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智慧城市的理解和发展建议
来源:信息化建设 更新时间:2012-04-14

作者:金江军

对智慧城市的理解

  “智慧城市”是指通过广泛采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等技术,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使城市运转更高效、更敏捷、更低碳。

  值得指出的是,在“智慧城市”概念出现以前,已经出现了一些类似的概念,如智能建筑、智能交通系统(ITS)、韩国U-city。

  1984年,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都市大厦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智能建筑。目前,已经有一批5A级的智能建筑,即设备自动化(Building Automation)、通信自动化(Communication Automation)和办公自动化系统(Office Automation)、防火自动化(Fire Automation)和保安自动化(Safety Automation)。

  智能交通系统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讯技术、传感技术、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而建立起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的运输和管理系统。早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就开始投入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u-City是一个可以把市民及其周围环境与无所不在技术(ubiquitoustechnology)集成起来的新的城市发展模式。u-City把IT包含在所有的城市元素中,使市民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设备访问和应用城市元素。u-city发展可以分为互联阶段(connect)、丰富阶段(enrich)、启发阶段(inspire)。互联阶段偏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如布设无线网络、安装传感器;丰富阶段偏重于提供无所不在的服务;启发阶段偏重于智能化应用,即利用无所不在技术,特别是无线传感器网络,达到对城市设施、安全、交通、环境等智能化管理和控制。

  与数字城市、信息城市相比,“智慧城市”具有感知、自动反应、主动服务、辅助决策等特征。

  (1)数字城市、信息城市是被动地接收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公共服务请求,而“智慧城市”是主动地发现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公共服务需求,能够提供个性化的公共服务,并提前做好准备。例如,“智慧城市”的门户网站可以通过分析某个客户的网站浏览记录、办事规律等,或分析注册客户的信息(年龄、职业、收入情况等),主动地推送一些服务。

  (2)在“智慧城市”中,政府管理的物体(包括自然物、人工物)能够感知环境并自动做出相应动作,或将采集的信息发送到处理中心。例如,森林火灾探测器一旦探测到火情,就立即发出报警信息,启动指挥中心的警报。又如,安置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视频监控系统,探头捕获儿童的人脸后,与走失儿童数据库中的儿童人脸特征进行比对,如果符合,就自动提示警察前去看护,并通知走失儿童的家长。

  (3)“智慧城市”拥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并将数据转化为信息、知识。利用云计算平台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智慧城市”每天可以处理海量数据,发现政府职能范围内的一些事情。例如,通过城市规划图与遥感现状图的比对,自动标出违法建筑,进行统计分析,并调取有关资料。

  对智慧城市发展的建议

  “智慧城市”建设,要把握好三大方面,即基础设施、应用创新、产业发展。

  1、建设智慧的城市基础设施

  建设智慧的城市基础设施有两层含义:一是城市道路以及给排水管网、燃气管网、路灯等市政设施要智慧。例如,道路能够根据干燥度自动启动洒水装置;燃气管道能够探测压力等参数,出现异常时自动关闭并通知维修,以防爆裂。二是网络等城市信息基础设施要智慧。例如,建设无线城市,推进三网融合,建设云计算中心,使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满足人们“即需即供”的需求,像使用水、电一样方便。实际上,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应该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一部分,纳入城市规划建设范畴。

  2、开展“智慧城市”创新应用

  利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等技术,在电子政务、两化深度融合、社会信息化三大领域开展创新应用。

  在电子政务领域,要建设“智慧政府”。重点围绕食品安全、防灾减灾等专题领域,加强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公共安全、口岸监管、交通管理、安防安保等领域。将云计算技术应用于政府数据中心建设,作为承载大型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计算平台。发展“政务智能”(GI)系统,提高对领导的决策支持能力,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发展政府知识管理系统,提高公务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在两化融合领域,要以提高工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为目标,开展“工业物联网”应用试点示范工作。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物流管理、生产过程控制、生产设备监控、产品质量溯源、工业企业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等领域。发展“无人工厂”,通过进料设备、生产设备、包装设备等的联网,提高企业产能和生产效率。在工业企业大力推广无线射频识别(RFID)、机器对机器(M2M)、微传感器(MEMS)、智能工业机器人等技术。将SaaS、云计算等技术应用到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

  在社会信息化领域,重点发展“未来学校”、“未来教室”、E-Learning,促进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完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基于“电子病历”的智能健康服务系统、远程关爱(Telecare)系统。发展智能社区、智能住宅、智能家居系统。推广虚拟养老院、电子保姆等。实施“电子包容行动计划”,建立高度包容的信息社会,消除数字鸿沟。

  3、发展“智慧城市”相关产业

  实践表明,信息化发展水平与信息产业发达程度存在一定正相关性。也就是说,一个地方的信息产业越发达,该地方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往往越高。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基础。要建设“智慧城市”,必须重视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使两者形成良性互动。

  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抓住机遇,加快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因地制宜,有选择性地发展物联网产业、云计算产业、三网融合产业、移动互联网产业以及支撑两化融合的生产性服务业。

  (作者系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