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业,作为全面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行业,必须加快两化融合类技术和业务创新发展,围绕向综合型信息服务转型,提升信息服务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增添强劲动力,也为我国实现技术赶超、提高网络掌控能力、构建国家信息战略优势创造良机。
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支撑经济社会信息化发展
信息通信技术的通用特性孕育着巨大的经济增长潜能。大力发展国家宽带正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一项基于120个国家的经验研究表明:从1980年到2006年,宽带普及率每提高10个百分点将带动高收入国家GDP增长1.3个百分点,中低收入国家约为1.21个百分点。2010年3月15日,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公布了《连接美国:国家宽带计划》,提出至少达到1亿美国家庭将负担得起100 Mbps实际下载速度以及50 Mbps实际上传速度的宽带服务,并在教育医疗、能源管理、公共安全、政府绩效等方面作出重要部署,旨在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增强关键竞争力和提高生活质量。
信息通信技术像水、电一样深刻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互联网开辟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崭新空间,人们的沟通、表达和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改观。据经合组织(OECD)统计,全球三分之一的人用电子邮件保持联络,超过25%以上的人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和日常娱乐,生活消费依赖于互联网的比例已超过三成。其成员国家的政府基于互联网提供公共服务的比例达到32%,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成员国通过网络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比例超过45%。信息通信技术应用拓展了人的生活空间,陶冶了人的情操,丰富了人的健康心理,提升了人的生活质量。信息社会的来临,正形成人的全面发展的新期待。
信息通信技术与其他产业技术的结合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网络经济迅速崛起。我国互联网服务市场快速发展,2010年的规模已超过1500亿。涌现出一批初具国际影响力的骨干企业,按2010年11月市值计,腾讯、百度、阿里巴巴进入全球互联网公司前15名。互联网成为经济发展运行的重要交易平台,2010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约达4.5万亿元。网络零售快速发展,网络零售用户规模超过1.61亿,网络零售交易额达到5131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27%,第三方支付总额达到1.01万亿元。互联网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助推器,2010年软件外包服务收入达到2750亿元。
发挥通信业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通信业构建国家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提供网络和信息应用,是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十一五”时期,我国通信业保持健康平稳发展,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实现了质的飞跃。面向“十二五”,以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不断演进,我国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所以,必须加快构建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一是要全面提高宽带速率和普及水平,推进宽带向农村、偏远地区、社区,以及学校、图书馆、医疗机构等公共服务机构的延伸。二是要加快3G和TD-SCDMA发展,进一步完善TD-SCDMA产业链,发挥各种制式3G技术优势,开发特色应用,引导业务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三是要统筹物联网研发、应用和产业化,优先选择重点行业、基础设施、社会管理等领域开展物联网示范应用。接下来,积极推动下一代互联网建设,推进IPv6商用建设、网络过渡与业务迁移,面向未来互联网发展,加快网络新型架构及关键技术研发。四是要加快实施三网融合,加快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业务开发,加快促进与三网融合相适应的制造业发展。
新形势下,发展通信信息服务,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应围绕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针对工业重点行业、工业园区、中小企业等的发展需要,支持和培育互联网数据中心、呼叫中心等服务外包的发展,发展集成化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打造网络化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和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其次,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打造质优价廉的宽带教育网络和教育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进远程教育和网络化终身教育体系发展,加快面向农村和偏远地区的远程医疗发展步伐,推动医疗保健服务进村入户,推进社区信息化和数字家庭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具备行政管理、信息采集发布、便民利民服务等功能的社区综合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平台。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以工业化和信息化为代表的人类两次重大的发展方式正相互交替,正在成为实现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动力。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政策经济所 廖毅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