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尴尬的高科技反腐
来源:环球杂志 更新时间:2012-04-14

 杂志驻孟买记者/刘亚南

  “如果你的摩托车丢了,警察告诉你找到了,这不一定是一件好事,因为你如果不给他几百卢比,这辆车根本就不能回到你的手中。”

  据媒体报道,尼赫鲁大学的高材生库尼塔·拉纳在额外付出了300卢比(1美元约合45卢比)的小费后,才从警察局取回了自己的摩托车。

  长久以来,印度一直为无所不在的腐败困扰。近年来,得益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印度反腐行动出现了一些新的迹象,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借助在电子信息领域较强的技术和人力资源,印度在2006年正式公布了国家电子政府计划。截至2010年7月,印度官方已经为此投入了约1000亿卢比资金,今后4年还将投入2000亿卢比。印度政府还借助世界银行贷款帮助实施这一项目,可以说这是印度官方推动信息技术应用的大手笔。

  电子政府计划的初衷之一就是通过电子政务提高政府透明度,使普通人能够获得更多直接信息,提高办事效率,同时减少腐败现象。按设想,民众办理业务将不再需要亲自到政府办事机构,只要上网办理即可,服务的质量和按时与否将有软件进行监控。

  随着一些政府服务改由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其透明度得以显著提高,一些部门的腐败现象也得到了有效遏制。比如,由市政公司管理的自来水和电力供应环节此前腐败现象严重,在引入电脑缴费之后,实现了缴费与管理的分离;印度铁路系统实现网上订票,也大大减少了腐败现象的发生。

  但是,这些建立在新技术基础上的反腐行动,也导致了对个人隐私带来侵害的担忧。

  据报道,过去3年来,印度进口了价值200亿卢比的电话监听装置,这些装置可以对两公里半径内的特定电话进行监听。一时间,很多人怀疑受到监听,担心自己的隐私受到侵害,甚至印度财长的办公室近日也发现受到监听的痕迹。

  2010年,震惊印度全国的2G电信腐败案的揭发,在很大程度上是印度中央调查部门使用监听装置的结果。

  印度前电信部长拉贾在2008年拍卖2G电信频谱时,使用2001年的数据为基准,以十分低廉的价格把频谱转让给了有关企业,而且没有进行正常拍卖,通过“先到先得”的做法使一些不具备条件的企业也获得了频谱资源,这些企业转手倒卖即获得丰厚的利润,而拉贾本人也涉嫌收取回扣。

  通过对印度电信行业公共公司女老板拉迪娅进行长达两年的监听,调查机构最终揭开了给印度政府造成390亿美元收入损失的2G电信腐败案。在事实面前,拉贾不得不在去年11月辞职。

  不过,2010年早些时候,上百个对拉迪娅电话监听的记录突然被泄露,并被媒体刊登出来,涉及拉迪娅与记者和公司高层的通话。监听记录的披露在政界、商界和媒体圈掀起巨大波澜,让很多幕后人物处境尴尬,引起不小争议。受到波及的塔塔集团董事长拉坦·塔塔就认为,这一泄露侵犯了其隐私权,要求政府进行调查,并一度上诉至最高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