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解读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日前印发了《测绘地理信息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十二五”期间我国测绘地理信息工作如何发展?如何更好地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民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春峰就此接受了记者采访。
构建数字中国成为战略目标之一
《纲要》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的发展将坚持 “构建数字中国、监测地理国情,发展壮大产业、建设测绘强国”的总体战略。
王春峰说,当前,我国测绘地理信息事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24字战略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着眼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国际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发展大趋势,在梳理我国测绘地理信息工作发展基础、存在问题、阶段性特征和现实需求的基础上,经过缜密研究、反复论证提出的。
“构建数字中国”就是要大力发展基础测绘,推动地理信息资源建设和集成整合,通过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加快实施国家重大测绘工程,加快建设“数字省区”“数字城市”“数字乡镇”,形成全国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内部纵向互联互通、协同服务的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体系。我们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实现测绘基准现代化初步完成,基础地理信息资源覆盖范围大大拓展、现势性明显增强,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基础地理信息资源标准统一、互联共享和协同服务,建成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的目标。
数字城市建设将覆盖所有地级市
“十一五”期间,我国数字城市建设顺利推进,成果得到广泛应用。《纲要》指出,要强化基础测绘地位,加快推动数字中国建设,其中数字城市建设将继续成为“十二五”的发展重点。
王春峰说,近年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把数字城市建设作为“牛鼻子”工程全力推进,目前已在150多个城市开展了数字城市建设试点和推广,在促进城市科学决策、精细管理、高效服务、低碳运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数字城市已经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靓丽名片、领导科学决策的重要工具、提高百姓生活质量的得力帮手、社会综合管理的有效载体、企业产品推介宣传的平台和城市信息化的重要标志,“数字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十二五”期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将在全国全面推进数字城市建设,力争完成全部333个地级市和部分有条件的县级市的数字城市建设。已完成数字城市建设的城市,一方面要加快数字城市数据更新速度,逐步实现数字城市的横向互联以及与省、国家的上下贯通,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应用推广,广泛建立业务应用系统,使数字城市在服务政府管理决策和百姓生活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纲要》还提出,要加快完成全国范围内基础地理信息资源整合,实现全国地理信息资源的标准统一、互联互通和协同服务。完善地理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制。全面总结数字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在全部地级城市和有条件的县级市开展数字城市建设。基于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实现数字城市的互通互联,开展数字省区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推广和普及,推动数字中国、智能中国的建设。
进一步强化基础测绘
《纲要》指出,“十二五”重点围绕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加速测绘基准体系的现代化进程,加强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的更新和开发利用,为提高测绘保障和地理信息服务能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加速推进测绘基准体系现代化。围绕形成以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参考站网和国家高精度大地控制网、新一代国家高程控制网和新一代国家高分辨率重力控制网为主干,构成覆盖全部陆海领土的基准体系,建设并整合全国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参考站网资源,形成分布合理、陆海统一的国家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参考站网。加快推进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推广使用。加强卫星大地控制网、国家高程基准建设,开展重力数据空白区测量工作。全面完成国家似大地水准面精化任务。建立陆海统一的国家深度基准体系。
丰富和完善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加强基本比例尺尤其是1∶1万及更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加大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测绘投入。全面完成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推进城镇建成区1∶2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逐步建立各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级联更新机制。
开展全球测图工作。继续加强南、北极基础测绘。加强对全球热点和重点地区以及我国边境区域的基础地理信息的获取,建设覆盖全球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开展全球基本地形图编制。结合我国的探月计划,积极研究月球地形测绘和大地测量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建立月球地理信息数据库,研发数字月面模型等。
大幅提高测绘技术装备创新水平
王春峰说,大力提高现代测绘技术装备的自主创新水平是《纲要》的重要内容之一。
据介绍,未来五年,我国将建立航天、航空、地面等手段相互补充、相互配套的立体式获取体系。加快资源三号系列卫星应用系统建设。开展基础测绘业务对国家对地观测卫星载荷的需求分析,与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做好衔接。配合相关单位实施测绘卫星地面几何检校场的统筹建设与共享共用。大力加强航空遥感能力建设。充分利用网络等技术提升现有外业测绘技术装备能力。加强对数字化生产基地和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的改造升级,提升数据处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加强地理信息分发服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加强测绘质量管理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还将加强应急测绘保障服务能力建设。围绕建立健全从中央到地方协同配合、专兼职结合的应急测绘保障服务能力这一目标,在全国范围内规划建设若干国家级应急测绘基地,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测绘服务装备调用与快速集结机制。根据不同地区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发生、变化特点,加强地方级应急测绘基地的建设,大力推进无人飞机、无人飞艇、轻型飞机等装备的广泛应用,发展长航时航空遥感摄影平台,配置地理信息快速获取、处理、提供的技术装备,显著增强各地测绘应急保障服务能力。
实施一批重大工程
《纲要》提出,测绘地理信息产业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建成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和信息化测绘体系,实现基础地理信息在线服务,地理国情监测基本形成业务能力,测绘应急保障及时有效,地理信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测绘体制机制、法规政策和人才队伍进一步优化,测绘地理信息保障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王春峰说,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在更好地组织实施基础测绘等经常性项目的同时,我们规划实施若干重大测绘地理信息工程,主要包括:地理国情监测工程、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二期工程、边疆建设测绘保障工程、海岛(礁)测绘二期工程、全球测图和极地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网络化服务系统建设工程、测绘成果保密及安全工程、现代化测绘技术装备及应急测绘保障能力建设工程、海洋测绘保障服务基地建设工程、测绘仪器检定和测绘成果质量检验能力建设工程等。
■相关链接
首次对地理国情监测作出规划
地理国情监测是一个较新的概念,而此次《纲要》也对地理国情监测做出了规划和部署。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春峰说,监测地理国情并不是另外开辟了新的工作领域。因为测绘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测绘的基本要素没变、测绘的技术手段没变、测绘的法律法规不用变、测绘的职责定位不必变、测绘的组织结构不需变;而变化了的仅仅是由静态变为动态、由时间点变为时间段、由测绘地表形态变为监测地表变化、由提供测绘成果变为报告监测信息。这项工作之所以到“十二五”才提出来,一是技术条件成熟了,二是国家财力具备了,三是社会需求明晰了。因此说,做好这项工作是测绘科学发展的要求,也是与时俱进的结果。
他说,“监测地理国情”集中体现了国家战略重点和现代技术发展趋势对测绘转型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新时期测绘发展理念、工作重点、服务方式、产品形式、生产工艺等方面的深刻变化,是未来20年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的重要主题。“十二五”期间要综合应用现代测绘技术和测绘成果,获取、处理、分析及应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信息并提供服务,服务政府科学管理和决策,推进测绘实现由静态向动态、由时间点向时间段、由测绘地表形态向监测地表变化、由提供测绘成果向报告监测信息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