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市发展计划委员会
吴江市信息化办公室
(二○○三年十月二十五日)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领域和突破口,得到各地的高度重视。许多城市已把推进信息化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新主题和新动力。随着我市经济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设以全面信息化为目标的数字化城市——“数字吴江”已成为全市信息化建设的战略至高点。为了进一步明晰当前及今后我市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思路,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市计委、市信息办在对我市城市信息化建设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数字吴江”建设的全景构想及建议,供领导参考。
一、信息化发展现状
市十届四次(扩大)会议明确提出2003年为“信息化启动年”,从而吹响了全市信息化建设的号角,我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宣告成立,进一步加强了对全市信息化工作的指导和部署。通过“信息化启动年”各项建设工程的有序推进,为我市城市信息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网络基础设施比较完善。随着通信领域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市通信网络主干基础已全面由模拟向数字化方向转换,设施建设进一步到位。电信和广电两大本地服务商已形成全市宽带光纤全覆盖,同时在宽带接入领域,网通、移动、联通、铁通等新兴服务商已进驻我市并开展相关数据通讯接入服务,通信服务多元化发展的格局进一步确立。宽带上网接入业务发展迅速,全市已建成智能宽带小区42个,小区局域网、ADSL、有线电视双向网(HFC)、光纤接入等方式均可供企业和家庭申请接入,盛泽镇已在全市率先开通有线数字电视,提供29套数字信号电视节目。
信息消费能力持续增强。我市本地电话交换机容量已达到38万门,固定电话用户27万户,城乡电话主线普及率达40.65号线/百人,无线市话小灵通上半年完成放号3万门,移动电话用户已超过30万户,平均每2.6人拥有一部手机。有线电视用户14万户,有线电视网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家庭宽带用户增长迅速,全市上半年新装宽带用户4100户,总计约有1万多户家庭可享受到便利的宽带上网服务。全市银行信用卡发卡量一举突破90万张,银行网上查账和电子支付功能成为百姓生活密不可分的理财手段。
信息产品制造业强势推进。经过10年的发展,我市成功抓住全球制造业大转移的契机,以经济开发区为载体,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全省七个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目前区内93%的外资企业从事IT产业,自我配套率达到90%以上。区内IT产业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76个,区内已落户世界500强企业3家,有20多家国际上著名的IT龙头企业,其中台达电子、华宇电脑和中华映管总投资均超过1亿美元。吴江经济开发区已成为国内电脑及电脑周边、光电子、通讯及网络、新型电子元器件主要生产基地。今年1-6月份,市开发区注册外资5.4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86亿美元,预计全年可完成进出口额40亿美元,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以外向型为主导的信息产品制造业已成为我市经济的增长极。
光电缆板块做大做强。以七都、芦墟镇域经济起步的光电缆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我市三大支柱产业之一。2002年获国家科技部批准的“国家火炬计划吴江光电缆产业基地”称号,拥有亨通、永鼎两家上市公司,全市光电缆生产企业40多家,电缆生产线168条,年产能2500万对公里;光缆生产线31条,年产能300万芯公里,产销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近两年来我市光电缆产业发展不仅依托量的增长更有质的提升,永鼎集团博士后工作站和亨通集团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相继挂牌成立,掺饵放大器、光纤复合架穿梭地线光缆等研发项目正在开展,通过企业生产与研发的结合,我市光电缆生产企业进一步掌握产业领域的核心技术,成为我市光电缆产业进一步提升竞争力的核心动力。
电子政务全面启动。电子政务建设是今年我市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工程,也是城市信息化的突破口,市财政划拨专项建设资金500万,按照“一站两网”的建设构思,“党政信息网”和“中国吴江”政府门户网站已全面启动。党政信息网自今年3月投入建设以来已完成80%的建设工作,全市光纤宽带政务专用网络已初具规模,电子公文转输平台、视频会议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平台已经开发完毕,相继进入安装调试阶段。到今年年底,党政信息网将全面投入使用,其网络设施和应用平台将承担起“数字政府”的基础。“中国吴江”政府门户网站以体现政务服务为宗旨,立足建设一个实现统一信息发布、集中信息存储、专业系统管理和便捷网上办事的政府门户网站,网站10月20日正式开通,成为我市政务公开最集中、最完整、最权威的互联网网站,充分构筑起社会和政府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为进一步实现面向社会的“一站式、一网式”在线政府电子化服务打下坚实基础。
电子商务打造亮点。“全国十大专业市场”之一、“江苏省十大市场”之首的我市盛泽东方丝绸市场,在立足有形市场的基础上,在网络商务领域再次抢得先机。今年东方丝绸市场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正式提上日程,将在三年内融资500万元构建全国纺织电子商务龙头,着力打造一个国内一流与国际接轨的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东方丝绸市场在网络商务领域的二次腾飞。与国内大多数商务网站有了信息流再去营造物流、资金流不同,我市的电子商务平台依托传统行业已形成的物理市场做支撑,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紧密结合,虚拟商务与现实商务相得益彰,交相辉映,令本已具竞争优势的东方丝绸市场更具竞争力。
信息技术应用日益广泛。近年来,我市信息技术应用领域不断拓展,金融、税务、海关监管、社会保障等领域信息化应用已取得显著成效,市经济开发区经海关总署批准成为全国首家加工贸易联网监管区,市国税局纳税信誉等级信息化管理系统得到国家税务总局的充分肯定。我市骨干企业亨通、永鼎分别引入金思维和金蝶ERP系统,盛虹、科林、新民纺织等企业信息化管理也取得了明显成效。2002年亨通集团公司被列为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示范企业,今年吴江丝绸股份公司也被列为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试点企业。企业信息化已经逐渐成为提高企业科学化管理和产品技术创新的有利武器。同时,企业上网意识已经普及,全市约有3000家企业在互联网上开通了企业网站,进行企业形象展示、产品宣传、网上接单等不同层次的网络化应用,网络应用已经成为企业了解行业信息,提升企业市场反应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难点
我市信息化建设在抓住机遇全面建设的同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
(一)电子政务:功能服务不足
我市电子政务建设于今年全面启动,围绕“一站两网”建设规划,党政信息网工程、“中国吴江”政府门户网站、部门办公自动化、业务信息化等建设项目相继展开,由于起步较晚,电子政务各领域内的建设仍属于初级阶段,除有关执法监管领域外,电子政务的效率提升和服务功能的体现还较弱,有待于进一步的调整和深入开发,解决好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过程中的问题。
(二)电子商务:投资主体单一
我市电子商务平台以盛泽东方丝绸市场电子商务平台为龙头,存在着投资主体过于单一的问题,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镇财政经费,一方面确实可以保证商务平台的有力推进,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市场化程度不足的问题。在建设过程中应适当采取多元化融资机制,走市场导向性建设,以规避投资风险。
(三)信息资源:集成共享度不高
在推动我市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已成为当前建设的难点之一。当前我市信息化建设存在数据资源较为分散,信息集成共享度不高的问题。城市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体系,需要资源部门的参与和全力配合,在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存在认识滞后和意识壁垒,至使信息资源难以整合,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的情况较为突出。另一方面,现有信息网络和应用网络之间缺乏互联,进一步造成信息隔阂,大量有价值信息闲置。此外,目前我市信息资源尤其是大型的公共数据库和专用数据库开发滞后(如地理信息数据库等),社会可利用的信息资源不足,将成为今后信息化进一步建设的主要难点。
(四)信息服务:滞后于信息化需求
我市目前为止未引进和培育具有软件开发实力的上规模技术型公司,在信息化项目实施过程中缺乏本地化服务,未能形成软件企业与城市信息化同步发展的互动格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开展以及建设质量的保证。
三、全面打造“数字吴江”的发展目标
当前,城市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国内诸多城市相继提出建设“数字城市”的口号,“数字苏州”的总规分划也已于今年正式出台。数字城市建设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和发展方向,我市的信息化建设要实现跨跃式发展,就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把“数字吴江”建设纳入推进全市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来谋划。“数字吴江”战略关系到全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是实践“三个代表”、加快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具体行动,也是实现“富民强市”,实践“两个率先”的重要举措。我们应及早规划,尽快建设,在未来的区域经济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数字吴江”的发展目标是:
通过几年的努力,到2006年,建成城市信息化所需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以及基于这些基础设施上的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体系,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夺全市经济之冠;信息化搭载传统产业,传统产业的信息技术改造取得明显成效;电子政务进入应用阶段,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办公和行使行政职能全面网络化;电子商务健康发展,东方丝绸市场电子商务平台实现赢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普遍提高,初步实现现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主要领域的广泛应用;信息服务领域得到发展,社会信息服务能力有较大提高,基本普及家庭上网;初步构成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开放的、共享的、效益显著的城市信息系统,使我市信息化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大大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到2010年,基本建成“数字吴江”,城市将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高速、宽带、交互、智能化的信息基础设施遍布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生活各领域,信息高速公路将通向所有工商企业、机关事业单位、文教事业部门和城镇居民家庭;社会服务领域全面实现信息化、网络化,在社会保障、经济生活、行政监管、公共安全等方面,全社会可享受“数字吴江”便捷、广泛的信息服务,使吴江成为深厚文化底蕴与现代电子信息有机结合的现代化城市。
(一)“电子政务”,力塑网络化政府
“数字吴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本质是利用信息技术对社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由于政府掌握着80%的社会信息资源,因此政务信息化在“数字吴江”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应用主导、突出重点、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建设原则,我市政务信息化建设在“一站两网”规划体系下分三期实施:
一期工程(2003年12月底完成):建成“中国吴江”政府门户网站,使网站成为发布政务信息和社会信息的权威性网站,初步形成电子政务对外服务窗口。完成全市党政信息网网络建设,网络接口布到全市各级党政机关,把分布在全市各部门的计算机或计算机局域网通过光纤联接在一起,逐步实现各部门之间信息的互连互通,实现资源共享。开通公文转输和决策支持系统应用平台,建立各类数据库,在网上实现各类信息的上报、汇总、统计、查询、公布等功能;建立内部电子文件交换、电子公告、电子论坛、电子刊物等系统;建立视频会议、视频电话、视频资料的查询点播(VOD)等系统,使各级领导能及时掌握各种动态信息,了解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及时准确地做出决策。同时着手制定数据标准、规范和数据共享政策,对政府部门现有数据库进行规范化改造和整合。
二期工程(2004年6月完成):党政信息网实现与苏州政务网互联,实现公文的无纸化传输,停止使用纸质公文;逐步开发各种应用,以实现网上公文流转、文件管理、档案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和结算等功能。同时,根据需要及其他各有关部门信息化建设实际情况,积极创造条件,推动各应用子系统的开发,并着手进行各部门子系统的接入。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局域网实现与进驻中心的各部门联网,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事务的办事效率。
三期工程(2006年完成):将现有“中国吴江”政府门户网站改造成“数字吴江”网站,基本建成网上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全面实现网上互动式政务服务,实现网上报批、网上查询,实现“两头在外”的电子政务格局,使政务网更好地为公众服务,为社会服务,树立高效、廉洁的政府形象。
(二)“电子商务”,开启数字化经济
我市电子商务建设要坚持“以商为本”的特点,利用电子商务技术使传统产业得以提升和发展。在“政府倡导,市场推动,企业运作”的方针下,大力发展行业性电子商务平台,特别是各专业市场,要着力依靠传统物流、客户群、科研和产业等作为基础,通过电子与商务相结合,使商务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以全面提升传统产业结构。
电子商务在发达国家已成为经济活动的重要方式,非典再次给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全新的契机,我市电子商务要借产业集群优势,以东方丝绸市场电子商务平台为代表的示范性工程为引导,全力推进商务领域信息化建设。首先要以东方丝绸有形市场为基础,分阶段逐步建成全国信息化水平最高、物流规划最大、产品最多、功能最全的现代丝绸物流中心和国家级丝绸行业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并逐渐形成具有世界影响的国际性平台。加强与之配套的物流体系、支付保障体系、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以保证电子商务平台的不仅仅停留于信息平台这一简单应用,实现真正的网上商务。我市各专业市场,以东方丝绸市场电子商务平台为试点模式,逐步建设以专业产业为延伸的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建设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以信息化管理为主要手段的现代化管理体系,实现专业市场和集群产业在产、研、销方面的国际化接轨,适应信息时代商务经营的新变化与新发展。
(三)“数字化工业”,展现新型工业化之路
信息化目前被公认为是当代最先进的生产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数字吴江”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工业是吴江立市之基,也是强市之本,做大做强工业、快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则是我市经济建设的当务之急。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进一步发展我国经济,必须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我市走新型工业化之路,一方面积极依托外向型电子信息产业,努力向创建国家级开发区和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更高目标迈进,抓紧推进“一区三园”即加工贸易联网监管区、电子资讯产业园、科技人员创业园和日资工业园的建设,培育壮大已初具规模的电脑及配套产品、光电子、微电子三大IT产业,使吴江的IT产业具备持久的竞争力。另一方面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丝绸纺织、光电缆等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开展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示范建设,使信息技术运用在企业研发、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特别是提高传统产业的信息化程度,增强我市企业竞争力。围绕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这个发展主题,形成我市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两个经济增长极。
(四)“信息化生活”,演绎精彩新篇章
丰富精彩的信息化生活是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指标。“数字吴江”以服务全社会,信息化在全社会的广泛应用为主要目标,在“数字吴江”规划指导下,大力加强面向社会公众领域的信息化建设。首先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建设和改造步伐,以后凡新建的规模住宅小区都必须与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同步进行。其次,推动一大批社会领域的信息化应用平台建设,到2006年,实现为市民提供快捷方便的宽带上网、网上政务、网上金融、网上教育、网上购物、网上点播、机车船票预订等信息服务。
六、打造“数字吴江”的主要措施
“数字吴江”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性任务,是一项跨领域、跨部门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配合和协作,必须加强领导和规划,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全社会各领域的优势和力量,形成全市信息化建设的整体合力。为此,我们提出如下措施和建议:
(一)健全网络,整合资源,互通共享
我市信息化工作,正将由局部推进转变为整体推进,其主要表现在:网络平台的整合化趋势;数据资源的共享化要求;网络服务的互动性应用;安全、认证、标准规范的强化保障。“数码吴江”是一个跨部门、跨领域的整体性工程,单一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可能牵涉整个全市网络的互动,因此建设整合的网络及信息资源互通平台是其基础。为避免再建“信息孤岛”,一方面要抓好硬件网络的互联互通,另一方面要重点抓好资源的集成和共享,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据互通。目前以党政信息网为网络平台的政务内网建设已基本满足今后一段时期电子政务对网络的需求,同时,依托公众网络的快速发展,全社会网络的普及已指日可待。今后的重点任务是加强各个互通网络的数据资源的共享和利用,特别是加强政府资源的整合共享力度,通过信息化重点工程的推进,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
(二)建设平台,推动应用,发挥功能
打造“数字吴江”的关键是要有一批信息化应用平台来做支撑,从全局的角度来考虑,我市在今后一段时间必须加快启动一批与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化工程。要立足以政府信息化为突破口,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内提高行政效率,对外提升服务水平。积极推进电子政务“一站式服务”工程,社会保障“一卡通”工程,行政监管“一网通”工程,以及在商业消费、生产生活等社会各领域内信息化建设,使我市各行业各领域都能享受到便利的信息化服务。
(三)重点突破,稳步推进,形成特色
“数字吴江”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不能盲目大干快上,不搞花架子,要以理性的思维来指导“数字吴江”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化建设慢不等同于落后,快不等于领先,近期我市建设的重点在于若干个关键领域内的突破,如电子商务、电子政务领域,在实施过程中,要努力寻求对关键技术和关键领域的重点突破,要以创新的思路来引领重点工程的建设,使我市信息化建设如同我市板块经济一样形成鲜明的个性特色。
(四)广筹资金,加大投入,创造效益。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数字吴江”建设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因此需要较大的、持续的投入。一方面政府要继续对信息化建设中的重点工程作财政立项,给予必要的经费投入;另一方面要根据“政府引导性投入、企业化运作”的建设经营模式,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信息化建设,引导社会资金、民间资本投向信息产业及信息技术应用项目。鼓励市内各商业银行优先考虑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企业和项目提供贷款。加强产业化和市场化运作的培育,建立起良性循环的机制。
(五)内外交流,加强合作,提高水平。
“数字吴江”建设不可能处于孤立和封闭的状态,应大力加强国内国际交流和项目合作,促进我市信息产业发展。采取组织互访、专题研讨、技术合作等多种形式相互交流建设经验,建议将“数字吴江”建设项目列入友好城市间的交流计划,提高城市建设水平。
(六)搭建载体,引进人才,培育产业
我市要注重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载体建设,加快软件项目的引进和开发,大力引进研发机构和软件企业。通过学习昆山等周边城市建立留学生创业园的做法,着力为我市引进和培育软件开发及高技术研发为主的科技型产业,努力为各类高技术人才在吴江落户创业提供良好环境。
当前,城市信息化领域的竞争已经全面展开,长三角区域以上海为龙头,浙江、江苏紧随其后,信息化建设生机勃发。信息化程度已成为城市投资环境、政府效率、商业活力以及综合竞争力的具体体现。在新一轮的发展较量中,我市必须把“数字吴江”建设作为实现跨跃式发展的重要策略来考虑,以顺应信息时代、信息经济的发展方向,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来促进工业、农业、服务业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加速实现“两个率先”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