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台区全面建设现代化创新型生态新城
来源:南京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抢抓机遇争当第一,全面建设现代化创新型生态新城区”,这是雨花台区第十次党代会确立的新的目标愿景。
  雨花像极了一列呼啸疾行的高铁

  “抢抓机遇争当第一,全面建设现代化创新型生态新城区”,这是雨花台区第十次党代会确立的新的目标愿景;

  以此为基点,把时间推前到2004年,当年的区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花园式的现代化工业新城区”;

  再推前5年,1999年召开的区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则为“抓住世纪之交的历史机遇,努力把雨花建设成为富强文明的城市化新区”;

  ……

  从“富强文明的城市化新区”到“花园式的现代化工业新城区”,再到“现代化创新型生态新城区”,近三次党代会上所提奋斗目标的些微变化,生动地映射了雨花这片热土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的机遇之变、理念之变、战略之变。

  这是一个典型的“城市郊区”向“主城新区”迈进、“郊县经济”向“都市经济”嬗变的故事,精彩正在上演,惊喜正在延续。

  聚焦雨花台区第十次党代会

  NANJING DAILY

  建成中国第一软件产业基地,构筑全国一流的公共服务平台,综合实力进入南京第一方阵

  展望

  实施“1+3产业”工程,构建最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构建“1+3”的现代产业体系。即: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主导,统筹和助推高端商务商贸业、服务型制造业和以生物医药、文化创意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促进产业整体水平全面提升。

  做优做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以“软件2000亿”计划为抓手,确保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到2015年突破2000亿元。

  快速发展高端商务商贸业。到2015年,全区商务商贸设施面积累计达300万平方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00亿元。

  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业。到2015年,全区工业企业规模做大、效益做优,产值突破400亿元以上。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15年,两大新兴产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实现“五年翻两番”,力争实现“两年翻番”。

  实施“生态新城”工程,打造功能完善、品质一流的发展载体

  实行全域统筹发展。高水平推进宁南商务商贸区、中国(南京)软件谷、大板桥新城在空间上叠加、在功能上互动,统筹协调发展。到2015年,全区基本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主城新区城市空间形态基本形成。

  优化城市功能品质。以现代化城市的标准,加快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对全区重点功能区域的城市建设项目及城市开敞空间,实行整体性规划控制,着力打造体现国际先进设计水平,具有震撼力的城市建筑精品,规划建设南京软件大厦、雨花台区文化中心,完善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和公共体育设施,打造宜居生活空间。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重点做好南站地区的城市管理,以最好的窗口形象,展示雨花城市文明,展示雨花城市品质,确保城市公共文明指数全市领先。

  彰显城市生态特色。大力实施绿化造林工程,加快建设城市森林项目,推进花卉主题大道、生态休闲公园、城市湿地景观等项目,完善郊野公园、市民广场等城市绿地景观系统,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26.5%和49%以上。

  实施“软件谷”工程,建设中国第一软件产业发展集聚区

  高标准推进软件谷规划开发建设。按照国际化、高端化、品牌化的要求,以国际国内一流软件园区、科技园区为标杆,加快推进以宁南、铁心桥、开发区、软件园为主体的70平方公里的软件谷核心区的建设。到2015年,软件谷开发建设基本完成。

  营造软件谷开发建设最优环境。成立中国(南京)软件谷管理委员会、软件谷发展有限公司,实行政府主导、企业化运作的管理模式,在制度、政策等方面先行先试,建立高效优质的软件谷运行机制,形成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活力。

  建设全国一流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加快建设“八大平台”,即人才服务平台、企业孵化平台、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创新服务平台、交流合作平台、投资融资平台、综合服务平台,为软件企业发展、科技人才创业,提供有力的支撑条件和良好的外部环境。

  实施“和谐社会”工程,建设生活富裕、社会安定的幸福雨花

  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强和创新社会建设与管理,构建“116”民生幸福工程体系。“1”,城乡居民增收,明确城乡居民增收渠道,实行目标责任分解,确保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5年倍增,城市居民收入6年倍增。“1”,公共安全,健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着力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处置突发事件、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到95%以上。“6”,“六大保障体系”,落实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机制,加快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构建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养老服务6大保障体系。

  新五年

  南京科技馆

  南京高标准建成中国软件名城,向世界软件名城迈进机遇。南京优化以“一核两翼”软件谷为重点的软件产业布局,将赋予雨花软件产业发展土地、财税、审批等方面更多的政策。

  南京建设中国人才与科技创新名城机遇。南京推出的“1+8”政策,创新力度大、措施实、含金量高,为雨花创业创新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南部新城建设机遇。南部新城开发建设,把雨花从南京地理中心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中心,提升了雨花在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青奥会筹办机遇。雨花毗邻南京青奥会主场馆,是青奥会展示南京的重要窗口,青奥会筹办将加速雨花城市面貌的整体提升。

  南京南站运营机遇。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快速、高效、便捷的交通体系,为雨花高端商务业加速集聚提供了重要环境。

  “五大机遇”:

  鼓舞·雨花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

  雨花台区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这七年,全区上下负重奋进,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在经济发展质量、城乡面貌变化、社会建设成效、民生水平提升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一个又一个新的平台

  回眸

  这七年

  回眸

  “五大优势”:

  产业优势。雨花二三产业门类齐全,产业综合优势明显,具有信息化、工业化“两化融合”的便利条件。

  空间优势。雨花拥有主城较广阔的空间,135平方公里的创业创新平台,为未来提供了坚实的发展承载。

  生态优势。雨花山水城林一体的良好生态环境,是吸引高科技企业入驻的重要因素。

  人才优势。各类人才蓬勃发展,一批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集聚雨花,为人才引领、科技创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服务优势。保姆式、一站式服务成为了雨花品牌,公共服务平台可以提供更加专业的技术服务,形成了雨花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优环境。

  华为软件

  国际化软件人才集聚雨花

  志愿者义务植绿

  突出发展第一要务,积极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4年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从61亿元增加到170.7亿元;财政总收入从11.3亿元增加到42.4亿元。

  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从2004年末的1.6∶64.2∶34.2调整为今年上半年的0.2∶45.4∶54.4。

  科技支撑作用和创新驱动能力越来越强,成为全国科技进步区,创建了国家火炬计划南京雨花现代通信软件产业基地、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区等一批国家级和省市级公共服务平台,成功申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省级经济开发区。

  商务商贸业快速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在全市保持领先,宁南商贸集聚区、板桥新城地区,服务业功能逐步完善,宁南汽车商贸区为雨花商贸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先进制造业能级增强,为雨花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突出城市功能品质,全面加速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

  雨花的城市形态从“城市郊区”,到“城郊接合部”,再到“主城新区”,南部新城核心区地位进一步凸显,板桥新城区域性中心地位初见端倪。

  突出规划引领,强化规划执行,宁南地区面貌焕然一新,开发区一二期已基本建成,板桥新城东北组团已展示出现代化城市新形象。

  完善城市功能,高标准建成了一批重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总长142公里的63条城市道路,规划道路实现率由35.7%提高到62.6%。

  坚持生态雨花建设,以项目带绿地,破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难题,森林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26%和48.3%,青山绿水为雨花发展创造了最独特的优势。

  强化城市管理,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全面推进数字化、网格化城市管理,提升了城市管理水平。

  突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力促进社会和谐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教育、卫生、民政、文化等各项工作均走在全市前列,成为全国文化先进区、全国社区教育试验区、全国社区中医药先进单位、全国敬老模范区、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省级双拥模范区,建成一批公共配套设施,为雨花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加强民生保障力度,提出了加快建立广覆盖、高标准的民生幸福工程体系的目标。 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5578元和12810元,年均增长14.6%和10.4%,农民人均纯收入一直保持全市第一。为民办实事累计投入近14亿元。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社区建设与管理取得新突破。

  推进平安和法治雨花创建,实现了“省社会治安安全区”六连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