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市、县级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建设技术规范指南(试行)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一、 系统建设目标
  总的目标是,以满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需要为宗旨,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基本实现国土资源调查评价、政务管理和社会服务三个主流程的信息化。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完整、安全稳定、覆盖全省的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系统,实现国土资源政务管理和决策支持的网络化运行,形成网上双向互动式的国土资源公众信息服务体系。
  1.1 构筑统一的省、市州、县(市)电子政务平台
  形成国家、省、市州、县(市)四级国土资源信息交换体系,在省级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平台的基础上,构建市州和县(市)级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平台。建成有效的、切实可行的、全省统一的国土资源电子政务运行环境,实现省、市、县三级国土资源数据高度共享。开发数据接口、服务接口,逐步实现国家、省、市州、县(市)四级国土资源的不同数据库、不同应用系统间的集成与整合。全省同一种类型数据在各分中心实行同构管理,以保证向各级人民政府和领导决策高效、快速、实时提供国土资源各种综合统计分析数据。
  1.2 构建"一站式"、"协同式"办公工作环境
  国土资源系统业务门类、审批事项较多,各业务间存在诸多联系,若各自按业务要求进行工作界面设计、开发,必将五花八门,给各级领导和办事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带来不便,所以必须统一工作界面,界面栏目和功能设置应包括:工作内容调配、数据资源支持、办公工具装备、案卷分类存取、信息交换等项内容,实现各业务处(室、局)所有工作岗位基于统一工作界面的网上办公环境;由于不同岗位工具装备的品种和性能,不同岗位安排的工作内容和管理权限的不同,其办公环境又应个性化。
  提供各部门(处、室、局)之间基于业务、公文的会办,支持多个部门(处、室、局)在同一时间进行行政审批,在网上实现会审,为领导和监督部门提供管理监督工具,可以对行政审批和公文的流转过程、审批结果进行实时监控,对审批时限进行督办。
  1.3 实现业务流程和工作表单的可定制
  当人员、机构或业务规则发生变化时,业务流程和工作表单的设置和分配可及时调整或重建。这个过程不需通过修改程序来实现,而是由系统维护人员利用平台提供的定制工具方便地调整和搭建。
  1.4 实现省厅机关办公的图文一体化、自动化、无纸化
  实现OA、MIS和GIS技术一体化。办公人员根据需要随时实现图形、表格、文档管理工具之间的切换,实现图、文、表一体化的利用、管理和显示。
  所有行政审批与公文流转过程中需要的案卷、工作表单和查阅文档资料逐步实现自动化、无纸化;做到在国土资源数据中心支持下,实现信息的高度共享。同时,支持窗口(政务大厅)的纸质报件和窗口的电子远程子报盘等多种方式。
  二、 项目建设原则
  2.1 先进性、实用性原则
  系统的最终用户是政府部门,因此,必须要保证系统的简易性、通俗性。
  在技术上,采用当前先进而且成熟的技术,设计合理。选用的软件平台不仅是现阶段成熟的先进产品,而且是同类产品的主流,符合今后的发展方向;在软件开发思路上,应严格按照软件工程的标准和面向对象的理论来设计、管理和开发,保证系统建设的高起点。
  2.2 一致性、完整性原则
  为使系统协调一致的开发和运行,整个系统所有数据采用统一的编码、统一的数据存储格式、统一的用户界面。
  2.3 标准化和规范化原则
  整个系统的规范标准的制订应完全遵照国家规范标准和有关行业规范标准,根据系统的总体结构和开发平台的基本要求,完成如下标准化的工作。
  设计标准的信息分类编码体系;
  建立统一、规范的系统数据库数据字典;
  建立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图示符号系统;
  设计统一的设计风格、界面风格、提示信息和操作模式;
  建立开放式、标准化的数据输入、输出界面。
  2.4 高性能和稳定性原则
  在系统设计、开发和应用时,应从系统结构、技术措施、软硬件平台、技术服务和维护相应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确保系统较高的性能和较低的故障率。系统建成后能长期运行,数据库的维护具有专门的更新途径和配套业务流程。
  2.5 开放性和可扩充性原则
  系统的数据内容随着系统的运行而动态变化。除了一些基础数据库相对稳定之外,随着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各类数据库以及业务管理模式将可能发生变化。同时,各种办公流程以及相关表格也可能发生变化,系统应能够适应变化,进行动态修改和扩充。
  系统设计和实现过程中需要预留与上下级数据交换标准与接口,对外发布系统的接口标准与措施,提供数据导入导出等功能。
  2.6 安全性、可靠性原则
  系统应遵循安全性原则,充分考虑权限和数据保密等情况,并能提供数据备份功能,进行数据的备份。
  2.7 协作性和独立性原则
  各子系统或系统功能模块首先需要充分体现所属的业务部门的处理流程,同时也要为整个系统的综合目标服务,最后形成一个各子系统相对独立又自成体系的层次完整的系统。
  2.8 经济、时效性原则
  系统建设尽可能利用现有的资源条件(软件、硬件、数据和人员),按"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在规定的时间内高质量、高效率实现系统建设目标。
  三、 项目建设主要内容
  3.1 系统设计
  3.1.1 需求调研分析报告
  开发方组织系统分析员到各应用单位了解系统需求,整理调研资料,形成调研报告和需求分析报告,提交省厅、市州和县市局相关机构和领导逐级审批通过。
  3.1.2 总体设计说明书
  开发方在需求分析报告基础上,对整个系统进行总体设计,提交总体设计说明书,提交省厅、市州和县市局相关机构和领导逐级审批通过。
  3.1.3 详细设计说明书
  开发方在深入调研和总体设计基础上,对系统各部分进行详细设计,提交详细设计说明书,提交省厅、市州和县市局相关机构和领导逐级审批通过。
  3.1.4 标准制定
  为实现对系统各项基础数据和业务数据进行有效的存储管理和充分应用,需制定以下标准:
  1、数据库标准。
  2、数据分类体系、分类与编码。
  3、数据库物理、逻辑设计。
  4、数据库基本功能设计。
  5、数据采集、更新、建库及验收技术规定制定。
  6、省、市、县三级数据共享。
  7、各数据库间共享互联。
  8、数据安全标准、体系和机制。
  3.2 数据中心
  分别建立市州级和县市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与省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结合,形成全省统一的国土资源数据管理、交换和更新体系。
  3.2.1 数据整理
  制订统一的数据规范,包括:各类数据编码规范、数据作业规范、数据格式、数据结构规范、数据质量规范等;所有数据作业应该严格按照这些规范来处理入库。根据矢量数据存储的要求,需要对入库前的数据做必要的调整和修改,包括分类代码和属性表。
  3.2.2 坐标系统
  为避免高斯投影下各个投影带之间不能拼接的问题,采用地理坐标系统,以度为单位。当需要制作各类图件或使用高斯坐标分发数据时,将地理坐标数据转换为高斯坐标数据输出。
  3.2.3 元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
  元数据主要用于描述土地基础数据库有关的基本信息、数据志信息、空间数据表示信息、参照系统信息、数据质量信息、要素分层信息、发行信息和元数据参考信息。
  元数据文件包括矢量和栅格数据文件的元数据内容。它存放有关数据源、数据分层、产品归属、空间参考关系、数据质量(数据精度、评价)、数据更新、图幅接边等方面的信息。
  元数据是在元数据输入软件下生成的文本文件,后缀名应统一,数据入库前,要对数据内容做一致性修改。
  3.2.4 数据更新
  因业务审批而引起的空间数据的变化,需要有一整套的数据更新管理机制,制定相关规定,办理数据更新手续,通过应用程序实现数据更新,对数据更新过程应做记录操作日志,以备查和审计。
  3.2.5 格式转换
  实现对当前国内外较常用的几种GIS软件产生的数据格式的相互转换以及直接转换为业务系统规定的统一格式。
  要求各种格式转换过程中不能影响信息的质量。
  3.2.6 数据导入导出
  能将系统数据库中的基础数据按上述多种格式导出,也能将上述多种格式的地理信息数据直接导入到系统数据库中。
  3.2.7 数据组织和管理
  为保证应用系统高性能的运行,需要对数据库中基础数据和业务数据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和管理,如关键字设定、建立索引、表空间的分配、临时表的应用、数据更新机制等。
  应采取增量数据存储模式。
  3.3 系统管理
  为适应业务管理内容变化、部门与机构调整,管理模式变化,政策法规修订等要求,系统应可灵活的进行工作流程、表单、用户权限、数据字典等的自定义。
  3.3.1 安全维护管理
  对系统的操作安全性和访问安全性进行管理,保障应用系统的正常、安全、可靠地运行,实现操作权限和访问的管理、分配和控制。
  3.3.2 工作流管理
  提供可视化操作方式来完成各项业务流程的定义,包括定义流程、子流程的承办部门、完成活动的角色等业务流程信息。
  3.3.3 表单的定义
  表单中的每个项目属性可以进行添加、删除,设置权限,能对应数据库中的表字段。
  3.3.4 基础数据定义
  包括机构、人员、角色、行政区划等基础数据自定义。
  3.3.5 指标体系
  以各类统计报表为主要框架,结合国土资源管理实际,建立一整套指标体系,对各指标按规则进行分类编码。
  3.3.6 统计方法定义
  统计方法主要包括单个指标的纵向求和、求算术平均、求加权平均、求方差等,单个指标横向求和、求算术平均、求加权平均、求方差、与系数相乘等,多个指标横向进行各种算术运算等。针对不同的统计期间和不同的指标统计方法,系统应能提供一系列的统计函数和过程,用户可自行定义,得到相应的统计结果。
  3.3.7 报表定义
  对管理过程中所需的各类报表格式和数据来源可进行用户自定义,并可生成和打印。
  3.3.8 数据备份与恢复
  开发专门的应用程序,实现各类数据的备份与恢复。
  3.3.9 历史数据管理
  实现参数的可逆运算。系统中的统计运算参数定义体现时间、空间意义,参数的变化和调整不影响对历史数据的重新统计或运算结果。
  实现空间数据的历史回放。
  3.4 数据交换
  要求做好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系统接口工作,通过系统运行,直接实现相关数据与外部的交互传递。
  (1) 系统内部交换,即各子系统、各模块、各平台、与财务人事系统等之间的接口,此外要求身份认证系统提供"一次登录"服务,方便用户在权限范围内的各应用系统中切换。
  (2) 上下数据交换,与部、省厅、市州和县已建或在建立应用系统的数据交互,包括GIS数据的上下交换和更新。
  (3) 内外网数据交换,包括信息发布、网上信访、网上举报、gis地图等信息交换。
  (4) 与各市州政府办公厅和其他局室应用系统的数据交互。
  3.5 综合事务
  综合事务管理包括公文流转、档案管理、政策法规、执法监察、信访、人事教育、党建、财务、外事与科技、远程会商、电子邮件等功能模块。
  具备流程驱动、多种消息提醒、实时交流、网上签到、公文督办催办等辅助功能,这些功能也同样要求以下流程实现中的各环节。
  对档案管理、政策法规、执法监察、信访、人事教育、党建、财务、外事与科技、远程会商、电子邮件中的各项功能需按照相关处室的实际办公业务流程及各项审批要求进行设计和实现,满足相应处室办公需要(具体的财务管理软件不在此列)。
  3.6 业务管理
  包括各行政审批事项和业务管理功能,满足各应用单位的实际需求。
  3.7 统计分析
  通过统计指标体系,能自动获取基础数据库中各种数据和各市县上报数据,完成数据统计、传输、汇总处理等综合统计功能,为国土资源政务管理提供辅助决策分析服务。
  具有统计数据采集、数据检查审核、自定义统计方法、自定义报表格式、自动生成统计报表、生成统计图、多条件综合模糊查询等功能。对统计数据进行简单图形分析、对比分析、线性分析、趋势预测等,形成统计信息通报并提供分析查询。
  3.8 辅助决策
  充分利用各基础数据库和业务数据库内容,通过定义模型和用户自定义分析模型,能为各应用单位领导和部门负责人提供专项决策信息和综合决策信息,要求所提供的决策信息真实、完整、快速,且这些信息应来源于业务处理数据和基础数据。决策信息应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文字、表格、统计图等。
  3.9 应用实施
  3.9.1 系统培训
  对各应用单位操作人员进行信息化知识及系统操作培训,对系统管理和维护人员进行系统的设计结构、实现方法、维护规程等进行培训,达到培训要求。
  3.9.2 系统维护
  系统正式验收后一年内,开发方负责全面的系统维护工作。
  四、 项目建设要求
  4.1 项目管理
  4.1.1 项目计划
  整个系统开发工作量大,实施部门和单位多,需要对各个阶段的工作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确定各项资源配置,提交项目管理高层评审。
  4.1.2 项目人员
  要求参与系统设计和开发的人员具有大型软件项目建设工作经验、国土资源行业背景等。
  项目管理人员必须成功主持过一个以上相应规模的电子政务系统,对整个项目提出完整的管理体系,能有效规避可能存在的项目风险,控制项目质量和进度。
  参与调研和设计的人员必须具有多个大型软件系统分析工作经历,能挖掘潜在的隐性需求,按软件工程标准,提交规范的调研分析成果。
  特别要求,需要保持管理和设计人员的延续性。
  省厅将组织有关市州和县市5名以上技术人员全程参与项目建设。
  4.1.3 文档管理
  按软件工程的要求,对各个阶段提交规范、完整的管理和技术文档,评审通过后作为阶段性成果存档备案。
  对阶段性评审后的内容在下一阶段建设过程中需要调整时,应提交变更申请,直接用户和项目高层同意后,整理变更文档存档备案。
  4.1.4 系统测试
  开发方必须成立独立于项目组的专业测试组,制定一整套的测试计划,编写详细测试测试用例,保存测试过程中的所有测试文档,包括单元测试等。
  系统功能开发完成后,测试组进行内部集成测试。提交集成测试报告,各方审批通过后,交用户环境进行测试。
  4.1.5 项目监理
  整个系统建设过程中,将引入第三方监理机制。开发方必须密切配合监理工作,及时提交有关技术资料,听取监理意见,及时解决问题。对存在争议的问题及时提交项目管理高层决策。
  4.1.6 定期例会
  项目建设过程中,开发方应及时提交项目书面工作报告材料,举行有高层领导参加的定期例会,汇报有关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形成正式的会议纪要。
  4.2 系统开发实施要求
  (1) 为了加快数据建库工作,为系统测试和运行提供基础,要求开发商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以下工作:A、编写甘肃省国土资源厅政务系统基础数据组织管理方案;B、根据部已制定基础标准、数据库标准、系统建设规范及元数据标准,制定入库数据的标准格式以及数据入库基本规程,保证入库数据的质量;C、开发基础数据入库管理模块,实现数据建库工作。
  (2) 项目开发与维护期内,卖方必须在兰州设立常驻办事机构,负责与买方协调、联络和沟通。
  (3) 系统实施严格按系统工程方法进行,需求分析、设计、实现、测试及运行维护各阶段均应进行严格的质量和进度控制,提交规范文档。
  (4) 根据CMM指导思想,对系统开发全过程实施严格的项目管理。
  (5) 开发方应根据信息化建设需要,帮助制定甘肃省国土资源厅信息管理机制,完善相关信息化管理制度,保证系统建设和应用的顺利进行。
  4.3 软件平台及开发工具
  为采用一致的数据库和开发平台,提高开发效率,保证系统的稳定和性能结构合理,便于维护和管理,对软件平台作如下要求:
  (1) 采用部信息办推荐的ArcGis或Mapgis作为Gis平台,包括所属的WEBGIS和空间数据引擎。
  (2) 应用系统的后台维护及基础数据管理程序采用C/S模式。
  (3) 前台电子政务系统采用标准的三层结构B/S模式,建议采用.NET作开发工具。
  (4) 各系统开发过程中所引用的组件或运行时所需的支持环境必须具有很好通用性。
  4.4 图文一体化
  实现国土资源行政办公和业务办公的图文一体化,达到无纸化办公。
  收件、办理、审批过程中能方便查找有关的图形和属性文件资料,并进行空间定位显示,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能够提供按要求进行分类和综合统计,如基于固定指标体系的统计,基于即时输入条件的统计,基于多指标共同作用的复杂统计等。
  多种查询结果处理方式,如图文一体化显示(结果以图形及与GIS结合发布)、多种文档格式(HTML/EXCEL/WORD)转存统计结果、独立的在B/S结构下提供终端打印功能等。
  地图基本操作和图层编辑操作功能强,图斑量算、面积计算、拓扑关系处理能力强,支持TB级数据实时处理,方便实现图文一体化操作,具有web发布功能,稳功能定,产品化程度高,具备良好的数据管理和数据交换机制。
  基于B/S构架提供直观的图形化信息查询和管理,使用户通过在电子地图上的点击、查询、拖放等简单操作,就可获得相应的数据库中的信息并以信息图示化的方式在地图上反映出来,可得到全方位、多视角的信息。
  此外,需要具备灵活定制表格和流程、工作流引擎(支持多种复杂流程定制)、痕迹保留(审批修改过程全记录)、支持委托授权处理、限时设置,具有督办、提醒、公告通知发布等功能。
  4.5 数据管理
  建立完整的国土资源信息库(包括历史资料信息),建立完善的国土资源各项业务信息化管理功能体系,实现国土资源管理业务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查询、统计、输出的信息化,其中包括地籍测绘数据的处理、地籍数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信息、土地利用规划数据、矿产资源管理数据及其他数据的入库与更新,审批过程数据的自动入库,数据的维护,数据格式转换和坐标转换,方便快捷灵活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交互查询,各种统计报表的自动生成以及多种格式的专题图制作与输出,空间分析和相关统计分析,实现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和领导辅助决策等功能。
  国土资源信息系统是一个典型的GIS应用系统,应具备数据采集、数据组织与管理、数据处理、查询统计、编辑、显示、转换、分析、数据更新、输出等功能。
  4.6 系统的性能
  4.6.1  稳定性
  稳定性包括系统的正确性、健壮性两个方面。一方面,系统在提交前应该经过反复的测试,在可能的情况下,把错误减少到最少的程度,保证系统的长期正常运转;另一方面,系统必须有足够的健壮性,在发生意外的软、硬件故障等情况下,能够很好的处理并给出错误报告,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4.6.2 并行性
  系统能够保证上百台办公终端在网络上同时操作,使所有用户能得到及时响应和合理有序进行操作,支持并发业务审批和网上实时交流。
  4.6.3 可维护
  系统提供对自身的维护功能,实现数据的备份和恢复。各项维护操作应尽量简单、清晰,减少手工维护工作量。系统维护时尽量避免对系统运行的影响。
  开发方应提供明确的即时响应服务内容和时限,必要时到用户现场解决系统实施和运行中所产生的技术问题,确保系统的顺利实施和正常运行。
  对应用软件和GIS基础软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升级,提出具体的实施办法,当进行版本升级时,提供版本差异的详细说明,并提供在不影响现有业务工作基础上的自动升级功能。
  4.6.4 易操作
  提供美观实用、友好直观的中文图形化用户管理界面,充分考虑日常操作习惯,方便易学、易于操作,含全菜单式处理和各种快捷操作。系统提供各种图形操作方式,充分发挥GIS的图形操作特点,使信息表现更为直观和高效。各种屏幕格式、报表格式、菜单格式、提示信息等均采用Windows标准,各种常用操作符合Windows习惯。
  提供即时在线联机帮助功能,对操作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进行解答。用户界面支持并发多任务、多窗口操作。
  支持各种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的相互关联和直观表达,包括显示、查询、统计等。
  4.6.5 可扩展
  为满足今后系统应用范围扩充的需求,系统应充分考虑结构、功能、管理对象等方面的扩展。
  以定制的流程应易于修改,满足将来管理模式的变化和业务流程重组而提出的新的功能需求。
  考虑软硬件平台的扩展和升级不影响系统的应用。
  4.6.6 开放性
  系统的数据格式应符合有关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采用开放的硬件和基础软件平台,提供成熟的应用程序二次开发接口。
  4.6.7 运行高效
  系统运行速度较快,各种统计分析处理和图件浏览等操作的响应时间能达到操作人员可接受的要求,不影响系统的应用和业务办公。
  4.7 数据库设计要求
  (1) 数据的标准化体系
  为实现数据的充分共享,满足空间数据的产生、管理、与服务要求,支持前台应用程序跨模块、跨子系统综合统计分析和数据交互访问等功能实现。
  遵循数据库设计的规范化、系统性、开放性、适用性等原则。
  (2) 数据管理模式
  国土资源数据量十分庞大,数据种类多,必须设计完善的数据管理模式,以保证数据的一致、完备和安全。
  (3) 数据库动态更新机制
  应用系统所产生和访问的数据必须真实可靠,各项数据编辑操作在数据库中能得到实时更新,不同模块或不同子系统对同一数据对象的访问结果集应完全一致。建立一套快速、准确的数据库动态更新机制,实现高效、高精度的数据采集和更新,实现快速、有效的数据转换,对各种基础数据的更新作业流程进行规范化。
  (4) 海量数据的组织与管理
  在档案扫描数据库、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以及各项专题数据库建立起来后,再加上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各项业务管理数据,总数据将达到上T B的数据量。数据库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和论证海量数据的可行管理和维护方法以及相关的技术。
  (5) 历史数据的存储与管理
  系统在有效存储和管理更新后的国土资源数据同时,还要存储和管理变更以前的国土资源数据(即历史国土资源数据),形成真正的时空国土资源数据库。能方便快捷的实现历史数据的回溯,重现规划、现状等数据在历史上某一时刻的情况,同时避免冗余数据的存储。
  (6) 数据入库及其质量控制
  系统要求能够解决基础地理数据与其他格式数据的转换、各种格式下图形的符号化、数据的分幅与接边、图形与属性的关联等问题,尽量解决由于数据转换而带来的信息丢失和信息冗余问题。能够快速、准确地对格式统一的入库数据进行逻辑错误检查,保证数据入库质量。
  (7) 元数据管理
  包括元数据标准、元数据库和元数据操作工具等几个部分。元数据操作工具有元数据的输入、输入、编辑、报表以及发布。
  (8) 数据与属性关系构建
  实现各种地理信息与业务数据的关联和图文一体化管理。
  4.8 关键技术描述
  要求对在系统设计和开发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有详细的文字或源程序描述。
  4.9 系统安全
  除硬件和网络设备的安全性能要求外,应用软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保证系统安全:
  (1) 认同用户和鉴别
  要求用户在进入应用系统前,先输入用户名和身份鉴别数据(如口令、标识卡等),以便应用系统确认该用户的真实身份,防止冒名顶替和非法进入。
  (2) 存储控制
  当用户注册登陆进入应用系统后,只能在权限范围内进行程序调用和数据存储。
  (3) 保障完整性
  保护系统的配置参数及数据不被非法访问、修改和删除。对机密数据进行加密处理,采用三层结构模式增强系统安全性能。
  (4) 操作日志
  记录用户所进行的操作功能及相关数据,以备查。
  (5) 容  错
  对用户的删除或重新统计等数据消失性操作给予相应的提示和选择功能,对明显的误操作给予正确操作提示等。
  (6) 第三方认证和加密
  按照电子签名法要求,具有第三方认证和加密功能。
  4.10 成果提交
  项目成果分阶段提交,只有在前阶段成果得到用户认可,签字验收,并经项目管理高层评审通过后,才可进入下一阶段工作。
  4.11 应用系统需要适用多种软件平台
  系统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应用系统的独立性,不能受制于某一种特殊的数据库系统或GIS系统,能适用多种主流的相关系统软件平台。
  五、本《指南》适应范围
  本《指南》适应于甘肃省国土资源系统电子政务建设,如与国家和国土资源部有关电子政务建设技术规范、标准和指南冲突,按照国家相关规范、标准执行。


                  二〇〇八年二月二十六日