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第二炮兵某安装团受领了一项国防工程安装任务。与以往担负的任务相比,该项工程任务重、工艺新、难度大,该团党委科学决策,依靠信息技术促使施工能力成倍提高。
信息处理自动化
以往,施工中各个班组同时展开,升降平台、等离子切割机等部分机工具便显得捉襟见肘。由于信息不畅,该团国防施工中所需材料要么无法就近购买,要么不能“货比三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程质量和进度。
为解决这些难题,工程开工后该团党委提出设想在团局域网上建立一个大型数据库,将施工中各种机工具使用分配情况和施工所需主要材料的生产信息都输入到局域网上。受领任务后,只需轻点鼠标,便可以合理分配使用机工具。选购材料时,可根据厂家的远近、材料的质量和价格等情况综合权衡,选择最佳供货方。
然而,当得知这一项目预算经费近10万元时,不少官兵提出异议:花这么多钱去建一个数据库,值不值。”针对官兵的疑虑,该团团长李吉组织技术人员进行了反复论证,发现该项目虽然一次性投资较大,但运转起来后,能有效提高施工效率,降低采购费用。最终,该项目如期上马,并很快投入使用。
指挥决策远程化
以往,由于部队施工高度分散,施工进展情况只能依靠传真获得一些数据。如何全面掌控阵地上各个作业面的施工情况,及时处理各种问题?该团党委敏锐地意识到:必须建立远程网络管理系统。
随后,团里先后投资引进了数十项先进信息技术,在营区和工区建起完备的局域网,依托国家、国防信息基础设施和部队配发的流动信息车等设备,实现了各工区网络之间相互链接。每建一个阵地,技术人员都会在工点安装摄像头,实现了图像、声音和文字资料的同步传输。现在,管理人员一按电钮,坑道内场景尽收眼底;点击鼠标,所有工程安装的最新情况瞬间可知。在阵地发电机房内,施工人员正在进行发电机安装调试。突然,发电机无法正常工作,坐在电脑前的地方专家通过采集到的信息进行“会诊”,不到10分钟就排除了故障。
网络练兵常态化
拟制施工计划、绘制施工图纸、技术难点攻关……方寸荧屏之间,每一名官兵的操作都娴熟自如。在该团“训练场”上,40余名专业技术骨干正在紧张地进行网络“过招”,自动化评估系统则进行量化评定,使比武成绩客观真实。
近年来,该团党委结合担负的工程施工任务实际,瞄准未来战场建设信息化的目标,采取了一系列有效举措。他们将部队的卫星宽带网、电话教学网、广播电视网、自动化指挥网联为一体,网络的终端设到基层连队和工区,通过在网上插挂图文资料、发布科研信息、进行远程教学、开展技术交流,使网络成为官兵拓展视野的窗口和学习成才的平台。
与此同时,为促进人才快速生成,该团还兴建了一个集多媒体教室、各专业训练场和网络信息资料库于一体的现代化人才培训中心,分期分批对官兵进行强化培训。如今,该团60%的义务兵能熟练掌握一门以上专业施工技能,75%的技术骨干能够胜任两门以上专业。
作者:郭义闯 李艳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