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发挥信息化在现代化大农业建设中的作用
来源:黑龙江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作者:张安

  发展以“机械化、水利化、科技化、商品化、产业化和城镇化”为标志的现代化大农业是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现实选择,是全省广大涉农部门的根本任务。近年来,农业农村信息化推动我省现代化大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收到了较好的成效,但仍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许多工作需要深入开展。

  一、增强广大农民的信息化意识

  通过各种手段宣传普及农业信息知识,提高广大农民的信息化意识和自觉利用信息、依靠信息的积极性,将稀缺的信息资源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一是努力使广大农民认识到网络与他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能否通过全省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项目来典型引路;二是努力促使农民由被动接受信息到主动收集信息,有关部门能否主动送信息上门,当农民通过掌握信息增产增收后,就会自觉地收集信息;三是努力促进信息收集方式向现代化转变,利用远程教育网等现代设施收集信息,让农业科技专家通过网络走近农村,走近农民,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加快高新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

  二、发挥各级政府在农业农村信息化中的主导作用

  从相关法规的设立、政策扶持和管理协调、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支持与重视。一是制定全省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农业农村信息化实施方案,抓好信息市场的法制、法规建设,制定一系列制度性、运行性规则,约束市场行为。并注重依法保证信息质量的真实性、有效性及知识产权等,维护农业农村信息化主体的权益;二是能否加大对部分市县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三是加大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多渠道投入,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团体、个人、外商投资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建设。四是能否切实降低农村地区电信资费,进一步降低农民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门槛。

  三、加快农业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一是继续实施电话、宽带自然村村通工程,组织实施“宽带下乡”工程,鼓励宽带运营企业优先采用光纤宽带方式,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光纤到村;推动建立电信普遍服务基金,将农村电信普遍服务的内涵从电话普及扩大到互联网宽带接入。二是充实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整合全省已建立的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大力挖掘信息资源,将农业信息视野扩展到农业及相关领域,逐步建立大型综合性数据库及专业特色数据库。三是充分重视信息技术在农业科技传递推广中的作用。逐步地向农民提供各种技术信息,通过网络将技术服务及时有效的送到农家。

  四、推进农业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由于涉农信息分散在多个不同部门,农业农村信息化标准尚未建立,为农民提供的信息服务经常出现信息重叠、信息差异和信息滞后等现象,导致信息难以互通共享。因此建立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和高效开发利用的管理、服务机制和体制,非常紧迫。一是推进全省涉农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根据用户需求,开发公共信息应用系统。通过跨部门协作,将各项业务放在相应的网站或网页上,让用户通过浏览固定“窗口”就能取得所需要的服务。二是推进信息内容的共建共享,强化涉农行政部门与科研教育单位的协作,在信息采集、加工等方面合理分工,分专题收集信息,通过统一的平台向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

  建立农业生产和市场监管信息服务体系。以金农工程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为依托,进一步健全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测、质量监管、产品追溯、信息服务等系统,建立和完善形式多样的专家智能咨询服务体系。

  五、建立具有龙江特色的农业信息系统

  我省地域辽阔,从事农业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等存在较大差异,不同条件的地方区域,农业的类型、农产品的种类、农业的技术水平、农产品的加工程度等各有特色,需要的农业信息也不尽相同。为了提高农业信息利用的针对性与适用性,能否建立具有龙江特色的地域农业信息系统,逐步建立包含土地资源、基本农田、标准农田、生态公益林、水利设施、气象资料、土壤环境、地理状况、农民承包地管理等内容的综合信息数据库,根据农村地貌、气候、资源、产业生产习惯和技术条件,因地制宜发展龙江特色农业。

  六、建立农业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

  一是充分利用大中专院校资源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以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等形式加强对现有农业农村信息化从业人员的培训,制订实施“农村教师、农村干部、中小学生和农民工”信息技能培训计划,并在现有专业人员中培养和选拔学术带头人,吸引国外农业信息科技人才,充实农业农村信息化人才队伍。二是加强农村信息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应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加大对农村信息员培训力度,提高农村信息员的整体素质。要重点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介组织的信息服务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农村经纪人的培训,通过专业培训达到会收集、会分析、会传播信息的要求。三是不断完善农业农村信息化人才激励机制。通过坚持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短期激励与中长期激励相结合、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绩效考核和竞争机制,积极营造农业农村信息化人才的和谐竞争氛围,努力为每个农业农村信息化人才创造一个展现自我、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

  七、普及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

  依托现有的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星火计划等平台,利用村委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等各方面的力量,组织开展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和信息员队伍建设,推动信息服务进村入户。按照《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和服务基本规范》提出的“一处固定场所、一套信息设备、一名信息员、一套管理制度、一个长效机制”的要求,推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规范建设,提升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能力。开展以农业信息、星火科技、农村商务、培训教育、文化传播、气象服务、政务公开、信息查询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信息服务。结合地方特色,加强分类指导,推动建立城乡结合部、粮食主产主销区、特色农业区、乡村旅游区以及落后偏远地区综合信息服务示范站点。

  八、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加快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重点在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开展信息技术的示范工程。拓展信息技术在育种、栽培、饲养、土肥、植保、灌溉等领域的应用,发展大田作物生产和经营的智能化控制、食物安全信息追溯等关键技术,提高现代农业科技水平,形成农业的智能化、规范化、模式化。增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现有农村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立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示范、推广管理服务系统,实现农业科技信息网上实时查询,普及应用信息技术,以信息化带动农业农村产业化的发展。(作者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