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无处不在,网络问政应运而生。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问政已经日益成为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形式,成为保障人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在这方面,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充分利用互联网倾听民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凝聚民心,收效甚佳,从而深切地体会到,网络问政是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
首先,网络问政有利于理清思路,推动科学发展。科学制定规划,明确发展定位,理清发展思路,对于一个地区的科学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近年来我市广泛开展了“问需于民促和谐、问计于民促发展”和“献策丹东”活动,围绕全体市民普遍关心的发展大计、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广泛征集具有针对性、建设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及对策。根据市民的意见和建议,我市提出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卫生城、园林城、环保模范城“四城联创”的奋斗目标,明确了建设辽宁对外开放新高地、辽宁沿海新的经济增长极、国际化港口城市、文明生态繁荣富裕的宜居佳地和大气秀美新丹东的发展定位。网络问政推动丹东步入科学发展的健康轨道。
第二,网络问政有利于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随着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群众利益多元趋势,社会上出现了多元社会群体,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利益矛盾和冲突。社会群体和党委政府之间缺乏畅通的沟通渠道,公民的诉求得不到有效的申诉,从而引发非理性群体事件频频发生。我们充分利用政府网站,定期发布相关文件政策,解答群众反响强烈的实际问题。在“双问双促”活动中,我们着重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最关注的问题、最需要解决的困难,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得到广大市民的支持和响应。我们从中梳理出了市民最关心的100个民生问题和最企盼解决的11个民生热点问题,作为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民生工程。网络问政在党委政府和网民之间形成了良性的互动机制,成为理顺党群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
第三,网络问政有利于转变职能,加快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建设服务型政府,使政府职能由管控向服务转变,这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目标,任重道远。近几年我市除了在官方网站开设书记、市长信箱与网民进行互动交流之外,正在积极建设敏捷、高效、统一的城市管理服务指挥系统,在原来110指挥平台的基础上,构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监督信息处理系统和指挥系统,直接受理和甄别市民投诉举报的城市部件损坏信息和城市事件信息,及时向管理单位发出处置指令,为市民参与城市管理提供一个更方便、快捷的渠道,使社会管理更趋于科学化、精细化。网络问政推动政府职能转变迈出了坚实的脚步。
第四,网络问政有利于加强引导,吸引市民广泛参与社会管理。现代社会,市民的参政议政意识日益增强,市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与日俱增。加强网上引导,有效引导市民关心社会管理,参与社会管理,成为互联网时代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四城联创”、建设大气秀美新丹东,是提升我市社会管理水平、提高市民幸福指数的重要载体和抓手。为使市民充分理解、支持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我们在所有的官方以及民间网站,都开设了相关的论坛版块,让市民通过网络论坛表达自己的意见建议,市民参与踊跃,短时间内就提出建议200余条,有力推动了“四城联创”工作良好开局和深入推进。网络问政吸引市民自觉参与到社会管理服务中来,对培育市民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产生深远影响。
第五,网络问政有利于加强监督,不断优化政务环境。与传统媒体监督相比,网络监督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强烈的时代特征,以其快速、便捷、廉价、有效、海量信息,日益成为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重要构成和最佳结合,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在网络监督过程中得到更大程度的实现。近几年我市在媒体上开通了“政风行风热线”,在新浪网设立微博,在人民网、中国日报网、东北新闻网开辟视窗和频道,一方面集中宣传丹东,另一方面强化舆论监督。政府职能部门轮流每天走进电台直播间,与市民通过微博、电话等形式对话,解答市民提出的问题,解决市民的合理诉求,公开透明,形式新颖,截至目前热线共运行885期,共受理群众问题7543件,办结7393件,办结率达98%,在改进机关作风、优化软环境等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同时,我们将各部门参与热线和问题办理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管理,引起各职能部门高度重视,提升了工作质量和效能。网络问政在加强社会舆论监督、优化政务环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力推行网络问政,通过网络渠道反映民意、倾听民声、集中民智、凝聚民心,从而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这是党委和政府的一项长期任务,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面临的新课题,今后还要结合实际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