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网络舆论危机要治恐网症
来源:现代快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王旭明

  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

  近日,“电子政务与社会管理创新”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行。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应邀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辜胜阻表示,近一段时间以来,网络舆论事件层出不穷,给我国社会管理带来巨大压力,客观上要求各级政府不断提高网络虚拟社会管理水平,健全网络引导机制,积极防范和应对网络公共舆论危机。

  网络公共舆论有可能演变成“公共舆论危机”

  辜胜阻认为,网络虚拟社会的迅猛发展对政府的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与传统舆论形式相比,网络公共舆论具有突发性、互动性、放大性、燃点低、触点多、传播快、影响大等新特点,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很快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

  网络媒体兴起一方面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据对中国210起重大舆论事件的相关研究,网络舆论在近七成的事件中起到了推动政府解决问题的正面积极作用,社交媒体传达了公众对社会腐败的追打和国计民生的关怀。

  但另一方面,网络公共舆论在政府引导与管理缺位的背景下,有可能演变成“公共舆论危机”,加剧社会管理难度。

  提高网络虚拟社会管理水平需采取六条措施

  辜胜阻提出,提高网络虚拟社会管理水平,加强政府和官员网络舆论危机应急管理能力需要采取六条措施。

  一要消除网络“恐惧”。深刻理解网络传播规律,正确认识网络虚拟社会的新特点,努力消除“谈网色变,避网烧身”的网络恐惧症,切实改变危机面前“要么不予理睬、要么采取不正当手段压制”的局面。提高各级政府和社会管理者的网络媒介素养,尊重网络民意,并对网络民意进行科学甄别,不能一味删帖、屏蔽,甚至报复,堵塞民意表达的渠道。

  二要保障政务“透明”。提高政府公信力,要推进政务公开化、透明化程度,提高网络管理水平和能力。要建立良好的网络沟通机制,借助网络平台与公众真诚、平等地交流对话,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降低网络公共舆论危机发生的概率。

  三要强化政府“责任”。政府要勇于承担责任,不逃避、不掩饰、不推诿。

  四要倾听“意见领袖”。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充分发挥网络“意见领袖”在处理公共舆论危机过程中的作用,正确疏导负面舆论。政府在处理公共舆论事件时要倾听“意见领袖”,发挥其在引导社会舆论向健康理性方向发展中的作用,聚同化异,扶正抑偏。

  五要预警事件“苗头”。全面掌握舆情,加强网络监测与预警防范,力争在危机发生第一时间将客观、准确的事实真相传达给网民。健全地方性网络舆情监控机制,实时掌握网络动态,预警防范网络群体事件“苗头”。

  六要加强网络“法治”。做好虚拟社会司法立法工作,将言论自由纳入法治轨道,使网络治理从“人治”走向“法治”。

  据中国经济网

  对话

  王旭明:

  靠制度鼓励官员“敢讲话”

  现代快报:化解网络舆论危机要消除官员的恐网症,恐网症的产生仅仅是其自身原因吗?

  王旭明:患上恐网症有多种原因,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和观念有关。大家都不说话,都不积极主动地说话,都不正面积极主动地说话,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平平稳稳。这样一来,都以不说话为荣。在有案可查的纪录中,因该说话却没有说话,而被撤职免职的几乎没有。相反,站出来说话了,有些话没说好,或者说没说对,那就很快会得到处理,甚至在公众的哄骂声中黯然离去。媒体和公众可以原谅甚至容忍该说话而不说话的,但是不能容忍说错话的。在这样的氛围里,产生了恐网症。

  现代快报:要消除恐网症,除了正确理解网络传播规律外,最重要的举措是什么?

  王旭明:我觉得要从制度上去改变。一定要通过奖励、惩罚、选拔、培养等一系列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让该说话而没有出来讲话、没有及时讲话、没有积极主动进行应对的官员,不仅不能得到便宜,不仅不能升官,而且还要批评,甚至降职,而敢于讲话、敢于积极主动地应对、敢于无论是在网络上还是其他多种形式都能够面对公众的官员,要表扬、提拔重用。如果讲得不全了,或者说讲错了,那就调整、完善。一句话,用制度保障讲话人的权利,用制度鼓励讲话人的积极性,用制度制约“不讲话”的毛病,改掉他们的习惯。

  现代快报:暨南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董天策曾表示,根据他在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的培训经历,官员的心态集中在“怎么把事情抹平”,抹平就是水平。该怎样看这样的“抹平”意识?

  王旭明:“抹平”没有什么不对,也不需要引导,难道要“火”着起来才对?

  现代快报:许多身为新闻发言人的学员这样抱怨:受制于官阶,他们根本无法参加单位重大会议,掌握不了核心信息,跟媒体相比甚至成为信息弱势群体。

  王旭明:那就让他们掌握核心信息。快报记者 刘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