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儒敬读《中国农村市场信息概论》感想
今天很荣幸能与大家一起共享《中国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概论》的读书乐趣,也很乐意把我对这本书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一、缘
200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吕国文处长那里见到了《中国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概论》这本书,很有新鲜感。我经常研读、学习有关知识工程、WEB服务、3S技术等方面的国内外论文、论著,也经常搜集、整理、调研我国农业与农村信息化方面的相关材料。但是我发现,没有相关资料能全面、清晰、系统地展示我国农村信息化的相关工作。
从事科研很难把握需求。研究农业与农村信息化,而不了解国内农村信息化各级政府、科研单位、信息资源的现状等具体情况,就有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感觉,而这本书给出了全面介绍。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认为读这本书非常必要。我认真地读完全书,受益颇深。当时市场上很难买到此书,也是一个“缘”字,后来有机会见到作者本人,强烈建议此书的再版。
2008年12月,我在安徽农业大学做了个“农村信息化技术瓶颈与对策”的讲座,主要介绍本书“务实篇”、“展望篇”的相关内容,反响热烈。
书是知识的载体、智慧的媒介,书最终是书友的“缘”。《中国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概论》的再版也让我们今天有机会相聚在一起交流与学习,这也正是一份“缘”。
二、术
该书作者曾演绎一个“点金术”的故事,这个故事后来对我的教学、科研都有很大启发,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我对此书本身的理解。故事说的是仙人或有本事的道士可以点石成金。黎民众生都想多要他们点出的金子;聪明的人却想要仙人或道士的手指,因为有了手指,可以点出很多的金子;更聪明的人,则想学会仙人或道士点金的“术”,因为手指不会永存,而学会了“术”,可以长久使用,功能更强大。
连续4年的“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推进农村信息化,指出“按照求实效、重服务、广覆盖、多模式的要求,整合资源,共建平台,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加快农业信息技术建设,用信息技术装备农业,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推动农业信息数据收集整理规范化、标准化”,等等。《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加快农业信息技术集成应用,重点开展农村远程数字化、可视化信息服务技术及设备研发”。
正如作者在“绪论篇”中强调的一样,“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改革与发展的要求,经济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要求,适应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农村信息服务将为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改造孕育新的革命性突破。对全面提升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农业持续高效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行业上我国农业信息化与工业信息化发展有较大差距,从地域上我国东西部存在数字鸿沟,由于文化程度的差别以及经济承载力的薄弱,农民成为信息时代的弱势群体。以农业为应用背景、农村为实施环境、农户为服务对象的信息化建设面临其固有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我国农村信息化的实施与工业信息化、国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等相比具有更大的挑战性,同时也决定了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农村信息化建设更是以群众为主体、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化大工程。它需要大规模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需要低成本、傻瓜化、普适性的农村信息服务关键技术,但更缺少农村信息服务的方法论。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博士在《信息化理论体系基本框架的研究》(《电子政务》2009年第2-3期)一文中就曾强调这个问题,他认为“在研究信息技术的时候,人们往往容易重视信息技术中的硬技术,如计算机技术和微处理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而忽视其中的软技术。软技术是组织和使用硬技术的技术,如方法学(methodology)就有很多讲究,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中国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概论》这本书,不仅明确给出了“信息化、农业信息化、农村信息化、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等基本概念和农村信息服务的意义,还详实地总结了国家各部门农村信息服务内容、形式、方法和主要成效,以及地方农业系统开展农村信息服务的总结、经验和各种典型的案例;更在思考篇中交代了许多关于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情况分析,农村市场信息资源开发,农村市场信息分析预测,农村市场信息发布、传播与利用等方面的方法。
这本书是我国农村信息服务的方法论,也正如作者在书中讲的“术”的故事一样精彩,《中国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概论》是我国实施农村信息化的“术”。
三、灯
中国科学院的办院方针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创新贡献。我在的研究团队在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研究的道路上走了20多年,取得了一些成果,也有成功的经验,但更多的是失败的教训。其根本原因是没有把握住“科研需求”。科研方向必须紧紧围绕科研需求,这一点我们深有体会。
2006年5月,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在视察合肥研究院时强调:“科技人员要为国家解决‘三农’问题分忧,做出应有的贡献,要把我们的论文写到大地上,在那里生根发芽结果”。可分哪些忧、如何分忧?国家需求在哪里?“三农”需求在哪里?结什么果?国家各部委、地方省市县、科研院所、涉农部门、民间组织与经济实体做了哪些工作?国家农村信息服务的现状与基础,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国家农村信息化有哪些技术瓶颈、政策瓶颈,等等问题让人困扰。这本书给了全面的回答,这正是我们开展农村信息化研究迫切希望知道的“科研需求”。这本书是一本系统、全面、深入地展示国家农村信息服务全貌的“知识地图”,一本珍贵的经典著作,一盏需求牵引科研方向的“灯”。
每年围绕农业与农村信息技术研究的博士毕业论文有10多篇,硕士毕业论文30多篇。2008年,在我评审的论文中对该书已有不少引用。尤其是今年的毕业论文,从开题到论文初稿,课题意义、我国农村信息服务现状乃至论文展望,对该书都有大量引用。
四、泉
作者在“展望篇”进一步理清了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的本质、定位以及长期性与创新性问题;引入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提格利茨信息不对称理论,提出农村信息服务的本质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作者以农贸市场买菜、劳动力市场供求、战争与SARS,乃至我国三年自然灾害等具体事例,具体分析了信息服务对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重要性。
更让我感到了不起的是,作者提出“农村信息服务有利于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矛盾”的观点。因为,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过,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在社会上表现为单个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对立,这种矛盾的日益尖锐必将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因而资本主义将必然灭亡。列宁当年据此理论观点,甚至预言资本主义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但现在看,资本主义好像发展得也还可以,其基本矛盾没有过度激化。这是因为,世界范围内信息技术及信息化快速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帮助实现了经济信息的高度透明,有效地缓解了资本主义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同时政府根据信息对称加强了调控,当然也就缓解了资本主义灭亡的过程。作者从“信息对称”全新的观点解释资本主义的发展问题,把信息服务的作用提升到这样的高度,可见作者分析问题之深度。
五、愿
正如作者所说:“我国农村信息服务工作还是初创时期,服务水平及效果还是比较初级的,需要进一步提高,急不得”。我国农村信息服务还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信息淹没”问题、“信息孤岛”问题,等等,农村信息化依然面临巨大的挑战。
愿《中国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概论》能不断引领农村信息化发展,点缀出我国农村信息化更加美丽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