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化推进流程再造 四川省凉山州局(公司)烟叶“一卡通”系统研发纪实
余坤、徐莹
2009年5月,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烟草专卖局(公司)烟叶“一卡通”系统研发成功,并荣获当年度“凉山州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0年,“一卡通”系统被科技部立项为“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烟叶“一卡通”为何如此备受关注?其研发情况是怎样的?带着这些疑问,笔者走进凉山州局(公司)信息中心。
果断决策
简单来说,烟叶“一卡通”就是将烟农的合同卡与银行卡合为一张卡。“一卡通”的使用既能确保烟农身份的真实性、规范烟叶收购秩序,又能为烟农提供更多便利,实现烟叶收购、补贴发放的“一站式”服务。
“烟叶‘一卡通’系统问世前,全州10多个县(市)200多个烟叶收购站点开展工作几乎全部依靠烟叶收购终端机。”凉山州局(公司)信息中心主任李文杰介绍起了“一卡通”系统投入使用前的情况。他说,烟叶收购终端机通过电子秤采集烟叶重量、司磅员手工输入烟叶等级的方式完成烟叶收购,工作人员利用存储在终端机中的烟农合同信息与烟农IC卡合同信息进行比对,进而履行合同管理等职能。
终端机投入使用后的近4年时间里,问题不断出现。终端机虽然代替了手工操作,但不能实现流程化、痕迹化管理;终端机只能对司磅环节进行监督,使得信息设备状态、烟叶质量和数量等信息与烟农、烟站工作人员的信息无法实现有效匹配。此外,烟农IC卡功能单一、数据存储量小,不能全面实时地反映烟农基础信息和种植合同信息。信息化手段的落后给凉山州乃至四川省烟叶生产的发展带来了阻力。
为提升服务烟农水平,四川省烟草专卖局(公司)通过综合分析各市(州)局(公司)反映的问题,决定研发一套能够融合烟农户籍管理、实现流程再造的综合信息系统,并指定凉山州局(公司)为研发试点单位。
2009年1月,以分管信息化工作的副经理尹健康为负责人、信息管理中心员工为骨干成员,凉山州局(公司)烟叶“一卡通”系统研发项目组正式成立。
自主研发
为了走出一条新路子,凉山州局(公司)项目组结合全市系统实际,在研发前进行了详细调研和科学论证,确定了信息系统的研发方向,即从加强管理角度,系统要有效解决现有问题,规范收购秩序;从优化服务角度,系统要简化烟农办事手续,增加对烟农服务项目,切实维护烟农利益;从社会发展角度,系统要实现质量闭环管理,有益于烟叶生产发展,有益于增加烟农收入。
方向定了,关键在于过程的跟进。很快,凉山州局(公司)项目组收集到了全国重点烟叶产区烟叶收购信息系统的相关资料。通过认真比对,项目组发现这些信息系统大致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以国家局基础应用软件为代表的烟叶生产经营管理系统,大部分烟区目前应用较广泛;第二类是在国家局基础应用软件基础上,各地烟区为更好地满足自身个性化管理需求而研发的信息系统。
通过反复论证,项目组将系统研发定位于第二类。在研发过程中,项目组还以“借鉴工业的手段管理农业生产”为指导原则,引入了工业供应链管理思想,结合实名制、射频识别等关键技术进行设计开发。
自主研发之路无疑是艰辛的,因为那需要全体员工克服重重困难,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研发初期,我们对系统整体架构的把握难度很大,只能随着工作的逐步深入一点点予以完善,这需要很大的耐性和魄力。”项目组成员马俊宽对研发过程中的艰辛感触颇深。
2009年5月,凉山州局(公司)烟叶“一卡通”系统问世。这一套涵盖烟农户籍管理、电子合同管理、生产服务管理、烟叶收购管理、电子结算管理、质量反馈管理等的信息化工作平台,很快在当年的烟叶收购工作中发挥出了突出作用。
全面提升
“目前,‘一卡通’系统已经在凉山州会理、德昌、普格、西昌4个县(市)13个基层烟站投入使用,从近两年的运行情况看,系统比较稳定,效果十分明显,受到广大烟农的喜爱。”项目组成员瞿鑫对笔者谈起了“一卡通”系统的应用情况。
经历了两个收购季的持续“磨炼”,凉山州局(公司)以“一卡通”为载体,通过全面提升关联软件,建成了贯穿烟叶生产、收购、结算、调拨等环节,涵盖现场标准化管理、人员实名制管理、生产服务管理、质量反馈管理等多个环节的烟叶信息化工作平台,为推进四川省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贡献了力量。
在李文杰看来,通过自主研发“一卡通”系统,不仅使凉山州局(公司)研发能力得到了有力提升,还彰显了州局(公司)信息技术团队的成长潜力。这些都为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企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在于持续创新。通过成功研发烟叶“一卡通”系统等烟叶信息化工作平台,凉山州局(公司)初步形成了集烟叶科技、生产、收购、物流、营销于一体的烟叶信息化管理体系,并向着“精准化生产”、“全过程管理”的更高目标不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