新监督模式的总体要求,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建设网上审批和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广泛推行一窗式登记、一次性告知、一条龙审批、一单式收费的服务模式,对全省各级行政审批事项办理实施全程动态监控。

  4.信用信息服务系统。整合质量技术监督、工商、公安、国税、地税、金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资源,对企业注册、税务登记、行业资质许可、广告、商标、知识产权、产品质量、纳税、合同执行情况等进行管理,构建企业和个人信用系统,实现信用联动监管和公共信用服务。

  5.“平安河南”信息服务系统。统筹公、检、法、司和信访等部门资源,建设包括公共安全、检察业务、司法审判、信访事项等内容的相关管理服务系统,为建设“平安河南”提供有力保障。

  6.企业基础信息共享系统。制定企业基础信息交换和共享目录,建设企业基础信息共享系统,实现工商、国税、地税、质量技术监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企业基础信息的实时交换和比对,提高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能力。

  7.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整合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及人力资源市场等信息资源,建设和完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系统,为公众提供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服务。

  8.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整合文化、旅游、广电、新闻出版等相关部门文化资源,建立具有河南特色的文化资源数字化体系,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加快历史档案、地方志等重要公共文献的数字化抢修、保存及管理工作,建设全省历史公共文献数据库,实现公共文献共享。

  9.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以河南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为主要平台,建设覆盖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高速宽带网络,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信息资源库,形成多层次的资源开发、整合和共享机制,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提供网络信息服务,实现高质量教学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不断满足人们终身学习的需求。

  10.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整合公共卫生信息资源,建设公共卫生数据库,建设覆盖各级卫生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推动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使其具备疫情预警预报、医疗救治、指挥调度、信息发布等功能。

  11.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完善省、市、县三级环境自动监控平台,建设环境应急监测与指挥系统和饮用水源地水质、环境空气质量、城市污水处理、重点污染源等自动监控系统,提高全省环境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自动化水平。

  12.城市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整合城市规划、建设、房产、城管、交通运输、国土资源等部门资源,建设城市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城市规划、市政设施等信息资源共享。加快社区综合管理服务系统建设,整合公安、工商、民政、卫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人口计生等部门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综合服务。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电子政务建设对实现“两大跨越”和中原崛起战略目标的重要意义,把电子政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加强对电子政务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大协调力度,完善电子政务推进机制,按照合理布局、集约发展、整合资源、信息共享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本地、本部门的电子政务工作,做到领导到位、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各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作用,认真履行各自职责,积极推进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各省辖市要理顺管理体制,加强规划管理。各级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上级信息化规划和本行政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信息化发展规划,报上级信息化主管部门备案,由本级政府批准后实施。省直各单位要确定1位领导具体负责本单位的电子政务建设工作,明确工作任务,划分工作责任,加快部门电子政务建设,真正把电子政务工作抓牢抓实,抓出成效。

  (二)明确责任。明确省信息化主管部门和各单位信息化管理机构的职责。依托电子政务内、外网资源,建立信息资源管理中心、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和密钥管理中心。省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负责统筹规划、制定政策、调配资源和督查落实施电子政务项目。信息资源管理中心负责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整合和共享工作,为跨部门的业务系统提供技术支撑。信息安全测评中心负责全省信息安全产品、系统安全测评和风险评估等工作,涉密信息系统的测评和风险评估由保密部门负责。密钥管理中心负责电子政务内网和外网所有密码的生成、配发、使用、销毁等工作。各省辖市、县(市、区)要按照构建三级中枢的要求,完善各自的信息化主管部门及支撑机构。

  (三)加强资金、项目管理。各地要加大对电子政务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鼓励电子政务外网建设的服务外包和市场化运作,减少基础性投资。要科学、有效地使用电子政务建设资金,避免重复建设。所有省财政投资的信息化项目须经省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初审并提出意见,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综合平衡后按程序审批下达。政府部门自筹资金建设的信息化项目,须报同级信息化主管部门备案。使用上级财政性资金建设的信息化项目,建设单位须抄报同级信息化主管部门。在省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基础性、综合性和跨部门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并根据发展需求逐步增加。电子政务建设资金、运行维护费用要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分级解决,骨干传输网络运行维护费用下管一级。涉密信息系统、密码应用系统建设应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执行。

  (四)建立绩效考核机制。按照强化社会管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总体要求,着力推行电子政务项目绩效考核,制定量化指标及评价标准,建立公众评议、专家追踪考核和主管部门日常监督评议相结合的考核机制,对电子政务建设、运行维护、应用和为政府系统以及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情况进行综合、全面的考察与评价。加强对财政投资信息化建设项目应用效果的评价,督促项目发挥效能,考核结果应作为项目建设和运行维护经费申请的重要参考依据。省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绩效考评办法。

  (五)完善政策、法规、标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国务院令第492号)、《公安部国家保密局国家密码管理局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关于印发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的通知》(公通字〔2007〕43)、《河南省信息化条例》和省国家保密局《关于转发国家保密局〈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分级保护管理办法〉和〈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分级保护技术要求〉国家保密标准的通知》(豫保局〔2006〕2号),研究起草信息公开、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和网站管理、电子认证服务、信息安全检查测评等地方性法规草案。加快推进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电子政务标准。严格执行《河南省信息化条例》的有关规定,及时查处相关违法行为,维护信息化管理秩序,确保电子政务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六)加强培训与宣传。要加快电子政务专业队伍建设,加强对信息采集、共享、应用和安全等方面专业人员的培养,加大对相关公务员的培训力度。人事、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要创造有利于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环境,充分利用党校、行政学院及其他教育培训机构,建立全省公务员电子政务教育培训体系,努力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管理、精业务的复合型电子政务建设和管理人才。及时总结和宣传推广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多层次、多领域宣传信息化工作,提高全民信息化素质,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