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上著名的爱森哲(accenture)咨询公司,曾就2000年电子政务在22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情况做过调查研究和评估,并就电子政务发展的成熟程度,将这22个国家和地区依序排成四类别:
第一,创新和领先的国家:加拿大、新加坡、美国;
第二,积极发展的国家:挪威、澳大利亚、芬兰、荷兰、英国;
第三,稳步发展的国家(或地区):新西兰、香港(中国)、法国、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德国、比利时;
第四,正在打基础的国家:日本、巴西、马来西亚、南非、意大利、墨西哥。
下面以这个排列顺序为主线,有重点地介绍几个国家发展电子政府的概况,以便研究借鉴构建电子政府的做法和经验。
美国政府
在众多实施电子政府的发达国家之中,美国是起步较早、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
1992年,克林顿就任总统时宣布,他的政府将是一个电子政府。1993年9月,由戈尔副总统代表政府发表了《全国信息基础设施计划》,正式出台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同年,由副总统戈尔所领导的全国绩效评估委员会(naitional performance review简称npr)针对行政过程与效率、行政措施与政府服务品质进行了重新的讨论,提出了“运用信息技术再造政府”(reengineering-though 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观念,并提出了“创造成本更少、运转更好的政府”(creat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better and costs less)及“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政府”的两份报告。在后一个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电子化政府的概念。npr于1993年9月7日提出的改革方案及企业型政府的特质为基础,将政府定位的监督者、总管理者、人事专家、预算分析者、采购专家,会计师与查账员,并让民众与社会群体由基层来推动国家的改造,该报告还把以下四个原则作为政府再造的行动方向。
1.删减法规,简化程序。包括预算过程的简化、采购流程的简化、分散人事政策、消除法规的过度杀伤力、授予地方与各州政府权力。
2.顾客至上,民众优先。给顾客说话及选择的权力、健全服务组织、创造市场的动态环境、利用市场机制解决问题。
3.授权员工,追求成果。即政府组织充分授权所属各业务单位,针对相关的法规和章程进行检讨清理,要求各业务单位定时、定额比例,提出具体的删减及简化措施等。
4.节约成本,提高效能。删减不必要的人事与政府计划支出,减少政府借贷的数量,用 预算法控制政府的支出。
在npr发表的“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政府”的报告中,还提出了整合如下六项以利于建立电子政府的新机制,使得各级政府之间,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更快速,更有效率。
(1)提供跨越各级政府的纳税申报及缴税处理系统;
(2)发展整合性的电子化支付及信息服务;
(3)建立全国性的、整合的电子福利支付系统;
(4)建立国际贸易资料系统;
(5)发展全国性的执法及公共安全信息网络;
(6)建立全国性的环境指标系统。
经过近四年的努力,至1996年元月为止,联邦政府的员工减少了24万人,关闭了2000多个办公室,撤消了近200个联邦项目和执法机构,联邦政府的开支则减少了1180亿美元。在对企业和居民的服务方面,联邦政府的200个部门确立了3000多条新的服务标准,简化了3.1万多页的各种规定,作废了1.6万多页过时的行政规章,“电子政府”的发展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为了加强电子政府的服务与流程的管理,并为使公民运用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加强获得政府信息与服务的渠道而建立广泛的框架,美国国会于2001年5月提出了“2001电子政府法案”,显示了美国国会正在认真关注将政府带入信息时代的必要性,该法案的要点为:
(1)构建全方位、可互动操作的电子政府试点:
(2)设立催化剂基金,以利于在各部门进行试点工作;
(3)设立由总统委任的领导职位——联邦首席信息官cio,负责与电子政府建设有关的日程。该法案提议成立信息政策办公室,由首席信息官cio管理。首席信息官的职责包括指导、协调、全面监督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和管理。
(4)成立首席信息官cio委员会,作为主要的跨部门联席会议,以改善与政府信息资源的获取、开发、应用、运作及绩效有关的政府部门工作;
(5)在财政部设立电子政府基金,用于跨部门的信息技术项目和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
2001年6月25日,由布什总统任命的美国最高信息官马克·霍尔曼(mark.a.forman)兼任联邦政府管理与预算办公室副主任,全面管理一笔为期3年,总值1亿美元的基金,用以通过电子签名和文件上网等手段减少书面文件,同时,负责制定信息技术全面政策和构建跨部门的电子政府门户网站,并要求到2003年时,所有预算必须包括重构计划,所有新的政府公共信息必须上网。
由于美国政府对信息和互联网的作用和意义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从90年代初期就全面开始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至今已建成了跨越洲际、国家和州区的,将各个局域网、isp及广域网相连接的数据通信骨干网。2000年6月,克林顿就宣布要在3个月内建成一个超大型电子网站——“第一政府网”(firstgov.gov),旨在加速政府对公民需要的反馈,减少“橡皮图章”和工作环节,让美国公众能更快捷、更方便地了解政府,并能在一个政府网站站点内解决竞标合同和向政府申请贷款的机会。“第一政府网”内容丰富,分类详尽,一方面完成了全美50个州以及各地县、市的有关材料及网站链接,另一方面又按经济与商业、农业和食品、艺术和文化等行业进行归类,各类行业介绍及网站也已能即点即通。美国政府网的网上交易也已经展开,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网上购买政府债券、网上缴纳税款以及邮票、硬币买卖等。
美国实施电子政务已具备良好的基础设施,有密如蛛网的电话线路和有线电视线路可资利用,后者的宽带网路现正在加速扩建和推广之中,另外还启动了无线上网技术,这为全天候网上办公日益转化成社会实践提供了可能。例如,美国各地的星级宾馆和饭店的房间都有专门的连网接口,就连机场的公用电话上亦然,只有你手中有台电脑,便可随时接入上网。这是美国推行电子政务宝贵的硬件设施。目前,不仅白宫、国务院以及联邦政府一级机构已经全部上网,并拥有功能很强的网站,所有的州级政府也全部实现上网,而且几乎所有县市政府部门也已经建立起自己的网站,不过内容和功能方面有所差别。美国各级政府需要做的是如何将一个个独立的网站连接起来,做到网网相联,以便实行更加有效的管理和利用。
美国政府网站的内容非常丰富,以美国的农业市场服务机构(ams)为例,ams由政府出资兴建,在全国收集产品价格,每天通过网络和其他媒体公布农副产品市场的信息,目的是帮助公民们(特别是农场主们)了解市场、平等竞争。再以美国政府的“犯罪信息中心”为例,它具有超级图像处理、指纹辨析、管理自动化等功能,使普通用户在任何微型电脑或移动话机中均可以链接进入该信息中心,以获取各种有关罪犯的信息,以有效协助有关部门缉拿罪犯。此外,密苏里州政府向公众提供详细的儿童护理服务信息和父母求助热线,同时,还在网上提供“收养儿童照片簿”,使那些意欲收养孩子的父母可以进入政府的开放主页,根据年龄查看孩子们的详细情况。康涅狄格州把政府的行政、司法和立法部门集合到一起,居民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立即被导入与他(她)有关的169个市政当局中的任何一个。西弗吉尼亚州政府的网站只需要居民输入各自的社会保障号码,即可查看他们税收减免的情况,该州还开放了全州就业数据库,内容详细,分门别类,便于查询,同时还有完整的在线申请表格。
美国最著名的政府站点是美国白宫站点,它的主页风格庄重朴素,内容既包括正式严肃的最新新闻以及联邦热点事件,也包括较为轻松的有关总统、副总统的家庭情况介绍等话题。白宫站点实质上是所有美国官方网站的中心站点,该站点上有一个美国联邦政府站点的完整列表,要以连接到美国政府所有已上网的官方资源。同时,白宫站点以及所有内阁级(相当于我国部委级)的站点都提供了文本检索功能,可能通过关键词查找这些站点上的所有文献和文章。
据最新统计,美国2.8亿人口中大约有一半人不同程度地已使用互联网。从1985年到2000年,美国人在办公场所和家里使用电脑的比例从30%增长至70%,美国家庭的电脑拥有数从15%猛增到60%。如此众多的民众使用电脑和上网,是美国建立电子政府的良好社会条件。
根据美国最近出台的《政府纸张消除法案》,美国将尽可能在2003年10月以前实现政府办公的无纸化作业,以使美国公民与其政府的互动关系实现电子化。马里兰州计划到2002年底,该州政府服务的50%要全部实现电子化,到2004年达到80%。其他州也有类似计划。据美国佛里斯特研究公司发表的报告称,根据现在的情况,美国政府计划在最近两年之内,仍将维持以民众为主的低风险网上服务,此后经过经验积累、调整和机构改革三个阶段后,到2006年时,美国各级政府就将能从网上接收3.33亿份来自企业和民众的各种申请和报告,并将在政府网站上推出1.4万种网上申请服务项目。届时,便是美国电子政务及电子政府时代真正到来之日。
目前,美国电子政府的基础架构是:
(1)建立整合的、共同的政府运做程序,为公众提供一个单一的申请渠道,所有要跨部门、跨机关申请办理的事项,将由系统自动处理,公众不需要过多的介入。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的应用,以信息技术来代替人力并发展标准化、简单化的行政流程,同时,改变行政流程的顺序或以同步作业的方式处理行政流程,促进不同的工作任务小组之间以及不同流程之间的整合,从而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创造出一个24小时工作的政府,方便公众查询政府信息和在网络上申请办理护照、牌照、证件、专利等事项。
(2)提供一套共同的、统一的资讯科技使用工具,获取、使用信息的方法以及服务措施,使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可以方便、准确、快捷地取得其他机关的资料和信息,同时,减少每一政府部门对具有独特性和个别性的资讯科技解决方案的需求。这些工具将对于标准化和取得透明的、普及的和互动式服务产生很大的帮助。
(3)在推动电子化政府的进程中,信息的获取、传输和处理,既包括政府各部门之间,也包括政府与社会公众、企业之间的获取、传输和处理,因而,政府各部门除了以电子资料档案的方式存储外,还可以采取“一站到底”服务的方式允许社会公众、企业取用各种层级的政府信息。这种服务的渠道可以是一种为社会公众广泛认同的机关间相互串联的单一电子窗口,使社会公众可以使用类似的操作界面取用相同层级的高水平服务。除此之外,联邦、州和地方政府也将建立简单而且安全的信息资讯交换渠道。
2002年3月,布什政府已经宣布更新由前总统克林顿创办的政府门户网站(firstgov.gov),使该网站的使用变得更加简单。副总统切尼在作政府网站更新介绍时说,美国政府已将电子政府作为政府工作的五大目标之一,希望借此解决政府工作缓慢、混乱、怠慢公众和不负责任这个老问题。
加拿大政府
早在1994年加拿大政府就向民众承诺将建立和发展信息高速公路,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目的是要建立低成本、高品质的信息网络,使每一个公民都能公开地享有就业、投资、教育、医疗保健、娱乐及社会福利等信息的机会,并使加拿大成为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主要使用者及服务提供者。加拿大政府的推动政府信息化方面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
(1)推行电子化的公开招投标系统,使全国的企业和公司都有同等的机会对政府采购活动投标;
(2)推行单一的商业注册登记号码;
(3)推行各电子布告栏和利用互联网传送政府的电子文件;
(4)扩大和推动电子商务的应用。
为了加强对企业的服务,1994年4月由政府工业部与各省政府及企业共同合作成立了5个“加拿大商务服务中心”,以“单一窗口”的方式为工商企业提供各种商业信息及服务。1994年,已有300个政府公共信息服务网站开始提供政府信息及申办业务服务,各项社会福利也开始试行电子方式支付。
加拿大电子政府的基本架构特点是:
(1)完成了与数字签名相关的立法,建设宏观“数字签名”所必须的“公钥基础设施”,这是电子政务在技术上和法规上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
(2)建设强大的政府门户网站。加拿大的政府门户网站(www.canada.gc.ca),也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它将门户分为企业、居民、非加拿大公民三类,各类人员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找到加拿大政府所能提供的相应的服务项目。
(3)“单一窗口”和“一站式”的支援服务。
(4)依据顾客需要的各种通信服务和网络管理服务。
(5)资料处理设施管理服务。
(6)服务于企业的资料仓储服务。
(7)强大的政府e-mail传递系统。
加拿大的信息高速公路已成为一个全国范围内的网络架构,“网中有网,网网相连”的信息网络,使加拿大成为世界电子政务发展趋于成熟的少数国家之一。
新加坡政府
随着电子政务这一新概念的提出和逐步推广,全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认识并了解电子政务,而且开始着手为构建电子政府而不懈努力。在这个庞大的队伍当中,新加坡这个只有400万人口的迷你型国家,却早已悄悄地走到了队伍的最前列。1999年,美国大众服务管理部将新加坡的电子政府网站评为世界上最先进的综合服务网站。
新加坡从1981年开始发展电子政务,目前,其电子政务的发达程度已备受世人瞩目,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和加拿大的一些省都以新加坡为样板来建设自己的电子政府。新加坡的电子政务系统完全是受国家控制,没有私人的参与,政府每年要在这项工程上花费大量的资金,如今,新加坡已经为未来3年电子政务的维护预留了8.7亿美元资金。但是电子政务的实行也为政府节省了许多办公费用。以目前使用频率最高的个人所得税的缴税服务为例,它每处理一笔非常简单的业务就会节约费用1.54美元。现在,新加坡的电子政务估计每年可为其政府节省2300万美元,政府希望今后它能够每年节约的资金达到4600万美元。据介绍,2002年7月,新加坡电子政府为其公民提供200项以上的电子政务服务,此后,新加坡的公众们将从一个名为“电子公民中心”的站点轻松获取医疗保健、商务、法律法规、交通、家庭、住房、就业等各项网上信息和服务。
新加坡电子化政府主要是由中央信息技术组来负责推动的。他们认为,信息时代的新加坡电子化政府应该体现以下特点:
(1)以公民和企业导向以及生活周期为基础的整合;
(2)服务提供者和服务获取方式的可选择性;
(3)政府各部门和地方政府之间的服务整合;
(4)在服务提供和系统发展上与私营部门密切合作;
(5)电子化政府应建于现有的基础之上,包括邮政网络等内容,新加坡电子化政府最重要的目标是利用各种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例如电话呼叫中心、因特网、智慧卡、数码电视等使公众能够更方便、快捷的获取政府服务。
具体来说,电子化政府服务主要改善的领导有以下四个方面:
(1)政府与公众、企业间相互作用的速度;
(2)方便快捷的信息获取;
(3)服务时间和服务项目选择的弹性化;
(4)通过提供更贴近公众的服务,授权公众选择如何以及何时同政府打交道。
为了实现上述的主要目标,新加坡政府在推动电子化政府的过程中主要的任务是:
1.新加坡中央信息技术组主要任务:
(1)强化发展和应用程序机制;
(2)设置和监控目标与进程;
(3)发展合作框架;
(4)创造新的信息管理和网址框架;
(5)建立一个多渠道服务传输的法律和契约框架;
(6)重申资料保护体制作为一个整体框架;
(7)发展影院新技术的模式;
(8)开发gsi,包括因特网效率改进的通用服务。
2.政府各部门的主要任务:
(1)负责gsi的应用;
(2)在政府的信息战略管理框架内工作;
(3)发展公民导向的服务传送,包括支持第三党派和地方政府部门的服务传送;
(4)负责一种方便易用的、全功能的因特网信息提供;
(5)支持隐私保障之议程;
(6)建立必要的部门计划等投资系统;
(7)建设部门内部文件框架的电子化目标。
英国政府
英国的电子政府在建设过程中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运用信息和传播技术改善政府执行部门包括公众服务传送的效率和有效性;信息和传播技术可以增强政府部门的透明度,使公民和企业获取更多的政府信息;使用信息和传播技术可以使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政府框架和民主流程发生重要转变。近年来,随着“直接政府”、电子化政府等政策的提出,英国人民所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了政府机制的现代化以及政府与公民、企业间的相互作用上。并且,随着万维网络、电子商务、数码电视技术等的发展,英国电子化政府也就具有了与以前不同的内涵。归纳起来,英国电子化政府的远景与目标是:增进政府机制的效率和有效性;改善公民与政府部门间的作用面;推动民主进程。
就在2000年,英国政府还在为相当数量的家庭拒绝因特网而头疼不已。据一项调查表明,这其中有52%的英国人表示,即使将来也仍不会上网,而费用问题则是迫使他们作此决定的主要原因。当英国政界大张旗鼓地推行电子政务时,英国公众的这种反应无疑给政府设置了一道巨大的障碍,同时,也让它认识了解地区和阶层之间数字鸿沟问题的紧迫性。英国首相布莱尔针对数字鸿沟问题制定了“在五年内使每个英国家庭都能上网”的计划,并且在信息时代特别内阁会议上提出,英国政府机构服务的上网率要在2002年达到25%。
在2001年4月,英国已经有40%的政府服务可以通过互联网提供给公众,这远远超出了预选设定的目标,2002年,英国的政府上网率已达到75%。
英国国家统计局的报告显示,目前,英国的成年网民中,有18%的人使用政府机构网站获取服务或官方文件等信息,政府机构网站的总数已达1000多个,每星期的访问请求超过2000万。英内阁办公室国务大臣麦克卡特尼说,英国在使用新技术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人们现在可以通过网络使用多项政府服务而无须再排长队。以“英国在线”为例,该网站自2000年12月开通以来,已经整理了1000多个政府机构网站的信息,帮助用户迅速、方便地寻找所需网站,帮助用户获取关于就业、理财、旅行、生活等方面的政府信息与服务。最近,它又开通了一些新的网上政府服务,例如,英国气象局通过手机短消息方式向公众发送本地区天气预报,驾驶标准局开设驾驶理论网上模拟考试服务,等等。
目前,英国政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动电子化政府的发展:
(1)建立发展政府内部安全网络;支持政府所需要的各种应用及服务的传播和计算机基础框架是电子化政府的基础。在这一方面,英国在1997年8月开始推动政府安全内部网络项目,它主要是为政府提供一个安全的内部计算机网络,同时,经由国际互联网设备连接政府的各部门,并在可以控制的环境下提供网络资源的获取,英国政府希望通过政府安全内部网络的推动来提供网络浏览、文件传输、电子邮件、国内网络服务导航等服务项目。
(2)政府信息的储存、处理;提出可供选择的方案是建立政府信息资料库,以提供及时、准确、方便、快捷的信息处理和信息传输。
(3)推动外部获取政府信息系统的发展。目前,外部获取政府信息的途径主要包括:通过pc机和调制解调器直接与政府计算机系统的连结;通过国际互联网连结;以数码电视通过政府与公民相互作用的频道连结;通过政府资讯服务站连结;通过电话呼叫中心等其他途径联结。其中,数码电话技术在今后的电子化政府进程中将是一种重要方式。
(4)采用智慧卡推动电子认证等相关制度的发展;这种公民卡片包括政府信息、个人信息以及其他一些信息。通常,这张卡可以兼具有身份证、保健卡等多种功能,可以用它来存储和处理个人的基本资料,记录与公民有关的各种事项,甚至可以进行电子支付。目前,从现实和经济的角度考虑,英国政府允许私营部门提供附加用途的卡片。例如,个人可以选择使用银行信用卡来存储个人资料,也可以使用超市荣誉顾客卡来记录个人信息等。
(5)信息传播技术设备和服务的获取与管理。在这方面英国实施了私人财政行动,目的是通过私营部门的参与,推动电子化政府的发展。这一行动的特点在于:它不会因财政问题而增加公众的税务负担;它把财政风险转向了私营部门;只有在可以获取服务时才会收取费用;能得到有关信息获取和管理的专门知识。
(6)制定法律和规则。通过制定法律、规则推动电子化政府进程中信息保护以及信息的公平获取、公平处理等原则的实施。
澳大利亚政府
澳大利亚政府自觉在这场信息革命中承担着双重角色,首先,政府是整个国家信息构架政策的制定者和引导人,同时,政府自身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政府效率,又成为整个国家信息化构架中最大的工程。澳大利亚政府认为,国家信息架构的这些服务设施不仅仅是局限于为国家精英阶层和一小部分技术专家提供服务的,而且是为所有澳大利亚人提供个人发展、社会整合的新的发展机会。政府认为,在这场信息变革中,所制定的政策、计划都有必要适应急速变化的社会,即政策具有弹性化。澳大利亚政府的目标是保证所有的澳大利亚人都能有效的吸收、发展使用这种新的服务设施。这需要一个国际领先水平的信息架构支持系统,需要所有工商界和公众的支持和依赖,教育培训系统来提升信息技术使用与普及,并有具体措施保证信息服务渠道的畅通。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下,对政府如何回应这样高新技术对政府服务影响和提高行政效率是一种机会,也是一种挑战。目前,澳大利亚政府正筹划和推动的事项包括:
1.除了internet以外,事实上澳大利亚政府机关早已建立了行政信息网络,以广泛提供政府相关服务。例如,政府部门已建立金融网络、医疗网络、财税网络、工商网络、求职求才网络、贸易网络,等等,这些系统也是政府提供便民服务的重要骨干系统。政府除了利用这些行政网络系统提供各机关便捷的信息服务以外,近一两年来,以网络技术革新为基础的机关内部局域网正在流行。
2.推动政府机关电子资料流通。由于目前政府机关之间、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每一个政府部门内部文件资料的传送的作业流程与其他政府部门也有着密切关系。个别的政府部门对于执行自身公务,对自己的作业流程了如指掌,但当机关事务牵涉到多个部门,这就需要主动配合,发挥整体效率,因为对于公众来说,感觉上是同一件事情,却需要许多机关来做,如果各自机关不能衔接,就会产生很多不协调或疏漏的地方,因此,澳大利亚政府认为,对于提高政府的效能和效率,必须推动政府机关电子资料流通,加强政府整合度,促进政府部门电子资料沟通,即公文处理电子化及电子资料交换。电子信息技术取代人力作业,过去政府的文件资料作业必须花相当的人力处理,通过公文处理电子化和网上电子资料交换,可以大幅度地减轻政府的人力负荷,节省不必要的文书作业。澳大利亚政府提出以减少文书为准绳,以无纸化电子公文、资料网上流通,取代可观的文件输出输入,并将宝贵的人力资源投入到更高价值的服务中去。
3.推动和协助中小企业信息科技的使用。中小企业由于实力无法与大型企业和政府相比,推动和协助中小企业信息科技的使用,也是澳大利亚政府的重要措施。如前已述,整个国家信息架构是面对所有澳大利亚人和在澳企业,澳大利亚政府试图建立一个“无缝”的信息架构。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澳大利亚政府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1)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建立电脑化作业,建立自己的局域网;
(2)政府工商部门建立一致性工商登记管理资料库及应用系统;
(3)对中小企业信息建设给予政策上倾斜;
(4)国家工商管理整合化、透明化,掌握各种事业经营的动态信息,提供中小企业查询,以维护其交易安全;
(5)建立全国工商网络传输架构,促进交流。
4.制定今后信息及通信科技在政府应用发展的建设蓝图。
(1)发展以顾客为导向的政府服务,并以满足顾客需要为主要着眼点;
(2)在企业中重视顾客至上,提供自动化便利服务已蔚然成风;
(3)采取一般公众可及的地方提供“单一窗口”的政府服务概念,同时考虑隐私保护和机密的问题。
(4)采用“群组”概念,鼓励机关从其他大型的机关或工商界到信息科技等服务。
(5)缩小政府机关在堪培拉的资料中心的数目,鼓励机关从成本效益的观念上从更少数的资料中心或从产业取得必要的服务。
澳大利亚政府于1997年9月成立了国家信息经济办公室,负责在信息经济问题上进行协调并提供全国性的领导。2000年4月澳大利亚政府发布了电子政府策略,详细说明了政府提供网上服务的具体步骤,并为各个部门以及参与者提供了一整套运作性框架,同时,也定义了各部门的角色, 概述了各部门汇报计划及进度的工作程序。在目前的发展阶段上,澳大利亚政府总结出继续走下去的两个关键因素:一整套的政府工作形式和一套连贯的投资策略。
值得指出的是,在建设电子政府工程的过程中,澳大利亚政府还注意把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澳大利亚税务局(ato)在2000年6月建成了一个电子商务平台,这使澳大利亚的所有公司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申报他们的业务活动报告(bas)。该电子商务平台被称之为电子商务界面(eci),最终将支持(ato)一系列的高容量业务交易。它每天24小时,每周7天全天候开放,提供安全高效的服务。为了解决信息安全问题,eci采用了公共密钥(pki)技术和联邦政府通用的pki标准,至2000年12月,已经向工商界大约30万张数字证书,而约6.5万家公司已经下载了证书并积极使用。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之所以被爱森哲咨询公司评选为稳步发展的地区,这是因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较早地将政府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工作来抓。早在1998年,香港政府就开始了名为“21世纪数字战略”的计划,在建设电子政府工程的过程中,香港特区政府着重抓了下面三项工作:
1.通过设置合理的领导层和下部组织,制订合理的管理、政策和目标,建立良好的文化氛围,在政府内为电子政务建立恰当的环境以利其繁荣发展。
2.开发电子政务应用软件以实现政府的目标。
3.利用电子政务网络推出领导层,同时,引导刺激商业以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进而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鉴于“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以及其他政府的积极响应与广泛的参与”,香港政府为了加快整个社会和经济的信息化进程,又于2001年更新计划,推出了新的如下措施:
(1)公布全面的电子政府政策;
(2)进一步实施电子服务交付计划;
(3)为电子政府开发必要的架构、工具和技术;
(4)政府购买采用电子采购形式;
(5)外包政府的it项目。
2001年9月,由康柏公司参与建设的香港政府公共服务电子化(esd)项目荣获了国际享有盛名的it项目大奖——斯德哥尔摩科技挑战奖(stockholm challenge award)。
esd(electronic service delivery)是一种利用互联网和其他电子手段通过在线方式每周7天,每天24小时向公民提供政府服务的崭新模式。香港地区的居民都能在自己最方便的时间和地点获取政府服务或完成不同类型的交易。其中包括:查询文件和服务、缴付税费、检查信息、变更个人信息、预订服务和进行预约、提交申请以及查看申请处理的进度等。香港政府的目标是使方案尽可能简单易用,所有的esd服务均提供中英文支持,并以简单明了的方式进行分类,而且确保所有的交易安全可靠,市民的个人信息将始终得到妥善和安全的管理。通过实施esd计划,将满足香港市民在信息时代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并推动电子商务在香港的持续发展,从而使香港逐渐成为21世纪网络相连的全球领先的数码城市。
香港政府已于2000年底完成了电子政府建设的第一期工程,即实现了10个政府部门参与的“公共服务电子化”项目,实现了利用互联网和其他电子手段通过在线方式每周7天,每天24小时向公众提供政府服务。目前,正在进行的第2期项目,将有更多的政府部门参与,并主要面向企业用户。
法国政府
为了争取得到信息革命挑战中的主动地位,法国政府于1997年制定了“为法兰西进入信息社会而准备”的国家计划。
目前,已经在因特网上建成了大约60个政府机构站点,已入网的政府部门包括教育、电信、环境等部门。法国政府建有一个政府各部门站点的索引站点,各个政府部门站点都在左上角有一个该索引站点的标志,该站点提供了按名称、职能等方式检索政府机构的功能。法国比较著名的有爱丽舍宫站点和总理站点,在这两个最高政府首脑站点中,用户可以发e-mail与总统联系,还可以了解政府内阁成员的个人情况、政府年度工作报告,等等。法国政府认为,软件、微电子、通信和网络等技术为政府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信息和通信技术可以用来增强政府与权民和企业的联系,并使公共管理现代化。1998年,所有的政府表格均可以在因特网上得到,公司通过接入点获得政府的电子服务。到2000年底,每一个公共管理部门必须向公众提供一个电子邮件地址、建立网站、接入因特网,免费向公众提供公共信息。
在推进政府信息化的同时,法国政府也确信信息和通信技术应用的广度与深度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企业信息化工程在法国也正大规模开展起来,力争取得“双赢”效果。
德国政府
与上面国家相比,德国在信息技术的发展方面显得相对滞后。2001年,从互联网的用户数量来看,美国有5050万户,占居民户数的48.7%;德国为710万户,仅占居民户数的20.7%。从上网时间来看,美国用户每个月平均在网上漫游11.3小时,德国仅为4.9小时。从与互联网联网的学校比例来看,美国为90%,加拿大为70%,荷兰为50%,而德国仅为40%。根据慕尼黑的福尔萨民意测验所的调查,德国至今仍有3/4的人“不知互联网为何物”。为了改变德国在这一方面相对落后的被动局面,德国政府从2000开始制定计划,以期全力追赶信息时代前进的步伐。
德国政府提出了“全体上网”的10点赶超计划,这个计划强调“利用互联网如同学会读书写字一样重要”,具体目标是2002年所有的学校都要与互联网实现联网;信息产业的职业培训岗位到2003年要扩大60000个,学习信息技术的大学生尽快翻一番;全部公共图书馆都要实现联网;从2000年10月开始,各地劳动局都要举办“互联网驾驶证”培训班,给失业者开办使用互联网的知识普及课。到2005年,德国联邦政府的一切公共服务都将能够从网上获取。此外,德国政府还鼓励社会各界联合加大信息技术的发展力度。经济界为此成立了以信息技术产业为核心的“德国21世纪”协会,施罗德总理亲任该协会的顾问委员主席,前总统罗曼·赫尔佐克担任名誉主席。该组织提出,要为社会转型创造最好的框架条件,国家行政机关要成为使用现代技术的表率。
日本政府
日本的电子化政府发展有深厚的土壤。在所有亚洲国家和地区中,日本是国际互联网最多的国家,并且因其人均收入高、国际化程度高以及一流的电流服务系统,决定了它在推动电子化政府方面的有独特的优势。为了加速政府信息化、电子化的进程,日本政府于2000年3月正式启动了“电子政务工程”。这项电子政务工程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因特网等网络系统办事各种申请、申报、审批等手续,实施政府网上采购计划。该工程预计将于2003年以前全面投入实际使用,届时,日本政府将在网上办理申报税金、递交有价证券报告、核电站建设、出口产品审批等政府各部门的3000多项业务,政府网上采购计划也将全面实现。为了保证电子政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日本政府于2000年3月向国会提出了《电子签名与认证法案》,从而使电子签名具有同本人签字、盖章同等的法律效力。按照该项工程的计划,日本政府将在2005年以前让政府各部门的主要业务全部通过互联网进行,这标志着日本将全面进入办公电子化、无纸化的时代。
根据发展规划,日本将在2005年完成全国光缆新干线的建设,普及宽带网。预计2002年底,将有900万个家庭进入宽带网世界。到2005年,日本的网民人口将超过6000万,宽带网普及率超过50%以上。根据“e-japan”2002年工程计划,日本将在2002年实现全国统一番号制,电子政府的全国网络基本形成。
1.四极互联网。日本的电子政府是以中央政府的因特网为一级,中央政府(包括相关事业团体)与自治体(各级地方政府及团体)与公民个人与企业(以及各种社会团体)相互形成一个非对称的全国因特网。在这个四级非对称互联网中,中央政府各部门、机关、团体有一个独立的因特网,各部委、机关还有一个自己的局域网。这两个各自独立的网络发布行政和公共领域的情报信息,向全社会提供服务。另一个独立的系统是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互联网,各级地方政府又有自己独立的局域网,同时,以同样的方式向本地区提供行政和公共领域里的情报信息服务。最后,用因特网把中央、地方、公民个人和企业、团体之间连接起来,形成全国统一的互联网。电子政府一旦形成,将引发一场政府行政和国民生活方式的大变革。它将不仅改变政府的行政工作和国家公务员的工作方式,而且还改变每个人的生活方式。
2.五项基础建设。日本的电子政府工程主要有五大方面的基础建设。
(1)政府机关(中央和地方)内部专网以及情报信息化的基础作业。
(2)综合行政互联网的相互连接。
(3)申请、发出手续的在线化。
(4)地区情报信息基础作业。
(5)居民户口管理互联网系统的建设。
从上述五大方面的基础建设项目内容可以看出,电子政府对软硬件的功能要求非常高,对高速信息平台的容量和载体通过能力要求非常大,日本现已进入实用化的宽带网,再加上日本第三代移动电话已开始提供服务,预计电子政府的建设步伐将会大大加快。
3.从小e到大e。一家经济杂志社曾预言,从2003年开始,日本的it革命将从小“e”转向大“e”。那么,电子政府+第二代因特网+第三代移动电话确实可以说明,日本已进入it革命中的大“e”发展阶段。如此巨大的it工程,无论硬件设备还是软件的设计制作,都为日本的it产业提出了巨大的订货需求。面对来自政府的采购和软件采用,日本各大it关联企业都憋足了劲儿,希望在工程建设上获取尽可能大的份额。首先是网络制式的争夺战,ntt、富士通、日立、nec等都提出了最具竞争力的互联网系统,向政府宣传,以供政府采用;其后便是各种硬件设备的争夺战。据说,围绕电子政府建设的市场规模将达几十万亿日元,社会波及效果将会更大。
电子政府发展的总趋势
与20世纪90年代初相比,电子政务近向年来正在进入全面发展的快车道。从全球电子政务发展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电子政务发展较快的国家大都首先源于国家或政府领导人敏锐的洞察力,强烈的政治意愿和有力的领导。这些国家的领导人首先从政治上确定了电子政务的目标并勾画了其应实现的蓝图,然后落实相应的实施部门和制订有力的实施计划和措施。最近的一份报告显示,世界各国明显加快了实施电子政府战略的步伐。例如,到2006年,美国各级政府将接受33300万份企业和民众经由网上提出的申请或报告,政府当局也将在全美各地推出近14000种在线申请服务;英国有60%的政府机构的互联网服务网站已经开通或正在建设,其他国家这一比例最高为53%。预计到2002年底将有41%的英国公众主要通过政府机构的网站享受政府服务。与之相比,加拿大的这一比例将达40%,澳大利亚为34%,美国为31%,日本国会已准备在下一个会期讨论一项法案,即日本准备将9089种申请及注册表格转到网上处理。法案一旦通过,将有助于成就日本在2003会计年度实现既定的“电子政府”目标。在世界各国积极发展电子政务,构建电子政府的探索和实践中,逐渐出现了如下明显的主流发展趋势。
研究和开发应用新的信息网络技术进一步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因特网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及现代信息和知识经济的重要支撑环境。国际上正在着力发展性能更加优越的第二代因特网,目前,美国已建成连接180所大学的第二代因特实验网。受到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支持的“中国高速互联研究试验网络(nsfcnet)”已基本建成,并可直接与美国第二代因特网(internet——Ⅱ)连通,该实验网的建立,首次实现了同时支持100路的大规模多媒体流实时协同应用。
为了全面实现电子政府所规定的理想目标,这就要求互联网络相应在物理结构和性能上也要达到高速、互动、个性化。高速是指人们在进行大数据量的传输过程中,如语音、图像等不再受带宽的限制;互动是指人们在互联网络上相互交流时,语音与图像的传输过程是双向对称的;个性化是指通信与媒体的传输是依据个人所需自由选定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的。这就是普遍认为的国际互联网具有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三大基本要求。目前,许多科学家认为,实现宽带互联网应具备下面8项基本条件:
(1)应在现有的物理铜线上同时进行模拟和数据信号的传输;
(2)双向对称上、下行传输的速率应在4兆以上;
(3)传输距离应在2公里以上;
(4)数据并发要在1000户以上;
(5)开线率在90%以上;
(6)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互不串扰;
(7)在数据信号传输过程中不影响模拟信号的传输;
(8)网络物理结构必须符合星型点对点的传输方式。
人们把上述8项指标定为未来宽带国际互联网络的技术标准。目前,广泛采用的“adsl”技术方案的优点是充分利用了原有的线路资源,通过普遍电话线的数据升级进行大数据量传输,但在实际应用中稳定性太差,串扰性过强,开线率较低,从严格意义上说它和有线网一样属于单项传输技术,不属于双向对称传输技术,因此,无法在应用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要求。此外,由于光纤技术本身的局限性和使用寿命的短期性与成本过高,根本无法像电话线一样直通千家万户。如同不可能将高速公路修建到每一户家庭门口一样,窄带互联网的瓶颈就出现在驻地网这“最后一公里”的线路上。为此,许多科学家提出了突破“最后一公里”的口号,试图在电话局端到每户家庭这一公里的线路上,利用原有的铜线资源,通过技术升级,实现大数据量的对称双向传输。如果这一技术得以实现,这将为世界各国政府节约几万亿元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同地,也对保护城市建设的原貌不被破坏,充分发挥原有通讯设施的功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宽带互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近,北京基和在线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已经研制出“ip广域流媒体技术平台”。该技术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以ip/edsl为代表的综合宽带数据网络的传输技术,它解决了在物理铜线上传输带宽的问题,即许多科学家称之的“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技术特点是开线率高、双向、对称、高速、稳定、无串扰、长距离的大数据量传输,其产品可满足4m、6m、10m、100m等传输速率的需求;二是以“ip广域流媒体”交换系统为代表的多媒体交换技术,它解决了海量存储转发、多级陈列、网管、计费、分频、压缩、解压、编解码、多重格式转换、协议转移等尖端技术;三是以3etv为代表的流媒体数字化应用终端平台技术,它解决了电话机、传真机、电视机、计算机、音响、冰箱、dvd、vcd、复印机、打印机等所形成的6多3少问题(即摇控器多、显示界面多、插座联线多、设备摆放多、操作复杂多、浪费时间多;少了一机智能化、网络管理化、操作简便化),并解决了终端产品被病毒干扰的问题。由于该技术更具有面向实时双向交互的宽带流媒体网络传输的优势,因而在电子政务和电子社区的建设中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优先发展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并把它们作为电子政务应用的重点
欧洲委员会(european council)曾于2001年3月23日至24日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关于“e欧洲2002年”会议。会中提出欧盟会员国应以下述20个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作为实现政府上网服务的优先考虑。
1.面向企业的服务:
(1)雇员的社会贡献(所得税预扣);
(2)公司税:申报及评估通知;
(3)增值税:申报及评估通知;
(4)新公司的登记注册;
(5)向统计办公室提供的数据;
(6)支付与采购;
(7)海关申报;
(8)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报告。
2.面向居民的服务:
(1)职业介绍;
(2)所得税:申报及评估通知;
(3)社会安全与福利(包括失业福利、医疗费用、家庭补贴、学生补助金);
(4)个人文件(护照及驾照);
(5)汽车注册(新车、旧车或进口车);
(6)建筑许可申请;
(7)警察通告;
(8)公共图书馆(分类目录、搜索工具);
(9)证明文件(出生、婚姻):包括申请和递送;
(10)高等教育及大学的入学申请;
(11)动迁通告(地址更改);
(12)与健康有关的服务(例如,关于各个医院提供服务的项目和情况)。
3.国际上还有专家提出把政府的业务分为9类共165项用以评估一个国家电子政务的的实现程度。这9类分别是:
(1)居民服务;
(2)岁入;
(3)国防;
(4)教育;
(5)司法与公共安全;
(6)行政管理;
(7)运输;
(8)民主与法规;
(9)邮政。
门户网站成为主要趋势
纵观全球电子政府的发展概况,几乎所有的政府都把建设强大的政府门户网站放在重要位置上,政府门户网站已经成为电子政务发展的一种基本形式。这种通过门户网站实现用户与政府互动的形式,已经使人们受到某种启示,即政府门户网站可能为政府形态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改造提供一个过渡,利用门户网站一个一个地实现政府业务在网上的事务处理,等到能在网上完成的政府业务差不多都实现了,新的信息时代的政府形态也就可以出现一个雏形了。
一站服务或无站服务
一站服务(one-stop-service)是指居民或企业只要去一个政府综合办公点,即可解决需要办理的所有的有关事项;无站服务(non-stop-service)是指居民或企业只要进入一个政府网站,即可解决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可以做到每周7天,每天24小时全天候不间断地向居民或企业提供政府的服务。这两种形式在许多国家的电子政府建设中得到采用而且收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单一窗口及多元化的服务管道
针对内、外部服务对象特点,建立三种不同的网络服务,即第一种是在公共场所建立公共信息服务站;第二种是以互联网作为对外服务的管道;第三种是建立政府机关内部使用的网络体系(intranet),作为对内服务的管道。最近,由光时代科技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研究开发出的网站克隆和管理技术可以把三种不同的服务整合起来,实现内外网平台一致,信息互联互通和内外网数据的安全交换,同时对政府公务员建立虚拟办公室,以及公民建立网络屋提供了强有力、方便的技术支撑。
智能卡的应用
随着ic卡技术的发展,许多国家的政府在建设电子政务工程中都开始注意与实现“城市一卡通”项目结合起来。
ic卡是集成电路卡(integrated circuit card)的简称,它将集成电路的芯片嵌装于塑料基片上,制成类似磁卡的卡片。由于集成电路芯片中包括微处理器cpu、操作系统cos以及数据和程序,使得ic卡具有智慧的功能,所以也将ic卡称为智能卡(smart card)。根据与读卡器交换信息的方式,智能卡一般分为两类,即接触式智能卡和非接触式智能卡,接触式智能卡需要插入读卡器,卡片表面的金属片直接与读卡器电子接头相接触,才能进行信息的读写。非接触式智能卡则不需要插入读卡器,但需要靠近读卡器,通过卡片中内部的天线与读卡器的天线进行信息的读写。ic卡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的结合,使非接触式智能卡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双界面卡是在一个智能卡中用同一个cpu统一处理,实现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种模式。20世纪90年代初,清华大学等单位的教授专家开始研究ic卡和ic卡中的cos操作系统。1993年9月,中国启动金卡工程并进行试点,在此之后,银行信用卡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广泛使用,同时,一些城市已开始了非银行卡的应用,如在公共交通系统、公共业务管理系统、社会保险系统、流动服务管理系统等。已经发出670万张卡的上海社会保障卡系统是政府实现为居民服务一体化的典型例子。近年来,逐渐出现了在某一个城市、某一地区利用智能卡整合信息资源进行综合应用的新趋势,这无疑给电子政务工程的建设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新手段。
以电子政务带动和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把电子政务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紧密联系起来,为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也是世界各国电子政府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使政府以外的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能够通过政府提供的信息服务,及时地获取这些信息资源并实现增值利用,同时,政府通过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两个平台的信息资源整合,可以对当地信息产业的主要力量实施引导和组织,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市场价值,从而引导和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还可带动相关产业群的发展。
建设国家信息安全基础设施nist
(national information security infrastructure)
网上活动最重要的问题是安全和隐私的保护。数字签名和公钥基础设施(pki)正是保证网上活动安全进行和保护隐私的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同时,“公钥基础设施”也是信息时代所有经济活动中所不可缺少的一项基础设施。目前,国际上约有20个国家已经完成了与数字签名相关的立法,包括美国、加拿大、德国、新加坡、丹麦、以色列、古巴、南朝鲜、智利、阿根廷、菲律宾等,并正在加快“公钥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建设。从发展的眼光看,一个国家的公钥基础设施可能不止一套,可以有针对不同领域和用途的多套公钥基础设施系统。但是,就电子政府的建设而言,为了确保政府的安全可靠运行和政府通信的保密和安全,专门为政府部门服务的“证书”管理机构的组建自然是由政府来规划和组建。目前,数字签名的技术本身还在不断地发展,也有可能出现重大的技术突破,值得密切关注。
建设具有战略重要性的国家信息系统
为了使国家的人、财、物都有可能得到有效的管理,许多国家都把发展以下10个国家信息系统放在优先的位置:
1.财政管理信息系统;
2.金融管理信息系统;
3.税收管理信息系统;
4.海关管理信息系统;
5.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
6.公检法司管理信息系统;
7.企业注册信息系统;
8.电子身份证与居民注册信息系统;
9.国家地理信息系统;
10.全球定位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严格地讲是一个产生位置信息的支持系统,用它可以确定任何物体的地理位置。在这个系统基础上可以建立全国飞机、汽车、轮船等机动载体的管理信息系统,同时,还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应用价值。
中国实施电子政府战略的急迫性
我国政府的职能和现状要求我国必须尽快实施电子政府战略
如果把国家定义为一个组织系统,政府系统则是这个组织的最核心部分,它是一个国家或社会整个资源优化配置的中枢系统,也是形成整个国家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之一。从我国与世界规划系统的对接角度来看,我国所融入的是一个以信息为规则基础的世界经济信息规则体系,即gzg模型(政府对政府模型),但是我国政府并没有达到一个理想的境地,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如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分支多、跨度大,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府系统;许多政府系统,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发展很快,但与世界发达国家政府管理系统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尤其需要改进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国政府的职能不清,很多方面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表现在:一是现行体制结构仍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市场化的要求,机构重叠,职能交叉,管理层次过多,政出多门的现象仍然存在,机构运行缺乏应有的效率。体制结构的现状与市场经济特别是国际市场规范距离较大。二是政府职能没有根本转变。不少政府还习惯于直接干预企业的经济活动,行政管制过多。审批制还在经济生活中起主要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政府的宏观管理的过度替代,一些应该由市场起作用的仍由政府包办,而一些应该由政府职能到位的却没有真正管理起来。三是政府行为不规范。一方面表现在一些政府行政方式仍然没有摆脱靠“红头文件”这样的运作模式;另一方面是行政垄断色彩仍然存在。主要是通过制定具有强制力的行政规章、行业规章、地方性规章决定等来维护垄断利益,使公平竞争难以实现。显然,这些都不符合世界贸易规则要求,很难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比较严重地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实现职能转变和政府转型已成为必然,由高度集权向合理公权转变,由行政命令向市场主导转变,由审批经济向监管服务转变。从以上的简单分析来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中国政府系统组织效率的提高,是影响中国国家竞争力的第一因素。第二,在信息时代的国际环境中,普通的手段解决不了信息时代的国家问题及世界问题。第三,时间的紧迫性,不允许政府以常规的思想和方法去解决非常规的战略问题。第四,组织管理的问题必须以技术的手段去解决。可见,中国的“电子政府”之路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最佳途径和必由之路,所以,我国必须实施电子政府战略,以解决目前我国存在的急迫问题。
电子政务领域发展的滞后性要求必须加快实施电子政府战略
从全球电子政务的发展来看,许多发达国家都已进入相对成熟的发展时期。相比之下,我国在这方面的进展和研究明显滞后。虽然这为我国政府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以及科学化的电子化政务方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政府可以不必再走发达国家曾经走的弯路,可以节省大量开支,但是,这也使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显得更加的紧迫。1987年9月20日,钱天白教授发出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揭开了中国人使用internet的序幕。1993年,国务院设立国民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随后启动“金”系列工程。1996年,国务院成立信息化领导小组,之后,各部委和各省市相继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1994年4月20日,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我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internet的国家。之后,我国又建立了邮电部公众信息网。我国的上网人数1997年年底为61万人,到1998年6月底为117.5万人,到1998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上网计算机74.7万台,上网用户数210万,cn下注册的域名18396个,www站点5300个,国际出口带宽143m256k。到1998年10月初,中国已注册带有gov.域名的网址815个,而且发展势头迅猛,截止到2001年12月,我国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3370万。但是,由于因特网在我国刚刚兴起,整体发展水平又不平衡,一些已经上网的政府部门也缺乏有效的组织和规划,存在域名不规范、网站内容设计不合理、信息内容的制作水平参差不齐,主页形象与政府形象不符、政府上网缺乏规模、软硬件及信息内容的投资处于相对失调的状态等问题。比如我国带gov.域名只占全部域名的5%,而且基本上分布在东南沿海。这些现状急需改变。目前,中文信息不足因特网上信息的千分之一,这和汉字拥有最广泛的使用者是不相称的。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部门掌握着社会信息资源80%的有价值的信息,3000多个数据库,但大部分都还是死库,需要采取有效手段让这部分库“活”起来,进入市场进行流动,产生增值。各省有关部门对于启动省内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态势缺乏行之有效的组织和办法。“垃圾”信息,失真信息随处可见,我们的企业和个人常常无法通过正渠道获取统计资料等信息,不可避免地给一些企业造成经济上的损失,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特网这种最廉价便捷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在我国刚刚兴起,一些政府部门对于把自己的信息拿出来共享的意识还不够强,有些政府部门的部门利益意识又太重,不愿把信息拿出来共享,这就需要我国信息主管部门对其进行组织和引导;这一方面,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灵活的机制和政策,长期以来,政府信息部门的大量建设资金投入到硬件设备上,出现了硬件比软件先进和齐全,系统硬件和软件和配备超前于实际的开发和运行,缺乏信息录入、信息更新、信息深加工的专项资金和技术,更缺乏把这种信息资源进行加工后产生增值的手段。所以,我们必须加快实施电子政府战略以跟上世界的潮流。
加入wto要求我国政府必须尽快实施电子政府战略
经过十多年的艰苦谈判,我国终于顺利地加入了wto,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加入wto,就是正式全面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之时,标志着我国进入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新阶段,给我国带来机遇和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冲击和严重挑战,而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首当其冲的不是企业,而是政府,加入wto对我国政府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
(1)wto要求政务活动的公开化,这种公开化是指政府决策和行政行为除涉及国家安全及商业机密等不宜披露的信息外,都应通过适当的渠道和途径告知社会。只有在公开的环境中,才能有效保障个人行为主体能在平等参与、自由竞争的基础上实现公正和公平交往。推进政务公开是wto对我国政府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在wto的法律文件中,信息公开是贯穿其中的基本要求,wto多边贸易规则体系要求建立开放的贸易体制,要求各成员国政府必须通过提供准确的信息资料,充分的法律规章和透明的规则程序,来保证竞争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如:《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规定,为了使各国出口商都能获得关于技术规章、标准及评定程序方面的必要信息,各成员国政府都要建立国家信息咨询点。《进口许可程序协议》规定,各成员国应向贸易商发布充分的信息,使其充分了解发放许可证的根据。《政府采购协议》则要求政府采购的法规、程序和行为必须是透明和公开的。我国加入wto后,必须依据其规定对行政程序进行大幅度改革。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现代民主政治进程加快,建立政务公开制度,保障公民对政府和公共部门拥有的共同信息享有知情权成为当代各国政府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保障公民权的一项基本义务。美国1960年制定的《情报自由法》对“行政机关因公共利益和正当理由可以拒绝公开情报”的原则进行了修正,根据该法,政府文件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才是例处。在不公开的情况下,政府要负举证责任,且法院有权重新审理。美国1976年制定的《阳光下的政府法》规定,合议制行政机关的会议必须公开,公众有权旁听会议、获取会议信息。1996年《电子情报自由法》对电子情报的检索、公开、期限等问题都作了具体规定。此外,在欧洲如英国,在亚洲如韩国等也都通过立法和规范运作等措施,明确了公开化的要求。多年来,我国政府一直倡导政务公开,但由于缺乏制度的保障和机制的约束,政务信息即使发布仍未达到制度化和经常化的要求。政府在法规文件的制定和发布过程中,基本是实行内部“红头文件”的方式层层下发,透明度不高,社会公众的知晓度也很低。且不谈外国企业和公民,就是在我国的企业和公民心目中,政府始终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这种机制,即隔断政府与社会的联系,也给一些政府部门在行使权力时进行“权力寻租”以可乘之机,同时,也极大的降低了政府的办事效率。按照wto透明度原则的要求,必须把推进政务公开作为迎接“入世”挑战的重要措施,而实施电子政府,可以全面提高政府决策和政府行为的透明度。
(2)加入wto要求政府运作的高效化。加入wto以后,对外交往将日益扩大,各级政府在涉外经济贸易交往中的工作效率和运作状态,从某种程序上都体现了我国政府的形象。如果说,在传统的封闭体制内,或是在单边开放的条件下,我国各级政府以及部门间因运作效率不高引起的摩擦是我国的内部事务,由此导致的只是内部经济效益的损失的话,那么,在加入wto后,这种摩擦很有可能引起国际贸易纠纷,形成国家间的摩擦。wto多边协议中的许多条款明确规定了各成员方政府的行为,必须遵守的时间期限,如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中的第13条第3款,第50条第6款,第55条;服务贸易总协定中的第6、10条;保障措施规定中的第7、11、12条;反倾销协议中的第7、8、9条,等等,对成员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或行政司法行为以及发布行政决定、命令等抽象行政行为都提出了实现要求,并对违背要求而产生的法律后果做出了规定。wto规则中的这些要求,对我国各级政府的运作效率提出了明确的标准,“入世”后,更加需要我国各级政府及政府各部门增强整体效能,建立协调高效的政府运作机制。电子政府恰好能满足我国政府加入wto的需要。
(3)加入wto要求政府管理手段的信息化。加入wto后,我国各级政府要能敏捷地对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作出反应,也需要各级政府充分运用科学技术,加速推进管理手段信息化进程,而电子政府则是政府管理手段信息化的的首选目标。
我国实施电子政府战略,是全球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
信息技术发展,使我们迈入了数字化网络时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社会分工日趋精细,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化进程加速,使整个社会所需要决策的数量越来越多,政府、政治家决策的负担越来越重。在信息社会中,政府更开放,公众的参与性更强,决策更趋科学合理,对政府行为和政治家的监督检查更具体更直接。我国的政府部门职能正从管理型转向管理服务型,承担着大量的公众事务的管理和服务职能,更应及时上网,以适应未来信息化社会对政府的需要。世界各国实施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提高了全社会的信息化水平,信息化的发展迅速调整了国家经济结构,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效益。全球internet正日益发挥经济繁荣、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各种企业、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甚至个人都纷纷上网,建立起各自的主页,在网上和全世界进行业务往来,网络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了适应这种信息化社会的需要,作为国家行政机构的政府,由于承担着大量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和服务的职能,更迫切需要和internet接轨。也正因为如此,电子政府被许多国家列在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第一位。为了提高国际竞争优势,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加快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欧、美、日等主要发达国家,在相继推出国家信息基础建设的同时,还规划用网络构建“电子政府”作为提高政府效率及便民服务的重点,以建立一个以反映公众需求为导向的政府,并以更有效率的行政流程为公众提供更广泛、更便捷的信息及服务。从世界范围来看,对当代社会发生最大影响的是两种力量:市场和政府。wto对中国政府的要求是建立一个全面、彻底的市场机制,要求经济运行机制全面市场化。因为,中国加入wto后,要真正做到与国际接轨,我们的政府管理模式,包括管理观念、政府职能的配置、政府机构的设置、政府的运行方式等都必须进行变革,这样才能把以管制与审批为基本特征的政府管理模式转变为“公开、公正、公平”服务的符合wto国际游戏规则的政府管理模式。建立这样一个电子政府新机制显然会对有效地贯彻实施稳定的市场体系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创新手段再造一个崭新的电子政府管理模式
纵观全球政府信息化的过程,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政府的各项业务,实现政府业务流的计算机化,在发达国家已经有了40多年的历史,而从计算机在政府中应用技术上来说,又经历了主机、微机加局域网、互联网三个阶段。从处理内容上来说,又由数据管理、信息管理,逐步走向知识管理。从覆盖的范围来说,正由政府内部的管理职能走向内外结合的重点面向外部的服务职能。透视全球电子政务的发展概况,总结国际上发展电子政务的经验,我们会得到如下重要启示:
(1)推进政府信息化,积极发展电子政务,构建电子政府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就像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管理必备的手段一样,电子政务已成为治国不可缺的工具。
(2)电子政务的业务模型再造,主要是围绕着与电子政务相关的三个行为主体,即政府、企(事)业单位、居民三者展开的。这三个行为主体在数字世界的映射,则构成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电子社区这三个信息化的主要领域。
(3)世界各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目标除了不断地改善政府、企(事)业单位与居民三个行为主体之间的互动,使其更精简、更透明、更友好、更有效率外,更注意在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中对原有的政府结构和业务活动组织的方式方法等进行根本的改造,从而,最终构造出一个信息社会的政府形态——真正意义上的电子政府。
(4)以政府的业务流为主线,利用信息技术的给政府重新“梳一次辫子”,根据轻重缓急将政府职能中带有不变性的业务流一个一个的信息化,是实现政府的重构,避免强化和固化原有的政府结构的一种好方法,因此,无论是中央政府各部门还是地方政府,只有与业务流重合的信息流才是准确可靠和可持续的。
(5)电子政务实现中优先级的考虑。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主要是从三个角度进行设定,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政府自身的建设。例如,国际上,许多政府都将与“增加岁入”有关的系统列为电子政务工程的第一优先。而把面向居民的各种服务系统,如居民身份证、护照发放系统、社会保障系统、土地和住房的注册登记系统、社区的各种服务和管理系统等列为社会效益优先级的电子政务项目。从政府自身建设的角度出发,许多国家都把提高政府核心业务运行的有效性和效率、政府重要信息资源的开发、增加政府运行的透明度以及反腐倡廉等放在优先级的位置。
(6)以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发展电子政务。从国外的经验和信息系统工程需求一体化来看,一个强势的中央政府的集中、统一的领导,比较有利于国家信息系统的一体化、标准化和产业化。也就是说,一个“逻辑上集中,物理上分布”的模式对国家比较有利。“逻辑上集中”是指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和规范。因此,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方法是发展电子政务的关键措施之一。
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关键,首先依赖于政府业务过程的规范化和数据模型的标准化;其次是电子政务中所包含的许多标准“零部件”的规范化、标准化,如人事、计划、财务、公文、档案、国有资产,政府网站等等。
在电子政务发展中,政府的角色是准确地提出对信息系统的要求,实现对信息化政府的有铲管理,而电子政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并不一定都需要通过行政命令来实现。这时因为许多电子政务的“零部件”由企业来开发,不仅可以减少的政府的投资和节约大量的资源,使软件的先进性、质量以及升级更新等都有可靠的保证,而且这些“零部件”本身的研发、生产、推广就可以支持和形成一个相当大的产业。此外,通过政府制定的政策引导和推进,有些市场占有份额的大的电子政务“零部件”产品将逐渐成为事实上的标准或规范。
(7)平衡安全、成本与效率三者的关系,实现“恰到好处”的安全。为了保证国家的核心机密,有必要建设若干个独立于互联网的专网。但是专网建设过多会给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造成许多壁垒,同时,也给中央政府为了监控和决策而获取信息带来诸多不便。因此,不同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应当根据安全级别的不同设定,考虑安全、成本、效益三者的权重加以适度平衡,实现“恰到好处”的安全。此外,对每一个安全等级的政府信息系统都应当制订具体的安全标准,有了这个标准,每一个电子政务系统只要“对号入座”参照标准执行即可。这样,不仅节省了在安全问题上耗费的人力和财务,而且还有助于安全评估、审计和管理。
电子政务在我国的发展,以1993年启动的“三金工程”(即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为标志开始了起步阶段,这一阶段是建设从经济效益和政府自身建设角度考虑属于优先级的重点行业和部门的系统工程,也是中央政府主导的以政府信息化的特征的重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1998年5月18日,青岛市在互联网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政府网站“青岛政务信息公众网”,1999年1月,40多个部委(局、办)的信息主管部门共同倡议发起了“政府上网工程”,截止到2000年1月底,已经建的www下的政府网站达3200多个,70%以上的地市级政府在网上设立了办事窗口,这标着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开始转入第二阶段,即可以开始实现政府与用户单向互动。2001年6月1日,由海关总署、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安部、交通部、铁道部、民航总局、信息产业部等12个部委共同参与的“中国电子口岸”(www.chinaport.gov.cn)在全国各口岸推广实施。“中国电子口岸”除了实现企业可以在网上办理各种进出口相关手续之外,还实现了业务重组和组织的再造,它把上述12个部门分别管理的进出口业务信息流、资金流、货物流等整合到一个统一、安全、高效的计算机网络平台上,实现了数据交换和共享。“中国电子口岸”体现了电子政务的基本要求,标志着我国电子政务开始向更高层次发展。
最近两年来,许多地方政府都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十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天津等城市纷纷提出建设数字化城市的计划,其中,把电子政务工程列入数字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北京市政府还提出了明确的建设目标和时间表:到2002年底,初步实现政府面向企业和市民的审批、管理和服务业务在网上进行,政府内部初步实现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到2005年底要建成体系完整、结构合理、高速宽带、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并建成共享的信息资源库,全面开展网上交互式办公。青岛市从1998年开通“青岛政务信息公众网”之后,访问量已达178万多人次。目前,青岛市委、市政府及各区公文全面实现无纸化传输,近20个部门用“金宏电子政务系统”实现内部办公网络化;工商、税务等部门网上面向公众办公;企业注册登记网上并联审批也已全面展开。青岛市电子政务建设新的总体目标是:到2005年,建成全市机关统一的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大力发展网上应用,基本实现政务信息资源数字化,内部办公过程无纸化,对外审批服务网络化,初步形成网络环境下的“一体化政府”,为社会提供“一站式服务”。此外,还要建立与电子政务基础平台相配套的ca认证中心和政务门户网站。把提高内部办公无纸化水平、推进政务公开、发展网上审批和服务作为应用的重点。最终实现三个转变,即由单机应用向网络应用转变;由简单事务处理向综合政务管理转变;由单向信息服务向双方交互网上的办公转变。实现上述目标后,青岛市政府将体现电子政府的基本特征,实现政府管理的真正转型。
值得指出的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电子政府代表着政府角色的转变、结构的重组、流程的再造、服务方式的改变,在某种意义上,它具有典范(paradigm)变迁的意义。广州市天河区政府就是我国目前具有典范变迁意义的一个成功例子,真正体现了电子政府的基本原则,虽然它的探索和实践只有两年的时间,但是,它给我们的启迪是多方面的。下面,从建设原则、基本构成和管理特征等方面概述其特点。
建设原则、目标和内容
1.建设思路及特色。天河区电子政务的建设,从一开始就体现了起点要高、着眼要远、理论要新、定位要准的总方针。
天河区领导认为:发展电子政务,构建“高效能、负责任、快速应变”的电子政府是创新信息时代的政府管理和服务,创造天河区良好的“软”环境,增强天河区在未来信息社会的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同时,也深刻地认识到,电子政务实质上是对现有的、工业时代的政府的形态的一种改造,即利用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来构造更适合信息时代的政府结构和运行方式,这是一场变革,需要从技术、管理和体制层面加以综合协调,整体推进。他们认为,构建电子政府关键要敢于和关于创新,要在把握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向的前提下,积极借鉴国内外行政和公共管理改革的经验,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突破一些陈旧的模式和做法,建设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政府。他们紧紧把握了信息化发展的两年趋势,即信息化的规模优势和技术层面走向与管理层、决策者层紧密结合的趋势,前瞻性地提出了“三个结合”的指导思想,并作为整个电子政务建设的总原则。这“三个结合”是:
(1)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在强调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性时,又不局限于技术。他们认为,电子政务成功的关键和难点是如何有效地推进管理创新,如何有效地重组和改善组织架构,优化组织流程,只有这样,才能使技术层面走向与管理层面、决策层面的紧密结合,也能才能发挥it的巨大潜力。
(2)企业管理与政府运作相结合。天河区政府的主要领导人重视强调电子政务理念创新的重要性,提出政府要善于借鉴和利用企业比较优越的创新能力、质量意识、服务水平和绩效评估,通过在企业管理与政府公共管理中寻找相似性和共同点,来促进政府的规范行政和高效运转。天河区政府提出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将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导入政府运作,这是一个大胆的创新和尝试,从目前天河科技园(软件园)的运行情况来看,成效明显,并且这一思路已为许多地方借鉴。
(3)政府主导与市场参与相结合。天河区政府领导强调政府在把握方向的前提下,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来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充分发挥社会资源丰富的优势和市场专业分工的优势,将一些市场可以做得更好的公共服务推向社会和市场。天河区政府呼叫中心的建设就是外包给一家民营企业,政府重点提供信息,加强监管,没有走老路,较好地体现了“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思路。区政府没有投资一分钱购置设备,没有增加一个人员编制,没有增设一处办公场地,只有每个月支付公司一定的服务费,就建成了一个高效运作,优质服务的全天候“服务中心”,为人民群众创设一个满意的“第三方服务”环境,这时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政府行政管理改革也做了有益的尝试。实践证明,建立政府与企业某种形式的伙伴关系有可能使双方都从中受益。不仅仅政府与企业的伙伴关系具有很大的潜力,居民也是电子政务的一个“财源”。设计得好,可以做到政府、企业、居民三赢。
2.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及成果。天河区领导在确定建设电子政务总体目标时,除了把优化政府管理工作的各核心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发挥政府宏观管理,综合协调与完善服务的职能作为重点外,还把“提高政府公信力”放到核心位置。他们认为,采用各种信息技术和通信手段,方便公众参政议政和加强监督,增强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保进政府规范、高效、廉洁行政,创新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提高政府公信力,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举措。
天河区政府在实施电子政务工程中,还强调“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统一标准,资源共享”,重点抓好一个“统”字。
天河区从1999年开始,分期建设全区的政务信息高速公路,为全区电子政务建设提供高效传输的网络环境。两年来,全区开展了5次较大规模的信息设备政府采购,构建各类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了全区统一的信息网络交换平台、办公自动化应用平台、电子邮件传输平台及信息网络安全平台,开发了信息量大、信息获取方便、服务功能强的区信息网站(http://www.thnet.gov.cn),建立了技术先进、规模较大的区机关大院千兆以太网、高标准地建成了区信息高速公路首期工程,实现了信息的快速传递、办公程序和视频应用的快速运行。在此基础上,利用社会信息资源开展信息高速公路二期工程建设,逐步实现机关大院外各街镇(村)、各党政部门与区机关的快速光纤(专线)互联。区机关大院外近20个部门建立了局域网,开发了适应本单位业务工作的信息应用系统。同时,在广州市较早采用100兆光纤,实现了区与市的高速网络互联以及国际互联网的宽带接入。目前,区各部门超过700台电脑已经联网,80%以上的区领导都能使用网络查询信息、收发电子邮件。全区各部门积极利用信息网络开展工作,收发电子邮件已成为各单位和工作人员最重要的工作交流方法之一。同时,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断加强,信息网站功能不断增强,服务内容不断增多,吸收了区内外大量的企业和市民访问,获取政府服务。
天河区下一阶段的设想是:建设一个多功能的政府数据中心。区政府领导认为,在当前经济转型、政府职能转变的背景下,如何收集、整理政府所拥有的大量信息资源,如何综合利用和充分共享政府信息,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的“软环境”建设,成为影响本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建设一个多功能的政府数据中心,提供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各种基础信息和规划、国土、环保等空间信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商业智能技术,提炼各种战略信息和战术信息,为政府决策、城市管理、企业经营和居民服务提供有效的参考信息,实现政府信息的快速处理、有效流通和增值服务。
电子政府最大的特色的是具有虚拟性,天河区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特色,准备建设一个“虚拟”行政服务中心,即在构筑全区宽带网的基础上,建设一个基于信息网络的,与区各职能部门网络互联的、“合署办公”的虚拟的行政服务中心,逐步完善各种在线行政服务功能,为企业和居民提供“单一窗口”和“一站”服务。
电子政务工程对政府管理创新的作用
1.建立全区统一的办公自动化平台,确保各部门公文流转、文件传递、信息共享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无纸化,实现了部门内部、部门之间、部门与领导之间网上无障碍的沟通与交流,明显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能。
目前,全区所有单位安装统一的办公自协化(oa)软件,大部分的文件、简报和通知都通过oa收发。截止到2001年11月份,通过oa流转的公文超过11000份,利用oa登记管理的文件累计超过14000份。区委和区政府大部分领导都在网上批阅文件,有时还利用网络开展远程办公。区委办、区政府办还把区领导的会议活动和日常安排都放在内部网上,科学合理地安排领导的工作时间,区领导基本上都能熟练地通过网络了解自己的活动安排。
通过oa,使政府部门的流程更加规范和合理,岗位职责更加明确,从而使得以往办公中经常出现的互相推诿的情况大大减少。另一方面,公文查询和督办更加方便,领导和办文人员不但可以通过输入关键字查询有关的公文,还可查询公文的流转情况,如公文当前的位置,以及每一个经办人处理公文的时间,等等。
2.推进行政业务网络化,将办事程序规范化、流程化,逐步实现政府内部业务流的计算机化。政府内部业务流的计算机化是政府实现对用户服务信息化的基础。在电了政务的发展中以政府的业务流为主线,一个一个地实现政府业务的信息化是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好方法。目前,天河区卫生防疫站、国土房管局、物价局等政府服务窗口部门已经建设了比较先进实用的网上办事系统。
例如,天河区卫生防疫站针对辖区内从业人员健康证办理业务量大,人员流动频繁的特点,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优化工作流程,实现了比较规范的从电子成像到体验结果自动评价的“一条龙”的健康证办理服务,每年为10万从业人员办理证件,办证时间缩短了一半。下一步在实现该业务流计算机化的基础上实行网上预先登记,还将进一步缩短办证时间,大大提高了办证效率,并利用信息化手段杜绝了办假证的现象。
3.利用政府信息网站,强化政民沟通渠道,提高政府公信力。天河区政府积极利用区信息网站推行政务公开,向企业和市民宣传介绍天河区情、工作动态、政策法规与办事程序,区政府所有窗口服务部门的职能都在网上公开,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标准都在网上公布,并根据情况及时更新。同时,还开设了“区长信箱”和“留言板”,收受和处理市民反映的情况和问题。迄今为止,已收受市民1500多封信件,市民留言1000多人次,基本上所有的来信或留言都得到及时处理,并给来信人及时、满意的答复,增强了群众对政府的信任。
针对区内大多数市民尤其是弱势群体没有上网,但电话在已基本普及的情况,天河区委、区政府继设立“区长信箱”和“留言板”后,于2001年3月8日开通了企业运作的政府呼叫中心,这是一个集电话咨询、政务(社区)服务和网络处理的新形势下的信访系统。广大市民只要拨打电话95100,可全天候24小时查询政策法规、办事程序、投资指南,可24小时反映城市建设管理、环境卫生、社会治安等社会问题,并提合理化建议,可24小时对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行为规范等进行监督和投诉。政府呼叫中心开通1年多来,就收到政务咨询、反映投诉及社区服务等各类电话60000多个,大部分投诉反映情况已及时处理。
天河区政府呼叫中心的处理过程做到了全程网络化。政府呼叫中心的服务员可快速利用区信息网站的资料为市民解答问题、提供咨询;也可以把市民投诉和建议内容通过网络转到有关职能部门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公开,同时,通过呼叫中心告知市民,整个流程全部通过信息网络完成。有时市民从反映情况到得到回复的时间不到一天,市民非常满意,而通过信息网络,政府部门处理事情的进展情况(除部分需保密外)都在网上公开,市民可对政府部门的办事过程和效率进行监督。
天河区委、区政府通过信息技术与传统的人民信访工作结合起来,拓展了新形势下信访工作的手段和方法,增强了政府服务的满意度,进一步密切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4.发挥信息化手段的监督功能,加强廉政建设。天河区委、区政府充分发挥信息网站和政府呼叫中心的作用,利用“区长信箱”、“市民留言板”方便群众反映情况的功能,加大投诉举报力度,已收到有关廉政方面的信息10余件。
为了从源头上防范行政部门的乱收费现象,在网上公开所有职能部门的行政事业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有关的文件依据,方便群众利用网络和政府呼叫中心对各种收费现象进行监督,有效消除了乱收费现象,受到群众的支持和欢迎。
另外,天河区政府在信息网站上发布工程招标信息,方便了区内外企业参加招投标工作,营造了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
重视信息安全管理,确保电子政府的安全运行。天河区委、区政府从一开始就狠抓信息网络的安全保密工作,把区网络交换中心列入全区重要的保密单位之一,区有关部门联合制订安全保密措施,增强各单位人员的安全保密意识。构建“主动”防御型的网络防病毒系统,配备高性能“防火墙”,部分实现“内外网物理隔离”,并大面积推广使用正版软件,确保各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目前,正在办公系统和邮件系统中积极引进“数字签名”加密手段。
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建设信息化工作队伍。天河区委、区政府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培训。既抓一般的电脑基础知识培训,又抓网络规划、网站建设、办公自动化应用等各项专题培训。迄今为止,天河区信息中心举办了34期各类it专题培训班,培训700多人次,提高了工作人员的it操作能力和对信息系统的认识水平,有效促进了信息化工作队伍的建设。
电子政府的建设,明显提高了天河区政府工作的效率,发挥了政府在信息化进程中的导向作用,有效改善了软环境,增强了天河区的持续竞争力。两年前,天河区政府信息化建设在全广州倒数第一。两年后在全市名列第一。天河区的经验说明,从总体而言,我国政府信息化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但是,我们也有可能利用全球信息化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政府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