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瑜读《中国农村市场信息概论》感想
来源:电子政务 更新时间:2012-04-14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农业部信息中心原主任方瑜读《中国农村市场信息概论》感想 
   与郭作玉主任认识了很长时间,应该说有10多年吧。郭主任出身农村,对农民有深厚的感情。他曾经长期在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工作,积累了从事农村调查的深厚基础。另外,他在部门办公厅和部长办工作,积累了很强的归纳和总结能力。特别是在信息中心的工作实践中,他又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我觉得,由他来写这本书,既顺乎情理,又有很强的优势。而且,我特别注意到,在该书的修订版中,他在很多的案例和观点上又作了调整。我觉得这就是一种研究。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是一个广泛的社会实践,我们在这个社会实践中,不断地有新的问题提出,我们面对的环境不断地扩大,所以我们就需要不断地继续深入研究。

  我觉得,我们这个读书会非常好。特别是“信息化的知与行”这个主题,看来是系列化的,我觉得这个主题定得非常好,结合到了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经过了多年广泛的实践,如何从行到知,然后再从知到行,现在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是一个广泛的、永久的话题,或者说是课题。作者抓住了现在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市场信息服务。我的理解是,他的市场信息服务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

  目前,实际上我们面临着这样的突出问题:一方面,亿万农民从计划性的公社社员的身份(实际上就是打工的、挣工分的),现在变为独立自主经营。他们过去没有接受过市场经济的洗礼,那么现在他们面对着市场经济的各个方面,怎么样去适应?另一方面,从我们政府来说,过去我们的农业技术推广是一种计划的模式。实际上,在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这种情况下,那些推广技术员实际就等于是企业的一个技术部门,他在坚决地按照党的政策执行。让你种棉花,我就会帮你把产品卖了。所以,现在转到农民自主了,如何为他们服务?直到现在,这还是我们非常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那么,实际上整个的服务体系,也需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转变。所以,正如郭主任所说的,抓住了市场信息服务,就是牵住了“牛鼻子”。我觉得,市场信息服务,确实是我们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一个“牛鼻子”,它起着很重要的带动作用。比如说,刚才梅方权老师讲的,现在农村信息化很多内容,特别是农村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那么给我们提出很多新的课题,包括我们党员远程教育、文化书屋。但是,我在基层观察,这些东西要推得开,让农民能够接受,其前提条件是它要和农业市场信息服务,或者是综合的信息服务、农业的信息服务结合在一起,否则,农民是不接受的。你光去讲,我去占领文化思想阵地,凭什么呀,更多的是要为他提供信息服务,如刚才讲的“授渔之道”,他愿意接受。这样,我们党去做农村的工作就好做了。因为现在,如果你再不加强对农村的公共服务的话,那么党在基层的政权就难发挥什么作用了。对于农民最需要的,我在基层进行了调研:他们说是他们的生产基础,就是市场信息。所以凡是党员远程教育、文化书屋做得好的,都是跟这个市场信息有关。山东有个经验,就是供销社搞连锁店,最后是和农业推广相结合,这事才做得成。

  郭主任在书中明确提出了再认识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这个提法非常好。我认为,面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这个大范畴的东西,现在面临一个我们再认识或重新认识的需要。因为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是个十分复杂的事情,它具有多重目标、多元参与,其工作内容交织着。所以,这些认识导致了对推进方法上的种种争论,现在特别需要理清这些概念,确定我们的方向和目标,以致按照这个主要方向和主要目标来产生一系列推进方法。

  第一,目前在农业和农村信息化上还存在着很多似是而非的认识。比如说,现在特别流行的一句口号,叫做“政府为主导,市场化运行”。首先,这个事不是随便喊喊就行了。政府主导,主导什么?我认为政府主导,恐怕更多的是政策、环境,环境也包括政府的监督和规范,这是政府的主要责任。而不是说你搞的就是个项目,搞的就是个市场,更不是你配电脑、上网。特别是市场化,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是市场化还是运用市场机制,这是两个不同的含义。实际上,农村信息服务就是为他人利益而做的。现在,产生的利益是否能够达到了支撑我们市场信息服务运行的能力,现在还看不出来。所以,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第二,农村信息服务站,需要由“输血”转为“自我造血”。首先,“输血”这个词就不好,输血是对病危的病人实行一种抢救的措施,没有一个人是天天靠输血活着的。农村信息服务站,它自我造血还是增强它的生存活力,这两个概念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些都值得研究。例如,前两天北京市搞爱农驿站的验收,负责运营它的公司跟我讲了一些情况,感触很大。它是运用代收费来帮助运营的,这个代收费并不是说服务站的运营经费完全靠代收费就都能够解决了,代收费的好处是什么呢?就是说,如果单纯从事信息服务,就不可能天天开张;若有了代收费,就可以天天开张,而且不开张农民就不答应了。因为农民在跟前就可以去交费,他就不愿意到镇里去交费了,这是服务站存在的一个必要性。所以,我们为什么现在提倡一站多能,多个服务站合一啊,就是这么一个来由。你如果去基层看看,这是最浅显的道理。但是,我们有时候坐在上面,去讲一套东西,可能与这个现实不大切合。

  第三,关于集中化的平台好还是分布式的平台好,这个也是一个永久的争论话题。宁夏、吉林建设的都是集中化的平台,这样的平台有很多好处并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是,我最近到广西看,这个集中化的平台在某些场合就不行。比如12316变成在全省集中化去建设。实际上广西最起码有4个山峰,在个别地方隔着山就听不清信号。而且,我这次去弥补了它的一个方向,我东西南北都去过,它各地的生产情况各异,与吉林、宁夏又不太一样,那儿是大片土地,基本上是一种模式生产。所以来说,在广西,可能建分布式平台就有道理。集中分散是看能不能解决一些问题?所以,我们对许多问题还需要很好地进行理论上的研究和探讨。我非常赞成郭主任最后提出的建议。

  对于相关的研究工作,我觉得农业部门特别是信息中心,倒应该更多地、更好地担当起主要的责任。这些年来我们农村工作在大的政策上没有出什么大的偏差,没有走大的弯路,这与不是单纯从理论出发的调研考察有非常大的关系。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农业部门,我们既有责任又有优势。在我原来当农业部信息中心主任的时候,曾经有过这个想法,但是当时没有这个条件。现在有关部门能不能拿出一点经费(其实不要很多),就像我们的监测预警那项工作一样,信息中心能有那么两三个点(也不一定非要成立什么机构),有这么几个专门的人员超脱出实际的技术工作,去研究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问题,而且让他们长久地跟踪下去。如果这些研究工作交由科研单位、一些学校去做,那么这些工作很难做好,因为这也有一个可持续进行的问题。但是,这些研究工作不是光靠这几个人,需要与社会力量广泛地合作,吸取他们的研究成果。这算是一个建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