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驾马车引领玉林经济快速发展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近年来,位于广西东南部的玉林市呈现出“经济企稳、结构趋优、民生改善、社会稳定”的喜人态势。在今年的广西年中工作会议上,玉林成为全区实现市县两级所有奖项“大满贯”的两个地级市之一,尽显城乡统筹下“三驾马车”的强劲态势:全市七县(区)就有5个获“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县”;广西科学发展十佳县,玉林独占两席;玉林荣获2010年度广西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市、全区绩效考评优秀市、财政收入增长上新台阶奖、广西工业产业发展奖一等奖;玉柴集团荣获广西强优工业企业。

  “玉林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市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三个集中’,促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三化联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全力创建广西非公经济示范市、现代农业示范市、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市。”广西玉林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金湘军如是说。

  如今,全力创建广西非公经济、现代农业、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市已成为引领玉林经济快速发展的“三驾马车”。据统计,今年上半年玉林市实现生产总值405亿元,增长10.1%;财政收入完成47.8亿元,增长29.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98.7亿元,增长3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4.4亿元,增长17.2%;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19亿元,增长12.8%;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129.9亿元,增长5.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76元,增长10.94%,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510元,增长27%,两项人均收入指标增幅均排广西全区前列。

  “三化”推动特色农业发展

  岭南美玉、广西粮仓,玉林秉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推动土地流转,推广农业科技,推进当地农业发展特色的“基地化、品牌化、规模化”。2010年,玉林市粮食播种面积487.1万亩,粮食总产量185.78万吨,粮食单产保持广西最高。荔枝、龙眼、沙田柚、香蒜、黑皮果蔗、香蕉、柑橘、中药材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产品(000061)生产基地在玉林建成,玉林又向创建广西“现代农业示范市”迈进了一步。

  近年来,玉林市在农村大力推行土地流转,逐步激活农村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并与城市资本等要素相结合,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再次“唤醒”了土地的潜在价值,释放出现代农业生产力,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土地流转的模式主要是通过大力引导和鼓励工商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形式参与农村土地流转。上半年,全市流转土地64.1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6.2%。

  按照发展规划,玉林还将发展100家规范运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加速土地流转,形成1000个特色效益突出的“一村一品”专业村(屯),培育发展一批年产值超50亿元的优势产业集群,力争实现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超过35%。届时,全市将有50%左右的农户成为一个或多个合作社成员,60%以上的农户稳定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人均年增收不低于400元。

  如果说规模化经营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则为玉林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驱动力”。

  “免耕、秸秆还田、一次性施肥”三合一的马铃薯免耕栽培技术是玉林农业的“独创”——结合双季稻种植模式,不但省工节本,简单易行,还有效解决了免耕水稻技术带来的土壤板结问题,形成一种一年三造三免耕生态循环农业。近年来,玉林先后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147项。这些农业创新成果都落地在农业节本增效、增产增收上,促使全市现代农业持续高效发展。

  现代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使玉林涌现了春茂、巨东、参皇、温氏等一批走在全国、全区行业前列的重点龙头企业。在现代科技的带动下,玉林的水稻免耕栽培面积、马铃薯免耕技术推广面积、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超级稻种植面积、优质谷总产量等指标均位居全区第一。

  非公经济发挥“引擎”功效

  玉林坚持“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希望在合作”的理念,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全面融入“两区一带”的建设,积极主动参与区域产业分工,围绕玉林市优先重点发展的汽车、机械、药品制造等八大优势产业,主动深入发达地区大招商、招大商、引品牌等措施,推动优势产业升级转型。

  肩负创建“广西非公经济示范市”、“泛北部湾中小企业名城”等重任的玉林,正走在一条通向“广西温州”的传奇之路上。

  2009年9月,玉林市从全国200多个城市中脱颖而出,进入首批“中国创业之城”。而今,各类非公经济主体已经成为玉林经济的主体,并培育出了玉林制药、三环集团、黑五类集团、富英制革等在广西区域内甚至国内同行业的“领头羊”。

  据工商部门统计,玉林市非公经济主体从2005年的9万户猛增到目前的13.7万户,增幅达45%。目前,非公经济产值占到玉林市GDP的83%,而非公企业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8%以上。

  “裤都”、“日用陶瓷之都”、“编织工艺品之都”、“铁锅之都”等重量级的头衔皆属于玉林。特色产业突出、企业集中程度高、知名品牌多,成为玉林非公经济发展的鲜明特点。

  在利用工业园区发展规模产业的同时,玉林还大力推进品牌战略,培植特色品牌,积极占领产业的高端领域,成为非公经济繁荣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品牌战略之下,一批走在前列的非公企业逐渐由生产加工型向品牌经营型发展模式转变。2005年以来,玉林市商标总量由1600个发展到2870个,增幅达79%,商标量位居全区各市前列。

  自2004年起的每年秋季,数百家来自国内外的企业代表云集玉林市南流江畔,参加一场分享商机的“盛宴”——中小企业商机博览会(中国·玉林)(简称玉博会)。首届“玉博会”就吸引国内外900多家企业参展。如今,“玉博会”已连续举办七届,影响力日益扩大。最近一届的“玉博会”,参展企业达到1000多家,观展人数过百万,采购商超10万家,期间签订项目合同投资额达到372亿余元。

  近年来,作为经济支柱的非公经济迅猛发展,拉动了玉林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十一五”期间,玉林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十三个翻番”,18项主要指标增速全部进入全区中上等水平。

  园区发展带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当初的一片荒坡山岭发展成现在的自治区级经济开发区,玉林陆续引进了如旺旺集团、燕京啤酒(000729)、新希望(000876)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玉林市经济开发区有了一个良好的“起跑”。

  据悉,“十一五”期间,玉林市共引进东部产业转移项目2626个,到位资金1046亿元,转移项目和投资金额居全区前列。随着东部企业不断落户,机械产业园、水泥陶瓷产业园、服装产业园等10个特色鲜明的产业园区应运而生。目前,玉林市工业园区已开发建设面积63.9平方公里,累计入园企业686家,产业的滚雪球效应开始显现。

  作为广东的近邻,玉林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上,无论是在战略位置还是资源优势上,享“近水楼台”之便。近年来,玉林主动出击,打造优良的投资环境,以全新开放姿态迎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热潮,打造广西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市。

  “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玉林并不是惟一的选择,竞争不断升级,比的就是环境和服务。我们加大力度推进建设电子政务,推行网上办公、网上审批,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积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了广大投资者,东部企业老板纷至沓来,玉林市承接东部产业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期。”玉林市市长韩元利介绍说。

  与此同时,玉林还开展了为期3年的“玉(林)—北(流)—福(绵)”一体化和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配套完善中心城市和县城基础设施,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和集聚辐射能力,创造更优良的发展和人居环境。

  随着东部企业不断落户,玉林市开始明确各类园区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避免低层次、低水平产业转移。机械产业园、健康产业园、水泥陶瓷产业园、电子产业园、服装产业园等10个特色鲜明的产业园区设施不断完善,结构不断优化,特色不断显现,对企业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另外,玉林经济开发区、北流日用陶瓷工业园区、容县经济开发区成为省级工业园区,玉柴工业园和陆川北部工业集中区成为广西A类产业园区。

  东部转移来的电子企业以其资金、市场等优势,一落地便显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在玉林迅速形成产业群落。到今年3月底,玉林市共接纳了电子、针织服装、机械制造、矿业冶炼、医药食品、皮革制造等不同行业种类的东部地区转移项目692个,总投资额167.14亿元,其中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62个。

  随着玉林加快融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玉林这个古老而年轻的城市,正张开怀抱,迎接新一轮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