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战争呼唤转岗培养
来源:中国国防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作者:周云波  
  
  转岗培养在地方人才教育中较为常见,如工商管理之类的应用型专业,学生并非一入校就学这种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是从其他专业转读。有些竞技体育项目也是由一个“基础”专业转到目标专业,比如从羽毛球转到壁球,体操转到跳水、蹦床、撑竿跳项目。这种转岗培养遵循了人才培养规律,但在军事训练领域目前尚很缺乏。

  应该说,从一而终的岗位培养可保证官兵在服役期间一心一意地专攻精练某一专业,有利于落实训练时间、积累经验、提高履职尽责能力,也保证了人才队伍的稳定。在武器装备信息化程度较低、横向联系不大,一般岗位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不高,只需通过严格训练达到人装有机结合,再线性叠加为部队整体战斗力的机械化条件下,这种培养模式无可非议。而在信息化作战条件下,各作战单元、要素、平台之间联系紧密,专业分工细、科技含量高,对人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缺乏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作支撑,一上来就进入一些特殊岗位,未必能够如愿以偿。

  与交叉培训、一专多能训练后,最终还要回到本专业不同,这里所说的转岗,是有针对性地在其他相关专业打下一定基础后,转而从事目标专业岗位。从兵种部队通信专业转到电子对抗部(分)队相关岗位,从普通汽车驾驶员中挑选坦克驾驶专业兵,显然比培养一般人员来得要容易。有了原专业岗位基础,参加新岗位训练时进入情况快,学起来也轻松,还可避免走一些弯路,从而缩短培养周期,节约训练经费。从体系作战角度而言,一定程度上也为互联互通互操作奠定了基础。

  从一个岗位调整到关联岗位,涉及进出单位的战斗力建设,必须科学规划、统筹协调、有机结合,这就要求从全局上盘点各军兵种专业岗位,条分缕析相互关联的“同类项”,在此基础上科学分析关联岗位之间的需要与可能,研究确定交接单位、岗位类型、转岗时机、人员数量和训练成绩等,确保既不影响前者队伍的稳定,也不至于使后者造出“夹生饭”。一般而言,在年度训练预备期结束时,按新兵补充数量相应地调整完成一个训练周期、达到一定训练水平的老兵,以保持部队整体作战能力,同时避免丢包袱的负面影响,真正实现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