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电子农务的建设推广
来源:南海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朱东海谈电子农务的建设推广
    前言:

  自从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全国上下都在谋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宏伟事业。根据中央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也就是说,新农村应该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发展的,其中首要的还是要解放和发展农村的生产力,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构建祥和安定、秩序井然的新农村,让长期未能得到城市反哺的农村地区得到实质性的拉动,从而为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而努力。

  众所周知,在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报告中,中央都反复强调了大力推进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建设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之一。而且,中央特别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举措。这是中央在对世界形势的发展经过认真的分析和研究之后,高瞻远瞩地提出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

  事实上,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由信息革命推动的信息化浪潮继续席卷全球,人类社会正步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持续高速发展并正以其先进性和高渗透性与传统产业结合,信息资源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网络成为支撑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信息产业已发展为世界范围的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信息化正在对世界范围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以及意识形态产生越来越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成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助力器和支撑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地区的竞争,相当程度上决定于信息化程度的竞争,也表现为信息化程度的差异。

  城市发展需要信息化,农村的发展更加需要信息化。当前,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可以说没有农业信息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也就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和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实现。因此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党中央也意识到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并发布了相关文件和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2005年中央1号文件对“三农”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就要求把农村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上都对信息化以及三农信息化工作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在这些政策的引导下,全国各地农村信息化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总而言之,建设新农村、培养新农民、发展新农业都需要信息化的高效推动。 市县新闻网网群: 海口 三亚 文昌 琼海 陵水 乐东 五指山 临高 儋州 屯昌 万宁 东方 定安 澄迈 昌江 保亭 白沙 琼中 海南农垦

    秀英区率先提出“电子农务”发展计划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海口市秀英区在全国率先推出了三农工作信息化的一个创新性计划——“电子农务”发展计划,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海口市委、市政府和秀英区委、区政府对秀英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一直都非常重视。历任市领导到我区进行农村工作调研时,对农业信息化工作都作了重要指示。特别是在对我区东山镇马坡洋农综基地视察后,在肯定马坡洋基地建设取得好成绩的同时,更加明确地提出了在秀英区建设“四个基地”的构想(海口市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海口市农业高科技应用示范基地、海口市菜篮子基地、海口市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陈成副省长(时任海口市市长)更把马坡洋的建设和发展列为海口市今后几年要重点研究的七大重要战略机遇之一。区委王河山书记和区政府吴川祝区长等区领导就如何落实这四个基地建设、创新秀英的三农工作模式组织了专题研究,力争使秀英三农工作有一个跨越式发展。2005年年初,区四届三次全会在区委多次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形成并通过了《关于做好2005年农村工作的意见》。从今年开始,秀英区三农信息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首先成立了区信息中心筹建领导小组,随后建成了区机关所有党政部门与市党政办公网互联的信息网络,并且将六个镇政府两个街道办事处也通过无线方式连接入了全市党政办公网,秀英区在海口市率先将电子 政务网连接到了乡镇。目前,区信息中心已经正式成立并且开始负责全区信息化工作。

  根据多次调研和考察,并请教了有关领导和专家,秀英区正式推出了“电子农务”发展计划。2005年8月,秀英区“电子农务”发展计划领导小组成立,吴川祝区长亲自担任组长,区委、区人大、区政府的有关领导担任副组长,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由朱东海副区长兼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此后,秀英区“电子农务”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推广工作更加快速开展。

  最近,中共中央、海南省委和海口市委相继提出了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其中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重大课题提出了特别的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目标既给我们指明了新农村建设的方向,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建设纲领。根据笔者的思考,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按照二十字方针把三个文明一起抓,三个文明一起抓,就应该先把基础工作搞好,而“电子农务”应该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电子农务的主要建设内容

  秀英区自主创新提出“电子农务”发展计划后,经过深入的调研,认为要把涉农工作都用统一的信息化平台予以推动,应该建设一个相对统一集中的信息化平台,从而整合各个职能部门的行政资源和工作力量,把一些传统的效率较低的工作方式用信息化的手段加以全面改造,重点突出素质技能培训和农民互助组织建设,把传统的农村带领进现代化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来。这个综合性的三农信息化工作就简称为“电子农务”发展计划。

  “电子农务”发展计划包括三个部分,即电子农村、电子农民、电子农业。电子农村是指要建设一个信息化的农村,学习型的农村,信息被快速发布和传播利用的农村;电子农民是指要培养信息化的农民,让拿锄头的农民也能拿起鼠标,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来对接现代社会,转变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和市场观念,让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成为高素质、懂管理、会经营的现代农民;电子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销售、运输以及其他配套体系上都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要跟全球的大市场同步对接,在农业产业中逐步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在农产品包装和运销中逐步实现品牌化、国际化,并且要有效降低和规避市场风险,总之一句话,电子农业就是要“一化带动四化”——用信息化来带动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和国际化。

  电子农务工作需要建设一个综合性的网络平台,秀英区已经开通了电子农务网(网址为:www.xydznw.com和www.电子农务.com),开始提供全方位的网络信息服务。该网站不仅连接各镇电子农务服务站和广大的秀英农民,也连接区外大量的相关网站,提供各种涉农服务。在此基础上,电子农务网还将集成农业地理信息系统、领导决策支持系统、农业经营管理系统、农民学习组织管理系统、有关专业数据库、有关学习课件数据库等,供有关领导和农民使用。争取将大部分的涉农工作予以信息化以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透明度,消除农村工作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弊端。电子农务平台还将连接清华大学、教育部的远程教育站,实现多渠道、全方位共享信息,实实在在把农民真正需要的信息和技术送到他们的手中,也引导农民把自己的信息加工并发布出去以寻找商机。另外,为了确保“电子农务”系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秀英区准备通过建立农民培训的《学分管理制度》,使真正想学习的农民得到实惠和政府的特别扶持,通过制定农民培训计划,重点培训农民的科学素质、认识市场的能力、收取信息能力、包装产品能力、抵御市场和灾害风险的能力、开拓市场能力等等。 市县新闻网网群: 海口 三亚 文昌 琼海 陵水 乐东 五指山 临高 儋州 屯昌 万宁 东方 定安 澄迈 昌江 保亭 白沙 琼中 海南农垦

   电子农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推广

  为了更好地从理论上确立“电子农务”发展计划的工作要点,解决有关技术难题,应用相关信息化技术和集成方法,秀英区与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合作成立了“电子农务研究中心”,专门研究有关电子农务的理论和技术问题,这是全国第一家专门研究农村信息化和电子农务的研究中心。海南省科技厅已经正式将“电子农务”理论研究工作进行了立项。《电子农务的理论和实践》已经获得了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清华大学、国家教育部准备在我区试点建立远程教育站以推动“电子农务”工作。此外,该项工作也得到了省政府、省科技厅、省信息产业局和市委市政府、市科技和信息产业局的肯定与支持。

  为了提高全区干部对信息化建设及“电子农务”的认识,2005年8月10日,秀英区特邀了国家信息中心单志广博士到秀英区指导“电子农务”工作,并为乡镇及机关干部约300余人作了专题报告。2005年9月,区总工会举办了全区电脑知识与应用大奖赛。

  我省正在全面建设的农业科技110是电子农务工作的重要基础。目前,秀英区已经在东山、永兴、西秀、长流四个镇建立了农技110服务站,其他两个镇也即将建成110服务站。按照“技物结合、市场运作”的方针,秀英也即将成立一个农业科技110服务总站,实现企业化运作,为全省的农资和农技工作服务。

  随着“电子农务”探索与实践的不断展开,需要一个健全的领导和工作机制,为了适应电子农务的进展需要,进一步完善了分管副区长领导的电子农务办公室工作机制,由区政府办、科教局、信息中心、科协、农林局、水务局、蔬菜局、财政局、总工会、团区委、区妇联、宣传部等部门负责人参加,并形成了两周一次的例会制度,定期研究工作。经过以上工作,秀英区“电子农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已经步入正轨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目前,秀英区即将全面覆盖科技110服务体系,在永兴和东山两个镇,已经组织了各种专业协会,成立了多所农民夜校,新设了乡镇的科技110宣传栏,成立了区信息中心,开通了电子农务网站,正在开发各种系统平台。

  下一步工作展望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把农村的三个文明一起推动和发展,电子农务工作则是该系统工程的重要基础性工程。要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来推动有关三农的各项工作。下一步工作重点是要尽快完善和推广“秀英区电子农务网”,推动农村基层专业化经济协作组织的建设,开展更加有效的农民培训和教育工作,建设有关农业地理信息系统、领导决策支持系统、农业经营管理系统、农民学习组织管理系统、有关专业数据库、有关学习课件数据库、农村工作管理信息系统和有关管理数据库。同时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将农业科技服务110和电子农务工作予以市场化。全面推动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各个通信运营企业的合作,全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是第一产业,信息化是现代化的第一助推器,我们要在填平数字鸿沟,拉近城乡距离,改造传统产业的过程中培养新农民、发展新农业、建设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